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 陈梦雷

坤舆典第八十卷

舆图部汇考三十八

唐十二

按《通典》:禹贡曰:冀州既载,壶口、雷首,至于太岳。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章,厥土惟白壤。𢘆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舜以冀州南北阔大,分卫水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并置牧。周礼职方曰:河内曰冀州,山曰霍,薮曰杨纡,川曰漳,浸曰汾、潞。其利松柏。人五男三女。畜宜牛羊,谷宜黍稷。其地险易,帝王所都,乱则冀安,弱则冀强,荒则冀丰,故曰冀州。其在天官,昴、毕则赵之分野,箕则燕之分野,兼得秦、魏、卫之交。秦平天下,置郡为钜鹿、邯郸、渔阳、右北平、辽西、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及三川郡之北境。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冀州、幽州、并州。后汉并因前代,为冀州、幽州、并州。魏并因之。晋置冀州、幽州、并州。惠帝之后,其地沦没于刘元海、石勒、慕容俊,又为苻坚所陷。坚败,慕容垂据之。后属后魏。自此分割,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北道、河东道。兼分入都畿、关内道。

河内郡 东至汲郡二百六十里。南至〈阙〉。西至河南府济阴县七十三里。北至高平郡百四十里。东南到荥阳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河南府百四十里。西北到河南府界百七十里。东北到汲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九十里,去东京一百四十里。户五万四千一百,口三十一万五千三百七十。

怀州 禹贡覃怀之地。太行山在焉。周为畿内及卫、邗雍、三国。春秋时又属晋。左传,襄王赐文公阳樊、隰、原、攒茆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又武王克商,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其田有隤、怀是也。战国时,为魏、卫二国之境。秦始皇灭卫,其君角徙居野王,阻共山保之。胡亥废角为庶人,以其地属三川郡。项羽立司马邛为殷王,王河内。汉高帝初为殷国,寻更名河内郡。后汉因之。晋为河内、汲二郡地。后魏置怀州,兼置河内郡。隋初郡废,而怀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置河内郡。大唐因之,亦为东畿内之郡。领县五:

河内 汉野王县。有泌水,自河南府济原界流入。修武 本殷宁邑,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故曰修武。有古南阳城,汉山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北。有浊鹿地,汉献帝为山阳公,居于此。

获嘉 汉武幸缑氏,至汲县之新中乡,得南越相吕嘉首,因立获嘉县。后周置修武郡,隋置殷州是也。

武德 周司寇苏忿生之邑。东魏置武德郡。汉射犬故城在今城北。又有汉平皋县故城,在今县西。武陟 汉怀县地故城,在今县西。

汲郡 东至灵昌郡一百十里。南至灵昌郡酸枣县七十五里。西至河内郡二百六里。北至邺郡一百九十里。东南到灵昌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河南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高平郡陆山县四十里。东北到邺郡临河县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里,去东京三百九十里。户四万六千九百八十,口二十万七千九百八十。

卫州 殷之旧都。周既灭殷,以殷馀人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之间,故商墟也。其后卫为翟人所灭,齐桓更封卫于河南楚丘,而河内殷墟复属于晋。战国时属卫。秦并天下,为东郡、三川二郡之地。二汉为河内、魏二郡地。魏置朝歌郡。晋改置汲郡。后魏亦为汲郡。东魏置义州。后周为卫州,又分置脩武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为汲、河内二郡地。大唐为汲郡。领县五:

汲 汉旧县。牧野之地,即纣都近郊三十里,即是也。

卫 汉朝歌县。古殷朝歌城在今县西,纣都,有鹿台,谓之殷墟上宫台,诗曰要我乎上宫,即此也。今县西北有黑山、苏门山,孙登隐处。淇水出共山东,至今县界入河,谓之淇水口。汉建安中,曹公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自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晋大将军桓温为慕容炜将慕容垂所败于枋头,即此也。

新乡 县西南三十二里有鄘城,即鄘国。

共城 古共伯国故城,在县东。汉共县。

黎阳 汉旧县。魏置黎州及黎阳。有白马津,即郦生所云杜白马之津是也。后魏改为𥟖阳津。又有在人山,古凡伯国在北。有大坯山,今名黎阳东山,又名青檀山,在县南七里。其张揖云成皋山是大坯山,谬也。

邺郡 东至魏郡二百十里。南至汲郡百九十里。西至上党郡三百里。北至广平郡百八十里。东南到汲郡黎阳县百六十里。西南到高平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上党郡黎城县三百里。东北到广平郡肥乡县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二十五里,去东京五百六十里。户十万九千四百五十,口五十九万一百九十六。

相州 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后属赵。秦兼天下,为邯郸郡地。汉为魏郡,后汉因之。魏武王建都于此。晋亦为魏郡。后赵石季龙、前燕慕容俊并都之。后魏道武置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义。东魏静帝初迁都于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牧。北齐又都焉,改为清都郡,置尹。后周置相州及魏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魏郡。大唐为相州,或为邺郡。领县十一:

安阳 汉魏郡城在今县东北。有韩陵山,即高欢破尔朱兆之所。又有丹蓝嵯山。

尧城 有丹朱陵,又有戏阳聚故城,在今县东。左传云晋荀盈卒于戏阳,注内黄县戏阳城。

洹水 有洹水。

滏阳 有漳河、滏水。隋置慈州。

内黄 汉旧县。有繁河。汉繁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邺 后汉末,冀州刺史尝理于此。有魏武帝、文帝、甄后等三陵台。东魏、北齐皆都于此。后周置相州,后徙相州于安阳,山漳水在县西。晋史曰:石勒诸将佐,议欲都于邺,将攻三台。张宾进曰:三台险固,攻守未可卒下。于是进据襄国。

林虑 汉为隆虑。后汉避殇帝讳,改为林虑。临河 有王莽河,古淇河及颛顼陵在焉。

汤阴 古羑里城,纣拘周文王之所。汉荡阴县。成安 汉斥丘县故城在东南。地斥卤,故名焉。临漳

广平郡 东至清河郡临清县百二十里。南至邺郡百八十里。西至上党郡涉县界二百五十里。北至钜鹿郡南和县五十里。东南到魏郡魏县界九十里。西南到邺郡滏阳县界七十里。西北到钜鹿郡沙河县界六十里。东北到清河郡宋城县一百十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东京七百六十里。户八万九千二百九十,口六十六万二千八百一十。

洺州 禹贡覃怀底绩,至于衡章。春秋时,赤狄之地。其后属晋。七国时,赵所都。秦并天下,属邯郸郡。汉初置广平国,武帝改为平于国,宣帝复为广平国。后汉光武省广平,入钜鹿郡,后为魏郡之西部。魏改为广平郡,晋因之。后魏为广平郡。后周置洺州。隋炀帝初置武安郡。大唐初,刘黑闼都之,剋平,置洺州,或为广平郡。领县十:

永年 汉曲梁县地。又汉广平县故城,在今县北。隋以炀帝讳,改永年。

鸡泽 有沙河。

曲周 汉旧县,故城在今县西南。纣巨桥仓亦在于此。

清漳 南近漳水。

邯郸 战国时赵国所都,自敬侯始都之。有丛台、洪波台。亦汉旧县。邯,山名。郸,尽也。汉赵王如意温明殿在此焉。

临洺 汉易阳县。北齐置襄郡。

武安 汉旧县。有武安城,赵奢与秦军战,鼓噪,武安屋瓦皆震,即此也。

洺水 有衡漳渎。或云禹贡曰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即此也。

肥乡 汉列人县故城在今县东北。有漳水。平恩 汉旧县。

钜鹿郡 东至清河郡二百三十里。南至广平郡临洺县六十五里。西至乐平郡县二百四十里。北至赵郡一百七十里。东南到广平郡曲周县百十里。西南到广平郡武安县百二十里。西北到太原府乐平县五十里。东北到信都县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六百七十里,去东京八百五十里。户六万七千六百六十,口四十六万二千七百八十。

邢州 古祖乙迁于邢,即此地,亦邢国也。春秋时,卫侯灭邢;鲁僖公时,晋伐卫取邢,其地遂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邯郸二郡地。项羽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居信都,更名信都曰襄国,即其地也。汉属钜鹿、常山二郡及赵、广平二国地。后汉因之。晋为钜鹿、赵二国。石勒都于此。后魏为钜鹿郡。隋置邢州,炀帝初置襄国郡。大唐为邢州,或为钜鹿郡。领县九:

龙冈 秦为信都县,项羽改为襄国。汉至隋始改为龙冈。夷仪岭在县北百五十里,左传云邢迁于夷仪,即此。

南和 汉旧县。后周置南和县。

平乡 亦汉旧县地。或云秦置钜鹿郡于此,即古大鹿之野。有沙丘之台,纣所筑,即始皇崩处。钜鹿 汉南栾县地。汉钜鹿县,今平乡县也。沙河 汉襄国县地,隋置。

任 汉张县地。

内丘 汉曰中丘,隋以国讳改之。

青山 隋置。

尧山

信都郡 东至平原郡二百十里。南至清河郡百三十里。西至赵郡百六十里。北至河间郡二百三十里。东南到博平郡三百里。西南到钜鹿郡三百六十里。西北到饶阳郡百三十里。东北到景城郡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一千一百里。户十一万一千八百八十,口八十二万六千七百七十。今之冀州,冀、兖二州之域。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郡地。汉高帝置为信都国,景帝改为广川国,宣帝复为信都国。后汉明帝更名乐成国,安帝更名安平国,汉末兼置冀州。晋亦然。后魏为长乐郡,兼置冀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初郡废,而冀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置信都郡。大唐为冀州,龙朔二年改为魏州,咸亨三年复旧,或为信都郡。领县九:

信都 汉旧县。禹导河北过洚水,即此。亦曰枯降渠,西南自南宫县界入。汉昌城县故城在今县北。又有汉扶柳县故城,在今县西。

南宫 汉旧县。汉吕后封张敖子偃为南宫侯,即此。浲水故渎南自清河郡经城县界入。

堂阳 汉旧县。在堂水之阳。

武强 汉武隧县。

下博 汉旧县。

枣强 汉旧县。又有汉广川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衡水 有衡漳故渎。

阜城 汉旧县。

武邑 汉旧县。浲水西南自衡水县界,而东北经县城西北。

赵郡 东至信都郡一百六十里。南至钜鹿郡一百七十九里。西至太原府五百五十九里。北至常山郡一百里。东南到信都,隔河相去百六十五里。西北到常山郡百七十里。西南到钜鹿郡一百九十五里。东北到博陵郡三百十七里。去西京一千八百五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十里。户六万一千一百六十三,口三十七万四千七百十二。

赵州 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钜鹿二郡地。后汉属常山国、钜鹿郡地,兼置冀州。晋为赵国,亦置冀州。后魏为赵郡,明帝兼置殷州。北齐改殷州为赵州,郡仍旧。隋改置栾州,炀帝改为赵州,寻复为赵郡。大唐为赵州,或为赵郡。领县九:

平棘 汉南平棘县故城在今县南。又有汉宋子县故城,在今县北。有槐水。

元氏 汉旧县。汉常山郡故城在今县西。后汉光武征彭宠,阴后生明帝于此。

昭庆 汉广河县。后魏置殷州及高南钜鹿郡,后改为南赵郡。隋为大陆县,有大陆泽。旧是象城,天宝中改焉。

栾城 汉之关县地。

赞皇 有赞皇山。

高邑 汉之鄗县。光武即位,更名高邑。

柏乡 汉鄗县地。汉光武即位坛在此。汉高栾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临城 汉旧县也。有冱水。旧是房子,天宝中改焉。宁晋 旧廮陶县。

常山郡 东至博陵郡一百二十四里。南至赵郡一百里。西至太原府五百十六里。北至安边郡四百九十里。东南到博陵郡彭城县百九十里。西北到雁门郡五百四十里。西至太原府乐平县三百二十里。东北到博陵郡一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东京一千一百三十里。户五万三千五百十,口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十七。

镇州 春秋时鲜虞国之地。战国时属赵。秦属钜鹿郡。汉高帝置恒山郡,后避文帝讳,改曰常山郡,亦属真定国。后汉属常山国。晋复为常山郡,后魏因之。后周置恒州,领常山郡。隋初废,炀帝初州废,复置常山郡。大唐乾元年复为恒州,或为常山郡。天宝十五年改为平山郡,元和十五年改为镇州。领县九:

真定 汉中山国之东恒邑,亦汉旧县。汉新市县故城在东北也。

鹿泉 井陉口在此,今谓之土门。汉韩信破赵军,杀陈馀于此。

井陉 汉旧县,古井陉。武德初置井州,今县城实中,甚固。

灵寿 本中山国之都也。汉旧县,故城在今西北。卫水在今西山东北,入滹沱河。

槁城 后周置钜鹿郡。隋置廉州。汉槁县故城在今县西。故肥子国,汉以为县,亦在今县西南。九门 汉旧县。

石邑 汉旧县。井陉山甚险,李左车说陈馀曰:井陉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请守之。不从。故城在今县西北,俗为人文城。有卑山,今名抱犊山,四面危绝,山顶有二泉。后魏葛荣乱,百姓抱犊上山,因名焉。

房山 汉蒲吾县。后汉房山县在西北,俗名曰王母山,上有西王母祠。

行唐 汉旧县。游水所出。

博陵郡 东至河间郡二百八里。南至赵郡三百十七里。西至常山郡百二十里。北至安边郡四百九十里。东南到尧阳郡一百七十里。西南到常山郡一百二十里。西北到常山郡行唐县七十里。东北到文安郡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里,去东京一千二百里。户七万六千六百,口四十七万七千二百六。定州,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北岳常山在焉。后魏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为定州。后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领县十一:

安喜 古中山鲜虞地。汉卢奴县。有卢水,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因名焉。

北平 秦曲逆县,汉为蒲阴县。蒲水所出,在今县西北。

鼓城 春秋鼓子国也。汉临平县故城在东南。又有汉下曲阳县在西。

常阳 汉上曲阳县也。常山在县北一百四十里,常水所出。

新乐 春秋时鲜虞国,汉新市县地,盖帝尧始封之唐国也。

丰义 汉安国县。又有汉解渎亭,在今县东北。

望都 汉旧县。尧始封于此。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有中人亭、左人亭,即今县城也。倒马故关在县西北,极险要也。

无极 汉旧县。

唐昌 汉苦陉县。又有中山故城,在县东北。有汉石臼河。又西北有故关邑城,即汉关县。

深泽 汉南深泽县。

陉邑

河间郡 东至景城郡二百里。南至信都郡二百三十里。西至博陵郡二百八里。北至文安郡一百八里。东南到景城郡弓高县一百四十七里。西南到饶阳郡百五十里。东北到景城郡鲁城县二百五十七里。西北到上谷郡二百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四十里。户九万五千二百四十,口六十四万二千五百六十三。

瀛州 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上谷郡之地。汉属涿郡,后汉为河间国。晋因之。后魏为河间郡,汉文帝分置瀛州。隋初废河间郡,置瀛州;炀帝初州废,复置河间郡。大唐因之。领县六:

河间 汉州乡县,后汉改武垣县。汉武帝得钩弋夫人于此。

博野 汉博陵郡,后徙安平。又有汉蠡吾县故城,在今县西。

束城 汉旧县。后魏置束州。

乐寿 汉曰乐城县,故城在今县西北。汉又曰中水县,居两河之间,故曰中水。

高阳 汉旧县。后置高阳郡。有易水。

平舒 晋置章武郡。

文安郡 东至〈阙〉。南至河间郡一百八里。西至上谷郡露山百七十里。北至范阳郡二百八十里。东南到景城郡二百六十里。西南到博陵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上谷郡一百八十里。东北到北平郡八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十里,去东京一千四百四十四里。户五万五百十,口三十二万六千四百五十。

莫州 其地历代所属与瀛州同。大唐景云二年,分瀛州置郑州。开元十三年,改郑为莫。其后或为文安郡。领县六:

郑 汉旧县。

清苑 汉乐乡县。汉高帝过赵,封乐毅之后乐巨叔于此。

任丘 有狐狸淀。

文安 汉旧县,故城在东北。

长丰

唐兴

饶阳郡 东至景城郡三百十五里。南至魏郡五百里。西至常山郡一百八十里。北至上谷郡三百里。东南到信都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赵郡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博陵郡一百七十里。东北到河间郡一百五十里。去西京二百五十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五十里。户四万八千八百五十八,口三十四万六千四百七十一。

深州 战国时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地。汉为涿郡地。后汉属安平国,桓帝以后为博陵郡。晋为博陵国。后魏为博陵郡,北齐亦同。隋初废郡,置深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间二郡。大唐复置深州,或为饶阳郡。领县四:

饶阳 汉旧县。有芜蒌亭在此。又有古博陵城、饶阳城。滹沱河旧在县南,即光武所渡。魏武王因饶河故渎,决令北注新沟,所以今在县北。

安平 汉贯县。

鹿城 汉旧县故城在西南。又有汉隍城在东。衡漳水,今名卫水,亦名苦水,西南自赵郡宁晋县界流入。

陆泽 禹贡大陆泽,亦在此。

上谷郡 东至范阳郡二百十四里。南至文安郡一百八十里。西至安边郡飞狐县一百四十里。北至妫川郡怀戎县南界废固城镇。东南到文安郡一百八十里。西南到博陵郡北平县一百四十里。西北到安边郡二百二十里。东北到范阳郡良乡县界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九十七里,去东京一千四百六十二里。户四万四千九百一十二,口二十四万五千八百七。

易州 春秋至战国属燕。秦置上谷郡。汉属涿郡,后汉因之。晋为范阳国。后魏亦为上谷郡。隋初置昌黎郡,后兼置易州。炀帝初州废,置上谷郡。大唐因之。领县八:

易 汉故安县故城在今县南。有涞、易二水。有燕台,昭王求仙处。又有汉范阳县故城,在县东南。遂州 古遂武也。秦筑长城之所起。

涞水 汉之遒县。

容城 汉旧县。

满城

五回

楼亭

坂城

范阳郡 东至渔阳郡二百十里。南至文安郡二百八十里。西至上谷郡一百十四里。北至妫川郡二百一十里。东南到〈阙〉。西南到〈阙〉。西北到〈阙〉。东北到归化郡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三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八十里。户七万九百六,口三十九万五百八十五。

幽州 古之幽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则其一也。言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昔颛顼都于帝丘,其地北至幽陵,即此。殷复省幽州入冀州。周礼职方曰:东北曰幽州,其山曰医无闾,薮曰貕养,川曰河、泲,浸曰菑、时。其利渔盐。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扰,谷宜三种。初武王定殷,封召公奭于燕。及秦灭燕,以其地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汉高帝分上谷郡置涿郡。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幽州,其后开东边,置元菟、乐浪等郡,亦皆属焉。后改燕国曰广阳郡。后汉置幽州,并因前代。晋亦置幽州。晋乱,陷于石勒、慕容俊、苻坚,后入于魏,其后分割不可详也。今之幽州,古涿鹿也。即燕国之都,谓之渤碣之间,亦一都会也。秦为上谷之地。汉高帝分置燕国,后又分燕置涿郡及广阳国,有独鹿、鸣泽。后汉为涿、广阳二郡地。魏更名范阳郡。晋为燕、范阳二国,兼置幽州。慕容俊常都之。后魏置幽州。北齐置东北道行台。后周置燕、范阳二郡。隋初并废,炀帝初并置涿郡。大唐为幽州,或为范阳郡。领县十一:

蒯 燕国都,碣石宫。汉为蒯县。旧制燕都。有桑乾水。慕容俊都于此。归义 汉易县也。公孙瓒于此筑城,名曰易京。后汉史曰:瓒修营叠楼观,临易河,通辽海,以铁为门。乃曰:兵法云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千重,积谷三百万斛,足以待天下之变。为袁绍所破。后石季龙征慕容俊,回,恶其固而毁之,在今县南十八里。又有巨马水。

范阳 汉涿县。在范水之阳。汉涿郡故城亦在此。又有汉广阳国城,亦在西南。有督亢陂,溉田膏腴,荆轲献图于秦。

安次 汉旧县。

固安 汉方城县地也。

昌平 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古居庸关在县西北,齐改为纳疑。淮南子云天下九塞,居庸是其一也。旧置东燕州。

潞 汉旧县。有潞河。汉平谷县故城在今县北。又安乐县古城,在西北。

永清 旧是会昌,天宝中改焉。

良乡 汉旧县。

武清

广宁

顺义郡 置在范阳郡城内,去西京及四至八到并与范阳郡同。户五千七百十八,口一万八千一百五十。

顺州 在范阳郡城。大唐天宝初置,寻又改为顺义、归化二郡。领县一:

宾义

归化郡 东至渔阳郡二百十五里。南至范阳郡八十里。西至妫川郡二百里。北至密云郡七十里。东南到渔阳郡二百十里。西南到范阳郡八十里。西北到〈阙〉。东北到密云郡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里。户八百七十七,口三千三百六十九。顺州之北境,天宝初,置归化郡与顺义郡。领县一:

怀柔

归德郡 东至密云郡八十里。南至范阳郡九十里。西至范阳郡昌平县五十里。北至山五里。东南到后魏废易京城四十里。西南到芹城五里。西北到乾河山五里。东北到宋城镇二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六十三里,去东京千八百七十六里。户二千二百四十六,口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一。

燕州 秦上谷郡地,历代土地与范阳郡同。隋文帝时,栗末靺鞨有厥稽部渠长,率数千人,举部落内附,处之柳城、燕郡之北。炀帝为置辽西郡,以取秦汉辽西之名也,统辽西、怀远、垆河三县。大唐为燕州,或为归德郡。领县一:

辽西

妫川郡 东至密云郡二百十里。南至范阳郡二百里。西至安边郡二百二十九里。北至张说新筑长城九十里。东南到范阳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安边郡四百四十里。西北到新长城为界三百八十里。东北到长城为界九十八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一千九百里。户二千三百九十,口一万五百四十。

妫州 春秋、战国并属燕。秦为上谷郡地,二汉因之。晋属广宁郡。后魏孝明帝废。北齐置北燕郡。隋属涿郡。大唐武德七年,讨平高开道,后置北燕州。贞观八年,改为妫州。其后或为妫川郡。领县二:

怀戎 汉潘县地。汉上谷郡城在此。有涿鹿山及蚩尤城、坂泉地及涿水、羹颉山、涿泉。鸣鸡山本名磨笄山,赵襄子灭代,其姊磨笄自杀,因为名。代人怜之,立祠,有群鸡鸣于祠上,故名鸣鸡山。史记云: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辽阳即此。汉武破匈奴,取河南地,弃上谷之斗僻县造阳地以与胡。韦昭云在上谷。晋太康地志又云在五原塞之北。疑太康志误。

妫川

渔阳郡 东至北平郡三百里。南至三会海口一百八十里,西至范阳郡二百十里。北至长城塞二百三十五里。东南到北平郡石城县百八十五里。西南到范阳郡雍奴县界百二十五里。西北到密云郡二百十七里。东北到北平郡石城县界废卢龙戍二百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二十里,去东京二千二十里。户四千二百二十九,口二万五千四百八十七。

蒯州 战国时属燕。秦置渔阳郡,二汉因之。隋文帝徙元州于此,并立总管府;炀帝初废,置渔阳郡。大唐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蒯州,或为渔阳郡。领县三:

渔阳 汉旧县。有鲍丘水,又名潞水。古北戎无脩子国也。一名山戎,凡三名。七国时属燕。燕后,以为右北平郡。

三河

玉田

密云郡 东至渔阳郡二百十七里。西至范阳郡昌平县一百三十里。南至范阳郡潞县界五十五里。北至长城四十五里。东南到范阳郡三河县七十五里。西北到长浓水镇四十五里。西南到范阳郡平昌县界七十里。东北到长城障塞一百十里。去西京二千六百八十里,去东京一千八百四十五里。户六千一百三十八,口三万一千六百三十七。

檀州 春秋及战国并为燕地。秦汉并属渔阳郡。后魏置密云郡,兼置安州。后周改安州为文州。隋徙元州于渔阳,寻复于今郡置檀州;炀帝初,置安乐郡。大唐为檀州,或为密云郡。领县二:

密云 有潞水,自塞外流入。

燕乐 后魏置广阳郡。有长城。

北平郡 东至柳城郡七百里。南至海一百里。西至渔阳郡三百里。北至上洛百八十里。东南到榆林关百八十里。西南到马城县一百八十里。西北到石城县百四十里。东北到柳城郡七百里。去西京四千三百二十里,去东京三千五百二十里。户三千三十一,口一万三千七百七十五。

平州 殷时孤竹国。春秋时山戎、肥子二国地也。战国时属燕。秦为右北平及辽西二郡之境,二汉因之。晋属辽西郡。后魏亦曰辽西郡。隋初置平州,炀帝初州废,复置北平郡。大唐因之。领县三:

卢龙 汉肥如县。有碣石山,碣然而立在海旁,故名之。晋太康地志同:秦筑长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高丽旧界,非此碣石也。汉辽西郡故城在今郡东。又有汉令攴县城。临闾关今名临榆关,在县城东一百八十里。卢龙塞在城西北二百里。

石城 汉旧县。

马城

柳城郡 东至辽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里。西至北平郡二百里。北至契丹界五十里。东南到安东府二百七十里。西南到北平郡七十里。西北到契丹界七十里。东北到契丹界九十里,至契丹衙帐四百里。去西京三千里,去东京四千百十里。户八百七十八,口三千。

营州 殷时为孤竹国地。春秋时,地属山戎。战国时属燕。秦并天下,属辽西郡。二汉及晋皆因之。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所谓福德之地也,乃营制宫庙,改柳城为龙城,遂迁都龙城,号新宫曰和龙宫。后燕慕容宝、北燕冯跋,相继都之。后魏置营州。后周武帝平齐,其地犹为高宝宁所据。隋文帝时讨平宝宁,复以其地为营州;炀帝初州废,置辽西郡。大唐复为营州,或为柳城郡。领县一:

柳城 有龙山、鲜卑山,在县东南二百里,棘城之东塞外亦有鲜卑山,在辽西之北一百里,未详孰是。青山、石门山、白狼山、白狼水。又有汉扶黎县故城,在东南。其龙山,即慕容皝祭龙所也。有饶乐水、汉故徙河县城、和龙宫城。室韦、靺鞨诸部并在东北,远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馀里,西北与奚接,北与契丹相接。

河东郡 东至绛郡三百七十里。南至弘农郡百七十里。西至冯翊郡八十里。北至绛郡二百七十里。东南到陕郡二百九十里。西南到华阴郡一百五十里。西北到冯翊郡韩城县百四十里。东北到绛县三百七十里。去西京三百六十里,去东京五百四十里。户七万二百七,口四十六万一千八十。

蒲州 唐虞所都蒲坂也。春秋时地属魏,及晋献公灭魏,以其地封大夫毕万。毕万之后,十代至文公,列为诸侯,与韩赵三分晋,地属魏。至惠王,以安邑近秦,乃徙都大梁。秦兼天下,置河东郡,历两汉不改。魏晋亦然。后魏亦为河东郡,兼置雍州,及属秦州。后周改为蒲州,亦兼置河东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河东郡。大唐初,为蒲州。开元九年五月,置中都,改为河中府,寻罢仍旧。或为蒲州,或为河东郡。领县八:

河东 汉蒲坂县。春秋秦晋战于河曲,即其地也。有蒲津关,后魏大统四年,造浮桥;九年,筑城为防。大唐开元十二年,河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其牛下并铁柱连腹,入地丈馀,并前后铁柱十六。妫汭水,今有舜庙在焉,其庙周宇文护所造。又有雷首山,夷齐居其阳,所谓首阳山也。有风陵堆,与潼关相对。

桑泉 有三疑山。汉解县故城,今县东南。

猗氏 汉旧县,猗顿所居,古郇国也。有古令狐城,左传云晋文公从秦返国,济河,图令狐,即此。安邑 尧舜旧都。今县西有鸣条陌,汤与桀战于此。汉旧县。

解 隋曰虞乡,武德元年改之。

虞乡 汉解县也。后于虞乡城置解县,更于解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县。

宝鼎 汉汾阴县。有后土祠、汤庙。

永乐 武德二年,分芮城县置。

绛郡 东至高平郡四百五十里。南至陜郡二百二十里。西至冯翊郡四百十里。北至文城郡二百七十里。东南到河南府五百里。西南到河东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文城郡三百里。东北到平阳郡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五百二十里,去东京六百三十里。户八万二千二百,口五十一万七千三百十。

绛州 春秋时为晋国。即故绛与新田之都也。后韩魏赵灭晋,其地属魏。秦属河东郡。秦末,其地属魏豹。汉定魏地,还属河东郡,后汉因之。魏晋属河东、平阳二郡地。后魏置东雍州。西魏、后周以为重镇。后周改曰绛州,兼置正平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绛郡。大唐为绛州,或为绛郡。领县十一:

正平 汉临汾县地。有汾浍二水。有高齐故武平关,在今县西三十里,故家雀关在县南七里,并是镇处。

曲沃 汉绛县地。春秋时晋曲沃地。台骀神在此。翼城 古晋之翼邑,汉绛县地。

绛 春秋时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汉闻喜县地。闻喜 亦故曲沃地,汉左邑县之桐乡也。汉武行幸至此,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杨柳可为箭。高候源在县北,即十六国刘曜破石勒将石季龙处也。

垣 汉旧县。东北有王屋山,沇水所出。有古皋落城,西魏于此置邵郡,以备东魏。

夏 汉安邑县地。盖以夏禹所都为名。夏都安邑城,在今县北十五里。

龙门 古耿国。有龙门山,即大禹所凿。三秦记云:鱼鳖上之即为龙,否则点额而还。汉皮氏县故城在今县南。今县则后魏秦州所理。

稷山 汉闻喜县地。后魏龙关郡。后周勋州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即王思政所筑玉璧城,为周氏重镇,齐神武再攻围,皆不剋。

万泉 汉汾阴县。

太平 汉临汾县。

平阳郡 东至上党郡三百九十里。南至绛郡一百四十里。西至文城群二百十五里。北至西河郡三百九十里。东南到高平郡四百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百十里。西北到太宁郡三百五十里。东北到阳城郡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七百五十里,去东京七百二十里。户六万四千八百,口四十二万一千八百八十。晋州,亦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为河东郡地,二汉因之。魏分置平阳郡,晋因之。刘元海称汉僭位,建都于此。后魏为平阳郡,兼置唐州,后改为晋州,后置总管府。东魏、北齐皆为重镇。隋初改平阳为平河郡,寻废;炀帝初,置临汾郡。大唐为晋州,或为平阳郡。领县九:

临汾 汉平阳县有姑射山,又有故尧城县。

襄陵 汉旧县。有赵襄子墓。又有晋襄公之陵,因以为名。后魏擒赫连昌,又分此县置擒昌县。

霍邑 汉彘县。隋置今县。周厉王无道,周人流王于彘,即此也。有霍山,即职方冀州之镇,一名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

冀氏 汉陭县地。后魏置冀氏县。

汾西 后魏置汾西郡。

洪洞 春秋杨国,晋灭之为杨邑。汉为杨县也。故洪洞城在今县北,东魏、北齐镇也,四顾重复,控据要险。

神山 武德二年置浮山县,后改焉。

赵城 古造父邑。

岳阳 汉谷远县地,隋改之。有千亩原,左传曰晋侯千亩之战,即此。

高平郡 东至汲郡四百一十里。南至河内郡二百四十里。西至绛郡二百五十里。北至上党郡一百九十里。东南到河内郡武德县二百里。西南到河南府二百八十里。西北到平阳郡四百十里。东北到邺郡三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四十里,去东京六百六十里。户二万七千五十,口十四万三千七百。

泽州 春秋时属晋,后属韩,其后属赵。至秦,破赵于长平,坑卒四十万,即此地也。秦平天下,为上党郡地。汉属河东、上党二郡地,后汉因之,魏晋亦同。后魏以其地置建州及高都、长平、安平三郡。北齐亦为建州及置平阳、高都二郡。后周并二郡为高平郡。隋初郡废,置泽州。炀帝初州废,置长平郡。大唐为泽州,或为高平郡。领县六:

晋城 汉曰高都尉,隋曰丹川。有天井关,在县南太行山上,关前有天井泉三所。

陵川 汉泫氏县地。隋开皇中置。

沁水 后魏秦宁郡。

端氏 七国时,韩魏赵分晋,封晋君于端氏也。汉为县,故城在今县西。

高平 汉泫氏县。西北有泫谷水,故为名。头颅山,秦白起坑赵卒,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故光狼城,白起筑。

阳城 汉曰濩泽县也。有噍峣山、濩泽水、析城山,禹贡所谓砥柱、析城也。

上党郡 东至邺郡三百里。南至高平郡一百九十里。西至平阳郡三百九十里。北至乐平郡四百七十里。东南到邺郡林虑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到阳城郡沁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太原府四百五十里。东北到广平郡武安县界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一百九十里,去东京四百六十里。户六万七千九百四十四,口三十七万二千三百六十。潞州,春秋时,初为黎国,后狄人夺其地。赤狄潞子婴儿为晋所灭,其地尽属焉。战国初,为韩之别都,以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秦置上党郡,汉亦为上党郡,后魏及晋不改。后魏亦为上党郡。后周后置潞州。隋置韩州,炀帝初复置上党郡。大唐为潞州,或为上党郡。领县十:

上党 古黎侯国,西伯戡黎,即此。汉为壶关县。长子 汉旧县。漳水所出。周史新甲所封。左传曰晋人执卫石买于长子,即此。

潞城 春秋潞子国。汉旧县。

壶关 古黎国地。有羊肠坂,王莽命左威将军王嘉曰羊头之阨,北当燕赵。后魏移壶关县于此。有壶山。

铜鞮 水名。汉县。春秋晋国铜鞮邑,羊舌赤为邑大夫。有阏与故城,汉韩信擒代相夏说于此。武乡 汉垣县地。

屯留 汉旧县。又有汉徐吾故城,在今县西北。有鹿渎山,绛水所出。

黎城 汉潞县地。隋改置之,因县东故黎城为名。有壶口故关。

涉 汉旧县。有清漳水。

襄垣 汉旧县。

乐平郡 东至广平郡三百六十里。南至上党郡四百七十里。西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北至太原府乐平县一百六十里。东南到上党郡九十里。西南到上党郡一百里。西北到太原府三百四十里。东北到钜鹿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三百九十里,去东京七百九十里。户九千五百六十,口五万二百九十六。仪州,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韩,后属赵。秦为上党郡,二汉因之。晋为乐平郡。后魏为辽阳郡。隋属太原郡。大唐武德三年,分并州之地置辽州;八年,改为箕州。先天元年,改为仪州,或为乐平郡。领县四:

辽山 汉垣县地。晋为辽阳县。隋置今县。北有鬼谷。

榆社 汉垣县地。晋于此置武乡县。石勒是此县人,有石勒沤麻池。

和顺 汉沾县地,即韩之阏与邑。

平城 汉垣县地。

阳城郡 东至上党郡铜鞮县七十里。南至平阳郡冀氏县一百五十里。西至平阳郡二百五十里。北至西河郡二百八十里。东南到上党郡屯留县百四十里。西南到平阳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西河郡二百八十里。东北到上党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十里,去东京六百四十里。户六千一百六十六,口三万三千三百九十。

沁州 春秋时属晋,后属韩,又属赵。秦、二汉为上党郡地,魏晋亦同。后魏属义宁郡。隋初置沁州,炀帝初州废,复为沁源县,属上党郡。大唐复置沁州,或为阳城郡。领县三:

沁源 汉谷远县,后魏改为沁源。有沁水。

和川

绵上

大宁郡 东至平阳郡二百五十里。南至文城郡二百里。西至延安郡三百九十里。北至昌化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平阳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百里。西北到黄河为界百八十里。东北到西河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十里,去东京八百八十里。户一万九千二百一十,口十三万四千四百二十。隰州,春秋时晋之蒲城也。七国时属魏。秦、二汉为河东郡地。魏晋属平阳郡。后魏、北齐为沁州。后周置沁州及龙泉郡。隋初郡废,后复置四汾州,寻又改为隰州;炀帝初州废,置龙泉郡。大唐为隰州,或为大宁郡。领县六:

隰川 汉蒲子县。春秋时蒲城,晋重耳所居。

大宁 汉北屈县地。

石楼 有石楼山。汉吐军县,后魏吐京郡。

永和 汉狐讘县。后周临河郡。

温泉

蒲 汉蒲子县地。

文城郡 东至平阳郡二百十里。南至绛郡二百七十里。西至咸宁郡一百七十里。北至大宁郡二百里。东南到绛郡三百里。西南到冯翊郡韩城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北到延安郡二百九十里。东北到西河郡五百里。去西京七百二十里,去东京六百九十里。户一万一千五百六十,口六万六千三十。

慈州 春秋时晋之屈邑。禹贡壶口之山在焉。战国时为魏地。秦、二汉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东魏置定阳郡及南汾州。北齐改南汾州为西汾州。后周改为汾州。隋初郡废,置耿州,后复为汾州;炀帝初州废,置文城郡。大唐为慈州,或为文城郡。领县五:

吉昌 汉北屈县。左传曰,晋有屈产之乘。此有骏马。有壶口山。故姚襄城在县西,即姚襄所筑,西临黄河,控带龙门、孟门之险,周、齐交争之处。

仵城 汉北屈县地。后魏仵城郡。

文城 有孟门山,与龙门相对。龙门之上古龙门,禹所凿。汉北屈县。

吕香 汉临汾县地。

昌宁 汉临汾县地。后魏内阳郡。

西河郡 东至上党郡四百四十里。南至平阳郡三百九十里。西至昌化郡百六十里。北至太原府二百里。东南到阳城郡二百八十里。西南到大宁郡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楼烦郡,中间有界相隔,山谷险隘。东北到大宁郡二百里。去西京千二百六里,去东京九百三十里。户五万八千五十,口三十二万六千二百八十。

汾州 春秋时晋地。六国时属赵,秦属太原郡。二汉属太原、西河二郡地,魏因之。晋属太原郡、西河国地。后魏又为西河郡,兼置汾州。北齐置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隋置西河郡。大唐为汾州,或为西河郡。领县五:

隰城 汉慈氏县。今有美稷乡,即汉美稷县地。又有汉京陵县,即晋赵文子与叔向观于九原之所。介休 有绵上山、介之推祠。汉旧县也。昭馀祁,俗名郎城泊,职方并州之薮。

灵石 有介山。汉介休县地。今县东南有高壁岭、雀鼠谷、汾水关,皆险固之处。

孝义 汉中阳县。

平遥

太原府 东至赵郡五百五十里。南至上党郡四百五十里。西至昌化郡三百九十里。北至定襄郡一百八十里。东南到乐平郡三百四十里。西南到西河郡二百里。西北到楼烦地二百五十里。东北到雁门郡五百里。去西京一千三百里,去东京八百八十五里。户十二万六千一百九,口七十六万八千四百六十四。

并州 古之并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则其一也。以其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亦曰在卫水、常水之间。周礼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曰常,薮曰昭馀祁,川曰虖池、呕夷,浸曰涞、易。其利布帛。人二男三女。畜宜五扰,谷宜五种。秦兼天下,为太原郡。汉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并州。后汉并因之。灵帝时,羌胡大扰,定襄、云中等郡,并流徙分散。献帝时,省入冀州。魏文帝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至晋,亦置并州。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所有。其后刘曜徙都长安,自平阳以东地,尽入石勒,及苻坚、姚兴、赫连勃,并于河东郡置并州,姚兴又分河东为并冀二州。及后魏以后,分坼不可详也。今之并州,古唐国也。昔帝尧为唐侯所封之国,及夏禹所都之地,亦高辛氏子实沈及金天氏子台骀之所居焉。周成王又封弟叔虞于此,叔虞子燮改为晋侯。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晋、大卤、太原、大夏、夏灵、晋阳六名,其实一也。春秋时为晋国,后为赵邑。晋灭,属赵。秦置太原郡,二汉因之,兼置并州。魏改为太原国,并州仍旧。晋因之。后魏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初废郡,置并州,又改为太原郡。大唐为并州,高祖匡隋室,起义兵。于长寿元年,置北都,后复为并州。开元十一年,改为太原府;天宝元年,加号为北京。领县十三:

太原 汉晋阳县也。隋文帝移晋阳县于州城中,旧晋阳置今县。有晋水。

晋阳 隋文帝新移。有龙山、蒙山。

文水 汉太宁县。有泌水、文水。

阳曲 汉狼孟县故城,在县东北。汉阳曲县,今定襄郡定襄县是也,后汉移置今县。有乾烛谷,即羊肠坂也。乐平 旧乐平郡,隋置辽州。

清源 汉榆次县地。隋于古梗阳城置今县。有清源水。

太谷 县西有太谷。汉阳邑县地。

祁 汉旧县。晋大夫祁奚之邑,晋灭祁氏,分为七县,以贾辛为祁大夫。后汉忠烈温序墓在西北。榆次 春秋晋魏榆地,汉旧县。

盂 汉旧县。有滹沱水,自雁门郡界来。

寿阳 晋旧县。

广阳 汉上艾县,后汉改曰石艾,国家又改之。县东有故关,甚险固。

交城 有羊肠山,隋炀帝改为深谷岭。

昌化郡 东至西河郡一百六十里。南至大宁郡二百五十里。西至上郡二百二十里。北至楼烦郡二百三十里。东南到大宁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大宁郡石楼县百五十里。西北到楼烦郡二百三十里。东北到太原府三百九十里。去西京千二百三十里,去东京千一百十里。户一万三千三百七十,口六万四千三百四十。石州,战国初,赵之离石邑,后为秦、魏二国之境。秦为太原郡地。二汉属西河郡南单于庭,即左国城。晋属西河国,刘元海起事于此,后石勒置永石郡。北齐置怀政郡,后改为离石郡,兼置西汾州。后周改西汾为石州。隋初郡废,而石州如故;炀帝初州废,置石郡。大唐为石州,或为昌化郡。领县五:

离石 汉旧县。南单于庭左国城在北。有离石水,一名赤洪水,高欢大破尔朱兆于赤洪岭,盖近此也。

定胡 汉离石县地。后周置定胡郡,在今县西。隋置孟门关,其地险固。

平夷

临泉

方山 有赤洪水源,东流入离石县界。

楼烦郡 东至定襄郡界二百四十里。南至昌化郡界二百三十里。西至榆林郡界一百八十里。北至马邑郡三百里。东南到太原府二百五十里。西南到银川郡三百里。西北到榆林郡九十里。东北到雁门郡三百里。去西京千四百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二十里。户一万五千六百八十,口七万二千二百六十。岚州,春秋晋国之分,晋灭之后为胡地,有楼烦王居焉。其后,赵惠文王破楼烦而取其地。北境属燕。秦、二汉为太原郡地。晋末,陷刘元海。后魏末,于其地置岚州。隋炀帝置楼烦郡。大唐为岚州,或为楼烦郡。领县四:

宜芳 有古秀容城,即汉汾阳县,属太原郡。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石磴萦委,若羊肠焉。

合河 汉汾阳县地。合和关在北。

静乐 汉汾阳县地。有隋炀帝汾阳宫。有管岑山,刘曜败处,汾水所出。

岚谷

雁门郡 东至安边郡二百六十里。南至太原府五百里。西至楼烦郡一百六十里。北至马邑郡一百四十里。东南到常山郡五百四十里。西南到定襄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马邑郡二百二十里。东北到安边郡界三百十里。去西京一千六百四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二十里。户二万一千二十,口十万一千四百五十。

代州 古唐国之地。春秋时晋国之分。及三卿分晋,其地属赵。赵武灵王破楼烦,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后北境属燕。秦为太原、雁门二郡之境,汉因之,后汉及晋亦同。后魏置梁城、繁畤二郡。后周置肆州。隋文帝改为代州;炀帝初州废,置雁门郡。大唐为代州,或为雁门郡。领县五:

雁门 汉广武县故城在西南。又有故平县,后汉末平城县也。有夏屋山,赵襄子会代王,因杀之于此。有句注山,一名西陉山也。

五台 汉虑虒县。隋改卢夷县为五台。有台山。繁畤 汉旧县。有滹沱河,源出县东南派阜山。崞 汉旧县。又有汉楼烦郡故城,在今县东。东魏置代州。

唐林

定襄郡 东至雁门郡界九十里。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西至楼烦郡界二百四十里。北至雁门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太原郡界一百二十里。西南到太原府及楼烦郡界百二十里。西北到楼烦郡一百二十里。东北到雁门郡界二百五十里。去西京千四百八十里,去东京一千六十里。户一万五千三十八,口七万七千九百三十。

忻州 战国属赵。秦为太原郡地,二汉因之。后魏置肆州。后周徙肆州于雁门郡。隋初置新兴郡及云州,后改新兴郡为忻州。炀帝初,废云州及忻州,其地属楼烦、定襄二郡。大唐复分置忻州,或为定襄郡。领县二:

秀容 汉汾阳县。有岚水。

定襄

安边郡 东至上谷郡三百二十里。南至常山郡四百里。西至雁门郡二百六十里。北至蕃境,无郡。东南到博陵郡四百九十里。西南到雁门郡三百十里。西北到马邑郡四百六里。东北到妫川郡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九百里,去东京一千五百里。户四千六百十,口一万八千二百。

蔚州 周礼并州川曰呕夷,浸曰涞易。战国初属赵,后又属燕。秦、汉、晋属代郡。后魏置怀荒、御夷二镇。东魏置北灵丘郡。后周置蔚州。隋置上谷郡。大唐置蔚州,或为安边郡。领县三:

灵丘 汉旧县。有赵武灵王陵。

飞狐 汉广昌县地。飞狐口在县北,即汉之飞狐道,通妫川郡怀戎县。又有磨笄山,与妫川郡山相连。隋置今县。

安边

马邑郡 东至安边郡四百六十里。南至雁门郡一百四十里。西至楼烦郡三百四十里。北至单于府二百五十里。东南到雁门郡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楼烦郡三百里。西北到单于府三百五十里。东北到故云州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四十里。户六千三百,口二万五千八百。朔州,战国属燕。秦属代、雁门二郡地。汉为定襄、雁门二郡地。后汉属云中、雁门二郡。汉末,因乱又置新兴郡。晋怀帝时,刘琨表以鲜卑倚卢为大单于,封代公,徙马邑,即其地也。其后称魏,建都于今郡北,兼置怀朔镇。及迁洛后,遂于郡北三百馀里置朔州,葛荣之乱又废。北齐复置朔州。隋初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置代郡,寻属马邑郡。大唐初为朔州,或为马邑郡。领县二:

善阳 有秦马邑城武州塞,即此地。亦汉定襄地,后魏桑乾郡,北齐广安郡。有紫河发源于此。马邑

云中郡 东至桑乾郡督宅一百五十里。南至雁门郡界一百六十里。西至东天郡五十里。北至长城蕃界三百里。东南到榆林郡四百里。西南到神堆栅九十里。西北到却蕃栅一百六十里。东北到阿谷三百四十里。蕃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户三千一百六十,口七千九百三十。

云州 战国属赵。秦置云中郡,二汉因之。晋属新兴郡。后魏道武帝自云中徙都平城,即此,置代尹。隋初属马邑郡。大唐置云州,或为云中郡。领县一:

云中 汉旧县。隋曰云内县。白登山,白登台,汉高帝初,被匈奴围于此。有故高柳城、参合陂。后魏盛乐县亦在今郡界。单于台,在今县西北百馀里。汉孝武元封元年,勒兵十八万骑,出长城,北登单于台。

单于 东至〈阙〉。南至榆林郡一百二十里。西至〈阙〉。北至〈阙〉。东南到马邑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阙〉。西北到〈阙〉。东北到〈阙〉。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里,去东京二千里。户二千一百二十,口一万三千。

单于大都护府,战国属赵,秦汉云中郡地也。大唐龙朔三年,置云中都护府,又移浣海都护府于碛北,二府以碛为界。麟德元年,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领县一:

金河 有长城。有金河,上承紫河及象水。又南流入河。李陵台、王昭君墓。

陈梦雷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

猜你喜欢

  • 第四十一卷

    第四十一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五北魏二〈世祖太平真君十则 正平一则 高宗兴安一则 兴光一则 太安五则 和平六则 显祖天安一则 皇兴四则 高祖延兴五则 承明一则 太和二十三则〉庶徵典第四十一卷星变部汇考十五北魏二世..

  • 第四十卷

    第四十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四北魏一〈太祖皇始二则 天兴六则 天赐六则 太宗永兴五则 神瑞三则 泰常八则 世祖始光四则 神麚四则 延和二则 太延五则〉庶徵典第四十卷星变部汇考十四北魏一太祖皇始元年,有星彗于旄头。..

  • 第三十九卷

    第三十九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三南齐〈高帝建元四则 武帝永明十一则 废帝隆昌一则 明帝永泰一则 后废帝永元一则〉梁〈武帝天监十五则 普通七则 大通二则 中大通六则 大同四则 太清一则 简文帝大宝一则 元帝承圣一则 ..

  • 第三十八卷

    第三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二宋〈武帝永初三则 少帝景平一则 文帝元嘉二十二则 孝武帝孝建三则 大明八则 前废帝永光一则 景和一则 明帝泰始六则 后废帝元徵三则 顺帝升明一则〉庶徵典第三十八卷星变部汇考十二宋武..

  •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一晋〈武帝泰始三则 咸宁四则 太康四则 太熙一则 惠帝元康五则 永康二则 永宁二则 太安三则 永兴二则 光熙一则 怀帝永嘉六则 元帝建武一则 太兴四则 永昌一则 明帝太宁一则 成帝咸和四则..

  • 第三十六卷

    第三十六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后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则 中元二则 明帝永平十四则 章帝建初四则 元和二则 和帝永元十二则 元兴一则 殇帝延平一则 安帝永初五则 元初六则 延光四则 顺帝永建六则 阳嘉三则 永和六则 汉安..

  • 第三十五卷

    第三十五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九上古〈黄帝一则〉陶唐氏〈帝尧二则〉有虞氏〈帝舜二则〉夏后氏〈帝癸一则〉商〈帝辛一则〉周〈昭王二则 庄王一则 襄王一则 顷王一则 灵王一则 景王二则 敬王二则 元王一则 贞定王一则 显..

  • 第三十四卷

    第三十四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八天学会通〈日月五星之性 日月五星之权 日月五星之次权 在天经星之性 黄道十二象〉天步真原〈论天气日月五星之能 论天气开门之理 太阴五星杂用 天首天尾 论世界大权 在天大小会 扫星 流火..

  • 第三十三卷

    第三十三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七历学会通古法占验〈洪范八庶徵 乙巳占 紫微宫 太微宫 天市垣 中外宫占〉历学会通中法占验〈贤相通占〉庶徵典第三十三卷星变部汇考七《历学会通古法占验》《洪范八庶徵》八庶徵:曰雨,曰..

  •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二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六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二卷星变部汇考六《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觜觿三星,为三军之候,行军之藏府,葆旅收,敛万物。明,则军粮足,将得势;动,则盗贼行,葆旅起;暗,则不可..

  •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一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五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一卷星变部汇考五《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东方,角宿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左角为天田,为理,主刑。其南..

  • 第三十卷

    第三十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四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卷星变部汇考四《宋史》《天文志》〈按自星经天官书以下晋隋诸史皆有占法不如宋史之详故存此备考〉《紫微垣》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

  • 第二十九卷

    第二十九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三史记〈天官书〉庶徵典第二十九卷星变部汇考三《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注〉索隐曰姚氏案:春秋元命包云宫之为言宣也,宫气立精为神垣。又文耀钩曰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含元出..

  •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二甘石星经〈四辅 六甲 钩陈 天皇 柱下 尚书 内厨 天床 北斗 华盖 五帝座 御女 天柱 女史 阴德 大理 辅星 内阶 文昌 三公 天棓 天枪 传舍 天厨 天一 太一 天牢 角宿 天理 执法 太阳守 相 ..

  •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一新法历书图〈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角宿 亢宿 氐宿 房宿 心宿 尾宿 箕宿 斗宿 牛宿 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壁宿 奎宿 娄宿 胃宿 昴宿 毕宿 觜宿 参宿 井宿 鬼宿 柳宿 星宿 张宿 翼宿 轸宿..

  •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六卷目录 月异部汇考三金〈熙宗天会一则 海陵天德二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三则 世宗人定七则 章宗明昌五则 承安四则 泰和七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五则 哀宗正大一则〉 元〈仁宗延祐一则〉明〈太祖洪..

  •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五卷目录 月异部汇考一书经〈洪范〉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礼记〈昏义〉易纬〈京房飞候〉春秋纬〈斗变〉吕子〈明理篇〉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 礼志〉宋史〈天文志〉娄元礼田家..

  •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四卷目录 日异部总论宋张子正蒙〈参两篇〉荆川稗编〈唐一行论日蚀略 史伯璿论日月蚀〉娄元礼田家五行〈论日〉群书备考〈论日蚀〉 日异部艺文一日蚀上表 汉张衡太阳合朔不亏赋唐杨发太阳亏为宰臣乞退表 苏颋贺..

  •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三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六金〈太祖天辅四则 太宗天会二则 熙宗天会一则 天眷一则 皇统五则 海陵天德二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三则 世宗大定十一则 章宗明昌二则 承安二则 泰和五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三..

  •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二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五唐〈高祖武德四则 太宗贞观十五则 高宗显庆一则 龙朔一则 麟德一则 乾封一则 总章一则 咸亨三则 上元二则永隆一则 开耀一则 永淳一则 睿宗文明一则 中宗嗣圣十一则 景龙二则 睿宗太极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