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注释】
谄(chan):巴结,奉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一精一益求一精一。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一精一益求一精一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一精一益求一精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读解】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一婬一。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一婬一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一精一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一爱一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