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平御览 / 李昉

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

2025-09-21 15:25 太平御览
○河南诸水

  孝水

  《山海经》曰:平逢山西十里廆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俞随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穀,世谓之孝水也。

  潘岳《西征赋》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

  橐水

  《陕县图经》曰:橐水,即鲁水也。西北入城,百姓赖之,呼为利人渠是也。又按《唐史》云:武德元年,陕东道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自郡东又引水入城,以代井汲,百姓赖之,与上渠俱利于民。

  涑水

  《十道志》曰:涑水,亦名襄水。荆楚之地,水驾山而上者,皆呼为襄,襄上也。今土人呼为涑水,上流亦呼为襄,名即无定,故陆澄《地理志》曰:"襄阳无襄水也。"又按《襄沔记》曰:"中庐有涑水注于沔,此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膝头如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示人,小儿不知者欲弄之,辄便啖人。或人有生得者,摘其鼻,可小小使之,名曰水虎。"

  菊花源

  《荆州记》曰:菊花源傍悉生芳菊,被径浸潭,流其滋液,水极芳馨。谷中有三十馀家,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二三百,中寿百馀,其七八十者,犹不为寿。夫菊能轻身益气,令人久寿,于此有征矣。又后汉胡广,字伯始,为侍中,久患风羸,南归饮此水,遂瘳焉。

  滍水

  《传》曰: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夹滍而军。

  《水经》曰: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

  张衡《南都赋》曰:"其川渎则滍澧泺浕,发源岩穴,布濩漫汗,漭沆洋溢,总激急趋,箭驰风疾。"

  又曰:滍水又东南迳昆阳县故城。昔汉光武与王寻、王邑战于昆阳,败之,败走者相腾践,奔殪百馀里,会大雨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皆乘尸而渡。

  澧水

  《说文》曰:澧,水出南阳雉衡山,东入汝。

  《山海经》曰:葛山,澧水出焉,(音礼)东流于余泽,其中多六足鱼。

  《汉书地理志》曰:充县历山,澧水出焉。

  又《离骚》云:沅有芷兮澧有兰是也。

  又有澹水。王仲宣《赠孙文始诗》云:"悠悠澹澧"是也。(澹水,澧水。)

  汝水

  《说文》曰:汝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

  《春秋说题辞》曰:汝出猛山,汝之为言女也。

  宋均注曰:女取其生孕也。

  《毛诗》曰: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

  《水经》曰:汝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注曰:《地理志》云:出高陵山,即猛山也。亦言出鲁阳县之大猛山。《博物志》云:出燕泉山。并异名也。

  《东观汉记》曰:傅俊从上迎击王莽二公于阳关,汉兵反走,还到汝水,上于水岸以手饮水,澡颊尘垢,谓俊等曰:"今日罢倦甚,诸卿宁惫耶?"

  颍水

  《说文》曰:颍,水出颍川阳城乾山,东入淮,豫州浸也。

  《水经注》曰:颍有三源,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中水出导源少室,左水出少室南溪。

  《汉书》曰:灌夫,颍川人,宗族豪横颍人。谣曰:"颍川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韩子》曰:郑人有卜子,妻市买鳖,归过颍川,以鳖为渴,饮之,遂失鳖。

  《吕氏春秋》曰:汤让天下於卞随,卞随自投于颍水。

  丹水

  《汉书》曰:高祖入关,王陵起兵丹水以归汉。

  《水经》曰: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蒙岭山,至丹水县入于汋。

  《吕氏春秋》曰: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注曰: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网而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长居渊中。

  《尚书》逸篇曰: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

  《六韬》曰:尧伐有扈,战于丹水之浦。

  白水

  《水经》曰:白水,出朝阳县西,东流过其县南,至新野县东入于涓。

  《东观汉记》曰:光武皇考,封南阳之白水乡。

  《庄子》曰:两神女于白水之上,禹过之而趋曰:"治天下奈何?"女曰:"股无胈,胫不生毛,手足胼胝,何足以至?"

  灌水

  《水经注》曰:灌水经蓼县,褚先生所谓神龟出于江灌之间是也。

  潧冰

  《说文》曰:潧水,出郑国。

  《水经注》曰:潧水,出郐城西北鸡络坞下,东南流入洧。(潧字今作溱。)

  《诗》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又曰: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汝,方秉简兮。(溱洧郑两水名。简,兰。)

  《孟子》曰: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

  洧水

  《说文》曰:洧水,出颍川阳城山,东南入颍。

  《水经》云:出密县马岭山。注云:洧别源也。

  《诗》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传》曰: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时门,郑城门也。)

  京水

  《水经注》曰:京水,发源京县黄堆山东,亦名祝东,泉势沸涌,状若鼎扬扬,俗谓之京水也。

  索水

  《水经注》曰:索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与关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左传》谓楚伐郑,次旃然,即此水名。

  《史记》曰:汉王败于彭城,韩信击破楚兵于京索间,以故项羽不能西。

  濮水

  《说文》曰:濮水,出东郡濮阳,南入钜野。

  《水经》曰:瓠子河,东北过禀丘县为濮水。

  《史记》曰:晋平公令师涓鼓琴未终,师旷止之曰:"亡国之音也。"平公曰:"是何道出?"答曰:"此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先闻此声者国削。"问,果于濮上得之。

  《庄子》曰: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先焉,曰:"愿以境内为累。"庄子持竿不顾也。

  陨石水

  《水经注》曰:睢阳有陨石水,一名漆沟。《左传》云:"陨石于宋五,陨星也。"故老云:此水有时竭涸,五石存焉,故名陨水,石坠处为泽。

  吕梁水

  《述征记》曰:彭城吕县有吕梁水,则《庄子》所称丈夫水也。

  《列子》曰:孔子观吕梁,悬水三十亻刃,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不能游之,见一丈夫游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

  豪水

  《水经注》曰:壕水,出阴陵县之阳亭北小屈石穴,北注于淮。

  《庄子》曰: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水上。

  汳水(匹万切)

  《水经注》曰:汳水出阴沟,至浚仪县北,入睢水。注云:阴沟,即浪荡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字今作汴。)又云:丹沁乱流,于武德绝河南,入荥阳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称。河沛水断,汳承旃然而东。自王实灌大梁,水出县南而不经其北,夏水洪泠,则是渎津通故渠,即阴沟也。於大梁北,又曰浚水矣。故《陈留风俗传》云浚水迳其北者也。

  睢水

  《汉书》曰:项羽与汉王战于灵壁东,汉军大败,睢水为之不流。

  又《地理志》曰:睢水首受陈留县浪荡渠。

  《水经》曰:睢水,东迳睢阳县,又东过相县南,当萧县南,入于淮。

  又曰:睢水,又东经睢阳县故城南,积而为蓬洪泽也。

  又《九州要记》云:睢阳水在宋城西。

  又云:涣水经新城南,又东南合明沟水。

  又曰:传云睢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服出焉。《尚书》所谓厥篚织文者也。

  泗水

  《说文》曰:泗水受济水,东入淮。

  《礼》曰:曾子谓子夏曰:"吾与尔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

  《汉书·地理志》曰:洙泗之水,其民涉渡,幼者扶老,及鲁道衰,洙泗之间,龂龂如也。

  《论衡》曰:儒书言孔子葬泗水,泗水为之却流,此虚也。泗水无知,天神使之却流,孔子生时,何不使之尊敬乎?

  《水经注》曰:《地理志》曰:泗出济阴乘氏县。又云出卞县北,《经》言北山,皆为非矣。《山海经》曰:"泗水出鲁东北。"余昔因公事,沿历徐沇,路经洙泗,因令寻其源流,水出卞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谢息纳季孙之言,以孟氏成邑与晋而迁于桃。杜预曰:"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曰陶墟,舜所处也,井曰舜井。"皆为非也。墟有漏泽,方一十五里,泽西际阜,俗谓之妫亭山。盖有陶墟舜井之言,因复有妫亭之名矣。阜则有三石穴,广圆三四尺,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则数夕之中倾陂竭泽矣。左右居民识其将漏,豫以木鄣穴口,鱼鳖暴鳞,不可胜载矣。自此连冈通阜,西北四十里许,冈之西际,便得泗水之源也。

  《博物志》曰:泗水陪尾,盖斯阜也,石穴吐水,五泉俱导,泉穴各径尺馀。水源南侧有一庙,松柏成林,时人谓之原泉祠,非所究也。

  又曰:汉景帝三年,有白颈乌与黑乌群斗于吕县,白颈乌不胜,堕泗水中死者数千。

  洙水

  《水经》曰: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西南至汴县入于泗。注云: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论语撰考讠韱》曰:"水名盗泉,孔子不潄。"又注曰: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今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设教之所也。

  《从征记》曰:洙泗二水,交於鲁城东北十七里,阙里有洙泗墙,南北一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门各有石阃,北门去洙水百馀步。

  沂水

  《说文》曰:沂水,出东海费东,西入泗。一曰出泰山盖,青州浸也。

  《水经》曰: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注曰:郑玄云:出沂山,或云临乐山。水有二源:南源所导,世谓之祚泉;北水所发俗谓之鱼穷泉,俱东南流,合成一川。

  《论语》曰:暮春之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西京杂记》曰:鲁人秋胡娶妻三日而游宦,三年休还,其妇采桑于郊,胡至不识,而悦之,乃遗金一镒。妻曰:"妾夫游宦未返,于兹三年,未有被辱如今日也。"不顾。胡惭而退,至家,问妻何在。母曰:"采桑于郊。"乃是向来挑者也。夫妻俱惭,遂赴沂水而死。

  《尸子》曰:韩雉见申羊于鲁,有龙饮于沂。韩雉曰:"吾闻之,出见虎,搏之,见龙,射之,今弗射,是不行吾闻也。"遂射之。

  《郡国志》曰:小沂水,今号为长利,圯上有桥,即张良为黄石公取履所。

  濰水

  《水经注》曰:濰水导源濰山,许慎、吕忱云:濰水出箕屋山。

  《淮南子》曰:濰出覆舟山。盖广异名也。

  《史记》曰: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濰水而陈。于此,信夜令为万馀囊盛沙以遏濰水,引军击且,伪退,且追北,信决水,水大至,且军半不得渡,遂斩龙且。

  汶水

  《说文》曰:汶水,出琅琊泰山朱虚,东入濰。又云:出泰山莱芜,西南入济。

  《从征记》曰:汶水,出莱芜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数百里,水黑,多行石,涧中出草药,饶松柏,林灌绵濛,崖壁相望。或倾岑岨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陵高谷深,兼惴栗之惧,危溪险径,有悬束之艰。未出谷十馀里,有别谷,在孤山下,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平行。入穴丈馀,高九尺馀,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黝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矣至。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山不宜殖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殖之。

  《诗》曰: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周礼考工记》曰:貉逾汶则死,地气然也。

  《论语·雍也》曰: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传》曰:齐人归我汶阳之田。

  沭水

  《水经》云:沭水,出琅琊东莞县西北山,东南经东海厚丘县。梁天监二年三月,土人张高等五百馀人相率开凿此溪,引溉水田二百馀顷。俗名为红花水,东流入泗州涟水界。

  淄水

  《水经》曰: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注云:世谓之原泉。

  《淮南子》曰:淄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淄渑,齐二水也。)

  《新序》曰:齐有田巴先生者,行修于内,智明于外,齐君闻其贤,聘而问政焉。田巴对曰:"政在正身,正身之本,在于群臣。大王召臣,臣改制前饰,将造公门,问於臣妾曰:'奚若?'妾爱臣曰:美。将出门,问从者,从者畏臣曰:美。及临淄水而观影,然后自知丑恶也。今齐之臣妾谀王者,非特二人,王如临淄水见己之恶过而能改,斯齐国治矣。"

  渑水

  《水经注》曰:渑水,出营丘城东,世谓之汉凑水,入于时水。

  《传》曰:有酒如渑。

  《太平御览》 宋·李昉

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宋代四大书之一。宋太宗时命李昉等14人编辑,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下诏开修,到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完成,共用了六年零九个多月时间。系据北齐《修文殿御览》、唐人辑《文思博要》等类书编纂。初名《太平总类》,因太宗阅览,改题今名,简称《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五千四百七十四类目。征引古书一千五百七十九种。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尤为珍贵,是古书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唯因许多资料钞自前人类书,有不够准确处。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系张元济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蜀本三百一十五卷,与日本宫内省等地藏南宋蜀本,及日本安政二年(1855)活字本配补影印,版本较善。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以影印。近人钱亚新有《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有《太平御览引得》。

猜你喜欢

  • 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

    ○魏烈祖明皇帝 《魏志》曰:明皇帝讳睿,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爱之,常今在左右。年十五,封武德侯,黄初二年为齐公,三年为平原王。以其母诛,故未建为嗣。七年夏五月,帝病笃,乃立为皇太子。丁巳,即皇..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

    ○魏太祖武皇帝 《魏志》曰: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字阿瞒也。)祖腾,汉桓帝时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

    ○后汉敬宗孝顺皇帝 《东观汉记》曰:孝顺皇帝讳保,孝安长子也。母早薨,追谥恭愍皇后。上幼有简厚之质,体有敦悫之姓,宽仁温惠。始入小学,诵《孝经》章句,和熹皇后甚嘉之,以为宜奉大统。年六岁,永宁元年,为..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

    ○后汉显宗孝明皇帝 《东观汉记》曰:孝明皇帝,讳阳,一名庄,世祖之中子也。母光烈皇后,初让尊位为贵人,故帝年十二以皇子立为东海公。三岁进爵为王,幼而聪明睿智,容貌壮丽,世祖异焉,数问以政议,应对敏达,..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

    ○后汉世祖光武皇帝 《东观汉记》曰:光武皇帝,汉高帝九世孙也。出长沙定王发之后。 袁宏《汉纪》曰:孝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中子买为舂陵节侯,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钜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皇帝,讳秀..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

    ○汉孝昭皇帝 《汉书·帝纪》曰:孝昭皇帝,(讳弗之,字曰不。)武帝少子也。母赵〈女妻〉〈女予〉,本以有奇异得幸,(服虔曰:姨妤有奇手,指不伸。案《外戚传》曰:望气者云,此有奇女天子气,故称奇异也。)及生帝..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

    ○汉孝文皇帝 《春秋演孔图》曰:戴玉英,(玉英,文帝之首表象玉英而秀出。)光中再,(光,日光也。再,再中也。《汉含孳》曰:衣夜景移,位复中,支庶起也。)仁雄出,日角用。(为仁人之雄杰,既戴玉英且日角也。谓用..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

    ○汉高祖皇帝 《河图》曰:帝刘季,日角戴胜,斗胸,龟背、龙眼、长七尺八寸,明圣而宽仁。 又曰:刘受纪昌,光出轸,五星聚井。 《龙鱼河图》曰:高皇摄正总万庭,四海归咏治武明。文得道治承天精,元祚兴隆协圣灵..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

    ○秦 《史记》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与禹平水土。已为辅。"帝..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

    ○周康王 《纪年》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馀年不用。 《帝王世纪》曰:康王元年,释丧冕,作诰申诸侯,命毕公作策,分民之居里于成周之郊。王在位二十六年,崩。子瑕代立,是谓昭王。 《述异记》曰:庐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

    ○周文王 武王 成王 周文王 《史记》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欣然悦之,遂践之而孕。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牛羊过者皆避不践;徙置林中,适会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

    ○殷帝成汤 《史记》曰:殷之祖,(契,音薛)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

    ○夏帝禹 《史记》曰:夏帝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咨。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治水无功,乃殛鲧於羽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

    ○帝舜有虞氏 《史记》曰:虞舜,名重华。冀州人也。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不可得;即求,在侧。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器皆不苦窳。尧乃..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 ◎皇王部五

    ○帝喾高辛氏 《史记》曰:帝喾高辛氏者,黄帝之曾孙也。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其色郁郁,其德嶷嶷,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帝喾..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

    ○黄帝轩辕氏 《史记》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诸侯有不顺者,从而征之,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山。南至江,登熊、湘。北极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无..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

    ○天皇 项峻《始学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二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 《洞冥记》曰:天皇十二头,一姓,十二人也。 徐整《三五历记》曰:溟涬始芽,濛鸿滋萌,岁起摄提,元气肇启,有神灵人十,二头..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

    ○叙皇王下 《吕氏春秋》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之天子。帝者,天下之所适也;王者,天下之所往也。 又曰:天地大矣,生而弗成,子而弗有。(高曰:天大地大,生育民人,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

    ○叙皇王上 《尚书纬》曰:帝者天号,王者人称。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称也。皇者,煌煌也。 《洛书》曰:皇道缺,故帝者兴。 《易坤灵图》曰:在政不私公位,称之曰帝。 《易纬》曰:帝者,天号..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

    ○沟 《释名》曰:田间之水曰沟,沟者,构也,从横相交构也。 《尔雅》曰:溪注谷曰沟。 《周礼》曰: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城,城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风俗通》又载也。) ..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