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类
粳米性和平,得天地中和之气。
又称粘米。(南产米胜于麦,北产麦胜于米,亦地气使然也)
〔宜〕 陈米性平,扶助脾土,益精强志,滋培胃气。
〔忌〕 新米性稍热,凝痰。
早米(性温,得土气,最能健脾)
晚米(性凉,得金气,尤能解热)
红米(性温,力浓)
白米(性凉,气清)
糯米性温,米之绵软者。
〔宜〕 补脾肺虚冷,坚大便,实肠。
〔忌〕 多食粘滞难化。(糯米酿酒,和以极克伐之药曲,糟秕仍难融化,即此可知)
粟米性微寒。
小米曰粟米。糯者名秫,酿与糯米同。
〔宜〕 养肾益气,解胃热,利二便。
〔忌〕 湿热下痢者少食。
大麦性温。
〔宜〕 助胃补脾,下气除胀。
〔忌〕 久食生熟,亦令脚软,因其下气也。
麦芽(性微热,味甘。化一切面食积滞)
小麦性微寒。
北产与陈久者良。
〔宜〕 养心补气,助五脏,浓肠胃。
面(性热)
(麦之凉在皮,面去皮即性热。加碱水者多口燥发渴)
麸(性凉。熨腰脚寒湿,散血止痛)
荞麦性寒。
〔宜〕 降气宽肠,解酒积。
〔忌〕 脾胃虚者勿多食。致头眩。
高粱即稷。
〔宜〕 作酒。治腹疾良。
芝麻性平。
即胡麻。又名巨胜子。陶弘景曰∶八谷中惟此最良。
〔宜〕 补脾,益肝肾,润五脏,填精髓,坚筋骨,明耳目,凉血,解毒。黑者入肾;白者入肺;粟色者久蒸久晒,可以耐饥。
薏苡仁性微寒。
〔宜〕 健脾补肺,除香港脚湿热,去筋疼拘挛,亦治疝气热淋。祛邪辅正,有益无损,最宜常作粥食。
绿豆性凉。去皮性平。
〔宜〕 清热解毒,利小便,消肿痛。
〔忌〕 多食动腹中冷气。
豆粉(性凉)
(荡粉皮、索粉条,皆能醒酒解毒)
豆芽(同粉)
黄豆性平。炒则热,煮则寒,作豉则冷,蒸晒则温。
〔宜〕 清热,下大肠浊气。
〔忌〕 发疮助脓。
豆腐(性寒。和脾胃,消胀)
豆腐浆(清火带补)
豆腐皮(性寒。解热、除斑)
豆腐干(性同豆腐)
豆腐乳(性同)
黑豆性寒。坚小者名马料豆。
〔宜〕 镇心活血,明目补肾,利水下气,散热,驱风,解毒。
豆豉(性冷。发汗解肌,调中下气)
蚕豆性温。即胡豆。
〔宜〕 快胃利脏。
〔忌〕 多食发胀。
豌豆性平。
〔宜〕 益胃,止泄。
〔忌〕 多食发胀。
赤小豆性平。
〔宜〕 补心。
〔忌〕 多食助热。
气功养生著作。8卷。清代徐文弼撰。作者主张气功导引应与综合调摄并重,提出修养宜行内外功,要宝精宝气宝神,还须知要知忌知伤,注意四时调理和饮食调理。在外功方面,有针对五官、四肢、腰背的按摩之术,及提倡应用十二段锦、八段锦和六字真言。内功则是静坐运气方法。本书内容涉及广泛,收罗前人经验甚多对后世的保健养生有一定的影响。曾有内容被《内功图说》引用。 唐豪曾对《内功图说》的构成有过系统的条贯梳理,指出该书的来源共有4部分:其中的“12段锦”、“分行外功诀”、“内功图”和“五脏病因”,来自乾隆年间徐鸣峰的《寿世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