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孟子

公孙丑上

2025-09-24 11:36 古代文学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上本篇前两章记载盂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人言论的记录。总起来说,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为主。即便是说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往往落脚于“仕政”之上。全篇原文共9章,本书选8章。其中第2章因原文较长,本书仅节选一部分。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

【原文】

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②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③乎?”

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4)曰:‘吾子⑤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18)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释】

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②当路:当权,当政。③许:兴盛、复兴。(4)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5)吾子:对友人的花色品种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6)蹵然:不安的样子。(7)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8)艴然:恼怒的样子。(9)曾:副词,竟然、居然。(10)为:同“谓”,认为。(11)由:同“犹”,好像。(12)百年而后崩:相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泛指寿命很长。(13)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辅助成王定乱,安定天下成为鲁国的始祖。(14作:在这里为量词,相当于现代口语“起”。(15)相与:双音副词,“共同”的意思。(16)辅相:双音动词,辅助。(17)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18)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译文】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间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说:‘子路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竟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力口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尚、慈善政治都还有遗存,又有微于、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是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读解】

作为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孟子不屑于与“霸道”政治寡管仲、晏婴相比,这正如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他不予回答一样。

他所热衷的,是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实施“仁政”来统一天下。而且,他认为无论从土地、人口,还是从时机来看,目前都是实施王道的最好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姑且撇开孟子关于王道的种种论述不谈,只看他关于乘势待时,事半功倍的思想,我们也可以得到较为深刻的启示。所谓“赶得早不如赶得巧,算得不如运气好。”这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不外乎是强调抓住时机,捕捉机遇的重要罢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个人智慧的确不如时势造英雄,工具优良也的确不如时机重要。所以,很多人怨天尤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实际上是自己没有抓住时机。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就是强调主动出击,抓住时机。

当然,这里所说的“乘势待时”,主要是说要分析情况,抓准时机,而不是说在政治上赶形势,窥风向,搞投机。这里的区别,可以以田径赛中的起跑为例。如果你错过了起跑的口令,老是慢半拍才回过神来,这是没有抓住时机,自然要影响你的成绩,被别人甩在后面。但是,如果你投机取巧,抢在口令发出之前起跑,那你就不仅没有抓住时机,反而还犯了规,有被逐出赛场的危险了。

所以,反过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要乘势待进,其实也离不开智慧。有智慧才能正确分析各方面错综复杂的情况,作出决断,抓准时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让时机从自己的身旁悄悄溜走而不自知。就像有人所说:“许多人对于时机就如小孩子们在岸边所做的一样,他们的小手盛满砂粒,又让那些砂粒漏下去,一粒粒地,以至于荆”

身处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无论是做生意,炒股票,还是选择自己的职业,机遇的问题都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如何乘势待时,抓住机遇,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盂子关于“王道”、“霸道”的论述也许不会引起你的多大兴趣,但他关于“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的看法,关于如何做到“事半功倍”的讨论,也许就不会不引起你的一些思考了罢。

猜你喜欢

  •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原文】孟子自齐葬于鲁①,反于齐,止于嬴②。充虞③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④。严(5),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6)美然。”曰:“古者棺椁无度(7),中古(8)棺七寸..

    1 古代文学 2025-09-24
  • 无官无责,进退有余

    无官无责,进退有余【原文】孟子谓蚳蛙(1)曰:“子之辞灵丘(2)而请士师(3),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

    1 古代文学 2025-09-24
  •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原文】陈臻①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②一百③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④,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

    1 古代文学 2025-09-24
  • 贤才可拜不可召

    贤才可拜不可召【原文】孟子将朝王①,王使人来曰:“寡人如②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③,不识④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⑤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6)。公孙丑曰:“昔者..

    0 古代文学 2025-09-24
  • 公孙丑下

    公孙丑下公孙丑下本篇除第一章单纯介绍孟子言论外,其余各章兼记孟子的事迹、行为和言论,以立身处世的态度为主,其中有不少名言。全篇原文共14章,本书选7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孟子曰:“天时不..

    0 古代文学 2025-09-24
  • 从闻过则喜到与人为善

    从闻过则喜到与人为善【原文】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

    0 古代文学 2025-09-24
  • 选择职业,不可不慎

    选择职业,不可不慎【原文】孟子曰:“矢人①岂不仁于函人②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③。故术④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

    1 古代文学 2025-09-24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0 古代文学 2025-09-24
  • 政策开放,国家兴旺

    政策开放,国家兴旺【原文】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①,法而不廛②,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③,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

    1 古代文学 2025-09-24
  • 恶湿居下,自作自受

    恶湿居下,自作自受【原文】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①,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②:‘迨③天..

    1 古代文学 2025-09-24
  •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原文】孟子曰:“以力假①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3)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2 古代文学 2025-09-24
  •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原文】“敢问夫子恶乎长?”①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②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1 古代文学 2025-09-24
  • 两大之间难为小

    两大之间难为小【原文】滕文公①问曰:“滕,小国也,间②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③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④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注释】①..

    1 古代文学 2025-09-24
  • 出尔反尔

    出尔反尔【原文】邹与鲁拱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④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⑤,壮者散而之对..

    0 古代文学 2025-09-24
  • 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进也民心,退也民心【原文】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这?”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①。’天下信之,东面而..

    1 古代文学 2025-09-24
  • 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

    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原文】齐人伐燕①,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②,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③。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

    1 古代文学 2025-09-24
  • 听听国人怎么说

    听听国人怎么说【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①者,非谓有乔木②之谓也,有世臣之③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④,今日不知其亡⑤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

    1 古代文学 2025-09-24
  • 王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①,则②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③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

    2 古代文学 2025-09-24
  • 贪财好色怎么办?

    贪财好色怎么办?【原文】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②?”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

    1 古代文学 2025-09-24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5 古代文学 2025-09-2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