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平御览 / 李昉

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

2025-09-21 14:09 太平御览
○南楚诸山

  静山

  《江夏图经》曰:静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其山回耸,无连接,曲涧清流,茂林高峻,可以息诸仁智,栖游羽客。故名静山。

  惊矶山

  《江夏图经》曰:在县东九十里,其山无连接,西南俯临大江,下有石矶,波涛迅急,商旅惊骇,故以为名。

  黄鹤山

  《江夏图经》曰:在县东九里,其山断绝,无连接。旧传云,昔有仙人控黄鹤於山,故以为名。故梁湘东王晋安寺碑云,黄鹤从天而夜响是也。

  烽火山

  《江夏图经》曰:烽火山,在县东北四十里。

  《梁典》曰:梁武征齐,顿军於此,举烽火相应,故名烽火山。

  鸡翅山

  《江夏图经》曰:鸡翅山,在县南八十里,昔有金鸡飞集於此,故名鸡翅山。

  旧记云:金水有金鸡,从鸡翅山向南飞,产金於此水,故名金水。

  阖闾山

  《武昌记》曰:昔阖闾与伍子胥屯众於此山为城,故曰阖闾山。

  《史记》曰:阖闾九年,子胥伐楚。

  又《春秋》云:子胥将兵破楚,掘平王之墓,皆屯军於此山。

  印山

  《武昌记》曰:奉新县有渚石临水,高三十丈,上有字,仿佛似印,故曰印山。

  《舆地志》云:县西有石临水,高三十丈,有书字为印山,即此是也。

  朔山

  《武昌记》曰:朔山,有竹长一十余丈,围数尺,常有声,天将雨,此竹鸣焉。今无此竹。

  望夫山

  《舆地记》曰:望夫山,上有望夫石,石上曾生芜菁,遂以名山,上有石高三丈,形如女人,谓之望夫石。

  又《记》云:武昌郡奉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今古相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於此山,既而立望其夫,乃化为石,因以为名焉。

  翠屏山

  《舆地志》曰:江水入富池一百八十里,得奉新,上流三百里有城山,三面壁立,一面峻极,水是奉新大源。本名石城山,天宝五载改为翠屏山。

  九宫山

  《武昌记》曰:九宫山,西北陆路去州五百八十里,其山晋安王兄弟九人造九宫殿於此山,遂以为名。

  角山

  《武昌记》曰:天欲雨,其山有声如吹角,以此为名。

  钟台山

  《武昌记》曰:钟台山,在县东南一百里,上有桃花洞,洞侧有李邕读书之所,荒基遗址,石室花木犹在。上有一石台,台上有一钟,或时鸣响,远近皆闻,故名钟台山。

  武昌山

  《续搜神记》曰:晋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长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曲,示以丛茗而后去。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橘遗精;精怖,负茗而归。

  樊山

  《江夏图经》曰:樊山,西陆路去州一百七十三里,出紫石英。山东数十步有冈,冈上甚平敞,青松绿竹,常自蔚然。其下有溪,凛凛然,常有寒气,故谓之寒溪。有蟠龙石,谢元晖诗云:"樊山开广宴"是也。

  又:干宝《搜神记》云:樊山若天旱,以火烧山即得大雨,今往往有验。

  《武昌记》曰:樊山,孙权常猎於下,见一姥,问猎得何物?答曰:"只猎得一豹。"曰:"何不竖其尾?"言讫,忽然不见。权於后立庙祀之。

  西塞山

  《江夏风俗记》曰:西塞山,高一百六十丈,周回三十七里,峻崿横江,危峰断岸,长波所以东注,高浪为之西翻。

  袁宏《东征赋》云:沿西塞之峻崿是也。

  又《江表传》云:刘勋败於彭泽,走入楚江,闻皖已没,遂投西塞。

  白雉山

  《江夏图经》曰:白雉山,其山上有芙蓉峰,前有狮子岭,后有金鸡石,西出金,南出铜矿,自晋、宋、梁、陈以来,常置立炉冶烹炼。

  凤栖山

  《江夏图经》曰:凤栖山,西北陆路去州二百二十五里。吴建兴年中,凤凰降此山,因以为名。山有石鼓,鼓鸣则雨降。

  神人山

  《历帝记》曰:神人山,吴建衡二年,有神人乘白鹿从此山,因为名神人山。

  南昌山

  《豫章图经》曰:南昌山者,昔吴王濞铸钱之山,时有夜光,遥望如火,以为铜之精光。

  《梁氏十道志》云:以豫章有铜山,山中有洪井,飞流悬注,其深无底是也。山有洪崖先生炼药之井,亦号洪崖山,有石臼存焉。

  松门山

  《豫章图经》曰:松门山者,以其山多松,遂以为名。北临大江及彭蠡湖,山上有石镜,光明照人。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云:"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是也。

  马当山

  《九江记》曰:马当山,高八十丈,周回四里,在古彭泽县北一百二十里。其山横枕大江,山象马形,回风急击,波浪涌沸,舟船上下,多怀忧恐。山际立马当山庙以祠之。

  钓矶山

  《异苑》曰:钓矶山者,陶侃尝钓於此山下,水中得织梭一枚,还挂壁上,后化成赤龙,从室而去。其山石上犹有侃迹存焉。

  鸡笼山

  《郡国志》曰:江州鸡笼山,山上有石鸡,冠距如生。有道士李镇住此山下,常赏玩之,鸡一旦自毁,镇曰:"鸡既如此,吾其终乎!"果卒。

  五女山。

  《郡国志》曰:江州五女山,始皇死,五女葬此山。天昏,每闻筝笛之声。

  射的山

  《郡国志》曰:射的山者,古老相传云,上有玉在石壁内,南面遥望似有白处,曾有胡人来取,上山后遇风雨不果得。今远望颇似射侯,故名射的焉。

  石印山

  《吴志》曰:天玺元年,鄱阳郡言历陵山石有文理成字,巫言石印神有三郎,皓遣使以太牢祭,并印绶拜三郎为王。

  又按江氏记云:历陵有石印山,临水高百丈,有七穿骈罗,穿中色黄赤相续,因谓之石印山。

  龙虎山

  《信州图经》曰:龙虎山,在贵溪县,二山相对,溪流其间,乃张天师得道之山。

  羊山

  《宋永初山川记》曰:商安县西有羊山,山有燃石,黄白而理粗,以水灌之便热若石灰,以鼎置之,烹煮可熟。

  罗霄山

  王孚《安成记》曰:萍乡罗霄山,泽水所出,水傍出石乳。天旱,吏人祷之,因以大木长三四丈投井中,即雨。水悬凑井溢,辄令木涌出而雨止,盖潜龙之穴也。以阳居阴,神精上通,故扣之而必有玄感,则《蜀都赋》云"应鸣鼓而兴雨"者也。

  钟山

  裴子野《宋略》曰:永嘉元年,钟山因洪水有钟从山流出,时人得之送上,验铭,云是秦时乐器,因以为名。

  又按《安成记》云:钟山临水阻峡,春夏则湍洑涌沸,喷上白沙如米,两岸石上各九十余里,以之候岁,若一岸偏饶,则其方丰穰,民以为准。

  望凤山

  《宜春图经》曰:望凤山,在州西北七十里,上有一峰,远观似凤,以此为名。

  昌山

  《宜春图经》曰:昌山,在州东六十里,旧名伤山,周回连延一十八里,袁江流于其间,巨石枕崎潺激,舟人上下多倾覆,故名伤山。顾野王《舆地记》云:时人以伤为非善征,乃改为昌山。

  石室山

  《宜春记》曰:郡有石室山,山有数石室相连,高十余丈,皆相似,素壁若雪,万象森罗于其所,因以为名。

  黄唐山

  《舆地志》曰:赣县黄唐山有石室,如数千间屋,上通天窗,下有方榻者,二石人巾栉而坐,傍有小石室七所相通,悉有石人,室前时有车马迹,春夏草不生,无诸毒虫,林木繁茂,水石幽绝,盖灵仙窟宅也。山下居人,每丙日辄闻山室有笳鼓箫乐之音。

  邓德明记云:有石子如弹丸,聚在山角,至丙日不复见,他日复有,其山独立,高一千三百丈,相传以石室呼为黄唐庙,因以名焉。

  储潭山

  《南康记》曰:储潭山,俯临清潭,有储君庙,因以名焉。

  《舆地志》云:咸和二年,刺史朱伟所立,常有渔者钓於此潭,得金锁,萦引舟中,向数百丈,忽一物随锁而来,其形如水牛,眼赤角白,及见人惊骇拽走,而渔以刀断得数尺,不知其所由然也。

  赤石山

  《南康记》曰:赤石山,大石连耸,灿若舒霞,山角多赤石,有玉房琼室。耆旧相传云,宋元嘉年中,有人自称安道士者,不知何许人,披服巾褐,栖於此山中数十年,忽失所在,其后有人时复见者。天宝六年,敕改为玉房山。

  螺亭石山

  《南康记》曰:螺亭山,有大石临水,号曰螺亭。云昔有贫女,暮宿于亭采螺,忽夜中见众螺张口,乱啖其肉,贫女乃死。其伴因殡水傍,其冢化为巨石,螺壳无数,号曰螺亭石山。

  上洛山

  《舆地志》曰:虔州上洛山,多木客,乃鬼类也。形似人,语亦如人,遥见分明,近则藏隐,能斫杉枋,聚于高峻之上,与人交市,以木易人刀斧。交关者前置物枋下,却走避之,木客寻来取物,下枋与人,随物多少,甚信直而不欺。有死者亦哭泣殡葬,尝有山行人遇其葬,日出酒食以设人。山中有石墨可书。

  空山

  《南康图经》曰:空山,晋咸康五年,太守庾恪於西山麓中建立神庙,历代祈雨,最有灵应。

  按《郡国志》云:空山在郡南,山多林木果实食物,一郡皆资此山,虽名空山,其出物百倍於他山。

  金鸡山

  《南康记》曰:金鸡山,临贡水,石色如霞,其傍有穴广四尺,一石正当穴口如弹丸,尝有金鸡出入此穴。晋义熙中,再三出见,有人挟弹放丸於穴口,化为石,其鸡至今不见,因号曰金鸡穴。宋永初中,又见栖翔於此。

  峡山

  《南康记》曰:峡山,上时有夜光飞焰,遥见若火照燎于原,从峡溯流数十里,有石临水,名曰蛟窟。天宝六载,敕改名夜光山。

  梓潭山

  《南康记》曰:梓潭山,有大梓树,吴王令都尉肃武伐为龙舟,槽斫成而牵引不动,占云,须童男女数十人为歌乐,乃当得。遂依其言,以童男女牵拽,槽没於潭中,男女皆溺。其后天晴朗净,仿佛若见人船焉,夜宿潭边,或闻歌唱之声,因号梓潭焉。

  柴侯峡山

  《南康记》曰:柴侯峡山,汉灵帝时,有刘叔乔避地於兹,死葬村侧,自云柴侯墓。晋末丧乱,有发其冢者,忽有大风雨,棺及松柏悉飞渡水,移上此峰,其棺乃化为石,因是而名之。

  官山

  《南康记》曰:官山者,天宝六年改名珠玉山。其山高峻,有善鸟香草,尝有人於此山见大珠玉,相传谓之官山。

  君山

  《南康记》曰:君山,翠丽鲜明,遥望若台榭,名曰娲宫,亦曰女姥石山。山去盘固山五十里,上有玉台,方广数十丈,上有自然石室形。风雨之后,景气明静,颇闻山有鼓吹之声。

  盘固山

  《南康记》曰:盘固山有石井,井侧有大铜人常守之。按此石井五百年,水一涌起高数丈,铜人以手掩之,其水即止。其山盘纡峻嶒,因号为盘固山焉。

  归美山

  《南康记》曰:归美山,高数百丈,远望嵯峨,灵阙腾空,故老谓之神阙。其山有水出焉。四面险峻,自然有石城,高数十丈,周回三百步。又有石峡,左右高五六十丈,势若双阙,其状入云。复有古石室,色如黄金,号为金室。有鸀鸟形色鲜洁,自爱毛羽,其只者或鉴水,向影悲鸣自绝,方知孤鸾对镜为不虚矣。山顶有杉枋数百片,高危悬绝,非人力所及焉。

  莫巨山

  荀伯子《临川记》曰:岩内有石人,坐盘石上,体有尘秽,则兴风雨,洗讫晴日,遍体洁朗如玉莹净,民以为准焉。

  五章山

  荀伯子《临川记》曰:五章山,绝岩险峭,有蜜蜂依之为房,其形如笠,采者皆悬磴数十丈,然后获之。

  麻山

  荀伯子《临川记》曰:麻山,或有登之者,望庐岳、彭蠡皆在其下,有黄连、厚朴恒生焉。又有枫树及数千年者,如人形,眼鼻口全而无臂脚,入山往往见之,或斫之者,皆出血,人以篮冠其头,明日看,辄失篮。俗名枫子鬼。其山竹木稠密如麻,因名麻山。天宝六年,职方奏改名丰材山焉。

  邓公山

  《信州图经》曰:邓公山,在县北,本名银山,因邓公远为邓公场,仪凤二年祭山,山颓陷焉。按《开山记》云:总章二年,邑人邓远经刺史豆卢公,陈开山之便,寻为山陷,后人立邓公庙焉。

  明府山

  《信州图经》曰:明府山,在县东。其山久晴不雨,山或自鸣,必有大雨;久雨不晴,欲晴自有烟雾盖其头。故老相传,祈请有验。

  鹤岭山

  《信州图经》曰:鹤岭山,自贵溪县界,岗阜鳞次,北入县境,岭上多松树,有鹤窠,因得名为鹤岭山。

  石虹山

  《鄱阳记》曰:石虹山,有石室,中有石砥,平如床,可容置数百人。傍列石鄣如屏风,篆书为八十三字。有横石跨水而渡,文彩青赤若虹霓,因名为石虹山。

  洪崖山

  《豫章记》曰:按旧经云,古老相传,昔有洪崖先生居此山上,故以为名。

  又《列仙传》云:洪崖山者,山之阳有洪唐寺,山中有洪崖坛,每亢旱祷此。

  《太平御览》 宋·李昉

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宋代四大书之一。宋太宗时命李昉等14人编辑,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下诏开修,到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完成,共用了六年零九个多月时间。系据北齐《修文殿御览》、唐人辑《文思博要》等类书编纂。初名《太平总类》,因太宗阅览,改题今名,简称《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五千四百七十四类目。征引古书一千五百七十九种。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尤为珍贵,是古书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唯因许多资料钞自前人类书,有不够准确处。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系张元济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蜀本三百一十五卷,与日本宫内省等地藏南宋蜀本,及日本安政二年(1855)活字本配补影印,版本较善。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以影印。近人钱亚新有《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有《太平御览引得》。

猜你喜欢

  • 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

    ○帝舜有虞氏 《史记》曰:虞舜,名重华。冀州人也。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不可得;即求,在侧。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器皆不苦窳。尧乃..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 ◎皇王部五

    ○帝喾高辛氏 《史记》曰:帝喾高辛氏者,黄帝之曾孙也。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其色郁郁,其德嶷嶷,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帝喾..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

    ○黄帝轩辕氏 《史记》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诸侯有不顺者,从而征之,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山。南至江,登熊、湘。北极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无..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

    ○天皇 项峻《始学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二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 《洞冥记》曰:天皇十二头,一姓,十二人也。 徐整《三五历记》曰:溟涬始芽,濛鸿滋萌,岁起摄提,元气肇启,有神灵人十,二头..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

    ○叙皇王下 《吕氏春秋》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之天子。帝者,天下之所适也;王者,天下之所往也。 又曰:天地大矣,生而弗成,子而弗有。(高曰:天大地大,生育民人,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

    ○叙皇王上 《尚书纬》曰:帝者天号,王者人称。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称也。皇者,煌煌也。 《洛书》曰:皇道缺,故帝者兴。 《易坤灵图》曰:在政不私公位,称之曰帝。 《易纬》曰:帝者,天号..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

    ○沟 《释名》曰:田间之水曰沟,沟者,构也,从横相交构也。 《尔雅》曰:溪注谷曰沟。 《周礼》曰: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城,城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风俗通》又载也。) ..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

    ○塘 《录异传》曰:文翁者,庐江人,为儿童时,乃有神异,及长,当起历下陂以作田,文翁昼日斫伐薪以为陂塘,其夜忽有数百头野猪以鼻戴土著柴中,比晓成塘。 《吴地记》曰:坛塘一名陌城,夫差十二年,既杀子胥,后..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

    ○桥 《说文》曰:桥,水梁也。榷,(音角。)水上横木,所以渡者。亦曰约,(音灼。)今谓之略彴。东楚谓桥为圯。 《诗》曰:维鹈(音题。)在梁,不濡其翼。 又曰:造舟维梁。 又曰: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尔雅》曰:..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

    ○薮 《说文》曰:薮,大泽也。 《周礼》曰:扬州之泽薮曰具区,荆州之泽薮曰云梦,豫州之泽薮曰甫田,青州之泽薮曰孟诸,兖州之泽薮曰大野,雍州之泽薮曰弦蒲,幽州之泽曰医无闾,冀州之泽曰昭馀祁。(虞候、祈望,..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

    ○瀵水 《尔雅》曰:瀵水出尾下。(瀵,敷问切。汾阴有水口如车轮,名为瀵。尾犹底也。) 《列子》曰:禹之治水而失涂,谬之一国,其名终北,不知际畔,无风雨霜露鱼禽草木。国中有山名壶岭,顶有穴,状若圆环,名曰滋..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

    ○渊 《说文》曰:渊,回水也。 《尚书》逸篇曰:尧子丹朱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 《韩诗外传》曰:东海之上有士曰菑丘䜣,以勇游於天下,过神渊饮马,马果沉,菑丘䜣朝服拔剑而入,三日三夜,杀三蛟一龙而出,雷..

    1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

    ○涧 《释名》曰:涧者,言在两山间也。 《诗》曰:秩秩斯干。(秩秩,流行也。干,涧也。) 又曰:于以采苹,于涧之中。 又曰: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又曰:考盘在涧,硕人之宽。 《尔雅》曰:两山夹水曰涧。 《汉书..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

    ○冰 《说文》曰:冰,水坚也。澌,流冰也。 《易》曰:初六,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又曰:乾为寒,为冰。 《易通卦验》曰:大雪,鱼负冰。郑玄注曰:负冰,上近冰也。 《诗》曰:二之日,凿冰..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

    ○池溪壑 池 《广雅》曰:沼,池也。 《说文》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诗》曰: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又曰: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沼,池也。牣,满也。《笺》云:灵沼之水,鱼盈满其中,皆飞跃,言..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

    ○湖 《广雅》曰:湖,池也。 《说文》曰:湖,大陂也。 《史记》曰: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舜灭之,此在德不在险。 《晋书》曰:陈训少学天文,孙皓以为奉禁都尉,知皓必败。时钱塘湖开,或言天下当太平..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

    ○关中诸水 戏水 《水经注》曰:戏水,出骊山鸿谷,北历戏亭,即周幽王死处,《西征赋》所谓"兵败戏水之上,身死骊山之北"是也。 漆水 《山海经》曰:榆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水经注》曰:漆水,出扶风..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

    ○河北诸水 淇水 《说水》曰:淇水,出河内共北山,东入海。 《诗》曰: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又曰: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又曰: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又曰:籊々竹竿,以钓于淇。淇水悠悠,桧楫松舟。 《..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

    ○河南诸水 孝水 《山海经》曰:平逢山西十里廆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俞随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穀,世谓之孝水也。 潘岳《西征赋》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 橐水 《陕县图经》曰:橐水,即鲁水也。..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

    ○泾 《书禹贡》曰:泾属渭汭。(属,隶也。水北曰汭,言治水注入渭。) 《诗》曰: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传》曰: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以报栎之役,济泾而次,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以毒药投泾水之上流,晋师..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