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二: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各国政治变革大事年表
前613591文十四至宣十八楚庄王有茅门之法。太子车违法之茅门,廷尉斩其辀而戮其御。见《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楚令尹虞丘子荐孙叔敖为令尹。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言于王曰:奉国法而不党,施刑而不骫,可谓公平。见《说苑至公》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廷理惧,遂刑其族人。见同上
前621文六晋赵盾制事典,正法罪,辟刑狱。
前594宣十五鲁初税亩。
前590成元鲁作丘甲。
前562襄十一鲁作三军,三分公室。
前548襄二十五楚庀赋,数甲兵:书土田,度山林,鸠薮泽,辨京陵,表淳卤,数疆潦,规偃豬,町原防,牧湿皋,井衍沃。量入修赋,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卒、甲楯之数。
前543襄三十郑子产为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前539昭三晋政在家门,民无所依。栾、郤等八家贵族,降在皂隶。
前539昭三齐田氏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民归之如流水。
前538昭四郑子产作丘赋。
前537昭五鲁四分公室。
前536昭六郑铸刑鼎铸书于鼎,晋叔向诒书责之。
前513昭二十九晋铸刑鼎。
前501定九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前493哀二晋赵鞅与郑战于铁,誓师曰:克敌者,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前484哀十一楚白公胜卑身下士,不敢骄贤。其家无筦籥之信,关键之固。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纳。
前483哀十二鲁用田赋。
前383楚悼十八至十九楚以吴起为相,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损不急之官以抚养战士,又令贵人实边远广虚之地。国以富强。见《韩非子和氏》、《奸劫弑臣》、《喻老》,《吕氏春秋贵卒》及《史记》
前359339秦孝公十至三十秦用商鞅变法,国富兵强。
前328楚怀王初年楚屈原为左徒,王使为宪令,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被谗见黜。
前316燕王哙五年燕王以国让其相子之。三年,国内大乱。齐人伐燕,取之。
前307赵武灵王十九年赵变胡服、骑射。
前221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废分封制,立郡县。
前213212秦始皇三十四至三十五年秦丞相李斯建议儒生以古非今,烧诗书百家语,设禁挟书律。次年,******,坑儒生四百六十人。
《新书春秋》:楚怀王心矜,好高人。无道而欲有伯王之号。铸金以象诸侯人君,令大国之王编鞭而先马。梁王御,宋王骖乘。周召毕陈,滕、薛、卫、中山之王,皆象使随而趋。
《汉书刑法志》:子产相郑而铸刑书,晋叔向非之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李奇注云:先议其犯事,议定然后断其罪,不为一成之刑著于鼎也。师古曰:虞舜则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周礼》则之典五刑,以诘邦国,非不豫议,但弗宣露,使人知之。王引之曰:议读为仪,仪度也。谓度事之轻重以断其罪,不豫设为定法也。
《中国文学史讲义》是游国恩1929—1933年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后改名山东大学)时撰写的讲义,内容是先秦两汉至南朝宋的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讲义》首先探讨文学的疆界和起源。游先生对文学史范围的界定在不同的时期有些不同,对文学起源的看法则比后来通行的看法更为通达。《讲义》以“传信”为原则。由于中国文学历史很长,很多材料真假难辨,没有定论,为了保证内容的真实可靠,游先生对重要的作家作品时代真伪均一一考证,梳理旧说,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是老一代学人的优良学风和开拓精神,对文学史的创建功不可没。具体来说,如关于《诗经》,对其时代,“二南”“风雅颂”名称的释义,及地域、内容等均有精辟的论述;论证了自《史记》以来因袭的“孔子删诗”的错误;对《诗经》的艺术性作了详尽的分析:这些都是游先生对《诗经》研究的贡献。再如,《悲愤诗》是否为蔡琰所作、《胡笳十八拍》的真伪,及《孔雀东南飞》的时代和作者,游先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后多被学术界接受,成为定论。也有些问题,游先生的看法随着时间有些变化,如五言诗起源的时代,苏李诗、《柏梁台诗》的真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