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 纪昀

凡例二十则

2025-09-08 13:14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一、是书卷帙浩博,为亘古所无。然每进一编,必经亲览;宏纲巨目,悉禀天裁。定千载之是非,决百家之疑似。权衡独运,衮钺斯昭。睿鉴高深,迥非诸臣管蠡之所及;随时训示,旷若发蒙。八载以来,不能一一殚记,谨录历次恭奉圣谕为一卷,载诸简端,俾共知我皇上稽古右文,功媲删述,悬诸日月,昭示方来,与历代官修之本,泛称御定者,迥不相同。

一、是书以经、史、子、集,提纲列目。经部分十类,史部分十五类,子部分十四类,集部分五类。或流别繁碎者,又分析子目,使条理分明。所录诸书,各以时代为次。其历代帝王著作,从《隋书经籍志》例,冠各代之首。至于列朝圣制、皇上御撰,揆以古例,当弁冕全书;而我皇上,道秉大公,义求至当,以四库所录,包括古今,义在衡鉴千秋,非徒取尊崇昭代,特命各从门目,弁于国朝著述之前。此尤圣裁独断,义惬理精,非馆臣所能仰赞一词者矣。

一、前代藏书,率无简择,萧兰并撷,珉玉杂陈,殊未协别裁之义。今诏求古籍,特创新规,一一辨厥妍媸,严为去取。其上者,悉登编录,罔致遗珠;其次者,亦长短兼胪,见瑕瑜之不掩;其有言非立训,义或违经,则附载其名,兼匡厥谬;至于寻常著述,未越群流,虽咎誉之咸无,究流传之已久,准诸家著录之例,亦并存其目,以备考核。等差有辨,旌别兼施,自有典籍以来,无如斯之博且精矣。

一、自《隋志》以下,门目大同小异,互有出入,亦各具得失。今择善而从。如诏令、奏、议,《文献通考》入集部,今以其事关国政,诏令从《唐志》例入史部,奏议从《汉志》例亦入史部;《东都事略》之属,不可入正史,而亦不可入杂史者,从《宋史》例,立别史一门;香谱、 谱之属,旧志无所附丽,强入农家,今从尤袤《遂初堂书目》例,立谱录一门;名家、墨家、纵横家,历代著录,各不过一二种,难以成帙,今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例,并入杂家为一门;又别集之有诗无文者,《文献通考》别立诗集一门,然则有文无诗者,何不别立文集一门,多事区分,徒滋繁碎,今仍从诸史之例,并为别集一门;又兼诂群经者,《唐志》题曰经解,则不见其为群经,朱彝尊《经义考》题曰群经,又不见其为经解,徐乾学通志堂所刻改名曰总经解,何焯又讥其杜撰,今取《隋志》之文名之曰五经总义。凡斯之类,皆务求典据,非事更张。

一、焦竑《国史经籍志》,多分子目,颇以饾饤为嫌。今酌乎其中,惟经部之小学类,史部之地理、传记、政书三类,子部之术数、艺术、谱录、杂家四类,集部之词曲类,流派至为繁夥,端绪易至茫如,谨约分小学为三子目,地理为九子目,传记为五子目,政书为六子目,术数为七子目,艺术、谱录各为四子目,杂家为五子目,词曲为四子目,使条理秩然。又经部之礼类,史部之诏令奏议类、目录类,子部之天文算法类、小说家类,亦各约分子目,以便检寻。其余琐节,概为删并。

一、古来诸家著录,往往循名失实,配隶乖宜;不但《崇文总目》以《树萱录》入之种植,为郑樵所讥。今并考校原书,详为厘定。如《笔阵图》之属,旧入小学类,今惟以论六书者入小学,其论八法者,不过笔札之工,则改隶艺术;《羯鼓录》之属,旧入乐类,今惟以论律吕者入乐,其论管弦工尺者,不过世俗之音,亦改隶艺术;《左传》类对赋之属,旧入春秋类,今以其但取俪辞,无关经义,改隶类书;《孝经集灵》旧入孝经类,《穆天子传》旧入起居注类,《山海经》《十洲记》旧入地理类,《汉武帝内传》《飞燕外传》旧入传记类,今以其或涉荒诞,或涉鄙猥,均改隶小说;他如扬雄《太玄经》旧入儒家类,今改隶术数,俞琰《易外别传》旧入易类,今改隶道家;又如《倪石陵书》名似子书,而实文集;陈埴《木钟集》名似文集,而实语录。凡斯之流,不可殚述,并一一考核,务使不失其真。

一、诸书刊写之本不一,谨择其善本录之。增删之本亦不一,谨择其足本录之。每书名之下,钦遵谕旨,各注某家藏本,以不没所自。按,《四库总目》每书名之下注明某家藏本,《简明目录》已略去 。其坊刻之书,不可专题一家者,则注曰通行本。至其编次先后,《汉书艺文志》以高帝、文帝所撰杂置诸臣之中,殊为非体;《隋书经籍志》以帝王各冠其本代,于义为允,今从其例。其余概以登第之年、生卒之岁,为之排比。或据所往来倡和之人为次。无可考者,则附本代之末。释道闺阁,亦各从时代,不复区分。宦寺之作,虽不宜厕士大夫间,然《汉志》小学家,尝收赵高之《爰历》、史游之《急就》,今从其例,亦间存一二。外国之作,前史罕载,然既归王化,即属外臣,不必分疆绝界,故木增、郑麟趾、徐敬德之属,亦随时代编入焉。

一、诸书次序,虽从其时代,至于笺释旧文,则仍从所注之书,而不论作注之人。如儒家类明曹端《太极图述解》,以注周子之书,则列于《张子全书》前;国朝李光地注解《正蒙》,以注张子之书,则列于《二程遗书》前是也。他如《史记疑问》,附《史记》后,《班马异同》,附《汉书》后之类,亦同此例,以便参考。至于汪晫所辑之《曾子》《子思子》,则仍列于宋;吕柟所辑之《周子抄释》诸书,则仍列于明;盖虽裒辑旧文,而实自为著述,与因原书而考辨者,事理固不同也。

一、刘向校理秘文,每书具奏;曾巩刊定官本,亦各制序文。然巩好借题抒议,往往冗长,而本书之始末源流,转从疏略;王尧臣《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稍具崖略,亦未详明;马端临《经籍考》,荟萃群言,较为赅博,而兼收并列,未能贯串折中。今于所列诸书各撰为提要,分之则散弁诸编,合之则共为总目。每书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详为订辨,巨细不遗;而人品学术之醇疵,国纪朝章之法戒,亦未尝不各昭彰瘅,用著劝惩。其体例悉承圣断,亦古来之所未有也。

一、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四十三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如其义有未尽,例有未该,则或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条之下,附注案语,以明通变之由。

一、历代敕撰官书,如《周易正义》之类,承诏纂修,不出一手,一一详其爵里,则末大于本,转病繁冗,故今但记其成书年月,任事姓名,而不缕陈其爵里。又如汉之贾、董,唐之李、杜、韩、柳,宋之欧、苏、曾、王,以及韩、范、司马诸名臣,周、程、张、朱诸道学,其书并家弦户诵,虽村塾童竖,皆能知其为人,其爵里亦不复赘。至一人而著数书,分见于各部中者,其爵里惟见于第一部,后但云某人有某书已著录,以省重复。如二书在一卷之中,或数页之内,易于省记者,则第二部但著其名。如:明戴原礼,已见所校补朱震亨《金匮钩玄条下,其《推求师意》二卷,仅隔五条之类 。

一、刘勰有言:意翻空而易奇,词征实而难巧。儒者说经论史,其理亦然。故说经主于明义理,然不得其文字之训诂,则义理何自而推;论史主于示褒贬,然不得其事迹之本末,则褒贬何据而定。如成风为鲁僖公之母,明载《左传》,而赵鹏飞《春秋经筌》,谓不知为庄公之妾、为僖公之妾,是不知其人之名分,可定其礼之得失乎?刘子翼入唐为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明载《唐书》刘祎之传,而朱子《通鉴纲目》,书贞观元年,征隋秘书刘子翼不至,尹起莘发明称特书隋官以美之,与陶潜称晋一例,是未知其人之始终,可定其品之贤否乎?今所录者,率以考证精核,论辨明确为主,庶几可谢彼虚谈,敦兹实学。

一、文章流别,历代增新,古来有是一家,即应立是一类,作者有是一体,即应备是一格,斯协于全书之名。故释道外教、词曲末技,咸登简牍,不废搜罗。然二氏之书,必择其可资考证者,其经忏章咒,并凛遵谕旨,一字不收。宋人朱表青词,亦概从删削。其倚声填调之作,如石孝友之《金谷遗音》、张可久之《小山小令》,臣等初以相传旧本,姑为录存,并蒙皇上指示,命从屏斥。仰见大圣人敦崇风教,厘正典籍之至意。是以编辑虽富,而谨持绳墨,去取不敢不严。

一、圣贤之学,主于明体以达用,凡不可见诸实事者,皆属卮言。儒生著书,务为高论,阴阳太极,累牍连篇,斯已不切人事矣。至于论九河,则欲修禹迹;考六典,则欲复周官;封建、井田,动称三代,而不揆时势之不可行;至黄谏之流,欲使天下笔札,皆改篆体,顾炎武之流,欲使天下言语,皆作古音;迂谬抑更甚焉。又如明之曲士人喜言兵,《二麓正议》,欲掘坑藏锥以刺敌;《武备新书》,欲雕木为虎以临阵;陈禹谟至欲使九边将士,人人皆读《左传》。凡斯之类并辟其异说,黜彼空言,庶读者知致远经方,务求为有用之学。

一、汉、唐儒者,谨守师说而已;自南宋至明,凡说经讲学论文,皆各立门户,大抵数名人为之主,而依草附木者,嚣然助之。朋党一分,千秋吴越。渐流渐远,并其本师之宗旨,亦失其传,而仇隙相寻,操戈不已。名为争是非,实则争胜负也。人心世道之害,莫甚于斯。伏读御题朱弁《曲洧旧闻》,致遗憾于洛党;又御题顾宪成《泾皋藏稿》,示炯戒于东林,诚洞鉴情伪之至论也。我国家文教昌明,崇真黜伪,翔阳赫耀,阴翳潜消,已尽涤前朝之敝俗。然防微杜渐,不能不虑远思深,故甄别遗编,皆一准至公,铲除畛域,以预消芽蘖之萌。至诗社之标榜声名,地志之矜夸人物,浮辞涂饰,不尽可凭,亦并详为考订,务核其真,庶几公道大彰,俾尚论者,知所劝戒。

一、文章德行,自孔门既已分科,两擅厥长,代不一二。今所录者,如龚诩、杨继盛之文集,周宗建、黄道周之经解,则论人而不论其书;耿南仲之说易、吴 之评诗,则论书而不论其人。凡兹之类,略示变通。一则表章之公,一则节取之义也。至于姚广孝之《逃虚子集》、严嵩之《钤山堂诗》,虽词华之美,足以方轨文坛;而广孝则助逆兴兵,嵩则怙权蠹国,绳以名义,非止微瑕。凡兹之流,并著其见斥之由,附存其目,用见圣朝彰善瘅恶,悉准千秋之公论焉。

一、儒者著书,往往各明一义,或相反而适相成,或相攻而实相救,所谓言岂一端,各有当也。考古者无所别裁,则多岐而太杂;有所专主,又胶执而过偏。左右佩剑,均未协中。今所采录,惟离经叛道、颠倒是非者,掊击必严;怀诈挟私、荧惑视听者,屏斥必力。至于阐明学术,各撷所长,品骘文章,不名一格,兼收并蓄,如渤澥之纳众流,庶不乖于全书之目。

一、《七略》所著古书,即多依托,班固《汉书艺文志》注可覆按也。迁流洎于明季,讹妄弥增,鱼目混珠,猝难究诘。今一一详核,并斥而存目,兼辨证其非。其有本属伪书,流传已久,或掇拾残剩,真赝相参,历代词人,已引为故实,未可概为捐弃,则姑录存而辨别之。大抵灼为原帙者,则题曰某代某人撰;灼为赝造者,则题曰旧本题某代某人撰,其踵误传讹如吕本中《春秋传》,旧本称吕祖谦之类,其例亦同。至于其书虽历代著录,而实一无可取,如《燕丹子》、陶潜《圣贤群辅录》之类,经圣鉴洞烛其妄者,则亦斥而存目,不使滥登。

一、九流自《七略》以来,即已著录。然方技家递相增益,篇帙日繁,往往伪妄荒唐,不可究诘,抑或卑琐微末,不足编摩。今但就四库所储,择其稍古而近理者,各存数种,以见彼法之梗概。其所未备,不复搜求。盖圣朝编录遗文,以阐圣学、明王道者为主,不以百氏杂学为重也。

一、是书主于考订异同,别白得失,故辨驳之文为多。然大抵于众说互殊者,权其去取;幽光未耀者,加以表章。至于马、班之史,李、杜之诗,韩、柳、欧、苏之文章,濂、洛、关、闽之道学,定论久孚,无庸更赘一语者,则但论其刊刻传写之异同,编次增删之始末,著是本之善否而已。盖不可不辨者,不敢因袭旧文;无可复议者,亦不敢横生别解。凡以求归至当,以昭去取之至公。

目录书。纪昀等著。乾隆中修《四库全书》,每书卷首都有提要,后来汇集起来进一步统一加工成为《四库全书总目》200卷,乾隆二十九年(1774)因其卷帙太繁、翻检不易,另编《简目》,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完成编写工作。馆臣赵怀玉录出副本带出四库馆,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在杭州刻版印行,比《总目》刻版行世早5年。后有乾隆六十年(1795)湖州沈氏刻本、同治七年(1868)广东书局刻本等。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用广东书局官刻本标点排印,并用赵怀玉刻本补上后来删除的李清《诸史同异录》等10种“违碍书”的提要,改正了一些错字,将卷首的圣谕、职官、表文等附在后面,并编制了书名、著者索引,较为完善。1963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用这个纸型重印,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订正了一些错误,重新排印,更趋完善。本书20卷,卷1至卷4经部,卷5至卷8史部,卷9至卷14子部,卷15至卷20集部,分类体系与《总目》同。但四部大序、各类小序都已取消。存目6 793种提要,亦不在其内。提要较《总目》简明扼要。整个篇幅只相当于《总目》的十分之一。每书只记书名、卷数、著者,并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书的内容、品评书的优劣。鲁迅评价此书:“其实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第94页)

猜你喜欢

  • 第一百二十一卷

    第一百二十一卷目录 地异部艺文二地动联句宋苏舜〈元钦〉 地异部纪事 地异部杂录 地异部外编庶徵典第一百二十一卷地异部艺文二〈诗〉《地动联句》〈叔才,舜元旧字也。〉宋苏舜〈元钦〉大荒孟冬月,〈叔才〉末旬高舂..

  • 第一百二十卷

    第一百二十卷目录 地异部汇考七明二〈穆宗隆庆六则 神宗万历四十五则 光宗泰昌一则 嘉宗天启六则 悯帝崇祯十四则〉皇清〈康熙二则〉 地异部总论坤舆图说〈地震〉兼明书〈论地震〉 地异部艺文一伯阳父论三川震 国语论..

  • 表文

    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等,为奉敕编纂《四库全书》,告成,谨奉表上进者。伏以天玑甄度,书林占五纬之祥;帝镜悬光,艺苑定千秋之论。立纲维于鳌极,函列云珠;媲删述于龙蹲,契昭虹玉。理符心矩,絜三古以垂谟;道叶神枢..

  • 恭纪

    钦惟我皇上稽古右文,恩教稠叠。乾隆四十七年,《四库全书》告成。特命如内廷四阁所藏缮写全册,建三阁于江浙两省。谕令士子愿读中秘书者,就阁广为传写,所以嘉惠艺林,恩至渥、教至周也。四库卷帙繁多,嗜古者未及..

  • 职名

    钦定《四库全书》勘阅缮校诸臣职名正总裁皇六子多罗质郡王臣永 瑢皇八子多罗仪郡王臣永 璇皇十一子臣永 瑆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管吏部刑部事翰林院掌院学士臣刘统勋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工..

  • 圣谕

    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奉上谕:朕稽古右文,聿资治理,几余典学,日有孜孜。因思策府缥缃,载籍极博。其巨者羽翼经训,垂范方来,固足称千秋法鉴;即在识小之徒,专门撰述,细及名物象数,兼综条贯,各自成家,亦莫..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四卷

    关隘部汇考二《江南通志》江宁府龙江关 在龙江宣课司旁。大胜关 在府南二十里。石灰山关江淮关浦子口关 江浦。淮安府南锁关 安东关柳淮关 淮北关泾河关 以上俱山阳县。刘马蒋关 宿迁县。安庆府集贤关 在府城北十五里..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三卷

    关隘部汇考一《易经》《系辞下传》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本义》〉豫备之意。〈《大全》〉杨氏曰:川途既通,则暴客至。故取诸豫重门以禦之,击柝以警之,则暴客无自而至。二阴在前,重门之象也。一阳在..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二卷

    留都部艺文一《南都赋》汉张衡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汤谷涌其后,..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一卷

    留都部汇考周成王七年,置东都。按《书经序》: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解〉武王既克殷迁九鼎于洛之郏鄏。《史记周本纪》载:武王之言曰: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卷

    建都部杂录《诗经商颂殷武篇》: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可以筑城郭,建都邑。《公羊传》:京师者,天子之居也;师者,众也;京者,大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汉书张敞传》:京..

  • 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词曲类存目△《寿域词》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宋杜安世撰。安世字寿域,京兆人。黄昇《花庵词选》又谓名寿域,字安世。未知孰是。《书录解题》载《寿域词》一卷。其事迹本末陈振孙已谓未详。集内各调皆不载原题,..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5
  • 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

    ○词曲类二△《梦窗稿》四卷、《补遗》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吴文英撰。文英字君特,梦窗其自号也。庆元人。所着词有甲、乙、丙、丁四稿。毛晋初得其丙、丁二稿,刻于宋词第五集中。复摭其绝笔一篇,佚词九篇,附..

    1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5
  • 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

    ○词曲类一词、曲二体在文章、技艺之间。厥品颇卑,作者弗贵,特才华之士以绮语相高耳。然三百篇变而古诗,古诗变而近体,近体变而词,词变而曲,层累而降,莫知其然。究厥渊源,实亦乐府之馀音,风人之末派。其于文..

    1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5
  • 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

    ○诗文评类存目△《乐府古题要解》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唐吴兢撰。兢有《贞观政要》,已着录。考《崇文总目》载《古乐府古题要解》共十二卷。晁公武《读书志》称兢纂采汉、魏以来古乐府词凡十卷。又于传记及..

    1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5
  • 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

    ○诗文评类二△《文说》一卷(永乐大典本)元陈绎曾撰。绎曾字伯敷。《元史》附见《儒学传》,作处州人。而《吴兴续志》亦载其名,盖家本括苍,而侨居苕水者也。至顺中,官至国子监助教。尝从学于戴表元,而与陈旅友..

    1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5
  • 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

    ○诗文评类一文章莫盛于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锺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乙,而..

    1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5
  • 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

    ○总集类存目三△《今文选》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孙鑛撰。鑛有《孙月峰评经》,已着录。是编裒录明人之文,所选自罗玘至李维桢,凡三十一人。并撮其姓氏、爵里于卷前。其前七卷称《今文选》,后五卷称《续选》..

    16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5
  • 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

    ○总集类存目二△《浙元三会录》(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杨守阯编。守阯有《碧川文选》,已着录。是书乃以浙江解元同仕于朝者邀为文会。其六元文会始于成化六年,范理、商辂、姚夔、杨守陈、卢楷及守阯也。至成..

    1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5
  • 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

    ○总集类存目一△《文选句图》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高似孙撰。似孙有《剡录》,已着录。案摘句为图,始于张为。其书以白居易等六人为主,以杨乘等七十八人为客。主分六派,客亦各有上入室、入室、升堂、及门四格..

    1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