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管子

乘马

2025-10-05 11:42 古代文学

【原文】

立国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大数

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为而不贵者霸,不自以为所贵,则君道也。贵而不过度,则臣道也。

地政

地者,政之本也。朝者,义之理也。市者,货之准也。黄金者,用之量也。诸侯之地,千乘之国者,器之制也。五者其理可知也,为之有道。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

陰陽

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然则陰陽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莫之能损益也。然则可以正政者地也。故不可不正也,正地者,其实必正,长亦正,短亦正;小亦正,大亦正;长短大小尽正。正不正,则官不理;官不理,则事不治;事不治,则货不多;是故何以知货之多也?曰:事治。何以知事之治也?曰:货多。货多事治,则所求于天下者寡矣,为之有道。

爵位

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贵者,则民不能自理也,是故辨于爵列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为之有道。

务市事

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故曰: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为之有道。

黄金

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矣,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

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不知量,不知节不可,为之有道。

诸侯之地千乘之国

诸侯之地,千乘之国者,器之制也。天下乘马服牛,而任之轻重有制,有壹宿之行,道之远近有数矣。是知诸侯之地千乘之国者,所以知地之小大也,所以知任之轻重也;重而后损之,是不知任也;轻而后益之,是不知器也。不知任不知器不可,为之有道。

士农工商

地之不可食者,山之无木者,百而当一。涸泽,百而当一。地之无草木者,百而当一。樊棘杂处,民不得入焉,百而当一。薮,镰缠得入焉,九而当一。蔓山,其木可以为材,可以为轴,斤斧得入焉,九而当一。汎山,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十而当一。流水,网罟得入焉,五而当一。林,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五而当一。泽,网罟得入焉,五而当一。命之曰地均,以实数。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五聚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方,官制也。官成而立邑。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都,邑制也,邑成而制事。四聚为一离,五离为一制,五制为一田,二田为一夫,三夫为一家,事制也。事成而制器,方六里,为一乘之地也。一乘者,四马也。一马其甲七,其蔽五。四乘,其甲二十有八,其蔽二十。白徒三十人奉车两,器制也。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黄金一镒,百乘一宿之尽也,无金则用其绢。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镒,无绢则用其布。经暴布百两当一镒,一镒之金,食百乘之一宿,则所市之地,六灸一斗,命之曰中,岁有市无市,则民不乏矣。方六里,名之曰社,有邑焉,名之曰央,亦关市之赋。黄金百镒为一箧,其货一谷笼为十箧。其商茍在市者三十人。其正月十二月,黄金一镒,命之曰正。分春曰书比,立夏曰月程,秋曰大稽。与民数得亡。三岁修封,五岁修界。十岁更制,经正也。十仞见水不大潦,五尺见水不大旱,十一仞见水轻征,十分去二三,二则去三四,四则去四,五则去半,比之于山。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丈夫二犁,童五尺一犁,以为三日之功。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及雪释,耕始焉,芸卒焉。士闻见博,学意察,而不为君臣者,与功而不与分焉。贾知贾之贵贱,日至于市,而不为官贾者,与功而不与分焉。工治容貌功能,日至于市,而不为官工者,与功而不与分焉。不可使而为工,则视货离之实而出夫粟。是故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非一令而民服之也,不可以为大善。非夫人能之也,不可以为大功;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是故官虚而莫敢为之请,君有珍车珍甲而莫之敢有。君举事,臣不敢诬其所不能。君知臣,臣亦知君知己也;故臣莫敢不竭力俱其诚以来。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圣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己不足,安得名圣。是故有事则用,无事则归之于民,唯圣人为善讬业于民。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上为一。下为二。

失时

时之处事矣,不可藏而舍也。故曰,今日不为,明日忘货。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

地里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地方百里。

【译文】

立国

凡是营建都城,不把它建立在大山之下,也必须在大河的近旁。高不可近于干旱,以便保证水用的充足;低不可近于水潦,以节省沟堤的修筑。要依靠天然资源,要凭借地势之利。所以,城郭的构筑,不必拘泥于合乎方圆的规矩;道路的铺设,也不必拘泥于平直的准绳。

大数

能做到无为而治的,可立帝业。为政而不为政务所累,显得无可劳的,可成王业。为政而谦虚不自贵的,可成霸业。不自以为贵是作君主的准则,贵而不超越应守的规范,是作臣子的准则。

陰陽

土地是政事的根本,朝廷是仪法的体现,市场是商品供求的状况的标志,黄金是计量财用的工具,个诸侯国拥有兵车千辆,是军备的制度。这五个方面,其道理是可以理解的,实行起来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土地是政事的根本。所以,土地可以调整政事。土地不公平折算而划一,政事活动就无法公正。没有公正的政事活动,生产就无法管理。

春秋冬夏是陰陽的推移,农时长短是陰陽的作用,白天和黑夜的更替是陰陽的变化。陰陽的运动是正常的。即使有时失常,多的不能减少,少的也无法增加。天时,它是非人力所能损益的。可以用来调整政事的,只有土地。所以,对土地不可不加以整顿。整顿土地,其实际可耕的数字,一定要进行核正。长的要核正,短的要核正,大的要核正,小的要核正,长短大小都要核正准确。土地不核正准确,官府就无法治理;官府无法治理,农事就办不好;农事办不好物资就不会丰富。所以,怎样知道物资丰富呢?回答是,农事搞得好。怎样看出农事搞得好呢?回答是物资丰富。一旦物资丰富,农事搞好,就可以少求助于他人了。掌握起来,也是有规律的。

爵位

朝廷是仪法的体现。所以,朝廷爵位安排正确,人民才不会怨恨;人民没有怨恨,就不会作乱;然后,仪法才可以体现。如果安排不公正,就不可能体现。看来,一国之人不可能都尊贵,都尊贵了,事情不好办,还对国家不利。正因为事情不好办对国家不利,若没有少数人尊贵,人们是不能自己管理自己的。所以,分清爵位排列的高低,人们才知道先后的次序和贵贱的仪法。管理起来也是有规可循的。

务市事

市场是商品供求状况的标志。所以,各种货物价格低廉。各种商业就不能获得高利;各种商业无高利,各项事业就都能搞好;各项事业搞好了,各项需求就都能得到适度的满足。这就是说,事情总是产生于谋虑,成功于努力,失败于骄傲轻心。不谋虑则不能产生,不努力则不能成功,不骄傲轻心则不致失败;所以说,通过市场,可以通晓社会的治乱,可以通晓物资的多寡,只是不能通过它创造物资的多寡而已。掌握起来,也是有规律的。

士农工商

黄金是计量财用的工具。懂得黄金的道理,就懂得什么是奢侈和俭省。懂得奢侈与俭省,各项用度都能得到适度的满足。国家用度过少,对举办事业不利;过多,、对商品资源不利。因为,国用过少,则金价低了,金价低则各项事业不好办,故对事业不利。国用过多则金价高,金价高则商品太贱,所以对资源不利。等到商品消耗光,才知道不足,这是不懂得适量的原故;等到事业完成后,才发觉商品过剩,这是不懂得合度的原故。不懂得适量,不知道适度都不行。而要懂得它们,也是有规律的。

天下各地,驾驭牛马,其负担轻重,都有一定的限度。有一宿(三十里)的实际行程,可行的里程远近,也就心中有数了。因此,知道一个诸候国可以出兵车千辆这个标准,就可以算出军备规模的大小,也可以算出负担的轻重。征收重了以后再来削减,那是不了解负担能力;征收轻了以后再来增加,那是不了解军备规模。不了解负担能力和军备规模都不行。而要掌握它们,也是有规律的。

对于不生五谷的土地和没有树木的荒山,百亩折合成一亩可耕地。干枯的沼泽,也是百而当一。不生草木的土地,百而当一。荆棘丛杂无法进去人的土地,也是百而当一。芦荡草泽,但可以带上镰绳进去采伐的,九亩折合一亩。丘陵,其树木可以当材料,可以做车轴,而且人们带上刀斧可以进去采伐的,也是九而当一。高山,其树木可以做棺,可以做车,而且人们带上刀斧可以进得去的,十亩折成一亩。水流,可以下网捕鱼的,五亩折成一亩。森林,其树木可以做棺,可以做车,而且刀斧能进得去的,也是五而当一。湖泽,可以下网捕鱼的,也是五亩折成一亩。以上就叫作:以可耕面积的实数对土地进行折算。

六里见方的区域命名为暴,五暴命名为部,五部命名为聚。聚要有集市,没有集市则人们缺乏日用品。五聚叫作某乡,四乡叫作方。这是行政组织制度。行政组织一经建立,就来建立地方居民组织。把五家编成一伍,十家编成一连,五连编成一暴,五暴编成一长,称它作某乡。四乡命名为都。这是居民组织制度。居民组织一经建立,就来组织生产。四聚算作一离,五离算作一制,五制算作一田,二田算作一夫,三夫算作一家。这是生产组织的制度。生产组织一经建立。就来组织军备。六里见方的土地出兵车一乘。一乘四马,一马配备甲士七人,盾手五人。一乘则共有甲士二十八,盾手二十。还配备民夫三十人,负责兵车的后勤。这就是军备的制度。

六里见方的土地出一辆兵车,每一平方里是九个农夫的田地。一锐黄金是供应百辆兵车一宿的费用。没有黄金可以用丝绢代替,细绢三十三制折为黄金一镒。没有绢可以用布,一百匹细白布折为黄金一镒,一镒的黄金即供百乘兵车食用一宿的费用。这样,征收布匹的地方,合六步土地征粮一斗,这是中等年成的税率。

要有集市,没有集市则民用缺乏。六里见方的地域,称之为社;有居民的邑,名之为央。也要征收关税和市场税。按黄金百镒为一筐来算,货物一谷笼算作十筐;集市的商人如果达到三十人,从正月到十二月年收黄金一镒,这就叫作征税了。每年的春分公布税率;立夏则按月核实,秋天则统计总的征税情况;还要统计商民人数的增减。

三年修整一次田埂,五年修整一次田界,十年进行一次重新划定。这些都应成为常例。一般一切深见水的土地,不会发生大潦;五尺深见水的土地,不会发生大旱。一仍见水的土地,要减轻租税十分之一,二仞则减收十分之二,三仍减十分之三,四仍减十分之四,五仍则减半,相当于山地。至于五尺见水的土地,也减税十分之一;四尺的减十分之二,三尺的减十分之三,二尺的减十分之四;而一尺见水的土地,就相当于沼泽了。

从都城城门以外,到全国所有地区,成年男子按两犁的定数,未成年男子按一犁定数,都要为君主服役三天。正月就命令农民开始耕作,到公田服役;从雪化春耕时起,直到夏锄为止。对于见识广、学问博、断事明的士,凡是没有成为君主臣吏的,也要服役而不分配收益。对于熟悉物价贵贱,并在集市上交易的商人,凡不是官商的,也要服劳役而不分配收益。对于讲求器物样式功能,参加集市交易的手工业者,凡不是官家工匠的,也要服劳役而不分配收益。至于不能使其直接出工的人们,就看他们所差的实际数字,交纳补偿力役的粮食。

只有智者明白而愚人不明白的事,不可以要求一般人民。只有巧者能做到而笨人做不到的事,也不可要求一般人民。若不是命令一下,人人都能实行,就不能达到大治;若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就不能建立大功。因此,非真正的商人,不得经商;非真正的工匠,不得为工;非真正的农夫,不得务农;不是名符其实的士人,不许在朝中做官。这样,即使官位有缺,也无人敢于冒请;即使君主有珍车、珍甲的待遇,也无人敢于妄求享有;国家举办大事,臣下也就不敢谎报他们所做不到的事情。君主了解臣下,臣下也知道君主了解自己。所以,臣下就不敢不尽心竭力、老老实实地为君主服务了。

事理告诉我们: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人民自身抓紧农时。他们会关注季节的早晚、光陰的紧迫和饥寒的威胁。这洋,他们就能够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知疲倦并且不辞辛苦地经营。而不把土地分配下去的害处,就是地利不能充分利用,人力不能充分发挥。不告知农时,人民就是不抓紧;不教以农事,人民就是不干活。实行了与民分货的制度,,人民就切实看到有得有征了;再明确征收的标准,人民就会尽力了。于是,不必督促,父子兄弟都会来关心生产的。

圣人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善于分利于民。圣人不擅长分利于民,就同普通百姓一样了。自己总是贪而不足,怎么能算是圣人呢?所以,国家有事就取用于民,无事就藏富于民,只有圣人才善于把产业寄托于人民。人的本,越是开导就越是通情达理,越是堵塞就越是悖逆。上面提供一个,下面就会回敬两个。

失时

农时对于农事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不能把它收藏起来使之停止不前。所以说,今天不进行生产,明天就没有财物。过去的时光,一经消逝就不再回来了。

地里

八十里见方的上等土地,可以负担一座上万户人口的城市和四座上千户人口的城镇。百里见方的中等土地,可以负担一座上万户人口的城市和四座上千户人口的城镇。一百二十里见方的下等土地,可以负担一座上万户人口的城市和四座上千户人口的城镇。因此,八十里见方的上等土地与一百二十里见方的下等土地,都相当于一百里见方的中等土地。

猜你喜欢

  •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则曰③: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不要盲从上级

    不要盲从上级【原文】季子然①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②,曾③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所行诸,子日,‘闻斯行之’..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文人心态的不平

    文人心态的不平【原文】子曰:“回也其庶①乎,屡空②。赐③不受命,而货殖④焉,亿(5)则屡中。”【注释】①庶:庶几,差不多。一般用在称赞的场合。②空:贫穷。③赐:端木赐,即子贡。④货殖:做买卖以增殖货财。(..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原文】子贡问:“师①与商②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注释】①师:颛孙师,即子张。②商:子商,即子夏。【译文】子贡问:“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

    6 古代文学 2025-11-19
  • 谁能升堂入室?

    谁能升堂入室?【原文】子曰:“由之瑟①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以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注释】①瑟(Se):古代弦乐器,类似琴。这里是指子路弹瑟的技巧。【译文】孔子说;“仲由弹瑟怎么配在..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原文】鲁人为长府①。闵子赛曰:“仍旧贯②,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③人不言,言必有中④。”【注释】①为长府:改建长府。长府,鲁国藏财货的地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兽昭..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饶饶者易缺

    饶饶者易缺【原文】闵子侍侧,圁圁如也;子路,行行①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②。”【注释】行(hang)行:刚强的样子。②不得其死然:不得其死指不能尽享天年,死于非命。然,语气..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鬼神生死之间

    鬼神生死之间【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①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注释】①敢:谦词,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译文】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人都还难于侍奉好..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人各有所长

    人各有所长【原文】德行:颜渊,闵子骞①,冉伯牛②,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③:子游,子夏。【注释】①闵子骞:孔子的学生,姓闵,名损,字子骞。②冉伯牛: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吃饭睡觉不说话

    吃饭睡觉不说话【原文】食不语,寝不言。【译文】吃饭不交谈,睡觉不说话。【读解】吃饭不交谈符合卫生习惯,这是没有说的。可是吃国宴呢?如果大家都不说话,只是埋头苦干--吃!那像什么话呢?起码,祝酒辞还是要..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厌一精一,脍不厌细【原文】齐必变食①,居必迁坐②。食不厌一精一,脍③不厌细。食噎而啈④,鱼馁而内败⑤,不食。色恶,不食。息(6)恶,不食.失饪(7),不食。不时(8),不食。割不正(9),不食。不得其酱,不..

    7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圣人穿不穿时装?

    圣人穿不穿时装?【原文】君子①不以绀掫饰②,红紫不以为亵服③。当暑,袗絺綌④,必表(5)而出之。缁衣(6)羔裘(7),素衣麑裘(8),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9)。必有寝衣(10),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11).去丧,..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公务活动与私交有别

    公务活动与私交有别【原文】执圭①,鞠躬如也,如不胜②。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③,足宿宿④如有循。享礼⑤,有容色。私觌(6),愉愉如也。【注释】①执圭:圭,一种玉器,上面圆形或剑头形,下面方形。国君派使..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圣人未能免俗

    圣人未能免俗【原文】入公门①,鞠躬②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③,行不履阈④”。过位⑤,色勃(6)如也,足躩(7)如也,其有似不足者。摄齐(8)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9),逞(10)颜色,恰恰如也。没..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原文】子曰:“可与共学,不可与适①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②”;可与立,未可与权③”【注释】①适:至,往。②立:“三十而立”的“立”的意思,包含立身处世创业成道等多方面的内容。③权:..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岁寒才知松柏后彫

    岁寒才知松柏后彫【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①也。”【注释】①彫;同“凋”,凋落。【译文】孔子说:“天严寒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解】“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不可夺志【原文】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

    10 古代文学 2025-11-18
  •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原文】子曰:“法语①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②之言,能无说③乎?绎①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注释】①法语:法,严正;语(yu),作动词用,告诉。法语之言..

    8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原文】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注释】①秀:庄稼吐穗扬花。【译文】孔子说:“庄稼出苗而不吐穗开花是有的吧!吐穗开花而不结果实也是有的吧!”【读解】苗而不秀、秀..

    7 古代文学 2025-11-1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