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 陈梦雷

坤舆典第八十二卷

舆图部汇考四十

唐十四

按《通典》:禹贡曰: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筱簜既敷,草夭木乔。厥土涂泥。岛夷卉服。沿于江海,达于淮、泗。舜置十二牧,扬州其一。周礼职方曰:东南曰扬州。其山曰会稽,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其利金锡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鸟兽,谷宜稻。扬州,以为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在于天文,斗则吴之分野,兼得楚及南越之交。亦古荒服之国。春秋时属吴、越二国。越灭吴,尽并其地。战国时属楚。秦兼天下,置郡,此为九江、障、会稽、闽中。南海郡之东境。汉改九江曰淮南国,及封皇子长为淮南王,封刘濞为吴王,二国尽得扬州之地。武帝置十三州,此为扬州。后汉因之。三国时,淮南属魏,而江南属吴也。魏晋亦置扬州。元帝度江,扬州遂为王畿,领江东、浙江地。宋孝武分浙江东为东扬州。后罢扬州,以其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寻复旧。又分置南兖州、南徐州、南荆河州、江州。齐并因前代,唯徙置荆河州、北兖州、北徐州。梁陈分裂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淮南道、江南道、江南西道。

广陵郡 东至海五百六里。南至丹阳六十三里。西至永阳三百里。北至淮阴三百里。东南到海四百六里,无郡县。西南到历阳三百六十里。西北到淮阴郡盱眙县二百五十里。东北到淮阴郡盐城县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七里,去东京一千七百四十九里。户七万三千三百八十一,口四十六万九千五百九十四。

扬州 今之扬州,春秋时属吴,故左传云吴城邗,沟以通江淮是也。吴灭属越,越灭属楚。秦灭楚,属九江郡。汉为广陵国,后属荆国,后更属吴;景帝更名江都国,武帝更名广陵国。后汉为广陵郡。魏为重镇,后属吴。晋亦为广陵郡。东晋末,以广陵控接三齐,故青、兖二州刺史皆镇于此。宋亦置广陵郡,文帝兼置南兖州。齐并因之。梁亦曰南兖州。北齐改为东广州,复曰南兖州。后周改为吴州。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又为江都郡,后帝徙都而丧国焉。大唐初为兖州,后改为邗州,后又改为扬州,为大都督府,其后或为广陵郡。领县七:

江都 秦广陵县。

江阳 高齐曰广陵,隋改之。

海陵 汉旧县。

高邮 汉旧县。

六合 楚棠邑,伍尚为棠邑大夫,即此也。汉曰棠邑县。晋安帝置秦郡。北齐置秦州。后周改为方州。有瓜步山、石梁溪。

扬子

天长 梁于石梁置泾州。

淮阴郡 东至海二百十五里。南至广陵郡三百里。西至临淮郡一百九十里。北至临淮郡连水县淮水七十五里。东南到广陵郡海陵县八十五里。西北到临淮郡二百六十三里。西南到钟离招义县四百二十里。东北到淮口入海水路一百七十九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一里,去东京千六百六十里。户二万六千一百十八,口一十四万二千九十。

楚州 春秋时属吴,将伐齐,自广陵掘江通淮,即此也。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下邳国。晋属临淮、广陵二郡地。东晋为重镇,穆帝时,中郎将荀羡北征诗云: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亹。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地屯兵,乃营立城池焉。安帝时,立山阳郡。宋因之。北齐清、泗,临淮守险,有平阳石鳖,田稻丰饶。其后侨立兖州。齐郡,因以兖州为重镇。梁初得之,后入后魏。隋初废山阳郡,后置楚州;炀帝初州废,并入江都郡。大唐武德四年,为东楚,八年改为楚州,或为淮阴郡。领县五:

山阳 汉射阳县地。晋立山阳郡。或云:汉吴王濞反于广陵,山阳王率众于此拒之,因以山阳为名。盐城 汉盐渎县。晋安帝更名为盐城。

盱眙 秦东阳县城在县东,陈婴为东阳令史,即此。项羽立楚怀王,都盱眙。至汉,以为县。晋安帝立盱眙郡。有都梁山。宋文帝时,后魏太武帝南侵,臧质守盱眙、魏师以数十万众攻围三旬,不拔而退,即今县城。

淮阴

安宜 汉平安县地。魏邓艾筑石鳖城,在今县西八十里,以营田也。

钟离郡 东至淮阴郡四百二十里。南至庐江郡三百三十里。西至彭城郡界九十五里。北至临淮郡二百二十里。东南到永阳郡二百二十六里。西南到寿春郡二百二十里。西北到彭城郡四百五十八里。东北到临淮郡二百一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五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一十三里。户二万五百五十三,口十三万八千三百六十一。

濠州 春秋末钟离子之国。昔禹会诸侯于涂山,即其地也。鲁成公时,叔孙侨如会吴于钟离。昭公时,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吴遂灭巢及钟离而还。楚平王时,吴之边邑卑梁女子,与楚边邑钟离小僮争桑,两家交怒相攻,遂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钟离。楚王闻,又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攻楚,遂灭钟离、居巢,楚恐而城郢。则钟离互为吴、楚之边邑。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晋初属淮南郡,后侨置徐州;安帝时,置钟离郡。宋齐因之,兼置徐州,亦为重镇。梁因之。北齐改钟离郡为西楚州。隋改曰濠州,炀帝复置钟离郡。大唐武德八年,为濠州,或为钟离郡。领县三:

钟离 汉旧县。东四里有古钟离城,即鲁昭公四年楚城钟离,至二十四年为吴所灭是也。又县东一里有废小东城,汉书云:秦始皇二年,筑之,以镇濠口。又郡东有公路城,即袁术所筑。有梁荆山堰城,在郡城西百一十二里。梁武帝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泡为激沟,并灌钜野泽。武帝遂发徐阳人,率二十万户取五丁以筑之。令太子右卫率康绚护堰之作,役人及战士,有众二十万。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巉,依峰以筑土,合脊于中流。至十四年四月,堰将合,淮水漂疾,辄复决溃,众患之。或为江淮多有蛟龙,能乘风雨,决坏崖峰。其性恶铁,因是引东面二冶故铁器,大则釜鬲,小则镬锄,数千万斤,沉于堰所,犹不能合。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合。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亡者十七八。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长九里,下阔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尺,高三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夹之以堤,并树杞柳。军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洁。俯视居人坟墓,了然皆在其下。或人谓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而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地。魏寿阳城戍,移顿于八公山。北南居人,散就冈垄。至秋八月,淮水暴涨,堰果悉坏决,奔流于海。有濠水,即庄、惠观鱼之处。

定远 汉曲阳县,在淮曲之阳,故名之,其故城在今县西。又有秦汉东城县,在今县东南,逐项羽之处,梁置临濠郡。有古阴陵城,即项羽奔至阴陵失道之所,王莽改为阳陵。

招义 汉淮陵县也,宋侨置济阴郡于此。

寿春郡 东至钟离郡二百二十里。南至同安郡八百里。西至汝阴郡二百五十八里。北至汝阴郡下蔡县三百九里。东南到庐江郡三百里。西南到弋阳郡四百六十三里。西北到汝阴郡二百五十八里。东北到钟离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一十九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九十里。户二万九千七百十七,口十五万三千一百九十二。

寿州 战国时楚地。秦兵击楚,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即此地也。秦灭楚,虏王负刍,其地为九江郡。后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即此也。汉高帝更名淮南国,武帝复为九江郡。后汉因之,兼置扬州。魏曰淮南郡,仍旧扬州,为重镇。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数百里,无复人居。晋平吴,其人各还本故,复立为淮南郡,兼置扬州。东晋亦为重镇。宋属淮南郡。齐因之,兼置荆河州,为重镇。后魏曰扬州。梁置南荆河州。后周曰扬州。隋文帝改曰寿州,炀帝初,复为郡。大唐为寿州,或为寿春郡。领县五:

寿春 汉旧县。东晋以郑皇后讳,改为寿阳,宜春曰宜阳,富春曰富阳,凡名春,悉改之。今县东四十馀里,宋殷琰筑四垒于此。齐梁间又有淮南、梁郡、北谯、汝阴等郡,隋初并废。有八公山。

安丰 春秋时六国,昔皋繇所封,葬于此。有汉六安郡故城在南。梁置陈留、安丰二郡。有芍陂,楚孙叔敖所起,崔寔月令曰叔敖作朝思陂,即此。后汉王景为庐江太守,重修起之,境内丰给。其陂径百里,灌田万顷。齐梁常立屯田,无复输运。

霍丘 汉松滋县。梁置安丰郡,即今县城。魏毋丘俭败,安丰津都尉部人斩之,即城北津是也。

盛唐 汉霍山县,天宝中改焉。晋永和中,谢尚镇马头城,即今县北也。

霍山 天宝中,割盛唐县置,汉潜县是也。

永阳郡 东至广陵郡三百里。南至历阳郡一百九十八里。西至钟离郡二百六十里。北至庐江郡一百六十二里。东南到历阳郡乌江县一百六十一里。西南到庐江郡慎县界一百六十二里。西北到钟离郡二百二十六里。东北到淮阴郡盱眙县二百四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四里,去东京一千五百八十七里。户二万六千二百十一,口十四万一千二百二十七。

滁州 战国时属楚。秦及二汉,九江郡之地。晋属淮南郡。宋属新昌郡。齐置南谯郡。梁属南谯州。梁末属北齐,兼置新昌郡,又徙南谯州于新昌,即今郡是也。隋初废新昌郡,改南谯为滁州;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江都郡。大唐复置滁州,或为永阳郡。领县三:

清流 汉全椒县地。旧曰顿丘,隋改名。

全椒 汉旧县也。梁置北谯郡,北齐改为临滁郡,后周复曰北谯。隋为滁县,大业初为全椒。有汉阜陵县故城,在今县之南也。

永阳

历阳郡 东至宣城郡二百五十六里。南至宣城郡二百五十六里。西至庐江郡二百九十五里。北至永阳郡一百九十八里。东南到宣城郡二百五十六里。西南到庐江郡三百八十五里。西北到庐江郡三百二十三里。东北到广陵郡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六百五十二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一十里。户二万二千一百三十二,口十一万六千十六。

和州 战国时楚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汉末兼置扬州。吴为重镇。晋为淮南郡地,东晋历阳郡。宋因之,兼置南荆河州。齐梁并因之。梁末属北齐,置和州及历阳郡。隋炀帝初州废,而历阳郡如故。大唐复为和州,或为历阳郡。领县三:

历阳 汉旧县。后汉扬州刺史所理。西南一百八十里有濡须水,孙权筑坞于此,以距曹公。

乌江 本鸟江亭,汉东城县也。梁置江都郡,北齐改为密江郡,陈改为临江郡,后周改为乌江郡,隋为乌江县。

含山

庐江郡 东至历阳郡二百九十五里。南至同安郡四百里。西至寿春郡界二百一十五里。北至钟离郡三百三十里。东南到〈阙〉口三百八十四里。西南到同安郡四百七十六里。西北到寿春郡三百里。东北到永阳郡全椒县一百四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七里,去东京一千五百六十九里。户三万八千三百三十九,口十七万七千九百三十四。

庐州 古庐子国也。春秋舒国之地。昔成汤放桀,芮伯命巢,左传曰自庐以往,又云徐人取舒,皆此地也。战国时属楚地。秦属九江郡。汉为庐江、九江二郡,后汉亦然。魏为重镇,明帝时,以满宠都督扬州诸军,镇于此。晋为淮南、庐江二郡地。梁置汝阴郡及南荆河州,寻改为合州,为重镇。隋初改为庐江州,炀帝初州废,置庐江郡。大唐为庐州,或为庐江郡。领县五:

合肥 汉旧县,故城在北。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水合,故曰合肥。有濡须水。梁曰汝阴县。北齐分置北陈郡。古巢湖在今县东南。

慎 汉逡遒县古城在东南。魏置平梁郡。

巢 汉居巢县也。古巢伯之国。汤放桀于南巢,即此也。曹公末年,使夏侯惇屯于此。楚范增墓在县东。

庐江 梁置相州。汉龙舒县故城在西。故汉庐江郡亦在此。

舒城 古舒国也。

同安郡 东至宣城郡八百五十里。南至寻阳郡五百七十二里。西至蕲春郡四百里。北至庐江郡四百里。东南到寻阳郡五百七十二里。西南到蕲春郡三百七十二里。西北到寿春郡八百里。东北到庐江郡四百七十六里。去西京二千八百六十一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九十三里。户三万五千五百二十四,口十六万一千四十。

舒州 古睆国也,亦舒国之地。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庐江郡。献帝时,吴剋睆城,遂为重镇。晋安帝置晋熙郡,宋齐皆因之。梁置荆河州,后改为晋州。北齐改曰江州。陈又曰晋州。隋初曰熙州,炀帝置同安郡。大唐为舒州,或为同安郡。领县五:

怀宁 汉睆县。有灊山,一名天柱山。有儿水。宿松 汉睆县地。梁置高塘。有雷水。江水自鄂陵分为九派,会于此县界洲上,三百馀里合流,谓之九江口。东得武林洲,即桑落洲之下尾。

望江 汉睆县地。晋大雷戍在此。陈置大雷郡。

太湖 汉睆县地。隋曰晋熙。

桐城

蕲春郡 东至同安郡四百里。南至江夏郡永兴县界四百二十里。西至齐安郡二百三十里。北至寿春郡霍丘县界四百五十里。东南到寻阳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江夏郡五百里。西北到弋阳郡殷城县界三百九十五里。东北到同安郡三百七十二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二十四里。户二万五千六百二十,口十七万一百九十八。

蕲州 春秋以来皆楚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属江夏郡。吴为蕲春郡,晋省属弋阳郡。北齐置雍州,后周改曰蕲州。隋炀帝初州废,置蕲春郡。大唐复为蕲州,或为蕲春郡。领县四:

蕲春 汉旧县。北齐置齐昌郡。

黄梅 汉蕲春县地。有黄梅山。宋置南新蔡郡。隋以为黄梅县。

蕲州 有蕲水。

广济 蔡山出大龟,尚书云九江纳锡大龟,即此。

弋阳郡 东至寿春郡霍山县界二百一十里。南至齐安郡三百五十里。西至义阳郡二百二十里。北至汝南郡褒信县,淮水中流分界六十七里。东南到寿春郡霍丘县界三百二十八里。西南到齐安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义阳郡二百四十七里。东北到寿春郡四百六十三里。去西京一千八百六十五里,去东京九百七十五里。户三万七百七十,口十四万七千二百二十九。

光州 春秋时黄国也,亦弦国之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属汝南、江夏二郡。魏分置弋阳郡,晋、宋、齐皆因之。梁末,置光州。后魏置弋阳郡。北齐南郢州。后周为淮南郡。隋炀帝初,为弋阳郡。大唐为光州,或为弋阳郡。领县五:

定城 春秋黄国也。汉有弋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光山 春秋弦国之地。汉西阳县也。晋为光城县。固始 春秋时寝县。寝或为沈。楚封孙叔敖之子地在此。有叔敖祠。北齐置北建州,寻废州,置新蔡郡。后周置浍州也。

仙居 汉县也。今县北四十里,有古县城。今县东有弦亭。

殷城 汉期恩县地。梁以项城为殷城,以镇流人。大苏山,在今县东南四十里,出石斛。

宣城郡 东至吴兴郡三百八十七里。南至新安郡三百八十三里。西至庐江郡六百四十三里。北至丹阳郡四百五十里。东南到馀杭郡四百九十六里。西南到寻阳郡一千八里。西北到历阳郡二百五十六里。东北到晋陵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二千四百二十里。户十一万七千一百九十五,口八十七万九千四百四十四。

宣州 春秋时属吴,后属越,越灭属楚。秦属障郡。二汉为丹阳郡。吴为重镇。晋武帝分置宣城郡。宋齐梁陈皆因之。陈以为重镇。隋平陈,郡废,置宣州;炀帝改为宣城郡。大唐为宣州,或为宣城郡。领县十:

宣城 汉宛陵县。有敬亭山。

当涂 有芜湖。牛渚圻亦谓之采石,险固可守处。姑熟浦。汉芜湖县故城在今县东南。隋平陈,韩擒虎袭陷之,遂灭陈。今县城即晋姑熟城也。又于湖故城在县南。

泾 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有泾水、陵阳山。溧水 水名。

溧阳 汉旧县,伍子胥奔吴,乞食,即此。有溧水。南陵 汉宣城县故城在东。又有汉当涂县故城,梁置南陵郡,陈置北江州。有鹊州,有战鸟圻,并孤在江中,本名孤圻,昔晋桓温举兵东下,住此。圻中宵鸟惊,温谓官军围之,既而定,群鸟惊噪,俗因曰战鸟。有鹊州,左传云昭公五年,楚败吴于鹊岸,即此也。

绥安 梁末置大梁郡,又改为陈留郡。有汉广德故城。

宁国

太平

青阳

秋浦郡 东至〈阙〉。南至〈阙〉。西至〈阙〉。北至〈阙〉,东南到〈阙〉。西南到〈阙〉。西北到〈阙〉。东北到〈阙〉。去西京〈阙〉,去东京〈阙〉。户一万九千,口八万七千九百六十七。

池州 历代土地与宣州同。领县四:

青阳

秋浦

至德

石埭

丹阳郡 东至晋陵郡一百七十五里。南至宣城郡四百五十里。西至广陵郡六合县四百五十三里。北至广陵郡六十三里。东南到晋陵郡一百九十六里。西南到宣城郡界四百五十里。西北到广陵郡六十三里。东北到广陵郡界四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七百四十二里,去东京一千七百九十八里。户十万三千三百六十四,口六十八万七千三百。

润州 春秋时属吴,战国属越,后属楚。秦为会稽、鄣二郡之境。汉初为荆国,吴王濞反,后属江都国。武帝分属会稽、丹阳二郡地。后汉为丹阳、吴二郡之地。吴主孙权初镇丹徒,谓之京城,后都于秣陵,改为建业。晋平吴,为毗陵、丹阳二郡地,兼置扬州。元帝渡江,都建业,改丹阳太守为丹阳尹。尔雅曰绝高为京。其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境,似河内郡,宋置南东海郡及南徐州,而扬州如旧。齐梁以后并因之,以至于陈,京口常为重镇。隋平陈,郡废,于石头城置蒋州,又废南徐州为延陵镇,后又分置润州于镇城。炀帝初,州废。大唐初,辅公祏据之。剋平,合旧丹阳、南徐之地,并为润州,或曰丹阳郡。领县六:

丹徒 古朱方,后名谷阳。春秋时,齐庆封奔吴,与之朱方,即此也。秦时有瞻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使赭衣徒三千人凿南坑,以败其地,改为丹徒。吴嘉禾三年,改丹徒曰武进。晋太康三年,复曰丹徒郡。隋曰延陵。有句骊山,黄鹤山,北固山,京岘山亦曰京口,焦山戍。

丹阳 古云阳也。秦始皇改曰曲阿,汉因之。汉丹阳郡所领丹阳县,非今县也。梁改为兰陵郡,大唐天宝初,改为丹阳。有练湖,亦曰后湖。

句容 汉旧县。有茅山,一名句容山,言其山形如句字之曲,县名取其义。

江宁 本名金陵,秦始皇改为秣陵。汉丹阳县在此。建安十六年,吴改为建业。晋武平吴,还为秣陵,又分秣陵立临江县。二年,改临江为江宁。三年,分秣陵水北立建业,避悯帝讳,改为建康。又分置同夏县。隋平陈,并三县,置江宁县,又置蒋州,后废。大唐初,复为蒋州,寻废为江宁县。有钟山、蒋山、石头城、元武湖、石头镇。

延陵 晋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置之。有季札庙。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今晋陵县是。又非隋之延陵,今丹徒县即其地。

金坛 有长塘湖。

晋陵郡 东至吴郡二百里。南至吴兴郡三百三十二里。西至丹阳郡一百八十里。北至广陵郡三百四十八里。东南到吴郡二百里。西南到宣城郡五百里。西北到丹阳郡一百九十六里。东北到吴兴郡屈曲三百六十一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三十三里,去东京一千九百八十三里。户十万二千三百一十九,口六十五万一千七百三十八。

常州 春秋时吴地。战国时属越,后属楚。秦汉会稽郡之地。后汉顺帝以后属吴郡。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晋武帝省校尉,以属毗陵郡。其后东海王越嫡子毗封于毗陵,元帝以毗讳改为晋陵郡。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郡,置常州。炀帝初州废,又置毗陵郡。大唐为常州,或为晋陵郡。领县五:

武进 晋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武进县,即今县是。

晋陵 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后与郡俱改为晋陵。季札所居也。北海在北,东入于海。季札墓在今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

义兴 汉阳羡县故城在南。晋以周𤣱行义讨石冰,割吴兴之阳羡并长城之北乡为义兴郡,以表𤣱功。隋平陈,废郡为义兴县。有太湖、滆湖、洮湖。荆溪,周处斩蛟于此。有君山、章山、国山。

无锡 汉旧县。史记曰太伯始居吴,即此地也。亦楚春申君之邑。有九龙山。

江阴 晋曰既阳。有芙蓉湖,一名上湖。

吴郡 东至海三百六里。南至吴兴郡三百一十里。西至晋陵郡义兴县界一百三十三里。北至晋陵郡二百里。东南到东海刘山四百五里。西南到吴兴郡二百二十二里。西北到晋陵郡一百九十五里。东北到常熟县界三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九十九里,去东京二千二百二十一里。户七万六千一百四十七,口六十二万四千四百十三。

苏州 春秋吴国之都也。其南百四十里,与越分境。昔吴伐越,越子禦之于槜李,则今嘉兴县之地。战国时属越,后属楚,秦置会稽郡。项羽初起,杀会稽太守殷通,即此,汉亦为会稽郡,后顺帝分置吴郡。晋宋亦为吴郡,与吴兴、丹阳为三吴。齐因之。陈置吴州。隋平陈,改曰苏州。炀帝初,复曰吴州,寻为吴郡。大唐为苏州,或曰吴郡。领县七:

吴 汉旧县。有太湖、洞庭山,左传吴师伐越,败之于夫椒,即太湖中椒山。有松江。太伯祠,后汉桓帝时,太守麋豹所建。后至晋内史虞潭改理焉。阖闾墓即虎丘寺。要离墓在今县西。梁鸿墓在要离墓之北。

长洲 有吴之长洲苑,因以为名。

常熟 汉吴县司监都尉署。吴平,割属既阳县。晋立南沙县。隋改常熟县。

嘉兴 春秋时,地名长水。秦为由拳县,汉因之,吴时有嘉禾生,改为禾兴县。后因孙皓父名禾,又改为嘉兴。

海盐 本名武原乡,秦以为海盐县。

华亭 天宝中置,地有华亭谷,因以为名。吴陆机、陆云宅,即此。

昆山 汉娄县地。本因吴之娄门为名。

吴兴郡 东至吴郡三百一十里。南至馀杭郡一百九十里。西至宣城郡三百八十七里。北至吴郡二百一十里。东南到馀杭郡盐官县界一百七十二里。西南到宣城郡界二百六十一里。西北到晋陵郡三百三十二里。东北到吴郡二百二十二里。去西京三千三百四十一里,去东京二千二十四里。户六万八千五百八十一,口四十六万一千四百七十九。

湖州 春秋时属吴,吴灭属越,越灭属楚,兼得古之防风国焉。史记曰:汪罔氏之君守封寓之山。秦为会稽、鄣二郡之境,汉亦同。后汉属吴郡。吴分丹、阳二郡,置吴兴郡。晋、宋、齐因之。梁末改为震州,后复为吴兴郡。隋平陈,郡废,后置湖州。炀帝初,废湖州,分其地入馀杭及吴二郡。大唐复置湖州,或为吴兴郡。领县五:

乌程 秦汉旧县。隋废,东迁县入。南有衡山,左传云吴伐越,至于衡山,即此是也。

武康 古防风国。舆地志曰:汉乌程县之馀不乡地。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馀之间,吴乃改会稽之馀既为永兴,分馀不为永安,以协谣言。晋以平阳已有永安县,故改此永安为武康。有前溪、封山、万山、青山。

安吉 故障县地。吴兴记曰:汉张角之乱,此郡独守险助国,汉朝嘉之,故灵帝分县南乡置安吉县。德清 旧名临溪。有吴光山,馀不溪,孔愉放龟于此溪。

长城 有木山、若溪,吴王阖闾使弟夫概居此,筑城狭而长。晋武帝置县,因以为名。县西八十里鄣郡故城,即秦鄣郡县城也,今号为府头是也。

馀杭郡 东至吴郡三百九十里。南至会稽郡一百三十里。西至新安郡四百十六里。北至吴兴郡一百九十里。东南到洛思山,至会稽郡,总二百七十二里。西南到新定郡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宣城郡四百九十六里。东北到吴郡三百六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五百五十六里,去东京二千七百一十九里。户八万六千四百五十四,口五十七万八千九十五。

杭州 春秋越国之西境,后属楚。秦汉并属会稽郡。后汉顺帝以后属吴郡。晋属吴兴、吴二郡地。宋、齐、梁因之。陈以为钱唐郡。隋平陈,置杭州;炀帝初州废,置馀杭郡。大唐为杭州,或为馀杭郡。领县八:

钱唐 汉旧县。钱唐郡记云:昔功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土石一斛,与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蔽不复取,皆弃土石而去,塘以之遂成。有石膏山,敷用为最。

富阳 汉曰富春。吴置东安郡。晋孝武改曰富阳。有孙洲。

临安 吴置临水县,晋武更名。

于潜 汉旧县。有天目山、桐溪。

唐山

紫溪

盐官 临平湖。

新城 浙江西南名曰桐溪,吴立为新城。

新定郡 东至馀杭郡三百十五里。南至东阳郡一百五十五里。西至新安郡三百七十三里。北至馀杭郡界二百七十五里。东南到东阳郡一百八十里。西南到信安郡三百十里。西北到新安郡三百七十里。东北到馀杭郡三百十五里。去西京三千六百五十九里,去东京三千里。户九万四千七百四,口三十六万二千三百八十九。

睦州 春秋时属吴,后属越,又属楚。秦为鄣郡地。汉为丹阳郡地。后汉已后并属吴郡。梁陈为新安郡。隋平陈,废郡,后置睦州。炀帝置遂安郡。大唐置睦州,或为新定郡。领县六:

建德 汉富春县地。有七里濑。

寿昌 汉富春县地。

桐庐 汉富春县地。有严子陵钓台。

分水

遂安 汉旧置新定县,晋太康新改。

还淳

新安郡 东至馀杭郡四百七十九里。南至新定郡遂安县一百四十六里。西至宣城郡秋浦县四百九十六里。北至宣城郡泾县二百九十三里。东南到新定郡二百七十里。西南到鄱阳郡七百五十五里。西北到宣城郡泾县界二百八十五里。东北到宣城郡五百八十三里。去西京三千六百六十七里,去东京二千八百四十六里。户三万九千七百五十七,口二十六万四千三十八。

歙州 春秋时属吴,后属越,后又属楚。秦属鄣郡。二汉属丹阳郡。吴孙权分丹阳立新都郡。晋平吴,改曰新安,宋齐并因之。隋平陈,置歙州;炀帝初州废,置新安郡。大唐为歙州,或为新安郡。领县四:

歙 汉旧县。

休宁 晋海宁县,隋改名。

黟 汉旧县。林历山,四面峻崄,吴时山越所保,贺齐破于此。

婺源

会稽郡 东至海四百九十八里。南至东阳郡四百八十里。西至馀杭郡一百三十里。北至海四十里。东南到临海郡五百里。西南到东阳郡四百八十里。西北到馀杭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浃丘海际三百九十八里。去西京三千七百二十里,去东京二千八百一十里。户八万八千三百三十六,口五十二万九千一百七十四。

越州 春秋时越国之都,至周显王时,为楚所破。其浙江南之地,越犹保之,而服臣于楚。秦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顺帝徙置会稽郡。晋为会稽国。宋为会稽郡,尝置东扬州,寻罢州。齐因之。梁又加置东扬州。隋平陈,改东扬州为吴州,置总管府;炀帝初废,置越州,寻复为会稽郡。大唐为越州,或为会稽郡。领县六:

会稽 汉旧县。禹葬会稽,即此地也。有会稽山、禹穴、镜湖、若耶溪、雷门。

山阴 汉旧县。

剡 汉旧县。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嵊州。六年废。有天姥山、剡溪。

萧山 国家初置永兴县,后改焉。

馀姚 汉旧县。又有汉上虞县故城,在西。有四明山。

诸暨 汉旧县。越王允常居。

馀姚郡 东至海中黄公山,水行二百八十里。南至临海郡宁海县,水行一百八十里。西至会稽郡馀姚县界一百七十里。北至会稽郡馀姚县界海际,水行一百八十里。东南到海中东门山四百里,与临海郡象山县分界。西南到陆昭岭一百七十里,与会稽郡剡县分界。西北到会稽郡界一百七十里。东北到大海浃口七十里,又江海际浃口往海行七百五十里,至海中检山。去西京四千一百里,去东京二千二百五十里。户四万一千六百三十,口十七万七千五百六十。

明州 本会稽郡之鄮县。大唐开元中,分置明州,或为馀姚郡,以境内四明山为名,领县四:

鄮 汉句章县故城在今县西,鄞县故城在今县东南。越王句践平吴,迁夫差于甬东。韦昭曰:即句章东浃口外洲。鄞,亦汉鄮县也。

奉化

慈溪

翁山

临海郡 东至海际一百八十里。南至永嘉郡一百五里。西至缙云郡四百里。北至会稽郡五百里。东南到大海二百九十三里。西南到括苍山足七十里,极大山。西北到东阳郡六百一十二里。东北到当郡象山县东锯山四百六十里,极大海。去西京四千三百四十六里,去东京三千三百二十里。户五万五千六百五十八,口三十二万四千九百六十一。

台州 春秋及战国时属越。秦汉属会稽郡,亦东瓯之境。武帝时,闽越围东瓯,徙国于江淮之间。其地属会稽郡东部都尉。后汉亦属会稽郡。吴置临海郡。晋宋齐梁皆因之。隋平陈,郡废,属永嘉郡。大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为台州。或为临海郡。领县六:

临海 汉合浦县地,后为章安县。吴分章安置临海县。有天台山。

始丰 吴初置始平县,晋永康元年更名始丰。乐安 晋永和三年分始平南乡置。

宁海 晋置。

黄岩

象山

缙云郡 东至临海郡四百里。南无处可至。西至〈阙〉。北至枣阳郡二百五十八里。东南到永嘉郡五百里。西南到〈阙〉。西北到信安郡一百六十六里。东北到〈阙〉。去西京四千三百里,去东京二千五百里。户四万二千二百,口二十五万二千。

处州 春秋、战国时并属越。秦汉属会稽郡,亦瓯越之地。晋分置永嘉郡,宋齐因之。隋平陈,改为处州;后炀帝初,复置永嘉郡。大唐改为处州,或为缙云郡。因山为名。领县五:

苍 有苍山、恶溪、石门山、瀑布水。

松阳 吴旧县。

缙云 有缙云山。

遂昌

青田

永嘉郡 东至大海八十六里。南至长乐郡,水陆相乘一千五百二十里。西至缙云郡二百六十七里。北至临海郡五百里。东南到横阳县界将军岭,去县二百一十五里。西南到建安郡界桐檐山,去横阳县三百五十里。西北到缙云郡三百里。东北到临海郡泛海行五百里。去西京四千七百三十七里,去东京三千九百三十七里。户四万二千二十八,口二十万五千三百二。

温州 春秋、战国时并属越。秦、二汉为会稽郡之东境。晋为临海郡地,明帝分属永嘉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废永嘉郡,炀帝初又属永嘉郡。大唐前上元二年,分置温州,或为永嘉郡。领县四:

永嘉 汉冶县地,后汉改为章安,后又以章安东瓯乡为永宁县。初汉惠帝立越东海王摇于东瓯,即此。隋改名。

横阳 旧曰始阳。

安固 吴曰罗阳,后曰安阳,晋改名。

乐城 晋武帝置。

东阳郡 东至会稽郡四百八十里。南至缙云郡二百五十八里。西至信安郡一百九十二里。北至新定郡一百八十里。东南到临海郡六百十二里。西南到缙云郡松阳县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北到新定郡一百八十里。东北到会稽郡四百八十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三千三十五里。户十四万三千八百八十三,口七十万七千四百二十七。

婺州 春秋、战国时并越地。秦属会稽郡。二汉置会稽西部都尉。吴置东阳郡,晋、宋、齐皆因之。梁、陈置金华郡。隋平陈,置婺州,以当天文婺女之分为名也。炀帝初州废,置东阳郡。大唐为婺州,或为东阳郡。领县六:

金华 汉乌伤县地。后汉末,分为长山县。有长山、金华山、龙山、赤松涧。

义乌 汉乌伤县。

永康 汉乌伤县地。

武义 吴赤乌八年,置武义县。

东阳 有东阳山。

兰溪

信安郡 东至东阳郡一百九十二里。南至缙云郡三百五十六里。西至鄱阳郡九百九十二里。北至新定郡三百一十里。东南到缙云郡一百六十六里。西南到建安郡一千一百里。西北到鄱阳郡界二百一十九里。东北到新定郡三百一十里。去西京三千八百四里,去东京二千九百九十里。户六万七千三百二十九,口四十二万九千一百六十二。

衢州 本婺州地,大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分置衢州。七年,辅公祏,废之。垂拱二年,复置衢州,或为信安郡。领县六:

信安 汉太末县地。后汉末,分置新安县。晋改名石桥山。晋王质栏柯处。有泉岭山,在县南二百里。汉朱买臣云: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今建安郡北界也。

须江 江郎山,发地如笋,有三峰。

龙丘 秦汉太末县也。

常山

盈川

玉山 有玉山崖。

鄱阳郡 东至信安郡九百九十二里。南至临川郡四百二十里。西至章郡檐石湖,中流为界,一百七十里。北至寻阳郡三百七十四里。东南到信安郡须江县青草洲七百八十五里。西南到章郡章县城子桥中一百六十里。西北到寻阳郡三百七十四里。东北到新安郡七百九十三里。去西京三千二百六十三里。去东京二千四百一十三里。户四万三千一百四十九,口二十三万九千三百八十八。

饶州 春秋时楚国之东境,后属吴。楚昭王时,吴伐楚取番,是也。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吴主孙权分置鄱阳郡。晋、宋、齐因之。梁置吴州,陈废。隋置饶州,炀帝初置鄱阳郡。大唐复为饶州,或为鄱阳郡。领县五:

鄱阳 晋番县。有番江,又有汉鄱阳县故城在东。馀干 汉馀汗县。越王勾践之西界,所谓干越也。乐平 吴旧乐安县。

浮梁

弋阳 吴旧葛阳县,隋改为弋阳。有弋水。

浔阳郡 东至宣城郡一千八里。南至章郡三百二十五里。西至江夏郡五百九十三里。北至蕲春郡五百九十三里。东南到鄱阳郡三百七十四里。西南到江夏郡六百里。西北到蕲春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同安郡五百七十二里。去西京二千九百四十八里。去东京二千一百九十七里。户二万六千五十八,口十四万八千九百二十七。

江州 禹贡荆扬二州之境。禹贡扬州曰彭蠡既猪,荆州曰九江孔殷。今彭蠡湖在郡之东南,五十二里。九江在郡之西北。则彭蠡以东为扬州,九江以西为荆州。春秋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庐江、章二郡地。晋初属庐江、武昌二郡,后割荆扬二州而置江州,后又置寻阳郡。宋齐亦为寻阳郡,皆置江州。中流襟带,常为重镇。隋置九江郡。大唐改为江州,或为寻阳郡。领县三:

寻阳 寻,水名也。汉旧县在江北,今蕲春郡界,晋温峤移于此。隋改为彭蠡县,又改为湓城县。有湓水、浪井、彭蠡湖、云庐山。今县南楚城驿,即旧柴桑县也。又有蒲塘驿,即汉历陵县也。王恭改为蒲亭。今驿前有敷浅原,原西数十里有博阳山。宋武帝大破卢循于左里,即彭蠡湖口也。

彭泽 汉旧县,梁置太原郡,领晋阳等四县。隋并废之,置龙城县,寻却改为彭泽。有马当山、杨叶洲。都昌 汉彭泽县地。有石壁。有桑落洲,晋将刘毅为卢循所败之处。

章郡 东至信安郡界一千四里。南至庐陵郡五百三十里。西至长沙郡一千二百里。北至宣城郡一千七百里。东南到临川郡三百里。西南到宜春郡五百二十五里。西北到寻阳郡三百三十五里。东北到鄱阳郡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三千九十三里,去东京二千二百十一里。户五万五千七百一十七,口三十六万一千二百二十。

洪州 春秋、战国时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高帝分淮南国置章郡,吴芮为长沙王,兼得其地。后汉亦为章郡。晋因之。东晋置江州。宋齐以后并为章郡。隋平陈,废郡,置洪州;炀帝初废州,置章郡。大唐为洪州,或为章郡。领县六:

南昌 汉旧县。隋改为章。有钟陵、龙沙。

高安 汉建成县。

丰城 汉南昌县地。吴分置富城县,晋太康元年,改为丰城。晋张华于此得古剑。新吴 汉灵帝置。

武宁 吴置新安县,晋更名宁县,今曰武宁。建昌 汉曰海昏,昌邑王废后迁于此,故城见在。有杨柳津、止辽津,后汉艾县也。

临川郡 东至鄱阳郡馀干县三百二十里。南至南昌郡一千一十里。西至庐陵郡五百二十五里。北至章郡二百四十里。东南到建安郡八百三十七里。西南到庐陵郡五百二十五里。西北到章郡二百四十里。东北到鄱阳郡四百二十里。去西京三千三百十二里,去东京二千五百三十里。户二万八千五百七,口十七万一千九百二十。

抚州 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吴分置临川郡,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平陈,置抚州;炀帝时废州,置临川郡。大唐为抚州,或为临川郡。领县四:

临川 后汉临汝县,隋改为临川。

南城 汉旧县。有五章山。

崇仁 梁置巴山郡。

南丰

庐陵郡 东至临川郡五百二十五里。南至南昌郡四百二十四里。西至桂阳郡一千二百五十里。北至章郡五百三十里。东南无路可到。西南到衡阳郡九百里。西北到宜春郡三百一十里。东北到临川郡五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六百三十里,去东京二千八百四十三里。户三万九千六百五十一,口二十二万九千七百九十五。

吉州 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孙策分置庐陵郡,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平陈,置吉州;炀帝初州废,置庐陵郡。大唐为吉州,或为庐陵郡。领县五:

庐陵 汉旧县。有吉阳水。

太和 旧东昌、西昌二县地。

安福 吴置安城郡在此。隋废郡,改为安福。新淦 汉旧县。

永新

宜春郡 东至章郡水路七百四十里。南至庐陵郡三百一十里。西至长沙郡五百二十六里。北至章郡五百二十五里。东南到庐陵郡二百一十一里。西南到长沙郡界二百三十里。西北到长沙郡五百二十六里。东北到章郡五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五百八十里,去东京二千五百六十八里。户二万九千三百九十一,口十五万三千八百二。

袁州 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吴分置安城郡,晋宋齐以下皆因之。隋平陈,置袁州;炀帝初州废,置宜春郡。大唐为袁州,或为宜春郡。领县三:

宜春 汉旧县。晋改曰宜春,隋复旧。

萍乡 汉宜春县地。

新喻 汉宜春县地。

南康郡 东至建安郡隔绝黄土岭二千八百二十里。南至南海郡隔越参溪岭一千五百里。西至桂阳郡一千一十二里。北至庐陵郡四百二十里。东南到潮阳郡一千五百六十五里。西南到始兴郡隔大庾岭七百里。西北到桂阳郡一千四十四里。东北到临川郡一千一十里。去西京四千二百一十六里,去东京三千四百里。户三万七千九百八十一,口二十万七千九百九十二。

虔州 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吴属庐陵郡。及晋平吴,置南康郡。宋为南康国。齐、梁、陈皆为南康郡。隋平陈,置虔州;炀帝初州废,置南康郡。大唐为虔州,或为南康郡。领县六:

赣 汉旧县。有章水、贡水合流,故曰赣。

雩都 汉旧县地。

虔化 汉赣县地。昔汉闽越反,汉使诸扶屯梅岭,即今县界。

大庾 有大庾岭,一名塞上岭,即五岭之一。昔汉时吕嘉反,汉军伐之。监军姓庾,城于此,故谓之大庾岭,刘嗣之南康记云:昔汉杨仆讨吕嘉,出章郡,下横浦,即今县西南,故横浦废关见在此。

信丰

南康 汉曰南野县。

建安郡 东至缙云郡九百七十六里。南至长乐郡七百二十里。西至临川郡八百三十七里。北至信安郡一千一百里。东南到长乐郡七百二十里。西南到临川郡二千四百里。西北到鄱阳郡二千三十里。东北到信安郡一千一百里。去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五里,去东京四千一百二十五里。户二万一千四百五十九,口十四万二千一百六十四。

建州 本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后汉因之。吴分置建安郡,晋、宋、齐、梁并因之。陈属闽州,后又属丰州。隋平陈,属泉州;炀帝初,属闽州,寻置建安郡而属焉。大唐武德四年,置建州,以建溪为名,或为建安郡。领县六:

建安 汉冶县地。吴置建安县。有武夷山。

浦城

邵武

建阳

将乐

长乐郡 东至山六十六里,外至海。南至海二百里。西至山八十里,山外虔州雩都县界。北至山四十里,山外至永嘉郡界。东南水路到海一百六十四里。西南到清源郡五百里。西北到建安郡七百二十里。东北到永嘉郡水路一千四百七十八里。去西京五千七百三十三里,去东京四千九百三十三里。户二万九千五百二十七,口二十一万七千八百七十七。福州,亦闽越地。秦为闽中郡。汉高帝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于此。及武帝时,闽越反,灭之,徙其人于江淮间,尽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地,属会稽郡,又名其地为东冶县。后汉改为候官都尉,属会稽郡。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此为南部都尉。晋置晋安郡,宋、齐因之。陈置闽州,后又改为丰州。隋平陈,改为泉州;炀帝初州废,改为建安郡。大唐初为建州,后此置泉州,后此复为闽州。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或为长乐郡。领县八:

闽 闽越王无诸都东冶,即此。汉东冶县,后改曰东候官。

候官

福唐

长乐

连江

长溪

古田

尤溪

清源郡 东至海一百二十里。南至海一百八十里。西至棉田村二百八十五里。北至仙游县一百三十里。东南到海四十里。西南到漳浦郡六百里。西北到皂洋村一百里。东北到长乐郡五百里。去西京六千二百一十六里,去东京五千四百一十三里。户二万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一十五万四千九。

泉州 秦汉土地与长乐郡同。晋为晋安郡,宋齐以后因之。自隋以来属泉州。大唐神龙以后,始移置泉州于此,或为清源郡。领县四:

晋江

南安 吴置晋安县,晋置晋安郡在此。

莆田

仙游

漳浦郡 东至大海一百五十里。南至大海一百六十里。西至潮阳郡五百六十里。北至建安郡二千四百里。东南到黄如江一百里。西南到怀恩县界一百里。西北到石塍溪一百五十里。东北到清源郡六百里。去西京七千三百一十三里,去东京六千五百一十里。户二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千五百三十六。漳州,历代土地与长乐郡同。大唐分其地置漳州,或为漳浦郡。领县三:

漳浦

龙溪

龙岩

临汀郡 东至清源郡龙溪县一千四百五十里。南至潮阳郡程乡县界一千里。西至南康郡雩都县九百里。北至临川郡南丰县一千六百里。东南到漳浦郡废怀恩县界一千五百里。西南到潮阳郡程乡县界八百里。西北到临川郡南丰县一千六百里。东北到长乐郡一千三百六十里。去西京六千四百七十三里,去东京五千三百七十里。户五千三百三十,口一万五千九百九十五。

汀州 历代土地旧与长乐郡同。大唐开元二十六年,分置汀州,或为临汀郡。领县三:

长汀

龙岩

宁化

潮阳郡 东至大海一百二十七里。南至大海八十五里。西至海丰郡汝丰县五百七十里。北至南康郡一千五百六十七里。东南到大海六十九里。西南到潮阳县二百七十里。西北到郡内程乡县五百七十五里。东北到漳浦郡五百六十里。去西京七千七百六十七里,去东京六千七百七十五里。户一万三百二十四,口五万一千六百七十四。

潮州 亦古闽越地。秦属南海郡,秦末属尉陀。汉内属南越,后亦属南海郡。后汉因之。晋置东官郡,又分置义安郡。宋齐因之。梁置东扬州,后改为瀛州,及陈而废。隋平陈,置潮州;炀帝初,置义安郡。大唐复为潮州,或为潮阳郡。领县三:

海陵

潮阳

程乡

陈梦雷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

猜你喜欢

  • 第四十卷

    第四十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四北魏一〈太祖皇始二则 天兴六则 天赐六则 太宗永兴五则 神瑞三则 泰常八则 世祖始光四则 神麚四则 延和二则 太延五则〉庶徵典第四十卷星变部汇考十四北魏一太祖皇始元年,有星彗于旄头。..

  • 第三十九卷

    第三十九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三南齐〈高帝建元四则 武帝永明十一则 废帝隆昌一则 明帝永泰一则 后废帝永元一则〉梁〈武帝天监十五则 普通七则 大通二则 中大通六则 大同四则 太清一则 简文帝大宝一则 元帝承圣一则 ..

  • 第三十八卷

    第三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二宋〈武帝永初三则 少帝景平一则 文帝元嘉二十二则 孝武帝孝建三则 大明八则 前废帝永光一则 景和一则 明帝泰始六则 后废帝元徵三则 顺帝升明一则〉庶徵典第三十八卷星变部汇考十二宋武..

  •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一晋〈武帝泰始三则 咸宁四则 太康四则 太熙一则 惠帝元康五则 永康二则 永宁二则 太安三则 永兴二则 光熙一则 怀帝永嘉六则 元帝建武一则 太兴四则 永昌一则 明帝太宁一则 成帝咸和四则..

  • 第三十六卷

    第三十六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后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则 中元二则 明帝永平十四则 章帝建初四则 元和二则 和帝永元十二则 元兴一则 殇帝延平一则 安帝永初五则 元初六则 延光四则 顺帝永建六则 阳嘉三则 永和六则 汉安..

  • 第三十五卷

    第三十五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九上古〈黄帝一则〉陶唐氏〈帝尧二则〉有虞氏〈帝舜二则〉夏后氏〈帝癸一则〉商〈帝辛一则〉周〈昭王二则 庄王一则 襄王一则 顷王一则 灵王一则 景王二则 敬王二则 元王一则 贞定王一则 显..

  • 第三十四卷

    第三十四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八天学会通〈日月五星之性 日月五星之权 日月五星之次权 在天经星之性 黄道十二象〉天步真原〈论天气日月五星之能 论天气开门之理 太阴五星杂用 天首天尾 论世界大权 在天大小会 扫星 流火..

  • 第三十三卷

    第三十三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七历学会通古法占验〈洪范八庶徵 乙巳占 紫微宫 太微宫 天市垣 中外宫占〉历学会通中法占验〈贤相通占〉庶徵典第三十三卷星变部汇考七《历学会通古法占验》《洪范八庶徵》八庶徵:曰雨,曰..

  •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二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六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二卷星变部汇考六《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觜觿三星,为三军之候,行军之藏府,葆旅收,敛万物。明,则军粮足,将得势;动,则盗贼行,葆旅起;暗,则不可..

  •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一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五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一卷星变部汇考五《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东方,角宿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左角为天田,为理,主刑。其南..

  • 第三十卷

    第三十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四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卷星变部汇考四《宋史》《天文志》〈按自星经天官书以下晋隋诸史皆有占法不如宋史之详故存此备考〉《紫微垣》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

  • 第二十九卷

    第二十九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三史记〈天官书〉庶徵典第二十九卷星变部汇考三《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注〉索隐曰姚氏案:春秋元命包云宫之为言宣也,宫气立精为神垣。又文耀钩曰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含元出..

  •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二甘石星经〈四辅 六甲 钩陈 天皇 柱下 尚书 内厨 天床 北斗 华盖 五帝座 御女 天柱 女史 阴德 大理 辅星 内阶 文昌 三公 天棓 天枪 传舍 天厨 天一 太一 天牢 角宿 天理 执法 太阳守 相 ..

  •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一新法历书图〈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角宿 亢宿 氐宿 房宿 心宿 尾宿 箕宿 斗宿 牛宿 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壁宿 奎宿 娄宿 胃宿 昴宿 毕宿 觜宿 参宿 井宿 鬼宿 柳宿 星宿 张宿 翼宿 轸宿..

  •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六卷目录 月异部汇考三金〈熙宗天会一则 海陵天德二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三则 世宗人定七则 章宗明昌五则 承安四则 泰和七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五则 哀宗正大一则〉 元〈仁宗延祐一则〉明〈太祖洪..

  •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五卷目录 月异部汇考一书经〈洪范〉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礼记〈昏义〉易纬〈京房飞候〉春秋纬〈斗变〉吕子〈明理篇〉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 礼志〉宋史〈天文志〉娄元礼田家..

  •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四卷目录 日异部总论宋张子正蒙〈参两篇〉荆川稗编〈唐一行论日蚀略 史伯璿论日月蚀〉娄元礼田家五行〈论日〉群书备考〈论日蚀〉 日异部艺文一日蚀上表 汉张衡太阳合朔不亏赋唐杨发太阳亏为宰臣乞退表 苏颋贺..

  •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三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六金〈太祖天辅四则 太宗天会二则 熙宗天会一则 天眷一则 皇统五则 海陵天德二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三则 世宗大定十一则 章宗明昌二则 承安二则 泰和五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三..

  •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二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五唐〈高祖武德四则 太宗贞观十五则 高宗显庆一则 龙朔一则 麟德一则 乾封一则 总章一则 咸亨三则 上元二则永隆一则 开耀一则 永淳一则 睿宗文明一则 中宗嗣圣十一则 景龙二则 睿宗太极一..

  •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一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四晋〈武帝泰始六则 咸宁三则 太康五则 惠帝元康二则 永康一则 永宁一则 太安一则 永兴一则 光熙一则 怀帝永嘉四则 悯帝建兴三则 元帝太兴二则 永昌一则 明帝太宁二则 成帝咸和三则 咸康四..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