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再版前言
正如本书初版时,我在前言中写到的那样:我很难去想象该书已脱稿,也很难为它写序。我对本书一直怀着很强而不减的感情,并为它感到既高兴而又遗憾。高兴,是因为我终于如期完成了它;遗憾,是因为我不得不和我的那么多伙伴分手虽说我怕我的读者并不这么相信也难以体会我的个人感受。
除此之外,无论我为什么而讲述这个故事,我是全身心投入地去讲述的。
也许,读者听说我花了两年痛苦地构思此书后并不会有什么感触,同样听我说我在写完这本书时感到我把自己的某部分也交给了那-陰-影里的世界,读者也无所谓。可是,我只能说上述的话,除非再加上坦白地承认:我认为任何人都不会像我在写作时那样相信这一切都仿佛是真的。
我当年对那本书说说所想的至今仍然如此,再次请读者相信。在我所有的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对于我想象中创造出的所有孩子,我都是个溺爱的父亲,从没人像我这样对他们深深爱着。可是,正如许多溺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心底深处有一个孩子最为我宠爱,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长篇小说。英国狄更斯著。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从小丧父,受继父虐待、凌辱,后又受到家庭破产的沉重打击,但他毫不气馁,坚定地朝既定目标奋斗。他遵循利他主义的原则,对朋友诚挚、友爱,对下层人民同情、爱护,始终保持良好品格,经过顽强奋斗,终于成了一个名作家。作品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揭露英国资产阶级专制教育和残酷劳动剥削对儿童的摧残,抨击司法机构的黑暗腐败,表现作家对困苦无靠的弱者的同情。作品溶进了作家幼时自身痛苦的经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真切感人,笔调诙谐、夸张,有浓郁抒情气氛。茅盾在《汉译西洋文学名著》中有《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一篇,文中说: “大卫的半生的经历,是狄更斯按照他自己半生的经历写的。但这大卫的遭遇在书中只是一根线索,狄更斯用这线索把对于贫穷化的小市民层的生活的各方面描写贯连在一处,成为一大串连续的(虽则不是有机关系的)画片,和大群的人物的画像。尤其是那些趋于破产的厄运的小市民人物,描写得异常真切生动。而这正是此书之所以被认为是狄更斯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