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平御览 / 李昉

卷二百一十 ◎职官部八

2025-09-23 14:09 太平御览
○录尚书

  《汉书》曰:张安世领尚书事,职典枢机,以谨慎周密自著。每言大政,已决辄移病出;闻有诏令,乃惊使吏之丞相府问焉。自朝廷大臣,莫知其与议也。

  又曰:孔光字子夏,领尚书事,凡典枢机十馀年,守法度,修政事,不希苟合。或问:"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答以他语,其慎密也如此。

  应劭《汉官仪》曰:章帝诏曰:"司空牟融典职六年,勤劳不怠,其以融为太尉,录尚书事。"

  又曰:和帝策书曰:"故太尉邓彪,元公之族,三让弥高,海内归仁,为群贤首。其以彪为太傅,录尚书事,百官总已以听。"

  又曰:灵帝策书曰:"故太尉陈蕃,忠亮謇谔,有不吐茹之心。司徒胡广敦德允元,五世从政。今以蕃为太傅,与广参录尚书事。"

  又曰:冲帝策书曰:太尉赵峻,二世掌典机衡,有匪石不二之节。大司农李固,公族之苗,忠直不回。余以峻为太傅,固为太尉,参录尚书事。

  《晋书》曰:元康元年,诛杨骏诏曰:"司徒王浑秉德忠正,器量弘远,历位内外,文武勋庸,著在方策,宜参弼机衡以亮天工,其令录尚书事。"

  又曰:贾充为太尉,录尚书事,及伐吴为大都督。吴平,遣侍中程咸犒劳,增邑八千户。

  又曰:会稽王道子元显,并录尚书事。时谓道子为东录,元显为西录。

  《晋中兴书》曰:泰和元年,诏会稽王体道冲虚,理识明允。阿衡李文,有保乂之规;辅弼哀皇,尽翼亮之道。朕承洪绪,仍闻善诱,慎徽五教,仪形具瞻,登贤显亲,国之典也。其以为丞相,录尚书事。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给羽葆鼓吹班剑六十人。

  又曰:元兴元年八月庚子,尚书下舍火。是时桓玄用事,出镇姑熟,名虽在外,实遥录尚书,故天火示不复用也。

  又曰:明帝后庚氏为皇太后,九月癸卯,皇太后临朝称制,司徒王导录尚书事。

  傅畅《晋故事》曰:何劭、王戎、张华、裴楷、杨济、和峤为愍怀太傅,通省尚书事。张华为光禄大夫,尚书七条事皆咨而后行。惠帝之世,太保卫瓘、太宰河间王颙、太傅东海王越,皆录三省尚书秘书事。

  沈约《宋书》曰:高武永初三年,尚书令扬州刺史徐羡之为司空,录尚书事。

  又曰:孝武帝即位,以大将军江夏王义恭为太尉,录尚书事。

  又曰:诸公录尚书事,古制也。王肃解《尚书》"纳于大麓"曰:"尧纳舜於尊显之官,使之录万机之政。"案:汉氏诸吏平尚书奏事,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平尚书事。

  《齐书》曰:明帝为宣城王,录尚书事。废帝昭业思蒸鱼,太官以无录公命,不与。

  《后魏书》曰:北海王祥,初迁大将军,录尚书事。祥之命,其夜暴风云电拔其庭中桐树,大十围,倒立本处。天威如此,识者知其不终。

  《三国典略》曰:齐以并省,尚书令高阿那肱为录尚书事。那肱才伎庸劣,不涉文史,尚书郎中源师常白那肱云:"龙见当雩。"那肱问曰:"何处龙见?作何颜色?"师答曰:"此是龙星,须雩祭也,非是真有龙见。"那肱曰:"汉儿多事,强知星宿。"

  《唐书官品志》曰:录尚书一人,位在令上,掌与令同,但不纠察。今则纠弹见事,与御史中丞更相廉察。

  陶氏《职官要录》曰:后汉章帝以太傅赵喜、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尚书有六名,自此始也。因斯以来,每帝幼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

  ○尚书令

  《六典》曰:尚书令,掌总领百官,仪形端揆,其属有六尚书: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凡庶务皆会而决之。

  《汉官仪》曰:尚书令主赞奏,总典纲纪,无所不统,秩千石;故公为之者,朝会不陛奏事,增秩二千石。天子所服五时衣赐尚书令。其三公、列卿、将军、大夫、五营校尉行复道中,遇尚书令、仆射、左右丞,皆回车豫避。卫士传呼,不得纡台官;台官过,乃得去。(汉尚书称台,魏晋以来为省。)

  《汉书》曰: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於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惟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构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才,擢为尚书令。

  《东观汉记》曰:陈忠为尚书令,数进忠言,辞旨弘丽,前后所奏,悉条於宫上阁以为故事。

  又曰:侯霸为尚书令,深见任用;樊淮为尚书令,明习汉家故事,周密畏慎;申屠刚为尚书令,謇謇多直言,无所屈挠。

  《后汉书》曰:宋均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翦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收郎缚格之。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小黄门在傍,入具以闻。帝善其不挠,即令贷郎。

  又曰:申屠刚迁尚书令。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晏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

  又曰:郭贺字乔卿,为尚书令,百姓歌之曰:"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上下平。"

  又曰:侯霸拜尚书令,条撰善政有便於民者,除其烦苛。时令立春下宽大诏书,由霸始,建言多施用。

  又曰:陈蕃出为豫章太守,性方峻,不接宾客。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华峤《后汉书》曰:申屠刚为尚书令,时内外群官,多帝自迁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乃至捶扑牵曳於前。群臣莫敢言,惟刚每极谏。

  张璠《汉记》曰:左雄为尚书令,在位者各肃清,时称曰:"左伯豪为尚书令,天下皆慎选举。"伯豪,雄字也。

  《汉官》曰:尚书令,秦官,铜印墨绶,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皆专席坐,京师号曰"三独坐",言其尊重如此。

  《魏志》曰:陈矫,字季弼,尚书令。魏明帝尝至尚书门,矫跪问:"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矫对曰:"此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不称,则请就黜。"帝惭,回车。

  又曰:荀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薨,皆焚毁,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又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俊咸宗焉。

  《魏氏春秋》曰:荀攸字公达,为尚书令。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之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知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回、宁武子不能过。"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攸曾病,世子问疾,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始,攸入尚书,太祖闻名,与语,大悦,谓荀彧、锺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蜀志》曰:费祎代蒋琬为尚书令,于时战军多事,众务烦猥。祎识寤过人,每省读***,粗举目暂视,究其意旨,其速数倍於人,终亦不忘。常以朝晡听事,其间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奕,每尽人之欢,事亦不废。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董允代祎为尚书令,旬日之中,事多停滞,允叹曰:"人才力相悬若此,非吾所及。"

  又曰:蒋琬,字公琰。诸葛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也。"密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卒,琬为尚书令。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拨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宇举止,有如平常,由是众望渐服。

  又曰:刘巴字子初,代法正为尚书令。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靖,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又曰:吕乂字季阳,代董允为尚书令,庶事无留,门无停宾。又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谦静少言,为政不烦,号为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声损於郡县。

  《晋书》曰:乐广为尚书令,所在无当时功誉,然为后人所思。

  又曰:裴秀为尚书令。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

  又曰:李胤为尚书令,虽历职内外,而在公退食,家至贫俭,儿病无以市药,上赐钱十万。

  又曰:荀勖守尚书令,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闇於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帝尝谓曰:"魏武帝言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二令君之美亦望於君也。"

  又曰:会稽王道子,尝集朝士,置酒於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王恭正色曰:"居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滛声,欲令群下何所取则!"石深衔之。

  又曰:王彪之字叔虎,为尚书令,与谢安共掌朝政。安每称曰:"朝之大事,众不能决者,咨之王公,无不得判。"

  又曰:大熙元年,诏曰:"夫总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开塞者,端右之职也。是以自汉代以来,每选此官,必慎其人。议郎王戎可为尚书令。"

  又曰:卫瓘字伯玉,拜尚书令,性严整,以法御下,视参佐尚书郎若掾属。

  又曰:熊远启曰:"伏见吏部以太尉荀组为尚书令,复领荆州牧,自三代以来,未闻以纳言之官而出领牧伯者。"

  《晋中兴书》曰:卞壸为尚书令,司徒王导称疾不朝。壸奏导专任不敬,事寝不行,举朝惮壸。

  又曰:万协迁尚书令,诏曰:"尚书令协抗志高亮,才鉴博雅,朕甚嘉之。

  《晋书》曰:《百官表》注:尚书令一人,唐虞官也。是谓文昌天府,铜印墨绶,五时朝服,纳言帻,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官品第三;俸,月四十五斛;领都总摄诸曹,出纳王命。

  《晋公卿礼秩》曰:尚书令拜受命皆策命,薨则於朝堂发哀,古之冢宰以在端右故也。

  《晋故事》曰:贾充为尚书令,以目疾表置省事,於是遂置省事吏四人,品职章服与诸曹令史同。

  《宋书》曰:王僧虔为尚书令,尝为飞白书题尚书壁曰:"圆行方止,物之定质,修之不已则溢,高之不已则踬,引之不已则遗,是故去之宜疾。"当时嗟赏,以比座右铭。

  又曰:武帝践祚,王莹迁尚书令。时有猛兽入郭,上意不悦,以问群臣,皆莫能对。莹在御筵,乃敛板答曰:"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陛下应箓御图,武象来格。"帝大悦,众咸服焉。

  《齐书》曰:谢朏字敬冲,征为司徒尚书令。朏辞脚疾不堪,谒,乃角巾肩舆诣云龙门。谢既见,乘小车就席。

  《齐职仪》曰:秦汉之世,委政公卿。尚书之职,掌封奏令,赞文书;仆射主开闭,令不在,则仆射奏下其事。魏氏重内职,八座尚书任同六卿;舜举八元八凯,以隆唐朝。今号八座为元凯,谓贤能用事,义如昔也。

  《梁书》曰:何敬容为尚书令,贪吝为时所嗤。鄙其署名,敬字则大作苟、小为文,容字大为父、小为口。陆倕戏之曰:"公家苟既奇,大父亦不小。"敬容遂不能答。

  又曰:漏禁中语故嘲诮日至。尝有客姓吉,问卿与邴吉远近,曰:"如明公之与萧何。"

  《唐书》曰:太宗在藩,尝为尚书令。其后,人臣莫敢为,遂废其官。广德元年,代宗以亲贤有大勋,遂特拜尚书令。

  又曰:广德二年冬,诏郭子仪於尚书省视尚书令事,命宰臣己下,特遣射生五百骑执戟翼从,自朝堂至於省,赐以教坊音乐。

  《五代史·梁书》:开平三年,诏升尚书令为正一品。按《唐典》,尚书令正二品,至是以将授赵王镕此官,故升之。

  《会稽先贤传》曰:沈勋征诣南宫,赐酒拜尚书令,持节临辟,雍名冠百僚。

  《襄阳耆旧传》曰:刘季和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徐广《军服仪制》曰:尚书令轺车,黑耳后户。

  《通典》曰:大唐尚书令,朝服、鷩冕、八旒、七章、三梁冠。(鷩,雉也,可为冠也。)武德初,太宗为秦王时,尝居之,其后人臣莫敢当。故自龙朔二年,制废尚书令。

  又曰:旧尚书令,有大厅当省之中,今谓之都堂。

  《世说》曰:崇礼闼在东掖门内,路西即尚书省;崇礼门东、建礼门内,即是尚书令下舍之门。

  《太平御览》 宋·李昉

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宋代四大书之一。宋太宗时命李昉等14人编辑,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下诏开修,到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完成,共用了六年零九个多月时间。系据北齐《修文殿御览》、唐人辑《文思博要》等类书编纂。初名《太平总类》,因太宗阅览,改题今名,简称《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五千四百七十四类目。征引古书一千五百七十九种。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尤为珍贵,是古书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唯因许多资料钞自前人类书,有不够准确处。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系张元济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蜀本三百一十五卷,与日本宫内省等地藏南宋蜀本,及日本安政二年(1855)活字本配补影印,版本较善。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以影印。近人钱亚新有《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有《太平御览引得》。

猜你喜欢

  • 卷二百六十三 ◎职官部六十一

    ○别驾 应劭《汉官仪》曰:元帝时,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吏员,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秩皆百石。 《汉书》曰:黄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诏赐车盖特高一尺别驾主簿车,缇䌷屏星於轼前,以彰有德。 《东观汉记》曰:..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六十二 ◎职官部六十

    ○良太守下 《北史》曰:西魏裴侠,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惟菽麦盐菜而已,吏人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六十一 ◎职官部五十九

    ○良太守中 《魏略》曰:颜斐字文林。为京兆太守。到官,乃令属县整阡陌,树桑果。又是时人多无车牛。斐课人以闲月取车材,使转相教作车。又课民无牛者命畜猪,贵时卖以买牛。始人以为烦。一二年间,家家有丁车、大..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六十 ◎职官部五十八

    ○良太守上 《汉书》曰:黄霸,字次公,淮阳人也。为颍川太守,咸称神明,奸人去入他郡,盗贼日少。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是时凤皇神雀数集郡国,颍川尤多。天子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霸,养视..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九 ◎职官部五十七

    ○太守 《论语》子路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善人居中不践迹,不入室也。此人为政不能早有成功,百年乃能无残暴之人。) 《史记》曰: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官皆至..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八 ◎职官部五十六

    ○良刺史下 《唐书》曰:姜谟拜秦州刺史。高祖谓曰:"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凉州之路,近为荒梗,宜弘方略,有以静之。"谟至州,抚以恩信,州人相谓曰:"吾辈复见太平官府矣。"盗贼悉来归首..

    1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七 ◎职官部五十五

    ○良刺史中 《后魏书》曰:李崇为扬州刺史。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二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曰:"此易知耳。"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经..

    1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六 ◎职官部五十四

    ○良刺史上 《汉书》曰:黄霸为扬州刺史。治有绩,汉宣诏赐车特高一尺,别驾主簿,缇䌷屏泥于载前,以彰有德也。 又曰:朱博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博驻车决遣,四五百..

    1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五 ◎职官部五十三

    ○刺史下 《隋书》曰:杨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治之。"於是出拜蒲州刺史。 又曰:高励拜楚州刺史,吏民安之。先是,城北有伍子胥庙,其俗敬鬼,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励叹曰:..

    1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四 ◎职官部五十二

    ○刺史上 《汉书》曰:监察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刺史,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郡,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又曰: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

    1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三 ◎职官部五十一

    ○内史 《史记》曰:汲黯,字长孺。公孙弘为相,乃上言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汉书》曰:倪宽迁右内史。宽既治民,劝农业,表奏开六辅渠,(六辅谓..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二 ◎职官部五十

    ○尹 《春秋传》曰: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尹,正也。) 《汉书》曰: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张晏曰:地高曰京。《左传》曰:"莫之与京。"十亿曰兆。..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一 ◎职官部四十九

    ○都督 《晋书》曰:杜预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南土美而谣之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又曰:陶侃为都督荆、雍、益、梁四州诸军事。是时荆州大饥,百姓多饥死。侃至秋熟辄籴,至饥复价粜之,士庶欢悦。咸..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五十 ◎职官部四十八

    ○司隶校尉 《通典》曰:司隶,周官也。掌五隶之法。辨其物而掌其政令,(五隶,谓罪隶、蛮隶、闽隶、夷隶貉隶也。物谓衣服、兵器之属。)帅其民而捕其盗贼。 《汉书》曰:诸葛丰为司隶校尉,无所回避,京师为之语曰:..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四十九 ◎职官部四十七

    ○从事中郎 《魏志》曰:韩嵩,字德高,义阳人。少好学,贫不改操。知世将乱,不应三公之命,与同好数人隐居於郦西山中。黄巾起,嵩避难南方,刘表逼以为从事中郎。 《吴志》曰:严畯,字曼才,彭城人也。少耽学,善..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四十八 ◎职官部四十六

    ○王师 《汉书》曰:王式,字翁思,东平人。为昌邑王师。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乱废,昌邑群臣皆下狱。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无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於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四十七 ◎职官部四十五

    ○太子率更令 《六典》曰:率更令之职,掌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刻漏之政令。凡皇太子释奠於先圣先师,讲学齿胄,皆总其仪注,而为之导引。若皇太子备礼出入,乘轺车,位亚家令焉。 《汉书》曰:颜师古注曰:"掌知..

    1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四十六 ◎职官部四十四

    ○太子左右赞善大夫 《六典》曰:左赞善大夫,掌翊赞太子以规讽也。皇太子出入动静,苟非其德义,则必陈古以箴焉。右赞善大夫,掌如其左。凡皇太子朝,宫臣则列於右阶之下。 《唐书》曰:贞元十六年,以山人崔芊为右..

    1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四十五 ◎职官部四十三

    ○太子宾客 《六典》曰:太子宾客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而先后焉。凡皇太子有宾客宴会,则为之上齿。 《汉书》曰:高祖欲废太子,吕后用张良计,致商山四皓,以为宾客。又孝武帝为太子,立博望苑以使通宾客,则其义..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四十四 ◎职官部四十二

    ○太子太师 《六典》曰:太子三师,以道德辅教太子者也,止於动静、起居、言语、视听,皆有以师焉。 《礼记·文王世子》曰: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於中,发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怿。出..

    0 太平御览 2025-09-2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