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胡惟庸党案考 / 吴晗

《明史》小评

2025-04-16 15:36 胡惟庸党案考

在官修之正史中,自来学者多推崇《明史》,以为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注1227。理由是(一)修史时间极长,从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四年,历时凡六十年注1228;(二)纂修者多系一时专门学者,如朱彝尊、毛奇龄、汤斌、吴志伊、汪琬、万斯同、姜宸英、刘献廷、李清等遗老如黄宗羲,顾炎武虽被罗致而不就,但亦与有相当关系注1229;(三)立传存大体注1230;(四)去前朝未远,故事原委,多得其真注1231;(五)事详文简。

反面的批评以为《明史》不能算尽善尽美,因为(一)清帝钳禁太甚,致事多失实;(二)因学派门户之偏见,致颠倒失实;(三)搜访之漏落;(四)明清关系多失真相注1232;(五)弘光迄永历之终,事多失实。注1233

其他褒扬的和贬责的批评,百数十年来聚讼纷纭,而大要不过如上二说。关于《明史》本身的评价和缺失,在这篇短文中我们不能一一详论。我在此所要指出的是《明史》不是一部完好可读的史籍。我们纵不能把它重新改造,至少也应该用清儒治学的精神,替它再逐一校勘一遍,补缺正误,方不致贻误学者。

《明史》因修纂时间过长,从顺治二年数起有九十五年,如从康熙再开史局数起也有六十几年。中间不知道更换了多少总裁,多少批纂修。不由一手始终其事,所以纪传志表,往往牴牾。并且卷帙过多,替它逐一审校一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如将一切明代史籍,清人传述,和汤斌、尤侗、汪琬、朱彝尊、杨椿、毛奇龄一班人所撰的史稿,黄宗羲、全祖望、王夫之一般人所撰的诗文集,和《明史》一一互校,便可发见《明史》有若干部分有脱文断句,有若干部分有讹字误文,有若干部分重复,有若干部分漏落。这些小问题向来不被人注意,粗心一下读过去也就算了。可是我们如要可信的史实,要利用这些史料时,便非先费一番工夫,作几次辛苦的校读工作不可。

为要引起一般学者对这一小问题的兴趣,以下试约略举出几条《明史》中较为显著的错误,作为例证。

(一)脱文 卷二八五《赵壎传》附《乌斯道传》:傅恕字如心,鄞人,与同郡乌斯道郑真皆有文名斯道字继善,慈溪人子缉亦善诗文,洪武四年举乡试第一,授临淮教谕,入见赐之宴,赋诗称旨,除广信教授,自号荥阳外史。这一段小传,我们如不参校旁书,便一辈子也不会明白它的错误,以为荥阳外史即是乌缉的别号,子缉下一段都是乌缉的传文了。但试一检王鸿绪《明史稿》注1234的传文,乌缉又作乌熙,子缉亦善诗文下洪武四年举乡试第一上有真字千之四字。这样一来,洪武四年以下一段便都成为郑真的小传,和乌氏父子毫不相干了。按张时彻《宁波府志文学传乌斯道传》:子熙光,字缉之,为国子监丞,亦以诗文擅名。《慈溪县志文苑传》所载完全相同。由此可知斯道子名熙光,字缉之,《明史》作名缉固然错了,《明史稿》作名熙也不能算不错。《明史稿》真字千之四字是承上文与同郡乌斯道郑真皆有文名说的。《明史》疏忽,落此四字,便张冠李戴注1235,闹了笑话。

(二)错误 卷三《太祖本纪》三:十五年十一月戊午置殿阁大学士,以邵质、吴伯宗、宋纳、吴沉为之。故宫出版乾隆四十二年重纂《明史本纪》文同。按宋纳即宋讷,纳为讷之讹文。卷一三七有《吴讷传》。吴伯宗吴沉传同见卷一三七。王鸿绪《明史稿本纪》三只说:十一月戊午仿宋制置殿阁学士。邵质不见《明史》及其他诸书,竟不知他到底是什么人。考王氏《明史稿太祖本纪》的撰人是汤斌。检《拟明史稿》卷三:戊午初置殿阁学士,以礼部尚书刘仲质为华盖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阁大学士,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典籍吴沉为东阁大学士。据此,邵质原作刘仲质。证以《明史》卷一百十一《七卿年表》,洪武十五年二月壬戌刘仲质任礼部尚书,十一月改大学士,再考北平图书馆所藏《太祖高皇帝实录》,洪武十五年十一月始仿宋殿阁之制,置大学士官,同拜命者宋讷、吴伯宗、吴沉、刘仲质四人,都足证明《明史本纪》所说的邵质实即刘仲质。《仲质传》附见《明史》卷一三六《崔亮传》:

刘仲质字文质,分宜人。洪武初以宜春训导荐入京,擢翰林典籍,奉命校正《春秋本末》。十五年拜礼部尚书是年冬改华盖殿大学士,帝为亲制诰文。

刘、仲、邵三字毫无瓜葛,这断不能委为当时手民之误。并且有《七卿年表》的本证在,我们实在想不出错误的由来。

(三)事误 卷一三六《陶安传》:安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援兵至,败去。按安传出汪琬手,陈友定兵攻城一事,《汪氏传家集钝翁续稿》卷三八《陶安传》作信州盗萧明攻饶安。汤斌《拟明史稿》卷一,《太祖本纪》一:至正二十五年冬十月癸丑,信州贼萧明犯饶州,知府陶安败之。这一件事,《明史本纪》削去不书。考当时情势,陈友定据有八闽后,只有一次派兵攻明方的处州,被胡深打败,从此就关门自守,自顾还来不及,哪儿还有能力来向外发展,并且是越浙攻饶!朱国祯《开国臣传》亦作信州贼萧明攻饶安,就是汪琬撰史稿的根据。《明史》改作陈友定,显然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四)重出 郑定事迹见卷二八六《林鸿传》:郑定字孟宣,尝为陈友定记室。友定败,浮海亡交广间,久之还居长乐,洪武中征授延平府训导,历国子助教。卷一二四《陈友定传》又说:郑定字孟宣,好击剑,为友定记室。及败,浮海入交广间,久之还居长乐。洪武末累官至国子助教。这两篇传文相差不过几个字,并出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三《林鸿传》,不过省去历延平府训导下历齐府纪善五字而已。

(五)矛盾 胡惟庸得罪被杀,党案牵连十几年,被杀的武官文臣知识分子富豪平民有好几万,是明初一件大事。不过他的获罪之由,却传闻异辞,莫衷一是。注1236《明史》卷三二四《外国占城传》以为洪武十二年贡使至都,中书不以时奏。帝切责丞相胡惟庸汪广洋,二人遂获罪。卷三二二《日本传》又以为先是胡惟庸谋逆,欲借日本为助,乃厚结宁波卫指挥林贤,佯奏贤罪,谪居日本,令交通其君臣,寻奏复贤职,遣使召之。密致书其王借兵助己。贤还,其王遣僧如瑶率兵卒四百余人诈称入贡,且献巨烛,藏火药刀剑其中,既至而惟庸败,计不行,帝亦未知其狡谋也。越数年,其事始露,乃族贤而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意以防海为务。这就是说,胡惟庸的罪状是谋反。其实,细按当时记载,便可知这一段史迹出于太祖亲定的《大诰》,一面之辞,不可信。况且遍查日本史乘和僧徒传纪,就根本没有如瑶这个人。胡惟庸在十二年九月下狱,次年正月处刑。在这短时期中也不能做出这些布置。日本来华商舶,据日方记载和《名山藏》、《吾学编》、《皇明驭倭录》诸书,他们大抵多是海贼,好就做买卖,不好就沿海抢掠,带军器以防海贼为名,不算是一件违禁的事,用不着把它藏在大烛中。并且南京是当时首都,大都督府所在,四百多日本人也不济事!胡惟庸即使太笨,也不致笨到这个地步。卷三〇八《胡惟庸传》又说: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至十八年李存义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十九年十月林贤狱成,惟庸通倭事始著。二十一年蓝玉征沙漠,获封绩讯得其状,逆谋益大著。据此则通倭通虏谋反三事都发见在惟庸死后的几年中。那么,所谓胡党的罪案,到底是一些什么呢?又如封绩,《明史》说他是故元遗臣,其实,据当时的口供《昭示奸党录》所载,他不过是一个不识字的奴才,连北方都从来没有去过。一生没做过官,硬安排他是遗老,明史馆的纂修官未免太神经过敏了吧!

(六)简失 卷二八六《林鸿传》:王偁字孟敭。父翰,仕元抗节死,偁方九岁,父友吴海抚教之。洪武中领乡荐,入国学,陈情养母。母殁,庐墓六年。永乐初用荐授翰林检讨,与修大典,学博才雄,最为解缙所重。后坐累谪交阯,复以缙事连及,系死狱中详说王偁的事迹,于他父亲的事只以一语了之。在卷一二四《陈友定传》又附有王翰的小传:王翰字用文,仕元为潮州路总管。友定败,为黄冠,栖永泰山中者十载。太祖闻其贤,强起之,自刎死。有子偁知名述王翰事详悉,于他的儿子王偁,也只带及一语。按这两传都出朱彝尊手。见《曝书亭集》卷六三《王偁传》,翰传附及。《明史》把它分开来,以翰为元臣仕闽,故附《陈友定传》。以偁有文名,故附入《文苑林鸿传》中。互为详略,煞费苦心。可是我们如细读朱氏原传,则似《明史》务为简略,颇失史意。如原传偁中洪武二十三年乡试,《明史》简作洪武中领乡荐,把一肯定的史实简成模糊,简得没有道理。原传留永福山中为道士者十年,《明史》作为黄冠,栖永泰山中者十载,把道士译成黄冠,把年译成载,雅是雅了,可是有什么大道理呢!并且《明史》还把这一句改错了。《林鸿传》中明说永福王偁,参以原传,我们知道王偁以其父入闽故,所以占籍永福,则永泰山中为永福山中之讹明甚。

(七)互异 关于海盗刘香的下落,《明史》卷二六五《施邦曜传》和卷二六〇《熊文灿传》不同。《施传》说:刘香李魁奇横海上,邦曜絷香母诱之,香就禽。《文灿传》则以为郑芝龙合广东兵击香于田尾远洋,香胁(洪)云蒸止兵,云蒸大呼曰:我矢死报国,急击勿失!遂遇害。香势蹙,***溺死。

(八)缺漏 关于两次纂修《元史》的纂修官,《明史》卷二八五《赵壎传》说:三年重开史局,仍以宋濂、王神为总裁,征四方文学士朱右、贝琼、朱廉、王彝、张孟兼、高逊志、李懋、李汶、张宣、张简、杜寅、殷弼、俞寅及壎为纂修官。先后纂修三十人,两局并与者壎一人而已。按二年修《元史》之纂修官,据同传为汪克宽、胡翰、宋僖、陶凯、陈基、曾鲁、高启、赵壎、张文海、徐尊生、黄篪、王锜、傅著、谢徽、傅恕、赵壎十六人。合三年之纂修官十四人为三十人。可是赵壎以一人而参与前后两次史局,实际上只能算是一人。所以两次的纂修官的总数,据《明史》只有二十九人,和三十人之数不合。

按所缺一人为王廉,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二有传。王廉字希阳,青田人,侨居上虞,洪武二年用学士危素荐授翰林编修,明年与修《元史》。又明年偕典籍牛谅使安南还,改工部员外郎。固辞,出为渑池县丞。十四年擢陕西左布政使。无子,卒葬杭州之西山。大约是当时馆臣不留心,偶然忘了王廉的名字,又无法凑成三十人,便把赵壎算成两人,抵三十人的数额了。

(九)偏据 卷二八五《戴良传》:太祖初定金华,命(良)与胡翰等十二人会食省中,日二人更番讲经史,陈治道。明年用良为学正,与宋濂叶仪辈训诸生。太祖既旋师,良忽弃官逸去。元顺帝用荐者言,授良江北行省儒学提举。良见时事不可为,避地吴中,依张士诚。久之,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间行归扩廓军。道梗,寓昌乐数年,洪武六年始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太祖物色得之。十五年召至京师,试以文,命居会同馆,日给大官膳,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明年四月暴卒,盖自裁也。此出黄存吾《闲中录》。《曝书亭集》卷六三《良传》与之多异。元末以荐授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时太祖兵已定浙东,良乃避地吴中。久之挈家浮海至胶州,欲投扩廓军前,不得达,侨居昌乐。洪武六年变姓名隐四明山。十五年征入京这样说是戴良在洪武十五年前不但没有做过明朝的官,并且也没有见过太祖,始终是元遗臣。十五年后被征,强迫他投降做官,所以自杀明志。全祖望《九灵先生山房记》也力辩其仕明之诬,说良在十五年前和明绝无关系。竹坨谢山谙熟明代掌故,所说都有根据。《明史》却偏信一家之说,引为信史,这种不阙疑不求真的态度,实不足取。

(十)字讹 卷二八三《湛若水传》:湛氏门人最著者永丰李怀,德安何迁怀字汝德,南京太仆少卿。按李怀,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八作吕怀,号巾石,嘉靖壬辰进士,著有《律吕古义》、《历考》、《庙议》诸书。《明史》卷二八二《唐伯元传》:伯元受业于永丰吕怀。卷二〇八《洪垣传》又附有吕怀小传:吕怀,广信永丰人,亦若水高弟子,由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改春坊左司直郎,历右中允,掌南京翰林院事,每言王氏之良知与湛氏之礼认天理同旨,其要在变化气质,作《心统图说》以明之,终南京太仆少卿。这样,《湛若水传》中之李怀可信为即《洪垣传》中之吕怀,李为吕之讹。揆以《明史》传中涉及另外一人,如这人有专传时,即以自有传了之,不更述其字号籍贯行历之例,这也不能不说是重传了。

二月十七日,于清华大学

(原载《图书评论》,第一卷第九期,1933年5月)

《胡惟庸党案考》是著名史学家吴晗学术方面的扛鼎之作。正是1932年发表于《燕京学报》的这篇独具创见的学术论文,令很多学问大家对吴晗刮目相看,也由此奠定了吴晗在明史界的学术地位。《胡惟庸党案考》通过挖掘丰富的史料,条分缕析,经由缜密的考证和推论,揭示了明朝著名大案——“胡惟庸党案”的真相,首次还该案以历史本来面目。本书除《胡惟庸党案考》外,还收入了吴晗18篇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其中既有他在明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他在元史领域的研究所得;既有普通读者感兴趣的明朝政治史的考察文章,也有吴晗对明朝社会史和经济史方面的学术观察。

猜你喜欢

  • 注释

    注1 详见《社会科学》第一卷第三期拙著《元代之社会》一文。注2 箭内亘:《蒙古库利尔台之研究》;《元史纪事本末》卷二《北边诸王之乱》;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二九《元代叛王》。注3 《元史》卷一一五《裕宗传》..

    12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读史杂记

    《明史》所谓官修之正史中,自来学者多推崇《明史》。阳湖赵氏曾谓: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唯《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

    15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朝鲜李朝实录》中之李满住

    明陈继儒序、董复表编王世贞《弇州史料》文中开头一段说:唐郑惟忠尝云:自古文人多,史才少。予谓史非乏才也,史之难,难于料耳。史才无料,如良贾不操金,大匠不储材,虽郑卓、公输立窘矣。史料和史的关系虽然已有..

    18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

    一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除了少数的例外,(如刘宗周之清修刻苦,黄道周之笃学正身)可以用骄奢淫佚四字尽之。田艺衡《留青日札》记:严嵩孙严绍庚、严鹄等尝对人言,一年尽费二万金,尚苦多藏无可用处。于是竞相穷奢..

    15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元代之社会

    一从十三世纪初年蒙古部族兴起,成吉思汗率众南迈以后,铁骑所至,无坚不摧,西元1234年(宋理宗端平元年,金哀宗天兴三年,蒙古太宗六年)灭金,1279年(宋帝眃祥兴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灭宋,统一了全中国。直..

    14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烟草初传入中国的历史

    十年前美国Berthold Laufer写了一本叫Tobacco and Its Use in Asia的小册子,说明烟草输入亚细亚各地的情形。据他的研究,日本在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曾一度下令禁止吸烟,焚毁烟叶,拔去未收获的烟草。烟草的输..

    15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记大明通行宝钞

    元末钞以无本滥发而废不能用,转而用钱,而钱之弊亦日甚,官使一百文民用八十文,或六十文,或四十文,吴越各不同,湖州嘉兴每贯仍旧百文,平江五十四文,杭州二十文,法不归一,民不便用。又钱质薄劣,易于损坏。(..

    18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元明两代之“匠户”

    一匠户是元明两代户籍法中的一种特殊制度,这制度是用种种方式把有特殊技艺的工匠编为匠户,子孙世守其业,替国家服役。又以工作的对象和军民户籍的关系,分为军匠和民匠二种。在户籍中除民户和次多数的军户外,匠户..

    20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元代之钞法

    一、元初之交钞元承唐之飞钱、宋之交子会子,金之交钞,而立钞法。初,太祖丁亥(公元1227)博州(今山东聊城)值兵火后,元帅左监军何实以丝数印置会子,权行一方,民获贸迁之利(《元史》卷一五〇《何实传》)。太..

    17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历史上的国民身份证

    传过所路引一今天在各地所施行的国民身份证制度,尽管立法的人是自以为学的先进国家的衣钵,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形式虽欧化,骨子里的精髓,却道道地地是东方的,有其历史上的根源,我的意思是说,这一套办法确是两..

    16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明初的学校

    一专制独裁的君主,用以维持和巩固统治权的法宝,是军队、法庭、监狱、特务和官僚机构,用武力镇压,用公文办事。明太祖朱元璋原来是红军大帅郭子兴的亲兵,一步步升官,作到韩宋的丞相国公,龙凤十年(公元1364,元..

    14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明代的军兵

    一、军与兵明初创卫所制度,划出一部分人为军,分配在各卫所,专负保卫边疆和镇压地方的责任。军和民完全分开。中叶以后,卫军废弛,又募民为兵,军和兵成为平行的两种制度。军是一种特殊的制度,自有军籍。在明代户..

    17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朱元璋的统治术

    一、大明帝国和明教吴元年(1367,元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已经平定山东。南征军已降方国珍,移军福建,水陆两路都势如破竹。一片捷报声使应天的文武臣僚欢天喜地,估量军力、人事,和元政府的无能..

    17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

    一、明太祖的折衷政策自称为淮右布衣,出身于流氓而作天子的朱元璋,在得了势力称王建国之后,最惹他操心的问题第一是怎样建立一个有力的政治中心?建立在何处?第二是用什么方法来维持他的统治权?明太祖在初渡江克太..

    14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明成祖生母考

    一、明人的五种说法成祖生母问题,自明人即多异说,旧钞本《燕王令旨》注334说:顾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母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忝居众王之长。自认为高皇后亲子。《太宗实录》因之:高皇后生五..

    17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胡惟庸党案考

    一、《明史》所记之胡惟庸胡惟庸事件是明代初叶的一件大事,党狱株连前后十四年,一时功臣宿将诛夷殆尽,前后达四万余人。注190且因此和日本断绝国交关系,著之《祖训》。注191另一方面再三颁布《昭示奸党录》、《臣..

    14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明教与大明帝国

    一、吴元年与明之国号我国历史上之朝代称号,或从初起之地名,或因所封之爵邑,或追溯其所自始,要皆各有其独特之意义,清赵翼曾畅论之:三代以下建国号者,多以国邑旧名:王莽建号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公孙述..

    18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元帝国之崩溃与明之建国

    一14世纪中叶勃发的民族革命,经过了二十年(1348至1368)的长期战争,方才告一结束。战争所波及的地带,北至和林,东至高丽,南至两广,西至陕甘,无一地不受蹂躏。战争的主角,最初是被统治的南人、汉人向统治者的..

    12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