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 陈梦雷

坤舆典第五十八卷

舆图部汇考十六

宋四

按《宋书州郡志》:

益州刺史 汉武帝分梁州立,所治别见梁州,领郡二十九,县一百二十八,户五万三千一百四十一,口二十四万八千二百九十三。去京都水

九千九百七十。

蜀郡太守 秦立。晋武帝太康中,改曰成都国,后复旧。领县五,户一万一千九百二,口六万八百七十。

成都令 汉旧县。

郫令 汉旧县。

繁县令 汉旧县。

鞞县令 二汉、《晋太康地志》并曰牛鞞,属犍为,何志晋穆帝度此。

永昌令 孝建二年,以侨户立。

广汉太守 汉高帝六年立。《晋太康地志》属梁州。领县六,户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二万七千一百四十九。去州陆六百;去京都水九千九百。

雒县令 汉旧县。

什邡令 汉旧县。

郪县令 汉旧县。

新都令 汉旧县,晋武帝为王国,太康六年省为县。属广汉。

阳泉令 蜀分绵竹立。

伍城令 晋武帝咸宁四年立,太康六年省,七年又立。何刘氏立。

巴西太守 谯周《巴记》,建安六年,刘璋分巴郡垫江以上为巴西郡。徐志本南阳冠军流民,寓入蜀汉,晋武帝立,非也。本属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何志梁、益二州无此郡。领县九,户四千九百五十四,口三万三千三百四十六。

阆中令 汉旧县,属巴郡。

西充国令 《汉书地理志》,巴郡有充国县。《续汉郡国志》,和帝永元二年,分阆中立充国县。二志不同。《晋太康地志》有西南二充国,属巴西。

南充国令 谯周《巴记》,初平六年,分充国为南充国。安汉令,旧县,属巴郡。

汉昌令 和帝永元中立。

晋兴令 徐志不注置立。

平州令 晋武帝太康元年,以野民归化立。

怀归令 徐志不注置立。

益昌令 徐志不注置立。

梓潼太守 《晋太康地志》刘氏分广汉立。本属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永初郡国》又有汉德、新兴,徐同。徐云,新兴,义熙九年立;汉德,旧县。按二汉并无汉德县,《晋太康地志》、王隐并有,疑是刘氏所立。何益、梁二州无此郡。领县四,户三千三十四,口二万一千九百七十六。

涪令 汉旧县,属广汉。

梓潼令 汉旧县,属广汉。

西浦令 徐志义熙九年立。

万安令 徐志旧县。二汉、晋并无。

巴郡太守 秦立。领县四,户三千七百三十四,口一万三千一百八十三。去州内水一千八百,陆五百,外水二千二百;去京都水六千。

江州令 汉旧县。

临江令 汉旧县。

垫江令 汉旧县,献帝建安六年度巴西,刘禅建兴十五年复旧。

枳令 汉旧县。

遂宁太守 《永初郡国》有,何无,徐云旧立。领县四,户三千三百二十。

巴兴令 徐志不注置立,疑是李氏所立。

德阳令 前汉无,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广汉。

广汉令 汉旧县,属广汉。宁蜀郡复有此县,未知孰是。

晋兴令 徐志不注置立。

江阳太守 刘璋分犍为立。中失本土,寄治武阳。领县四,户一千五百二十五,口八千二十七。

江阳令 汉旧县,属犍为。

绵水令。

汉安令。

常安令 晋孝武立。

怀宁太守 秦、雍流民,晋安帝立。本属南秦,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领县三,户一千三百一十五,口五千九百五十。寄治成都。

治平令。

西平令 《永初郡国》直云西。何志故属天水,名西县。万年令,汉旧名,属冯翊。

宁蜀太守 《永初郡国》有而何无,徐云旧立。《永初郡国》及徐并郡西垫江县,今无。领县四,户一千六百四十三。

广汉令 遂宁郡复有此县。

广都令 汉旧县,属蜀郡。

升迁令 《晋太康地志》属汶山。

西乡令 本名南乡,属汉中,晋武太康三年更名。

越巂太守 汉武帝元鼎六年立,故邛都国。何志无。领县八,户一千三百四十九。

邛都令 汉旧县。新兴令,《永初郡国》有。

台登长 汉旧县。

晋兴长 《永初郡国》有。

会无长 汉旧县。

卑水长 汉旧县。

定莋长 汉旧县。

苏利长 汉县曰苏示,曰苏利。

汶山太守 《晋太康地志》汉武帝立,孝宣地节三年合蜀郡,刘氏又立。领县二,户一千一百七,口六千一百五。去州陆一百;去京都水一万。

都安侯相 蜀立。

晏官令 何志魏平蜀立。《晋太康地志》无。

南阴平太守 永嘉流寓来属,寄治苌阳。领县二。户一千二百四十,口七千五百九十七。

阴平令。

绵竹令 汉旧县,属广汉。

犍为太守 汉武帝建元六年,开夜郎国立。领县五,户一千三百九十,口四千五十七。去州陆九十;去京都水一万。

武阳令 汉旧县。

南安令 汉旧县。

资中令 汉旧县。

僰道令 汉旧县。

治官令 晋安帝义熙十年立。

始康太守 关陇流民,晋安帝立。领县四,户一千六十三,口四千二百二十六。寄治成都。

始康令 晋安帝立。

新城子相 晋安帝立。

谈令 晋安帝立。

晋丰令 晋安帝立。

晋熙太守 秦州流民,晋安帝立。领县二,户七百八十五,口三千九百二十五。

晋熙令 晋安帝立。

苌阳令 晋安帝立。

晋原太守 李雄分蜀郡为汉原,晋穆帝更名。领县五,户一千二百七十二,口四千九百六十。去州陆一百二十;去京都水一万。

江原男相 汉旧县,属蜀郡。

临邛令 汉旧县,属蜀郡。晋乐令,何志故属沈黎。《晋太康地志》无沈黎郡及晋乐县。

枞阳令 前汉枞县属蜀郡,后汉属蜀郡属国都尉。《晋太康地志》有枞阳县,属汉嘉。

汉嘉令 前汉青衣县属蜀郡,顺帝阳嘉二年更名。刘氏立为汉嘉郡,晋江右犹为郡,江左省为县。

宋宁太守 文帝元嘉十年,免吴营侨立。领县三,户一千三十六,口八千三百四十二。寄治成都。

欣平令 与郡俱立。

宜昌令 与郡俱立。

永安令 与郡俱立。

安固太守 张氏于凉州立。晋哀帝时,民流入蜀,侨立此郡,本属南秦,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领县六,户一千一百二十,口六千五百五十七。去州一百三十。去京都水一万。

略阳令。

桓陵令 张氏立。

临渭令 《晋太康地志》属略阳。

清水令。

下邽令 何志汉旧县。案二汉、晋并无此县。

兴固令 何志新立。

南汉中太守 晋地记,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琼表立。徐志,北汉中民流寓,孝武大明三年立。《起居注》,本属梁州,元嘉十六年度。《永初郡国》属梁州,领县与此同。以《永初郡国》及《起居》检,则是元所立,而何志无此郡,当是永初以后省,大明三年复立也。领县五,户一千八十四,口五千二百四十六。

南长乐令 徐志与郡俱立。

南郑令 徐志与郡俱立。

南苞中令 徐志与郡俱立。

南沔阳令 徐志与郡俱立。

南城固令 徐志与郡俱立。

北阴平太守 徐志本属秦州,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度。永初郡国、何志,秦、梁、益并无。领县四,户一千五十三,口六千七百六十四。

阴平令。

南阳令 徐志本南阳白民流寓立。

桓陵令 徐志本安固郡民流寓立。

顺阳令 徐志本南阳民流寓立。

武都太守 《永初郡国》、何志益州并无此郡。徐志本属秦州,流寓立。领县五,户九百八十二,口四千四百一。

武都令 汉旧名。

下辩令。

汉阳令 汉旧名。

略阳令 汉属略阳郡,流寓配。

安定令 旧安定郡,流寓配。

新城太守 何志新分广汉立。领县二,户七百五十三,口五千九百七十一。去州〈阙〉去京都九千五百三十。

北五城令 何志新分五城立。

怀归令 何志新立。

南新巴太守 《起居注》新巴民流寓,文帝元嘉十二年,于剑南立。何志新立,新巴民先属梁州,既立割配。领县六,户一千七十,口二千六百八十三。

新巴令 何志晋安帝立。

晋城令 何志晋安帝立。

晋安令 何志晋安帝立。

汉昌令 何志晋安帝立。

桓陵令 何志晋哀帝立。按《起居注》,南新巴,元嘉十二年立。何云新立,则非先有此郡,而云此诸县晋哀帝、安帝立,不详。

绥归令 何无此。徐有,不注置立。

南晋寿太守 梁州元有晋寿,文帝元嘉十二年,于剑南以侨流立。领县五,户一千五十七,口一千九百四十三。去州一百二十;去京都水一万。

晋寿令。

兴安令。

兴乐令 二汉、魏无。《晋太康地记》云:元年更名。本曰白马,属汶山。何志,汉旧县。检二汉益部,无白马县。邵欢令。

白马令。

宋兴太守 文帝元嘉十年,免建平营立。领南陵、建昌二县。何志无复南陵,有南汉、建忠。徐无建忠,有永川,何云建忠新立。领县三,户四百九十六,口一千九百四十三。寄治成都。

南汉令 何志晋穆帝立。故属汉中,流寓来配。建昌令,何新立。

永川令 徐志新立。

南宕渠太守 徐志本南中民,蜀立。《起居注》,本属梁州,元嘉十六年度。《永初郡国》梁州有宕渠郡,领县三,与此同。而无南字,何同。若此郡元嘉十六年度益,则何志应在益部,不详。领县三,户五百四,口三千一百二十七。

宕渠令 二汉、《晋太康地志》属巴郡。

汉兴令 二汉、魏无,晋地志有,属兴古郡。

宣汉令 前汉无,后汉属巴郡,《晋太康地志》无。

天水太守 《永初郡国》、何志益州无此郡。徐志与今同。领县三,户四百六十一。

永兴令 徐志不注置立。

上邽令。

西县长。

东江阳太守 何志晋安帝初,流寓入蜀,今新复旧土为郡。领县二,户一百四十二,口七百四十。去州一千五百八十;去京都水八千九十。

汉安令 前汉无,后汉属犍为,《晋太康地志》属江阳。绵水令,何志晋孝武立。

沈黎太守 《蜀记》云:汉武元鼎十一年,分蜀西部邛苲为沈黎郡,十四年罢。案元鼎至六年,云十一年,非也。又二汉、晋并无此郡,《永初郡国》有,何无,徐云旧郡。领县四,户六十五。

城阳令 徐不注置立。

兰令 汉旧县,属越巂,作阑,《晋太康地志》无。

旄牛令 前汉属蜀郡,后汉属蜀郡属国都尉,《晋太康地志》属汉嘉。

宁州刺史 晋武帝太始七年分益州南中之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立。太康三年省,立南夷校尉。惠帝太安二年复立,增牂牁、越巂、朱提三郡。成帝咸康四年,分牂牁、夜郎、朱提、越巂四郡为安州,寻越巂后还益州。今领郡十五,县八十一,户一万二百五十三。去京都一万三千三百。

建宁太守 汉益州郡滇王国,刘氏更名。领县十三,户二千五百六十二。

味县令 汉旧县。

同乐令 晋武帝立。

谈槁令 汉旧县,属牂牁。晋武帝立。

牧麻令 汉旧县,作牧靡。

漏江令 汉旧县,属牂牁。晋武帝立。

同濑长 汉旧县。同作铜。

昆泽长 汉旧县。

新定长 《晋太康地志》有。

存䣕 《晋太康地志》有。同并长,汉旧县,前汉作同并,属牂牱。晋武帝咸宁五年省,哀帝复立。

万安长 江左立。

母单长 汉旧县,属牂牱,《晋太康地志》属建宁。新兴长,江左立。

晋宁太守 晋惠帝永安二年,分建宁西七县为益州郡,晋怀帝更名。领县七,〈疑〉户六百三十七。去州七百三十;去京都水一万三千七百。

建伶令 汉旧县,属益州郡,《晋太康地志》属建宁。连然令,汉旧县,属益州郡,《晋太康地志》属建宁。滇池令,汉旧县,属益州郡,《晋太康地志》属建宁。谷昌长,汉旧县,属益州郡,《晋太康地志》属建宁。秦臧长,汉旧县,属益州郡,《晋太康地志》属建宁。

〈阙〉

双柏长 汉旧县,属益州郡,《晋太康地志》属建宁。

牂牱太守 汉武帝元鼎六年立。领县六,户一千九百七十。去州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一万二千。

万寿令 晋武帝立。

且兰令 汉旧县云故且兰,《晋太康地志》无。

故母敛令 汉旧县。

晋乐令 江左立。

丹南长 江左立。

新宁长 何、徐不注置立。

平蛮太守 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牂牱、朱提、建宁立平夷郡,后避桓温讳改。领县二,户二百四十五。去京都水一万三千。

平蛮令 汉旧县,属牂牱,故名平夷。鄨令,汉旧县,属牂牱。

夜郎太守 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牂牱、朱提、建宁立。领县四,户二百八十八。去州一千;去京都水一万四千。

夜郎令 汉旧县,属牂牱。广谈长,《晋太康地志》属牂牱。谈乐长,江左立。

谈柏令 汉旧县,属牂牱。

朱提太守 刘氏分犍为立。领县五,户一千一十。去州七百二十;去京都水一万四千六百。

朱提令 前汉属犍为,后汉属犍为属国都尉。堂狼令,前汉属犍为,狼作琅。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朱提。

临利长 江左立。

汉阳长 前汉属犍为,后汉无,《晋太康地志》属朱提。南秦长,本名南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南广太守 晋怀帝分朱提立。领县四,户四百四十。去州水二千三百;去京都水一万四百。

南广令 汉旧县,属犍为,《晋太康地志》属朱提。新兴令,何志不注置立。

晋昌令 江左立。

常迁长 江左立。

建都太守 晋成帝分建宁立。领县六,户一百七。去州二千;去京都水一万五千。

新安令 晋成帝立。

经云令 晋成帝立。

永丰令 晋成帝立。

临江令 晋成帝立。

麻应长 晋成帝立。

遂安长 晋成帝立。

西平太守 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兴古之东立。何志晋成帝立,非也。《永初郡国》、何志并有西宁县,何云晋成帝立,今无。领县五,户一百七十六。去州二千三百;去京都水一万五千三百。

西平令 何志晋成帝立。

温江令 何志晋成帝立。

都阳令 何志晋成帝立。案《晋起居注》,太康二年置兴古之都唐县,疑是。

晋绥长 何志晋成帝立。

义成长 何志晋成帝立。案此五县应与郡俱立。

西河太守 晋成帝分河阳立。领县三,户三百六十九。去州二千五百;去京都水一万五千五百。

芘苏令 前汉属益州郡,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永昌。芘作比。

成昌令 晋成帝立。

建安长 晋成帝立。

东河阳太守 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永昌、云南立。《永初郡国》又有西河阳,领楪榆、遂段、新丰三县,何、徐无。领县二,户一百五十二。去州二千;去京都水一万五千。

东河阳令 何不注置立,疑与郡俱立。

楪榆长 前汉属益州郡,后汉属永昌,《晋太康地志》属云南。前汉楪作叶。

云南太守 《晋太康地志》云,故属永昌。何志刘氏分建宁、永昌立。领县五,〈疑〉户三百八十一。去州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一万四千五百。

云南令 前汉属益州郡,后汉属永昌,《晋太康地志》属云南。

云平长 晋武帝咸宁五年立。

东古复长 汉属越巂,《晋太康地志》属云南,并云姑复。《永初郡国》、何并云东古复,何不注置立。

西古复长 《永初郡国》有。何不注置立。

兴宁太守 晋成帝分云南立。领县二,户七百五十三。去州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一万四千五百。

梇栋令 汉旧县,属益州,《晋太康地志》属云南。青蛉令,汉旧县,属越巂,《晋太康地志》属云南。

兴古太守 汉旧郡,《晋太康地志》故牂牁。何志刘氏分建宁、牂牱立,则是后汉末省也。领县六,户三百八十六。去州二千三百;去京都水一万六千。

漏卧令 汉旧县。属牂牱。宛暖令,汉旧,属牂牱。本名宛温,为桓温改。律高令,汉旧县,属益州郡,后省。晋武帝咸宁元年,分建宁郡修云、俞元二县间流民复立律高县。修云、俞元二县,二汉无。

西安令 江左立。

句町令 汉旧县,属牂牱。南兴长。江左立。

梁水太守 晋成帝分兴古立。领县七,户四百三十一。去州水三千;去京都水一万六千。

梁水令 与郡俱立。

腾休长 汉旧县,属益州郡,《晋太康地志》属兴古,何志故属建宁,晋武帝从兴古治之,遂以属焉。西隋令,汉旧县,属牂牱,《晋太康地志》属兴古。并作随。

母掇令 汉旧县,属益州郡,《晋太康地志》属兴古。刘氏改曰西丰,晋武帝太始五年,复为毋掇。

新丰长 何志不注置立。

建安长 何志不注置立。

镡封长 汉旧县,属牂牁,《晋太康地志》属兴古。

广州刺史 吴孙休永安七年,分交州立。领郡十七,县一百三十六,户四万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十万六千六百九十四。去京都水五千二百。

南海太守 秦立。秦败,尉佗王此地,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领县十,户八千五百七十四,口四万九千一百五十七。

番禺男相 汉旧县。

熙安子相 文帝立。

增城令 前汉无,后汉有。

博罗男相 汉旧县。二汉皆作傅字,《晋太康地志》作博。

西平令 《永初郡国》有。

龙川令 旧县。

怀化令 晋安帝立。

绥宁男相 文帝立。

高要子相 汉旧县,属苍梧,文帝废。

始昌令 文帝立。

苍梧太守 汉武帝元鼎六年立。《永初郡国》又有高要、建陵、宁新、都罗、端溪、抚宁六县。建陵、宁新,吴立。都罗,晋武分建陵立。晋武帝太康元年,改新宁曰宁新。端溪、抚宁始见《永初郡国》。高要,何志无,馀与《永初郡国》同。徐志无建陵、宁新、抚宁三县。何、徐二志并有怀熙一县。思安、封兴、荡康、侨宁四县,疑是宋末度此也。今领县十一,户六千五百九十三,口万一千七百五十三。去州水八百;去京都水五千五百九十。

广信令 汉旧县。

猛陵令 汉旧县。

怀熙令 文帝立。

思安令 《永初郡国》有,及何志并属晋康,徐志度此。封兴令,《永初郡国》有,及何志并属晋康,徐志度此。荡康令,《永初郡国》有,及何志并属晋康,徐志度此。侨宁令,《永初郡国》有,及何志并属晋康,徐志度此。

遂成令 《永初郡国》有。

丁留令 晋武帝太康七年,以苍梧蛮夷宾服立,〈阙〉作丁溜;溜音留。

广陵令 永初郡国有。

武化令 徐志以前无,疑是宋末所立。

晋康太守 晋穆帝永和七年分苍梧立,治元溪。《永初郡国》治龙乡。何志复龙乡县,当是晋末立。元嘉二十年前,以龙乡并端溪也。《永初郡国》又有封兴、荡康、思安、辽安、开平县。何志无辽安、开平二县,馀与《永初郡国》同。封兴、荡康、思安、辽安、开平,应是晋末立,元嘉二十年前省。今领县十四,户四千五百四十七,口一万七千七百一十。去州水五百,去京都水五千八百。

端溪令 汉旧县,何志属苍梧,徐志属此。

晋化令 何志不注置立,疑是晋末所立。

都城令 何志晋初分建陵立,今无建陵县。按《太康地志》唯有都罗、武城县。

乐城令 何志无,徐志有。

宾江令 何志无,徐志有。

说城令 何志无,徐志有。

元溪令 《晋太康地志》属苍梧。

夫阮令 《永初郡国》有。

侨宁令 何志云汉旧县,检二汉《地理》《郡国》,无。苍梧又有侨宁县。

安遂令 文帝立。

永始令 文帝立。

武定令 文帝立。

文招令 何志无,徐志有二文招,一属绥建,一属晋康。

熙宁令 何志无,徐志有。

新宁太守 晋穆帝永和七年,分苍梧立。《永初郡国》有平兴、永城县,何、徐志有永城,无平兴。此二县当是晋末立。平兴当是元嘉二十年以前省,永城当是大明八年以后省。何志又有熙宁县,云新立,当是文帝所立。徐志无,当是元嘉二十年后省也。今领县十四,户二千六百五十三,口一万五百一十四。去州水六百二十;去京都水五千六百。

南兴令 何志汉旧县。检二汉《地理》《郡国》、《晋太康地志》并无。永初郡国有。

临允令 汉旧县,属合浦,《晋太康地志》属苍梧。何志,吴度苍梧。

新兴令 《永初郡国》有,何志不注置立。

博林令 《永初郡国》有,何志不注置立。

甘东令 《永初郡国》有,何志不注置立。

单牒令 《永初郡国》有,何志不注置立。

威平令 《永初郡国》有,何志不注置立。

龙潭令 文帝立。

平乡令 文帝立。

城阳令 文帝立。

威化令 文帝立。

初兴令 文帝立。

抚纳令 徐志有。

归顺令 徐志有。

永平太守 晋穆帝升平五年,分苍梧立。《永初郡国》有雷乡、卢平、员乡、逋宁、开城五县,当是与郡俱立。何志徐,无雷乡、员乡,又有熙平,云新立,疑是文帝所立。雷乡、员乡当是元嘉二十年以前省。卢平、逋宁、开城当是大明八年以后省。今领县七,〈疑〉户一千六百九,口一万七千二百二。去州水一千二百;去京都水五千四百。

安沂令 《永初郡国》有,何志不注置立。

丰城令 吴立,属苍梧。《永初郡国》并安沂,当是宋初并。何志有,当是元嘉中复立。

苏平令 《永初郡国》有,何志不注置立。徐曰藉平。安令,《永初郡国》有,何志不注置立。夫宁令,《永初郡国》有,何志不注置立。

武林令 文帝立。

郁林太守 秦桂林郡,属尉陀,武帝元鼎六年复,更名。《永初郡国》有安远、程安、威定、中胄、归化五县。中胄疑即桂林之中溜。归化,二汉、《晋太康地志》无,疑是江左所立。何志无中胄、归化,馀三县属桂林,徐志同。今领县十七,户一千一百二十一,口五千七百二十七。去州水一千六百;去京都水七千九百。

布山令 汉旧县。

领方令 汉旧县,吴改曰临浦,晋武复旧。

阿林令 汉旧县。

郁平令 吴立曰阴平,晋武太康元年更名。

新邑令 吴立。

建初令 《永初郡国》有,何志不注置立,徐同。

宾平令 《永初郡国》有,何志不注置立。

威化令 《永初郡国》有,何志不注置立。

新林令 《永初郡国》有,何志不注置立。

龙平令 《永初郡国》有,何志不注置立。

安始令 吴立曰建始,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怀安令,何志吴改,未知先何名。《吴录》地理无怀安县名。《太康地志》无。《永初郡国》有。

晋平令 吴立曰长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绥宁令,《永初郡国》并领方,何无徐有。

归代令 徐志有。

中胄令 徐志有。

建安令 《永初郡国》有,何无,徐有。

桂林太守 本县名,属郁林。吴孙皓凤皇三年,分郁林,治武熙县,不知何时徙。《永初郡国》有长安、夹阳二县。夹阳,晋武帝太康元年分龙冈立。长安,《太康地志》有而王隐无。何、徐并无此二县。今领县七,户五百五十八,口二千三百五。去州水一千五百七十五;去京都水六千八百。

中溜令 汉旧县,属郁林,《晋太康地志》无。

龙定令 晋武帝太康元年立桂林之龙冈,疑是。《永初郡国》、何、徐并云龙定。

武熙令 本曰武安,应是吴立,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故属郁林。

阳平令 《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何云新置。按晋武帝太康元年,立桂林之洋县,疑是。

安远令 晋武帝太康六年立,属郁林。《永初郡国》犹属郁林,何、徐属此。

程安令 《永初郡国》属郁林,何、徐属此。疑是江左立。威定令,《永初郡国》属郁林,何、徐属此。疑是江左立。

高凉太守 二汉有高凉县,属合浦。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吴分立,治思平县,不知何时徙。吴又立高熙郡,太康中省并高凉,宋世又经立,寻省。《永初郡国》高凉又有石门、广化、长度、宋康四县。何、徐并无宋康,当是宋初所立,元嘉二十年以前省,其馀当是江左所立。领县七,户一千四百二十九,口八千一百二十三。去州水一千一百;去京都水六千六百。

思平令 《晋太康地志》有。

莫阳令 《晋太康地志》有,属高兴。

平定令 何志有,不注置立。

安宁令 吴立。

罗州令 何志新立。

西巩令 何志新立。

禽乡令 何志新立。

新会太守 晋恭帝元熙二年,分南海立。《广州记》云:永初元年,分新宁立,治盆允。未详孰是。领县十二,户一千七百三十九,口万五百九。去州三百五十。

宋元令 《永初郡国》无,文帝元嘉九年,割南海、新会、新宁三郡界上新民立宋安、新熙、永昌、始成、招集五县。二十七年,改宋安为宋元。

新熙令。

永昌令。

始成令。

招集令。

盆允令 《永初郡国》故属南海,何、徐同。

新夷令 吴立曰平夷,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故属南海。

封平令 《永初郡国》云故属新宁,何云故属南海,徐同。

封乐令 文帝元嘉十二年,以盆允、新夷二县界归化民立。

初宾令 何志新立。

义宁令 何志新立。

始康令 何志新立。

东官太守 何志故司监都尉,晋成帝立为郡。《广州记》,晋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立。领县六,户一千三百三十二,口一万五千六百九十六。去州水三百七十;去京都水五千六百七十。

宝安男相 《永初郡国》、何、徐并不注置立。

安怀令 《永初郡国》、何、徐并不注置立。

兴宁令 江左立。

海丰男相 《永初郡国》、何、徐并不注置立。

海安男相 吴曰海宁,晋武改名。《太康地志》属高兴。欣乐男相,本属南海,宋末度。

义安太守 晋安帝义熙九年,分东官立。领县五,户一千一百一十九,口五千五百二十二。去州三千五百;去京都水八千九百。

海阳令 何志晋初立。《晋太康地志》无。晋地记故属东官。

绥安令 何志与郡俱立。晋地记故属东官。

海宁令 何志与郡俱立。晋地记故属东官。

潮阳令 何志与郡俱立。晋地记故属东官。

义招令 晋安帝义熙九年,以东官五营立。

宋康太守 本高凉西营,文帝元嘉九年立。领县九,户一千五百一十三,口九千一百三十一。去州水九百五十;去京都水五千九百七十。

广化令 《晋太康地志》有,属高兴,《永初郡国》属高凉。单城令,何志新立。

逐度令 何志新立。

海邻令 何志新立。

化隆令 何志新立。

开宁令 何志新立。

绥定令 何志新立。

石门长 何志故属高凉。

威覃长 徐志有。

绥建太守 文帝元嘉十三年立。孝武孝建元年,有司奏化注、永固、绥南、宋昌、宋泰五县,旧属绥建,中割度临贺,相去既远,疑还绥建。今唯有绥南,馀并无。何、徐又新招县,云本属苍梧,元嘉十九年改配。徐志晋康复有此县,疑误。今领县七,〈疑〉户三千七百六十四,口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一。去州〈阙〉。

新招令 本四会之官细乡,元嘉十三年分为县。化蒙令,本四会古蒙乡,元嘉十三年分为县。怀集令,本四会之银屯乡,元嘉十三年分为县。四会男相,汉旧县,属南海。

化穆令 何志新立。

绥南令 《永初郡国》、徐并无。

海昌太守 文帝元嘉十六年立。何有覃化县,徐无。领县五,户一千七百二十四,口四千七十四。去州水六百五十;去京都水五千四百九十四。

宁化令 徐志新立。

威宁令 徐志新立。

永建令 徐志新立。

招怀令 徐志新立。

兴定令 文帝元嘉九年立,属新会,后度此。

宋熙太守 文帝元嘉十八年,以交州流寓立昌国、义怀、绥宁、新建四县为宋熙郡,今无此四县。二十七年,更名宋隆。孝武孝建中,复改为宋熙。领县七,户二千八十四,口六千四百五十。去州水三百四十五;去京都水五千二百。

平兴令 徐志新立。

初宁令 徐志新立。

建宁令 徐志新立。

招兴令 徐志新立。

崇化令 徐志新立。

熙穆令 徐志新立。

崇德令 徐志新立。

宁浦太守 《晋太康地志》,武帝太康七年改合浦属国都尉立。《广州记》,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吴分郁林立,治平山县。《吴录》孙休永安三年,分合浦立为合浦北部尉,领平山、兴道、宁浦三县。又云晋分平山为始定,宁浦为涧阳,未详孰是。《永初郡国》有安广县,无始定县。何、徐并无此郡。领县六。

润阳令 晋武帝太康七年立。《永初郡国》作简阳。兴道令,晋武帝太康元年,以合浦北部营之连道立。《吴录》有此县,未详。

宁浦令 《晋太康地记》本名昌平,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吴录》有此县,未详。

吴安令 《吴录》无。

平山令 《晋太康地记》有。

始定令 《晋太康地记》有,《永初郡国》无。

晋兴太守 晋元帝太兴元年,分郁林立。

晋兴。

熙注。

桂林。

增翊。

安广。

广郁。

晋城。

郁阳。

乐昌郡。

乐昌令。

始昌令。

宋元令。

乐山令。

义立令。

安乐令。

交州刺史 汉武帝元鼎六年开百越,交趾刺史治龙编。汉献帝建安八年,改曰交州,治苍梧广信县;十六年,徙治南海番禺县。及分为广州,治番禺。交州还治龙编。领郡八,县五十三,户一万四百五十三。去京都水一万。

交趾太守 汉武帝元鼎六年开。领县十二,户四千二百三十三。

龙编令 汉旧县。

句漏令 汉旧县。

朱䳒令 汉旧县。吴兴令,吴立。

西于令 汉旧县。

定安令 汉旧县。

望海令 汉光武建武十九年立。

海平令 吴立曰军平,晋武改名。

武宁令 吴立。

羸娄令 汉旧县。

曲昜令 汉旧县。

南定令 吴立曰武安,晋武改。何志无。

武平太守 吴孙皓建衡三年讨扶严夷,以其地立。领县六。户一千四百九十。去州水二百一十六。《吴录》无,《晋太康地志》有。

吴定长 吴立。

新道长 江左立。

晋化长 江左立。

九真太守 汉武元鼎六年立。领县十二,〈疑〉户二千三百二十八。去州水八百;去京都水一万一百八十。

移风令 汉旧县。故名居风,吴更名。

胥浦令 汉旧县。

松原令 晋武帝分建初立。

高安令 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无。《吴录》晋分常乐立。

建初令 吴立。

常乐令 吴立。

军安长 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无此县,而交趾有军平县。

武宁令 吴立,何志武帝立。《太康地志》无此县,而交趾有。

都庞长 汉旧县。《吴录》有,《晋太康地志》无。

宁夷长 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无。

津梧长 晋武帝分移风立。

九德太守 故属九真,吴分立。何志领县七,今领县十一,户八百九。去州水九百;去京都水一万九百。

浦阳令 晋武帝分阳远立。

阳远 吴立曰阳成,太康二年更名,后省。

九德令 何志吴立。

咸驩令 汉旧县。

都汰长 何志晋武帝分九德立。

西安长 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无。《吴录》亦无。南陵长,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无,王隐有。越常长,何志吴立,《太康地志》无。

宋泰令 宋末立。

宋昌令 宋末立。

希平令 宋末立。

日南太守 秦象郡,汉武元鼎六年更名,吴省,晋武帝太康三年复立。领县七,户四百二。去州水二千四百;去京都水一万六百九十。

西卷令 汉旧县。

卢容令 汉旧县。

象林令 汉旧县。

寿泠令 晋武帝太康十年,分西卷立。

朱吾令 汉旧县。

无劳长 晋武分北景立。

北景长 汉旧县。

义昌郡 宋末立。

宋平郡 孝武世,分日南立宋平县,后为郡。

越州刺史 明帝泰始七年立。

百梁太守 新立。

𢤱苏太守,新立。永宁太守,新立。

安昌太守 新立。

富昌太守 新立。

南流太守 新立。

临漳太守 先属广州。

合浦太守 汉武帝立,孙权黄武七年,更名珠官,孙亮复旧。先属交州。领县七,户九百三十八。去京都水一万八百。

合浦令 汉旧县。

徐闻令 故属朱崖。晋平吴,省朱崖,属合浦。

朱官长 吴立,朱作珠。

荡昌长 晋武分合浦立。

朱卢长 吴立。

晋始长 晋武帝立。

新安长 江左立。

宋寿太守 先属交州。

陈梦雷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

猜你喜欢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七卷

    市肆部汇考二《南宋市肆纪》《诸市》药市 炭桥 花市 官巷口珠子市 融和坊南官巷。米市 北关门外黑桥头。肉市 大瓦修义坊。菜市 新门外东青门霸子头。鲜鱼行 候潮门外。鱼行 北关门外。南猪行 候潮门外。北猪行 打猪..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六卷

    市肆部汇考一《易经》《系辞下传》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本义》〉日中为市,上明而下动。又借噬为市,嗑为合也。《礼记》《王制》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五卷

    关隘部艺文一《函谷关赋》汉李尤惟皇汉之休烈兮,包八极以据中。混无外之荡荡兮,惟唐典之极崇。万国喜而洞洽兮,何天衢以流通。襟要约之险固兮,制关键以擒并。其南则有苍梧、荔浦、离水、谢沐、涯浦、零中,以穷海..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四卷

    关隘部汇考二《江南通志》江宁府龙江关 在龙江宣课司旁。大胜关 在府南二十里。石灰山关江淮关浦子口关 江浦。淮安府南锁关 安东关柳淮关 淮北关泾河关 以上俱山阳县。刘马蒋关 宿迁县。安庆府集贤关 在府城北十五里..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三卷

    关隘部汇考一《易经》《系辞下传》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本义》〉豫备之意。〈《大全》〉杨氏曰:川途既通,则暴客至。故取诸豫重门以禦之,击柝以警之,则暴客无自而至。二阴在前,重门之象也。一阳在..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二卷

    留都部艺文一《南都赋》汉张衡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汤谷涌其后,..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一卷

    留都部汇考周成王七年,置东都。按《书经序》: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解〉武王既克殷迁九鼎于洛之郏鄏。《史记周本纪》载:武王之言曰: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卷

    建都部杂录《诗经商颂殷武篇》: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可以筑城郭,建都邑。《公羊传》:京师者,天子之居也;师者,众也;京者,大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汉书张敞传》:京..

  • 坤舆典第一百十九卷

    建都部纪事《史记秦本纪》:周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平王。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秋,八月,王..

  • 坤舆典第一百十八卷

    建都部艺文五〈诗〉《小雅鱼藻三章》此天子燕诸侯,而诸侯美天子之诗也。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兴也〉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兴也〉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

  • 坤舆典第一百十七卷

    建都部艺文四《东西周辩》元吴澄东西周有二。一以前后建都之殊。其名一,以二公封邑之殊而名。昔武王西都镐京,而东定鼎于郏鄏。周公相成王,宅洛邑,营涧水东。瀍水西以朝诸侯。谓之王城,又谓之东都。实郏鄏,于今..

  • 坤舆典第一百十六卷

    建都部艺文三《命张中庸为开封府判官制》宋仁宗京师众大之居,其俗具五方,而诸侯所视法也。号称难治。盖自古记之,为之尹者,专用击断,则网密俗敝;崇之以宽,则威信不立。故当择精明疏通之人,以参其职。兵部员外..

  • 坤舆典第一百十五卷

    建都部艺文二《三都赋》〈有序〉晋左思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扬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则知卫地淇澳之产;见在其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

  • 坤舆典第一百十四卷

    建都部艺文一《两都赋》〈有序〉汉班固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

  • 坤舆典第一百十三卷

    建都部总论二《古今冶平略》《古今都会》若乃敦庞于天地之始,昭晰于羲农之世,用长黎元,未争疆场,而南翚表贶,东风入律,光乎上德,奚远弗臻。然则星象丽天,山河纪地,仰观俯察,万物攸归。是以庖羲氏生于成纪,..

  • 坤舆典第一百十二卷

    建都部总论一《管子》《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太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度地篇》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

  • 坤舆典第一百十一卷

    建都部汇考三北魏太祖都平城。按《魏书太祖本纪》: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八月,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径术,标道里。按《地理通释》:拓拔氏世居北荒力微,迁定襄之盛乐。〈注:..

  • 坤舆典第一百十卷

    建都部汇考二周武王都镐。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朱注》:〉此诗言文王迁丰,武王迁镐之事。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朱..

  • 坤舆典第一百九卷

    建都部汇考一上古大皞庖牺氏,都于陈。按《史记补三皇本纪》:大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都于陈。按《帝王世纪》:宓羲为天子,都陈。在禹贡豫州之域,西望外方,东及明诸。于周,陈胡公所封。故《春秋传..

  • 坤舆典第一百八卷

    舆图部纪事《通鉴外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度为九州,谓之九囿。各居其一,而为之长。人皇氏居中州,以制八辅。《淮南子地形训》: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又使竖亥步自..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