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隐秀轩集 / 钟惺

卷三•五言古二

2025-05-09 15:34 隐秀轩集

秋晚荊門道中抵泉寺宿

向晚秋如何?輿馬行鴻蒙。

動植猶在野,未落氣先空。

平楚遠難靜,秋聲當在中。

烏歸赴殘霽,千山紅未終。

洞岩寂寂後,威蕤生眾容。

戒徒息泉寺,喜與泉徑通。

水木為秋天,至夜同一風。

二水無靈昧,焉分惠與蒙?

此時無聽睹,孤磬發深衷。

再過夷陵,為諸同門視雷先生後事,題其閣上

夫子意豁如,細故不肯著。

後事聽其徒,彌見子落落。

山水翰墨事,一過情自若。

矧乃前與後,足嬰子寥廓。

獨念子純孝,拜母五情鑠。

百足仗群力,是予心所怍。

哀肅動門生,子神所磅礴。

祭養答眾心,營營子所薄。

存亡聊復爾,意或別有托。

誌曰神歆類,類豈必同膜?

與子兼師友,形氣久已略。

三年訪精神,夫子在斯閣。

輿夢

衾枕寡寧寐,輿寢何翹翹。

微息寄肩項,數動魂亦勞。

平陂在其趾,神與之低高。

因想失次第,耿耿隨所遭。

草樹拂油衣,耳根行風濤。

頗記常舟臥,鄉夢多招搖。

蔡敬夫仲冬書至,云「辰州十月已見梅花」,寄詩三首,予未之答。及茲再遣書使,已是獻歲三日,此地梅放未匝,輒書所見以報前詩

君使發冬仲,已寄早梅詩。

此地未見花,以何發清思?

低徊不成報,待此花之期。

再辱驛使至,獻歲春前時。

是時閱園梅,珍重不數枝。

何為共歲寒,寒花獨參差?

君言辰酉暖,花亦有所私。

天疏地則親,花時聽土宜。

有似我與爾,同枝而早遲。

計予花粲粲,是子葉紛披。

花葉不相及,又若同心睽。

以此早春秀,答君晚歲遺。

凡物貴相代,豈在同榮衰?

與君為久要,共此實累累。

飛雲岩

吾聞山出雲,岩則雲之室。

茲岩雲所為,雲與山為一。

山雲老亦堅,浮者化而實。

初至怯空遊,梯磴乃歷歷。

下上於其間,步步可遊息。

石以雲為神,雲以石為質。

石飛雲或住,動定理難詰。

草樹過泉聲,尋之莫可覿。

黔還至辰溪,懷蔡敬夫既見贈詩

【其一】

去子不百里,我懷彌鬱紆。

川陸莫適從,顛倒問舟車。

五載別何易,一日苦難需。

不知此五載,為心當何如?

祗役過子部,心跡多所拘。

此時不悵然,明知有歸途。

歸途未即見,離緒劇於初。

萬慮閑乃生,情事方崎嶇。

【又】

去冬予家食,寄我早梅篇。

今來屬秋殘,乃在梅花前。

沅江多芙蓉,遲暮非其年。

芙蓉不肯後,梅花不肯先。

今子欲贈我,何枝可折焉?

每得君所寄,思理如雲泉。

及茲獲言面,意滿俱默然。

吾寧相對默,不願頻寄宣。

欽山漁仙洞尋龍君御所住,觀其刊鑿之跡

楚人事黔役,能無山水情?

所得乃在楚,特以黔為名。

如彼蜀三峽,其險半於荊。

陸行問桃源,靈奧寄水程。

所以起辰州,三日聊舟行。

穿石望而足,水心恨未停。

晚泊欽山下,獲與幽願並。

靜者領斯山,意匠妙經營。

搜抉畢智勇,虎穴不得寧。

頗負康樂才,要與陵谷爭。

靈怪為之遜,吏民乃不驚。

停舟山雨內,舟停山亦晴。

榱桷與岩巒,左右煙中生。

屈曲行螺中,子所謂甕城。

往往意所息,輒值隙之平。

數折聖珠洞,獸跡所縱橫。

如何有宋刻,筆體老而清。

可見虎穴先,禪者之戶庭。

古來幽奇地,人獸居相更。

冥心觀去住,鳩鵲開其明。

贈別朱無易郡侯,計事畢暫還成都,並答前見贈之作

與公同北首,雁行略參差。

公不廢餞送,贈以孔碩詩。

不自恤霜雪,念我行冰澌。

執殳備前驅,我先公則隨。

玉帛太平色,車閑馬既馳。

藹藹王吉士,胡不呼載之〈(指友夏之不得計偕也)〉?

時哉有難言,與公同腹悲。

先至即居者,主人焉復疑?

佳山與佳士,用為餉客資。

往往無意逅,能豁夙所思。

感公好士意,輒敢舉所知。

諒公慎交心,雜客為公辭。

王郎與馬子,文其不在茲!

輪蹄酒食場,良晤稀復稀。

胡公獨無冗,宴詠頻相追?

唯公不泛愛,所以多暇時。

甚愧主人禮,猶愆西山期。

今遂出都去,暫取棧道歸。

棧道勝峽中,見聞多所怡。

青山無冬春,非以竹柏為。

矧茲二三月,鶯花方離離。

送者二三人,不似諸侯儀。

所送則朱公,二三人亦宜。

四月三日楊修齡侍御遊宴海淀園

燕地三四月,江南二月時。

物色淹春寒,此時方妍淒。

豈曰桃李後,遂無鶯花期?

所以臨眺事,首夏正攸宜。

郭外自多勝,城居豈得知?

泉石雖云借,盡日君有茲。

一座四方人,趣不甚參差。

能使孤衷士,酬對亦不疲。

則知不草草,於物有調劑。

流峙周結構,為君娛客資。

物力苟據勝,山水亦聽之。

舟席斁則代,苔石凡屢移。

清泛隨孤光,動植沐晨羲。

籲嗟綺麗地,情理生幽奇。

七月十五夜月同茂之賦

首秋夜十五,是為月之時。

暑退猶有存,頗與風露宜。

置身此光上,不能添我衣。

廣庭化為月,何者中間之?

衰枝作庭影,影反妍於枝。

虛懷侍清光,魂夢亦相隨。

南歸柬別劉貞一侍御獄中

古無三十年,地天成扃鑰。

神龍寄高深,聲臭不可度。

理數俱無權,莫能使鳴躍。

天其垂異象,皇心喻而作。

都哉御慈寧,外斷中斟酌。

天日既已睹,巷牖非不豁。

妄意諸小臣,聖衷疑且薄。

其於所尊戚,體貌自溫恪。

苟能中機宜,匡順固綽綽。

籲嗟失斯時,何由更納約?

侍御班雖後,於義忝鞀鐸。

四顧既無望,直前安敢卻!

微官易得罪,倉卒風霆落。

致君有今日,實以盈庭諾。

謂宜面引咎,後言胡救藥?

匪唯語默乖,已失後先著。

終始揆斯事,誰其司鬥杓?

於君獨嚴譴,猶知君謇諤。

差賢於泛泛,誅褒兩寂若。

君曰是何言,徒增中懼怍。

有言恨未申,何取身囚縛!

看君負茲意,空名恥為博。

吾聞古直臣,退居皆閉閣。

頃來嗚立仗,夫豈不嶽嶽?

中情既難言,末路別有泊。

或使忠諫途,反為世所托。

區區抱幽憤,待君一灑濯。

觀朱叔熙所藏唐拓雲麾二碑、顏柳白傅諸帖及米書

人情固貴遠,魏晉猶下風。

紙墨出三唐,已與金石同。

借觀廢寢食,心目行鴻蒙。

物苟詣其至,中古具羲農。

一字一氣運,道從而汙隆。

節義與風雅,顏面見數公。

入舟〈(八月廿五日)〉

勞勞人我際,歸路即休期。

所畏更車馬,風雨以驅馳。

川途聞屈曲,行止安能知?

周身天與水,物役不我隨。

而我此心目,又能閱四維。

秋深氣苦肅,太暄亦失時。

涼雨未至寒,適與動息宜。

夫既利其暇,焉敢復憚遲?

楓橘與煙霜,所至非有差。

努力及前路,齎意欲何施?

矧茲歲月內,不能無所為。

此中苟有獲,即我性情資。

舟月

【其一】

秋深夜苦多,月與之終始。

萬情俱願息,流光獨不已。

夜亦有盡時,波間方屢起。

【又】

水月非不接,煙乃在其間。

非惟無所累,孤光如更閑。

共此一秋色,以類相往還。

【又】

水夜獨有月,秋亦難為清。

光輝積而盛,眾有莫能爭。

夜亦自有色,非皆因月生。

贈徐象一年丈並索其畫

吾友徐水部,文心本塞淵。

比來於畫理,自言心力專。

文事子處後,孰能為之先?

乃知文章道,世多草草焉。

精神久寂寞,盤薄見其天。

以此悟為文,瞻之已在前。

能使今文士,內省思其愆。

許我作數筆,鄭重至經年。

知子不宿諾,以待神之全。

古之耽畫人,宿生山水緣。

胸中有高深,子筆我則弦。

臥遊在爪指,意各不能傳。

有時四壁響,峨峨泱泱然。

登岱

茫茫何所祖?先物而稱宗。

眾靈果奔赴,如水無不東。

似已見太始,猶疑不鴻蒙。

形氣錯人鬼,結構未免工。

日月生沒際,金火光熊熊。

是諸種種象,煴然熔其中。

暫時觀混沌,下上歸一風。

天非但蒼蒼,無故生眾容。

我處元氣上,玄黃反莫窮。

無字碑

如何季世事,反近結繩初?

民不可使知,亟亟欲其愚。

隱然示來者,此意即焚書。

尋西天門

石何時起立?中闕為雙閽。

人力所不與,因而曰天門。

石勢如風雨,內外相崩奔。

虛無才倚墜,煙日以為根。

籲嗟不自必,落落幸而存。

吾欲鑿越觀,以達龍峪源。

夫惟或隔之,所以幻心魂。

宿頂候日出

朝旭不待朝,來宜先於旭。

去地四十里,曜靈異所燭。

不應此天海,如是近而促。

一嶽隔元化,日月有淹速。

至此已無山,此物冀先矚。

托宿最高寒,神魄始曠肅。

風霆搖夜夜,下方人事闃。

吾聞登岱人,奇光有時縮。

根或有靈鈍,志氣各感觸。

居處敢不變,亦以告虔篤。

降自孔子崖,循黃華洞止焉

山有挾而勝,不專在高寒。

粲粲黃華洞,聲光夕陽間。

萬松裹泉石,往復多其端。

泉不壁而瀑,松不風而湍。

層巒或漾之,偃仰生微瀾。

岩壁不自主,煙日靜而安。

蘿石相磴棧,屈曲自糾蟠。

雖無人上下,其勢若牽攀。

以其處山半,末力厥維艱。

遊者曰登岱,遂不復降觀。

傲來山

望者遠而略,然得山之全。

近郭岱已具,人馬欣雲煙。

牒牒達天門,天門非一天。

向所指為岱,岱曾不與焉。

乃知是傲來,相顧而爽然。

察所由起止,與岱相周旋。

扶侍效媚茲,詭激而便娟。

雖為岱疏附,其它不苟連。

升降殊所睹,去來情屢遷。

於維岱曰宗,理氣資節宣。

再憩朝陽洞泉上

吾觀岱前後,泉石相循環。

聲情蓄幽阻,人所不往還。

茲得再眺聽,以處嶽路間。

昨登後石屋,視此邃而寬。

低佪欲居之,惜茲眾妙殘。

其實不甚隔,揆勢皆半山。

水木風同響,孰先發其端?

岱草既定,讀友夏《南嶽記》及詩

曰共作嵾遊,諾諾歲月內。

子之南嶽心,猶我視東岱。

真遊良有關,焉保無拘礙?

我岱子則衡,豈云非意外?

文章山運數,天人有所愛。

自子記南嶽,嶽不自靈昧。

我未登岱時,讀之神內戒。

今自省所為,視子猶未憊。

妙言生興願,深淺機緣會。

勿各矜所獲,且用交慰快。

同遊古不無,未聞由預待。

三月三日新晴,與客步看所在桃花

所寓在郭外,出入難一城。

意但取居止,頗為花鳥營。

花辰多在雨,春亦莫能爭。

恒恐桃與李,汶汶過此生。

何意留佳霽,上巳連清明。

數步即花事,聲香中外行。

始悟居近郊,有遊人我輕。

花開無先後,貴與遊事並。

出門花未落,今日看花情。

牛首道中看人家桃花

桃花沒人事,青山又周之。

花能紅幾日,春山青無時。

恒暫雖異數,幽豔理相宜。

亭檻聽林水,高下不難施。

繁花裹心目,形神無以為。

感彼榮落候,同茲風日期。

竹柏風前後,謖謖晨夕吹。

舟過郭聖僕、范漫翁二居士

輕舟隨風日,吾意有所尋。

眺聽在其內,林水方蔚森。

沿洄凡屢變,所至為霽陰。

新流周我舫,不必廣且深。

伊人寄靜外,奇尚而素心。

衡宇異郊郭,雲煙接一林。

宿烏龍潭

淵靜息群有,孤月無聲入。

冥漠抱天光,吾見晦明一。

寒影何默然,守此如恐失。

空翠潤飛潛,中宵萬象濕。

損益難致思,徒然勤風日。

籲嗟靈昧前,欽哉久行立!

七月十五夜登雞鳴寺觀懺度

地高秋不測,悠悠但一光。

不須借風露,自然生微涼。

陰物乍離暗,視明猶彷徨。

戒僧登座說,此是日月鄉。

皎然聲影下,悲歡如迪嘗。

湖山一以去,天野何荒唐!

歸至雪浪庵看紅樹〈(是恩公故居)〉

年貌已云晚,起止亦有涯。

有情念其盡,何異惜春華!

客言此中勝,一歲在桃花。

寒紅破浪出,三月秦人家。

不作榮衰想,春夏何以加?

登涉誠有際,棲息則幽遐。

歸途有如此,所得非不奢。

僧寂留生具,我見不谘嗟。

學徒幾人是?威儀蔬與茶。

何年霜露裏,紅影不橫斜!

贈曾伯陽母

歷觀真佛子,誰非慈孝人?

悲哉為法故,乃以憂其親。

所賴母有誌,明信同宿因。

斷臂獲法寶,此真不失身。

何況戀甘脆,區區菽水仁。

多生固眷屬,斯須作天倫。

婆羅有此母,三途免苦辛。

正月初五日冶城看殘雪作

積雪何所似?白地一明光。

於何見剪繪?落落綻微陽。

存者去者半,鱗次表低昂。

存者反作質,去者錯為章。

質文難思議,高處辨其方。

是時尚冬序,春物猶蓋藏。

人意有所向,岸草與堤楊。

已覺耳目際,先有一青黃。

白寒在林壑,不以為冰霜。

採雨詩

〈(雨連日夕,忽忽無春。採之瀹茗,色香可奪惠泉。其法用白布,方五六尺,係其四角,而石壓其中央,以收四至之水;而置甕中庭受之,避霤者,惡其不潔也。終夕偲偲焉,慮水之不至,則亦不復知有雨之苦矣。以欣代厭,亦居心轉境之一道也。作《採雨》詩。)〉

連雨無一可,不獨梅柳厄。

可助茶神理,此事差有益。

置甕必中庭,義不傍簷隙。

豈不速且多,汙濫亦堪擲。

志士羞捷取,先難而後獲。

網羅仗匹素,承藉敢言窄。

取盈亦人情,反喜溜聲積。

遣婢數持燈,驗其所受跡。

用蠲苦雨情,聽之遂終夕。

丙辰江西大水,故憲副太和臨皋楊公在殯,其弟貞叔負其棺與水出入得免。予友楊武部邦隆,憲副公之子也,泣道其事。鄒爾瞻先生作《風木樓紀》,述其事親始末。鍾子讀而歎曰:「貞叔之為此有本也!」紀之以詩。

屺岵思父母,末乃及於兄。

固知至性人,孝友同一情。

古有伏棺者,入火神不驚。

彼子君則弟,易地無重輕。

籲嗟誌之壹,乃與水火爭。

竟亦獲既濟,智勇根於誠。

備觀君本末,純孝通神明。

存沒急難誼,一一由此生。

世皆誦奇烈,君視實平平。

移此於君友,豈曰非艱貞!

再拜書於策,人倫著紀經。

歲暮送姪昭夏還家,兼示弟恮等

汝父齎志日,汝生四月餘。

今見汝作父,予身爲獨夫。

嗣衰覩子姪,敢復問賢愚。

況汝能念我,至性輕長途。

久待忽言別,情劇未來初。

此時吾念汝,不獨爲孤癯。

問予此二載,何以處南都?

憫默不能視,中懷各焚如。

亦知汝有母,不敢言倚閭。

恐傷遠人意,予懷彌崎嶇。

官無九里潤,子母猶饑劬。

親見我近狀,不嗔薄且迂。

共茲秋冬內,愛掩督課疎。

廣汝以山水,𤫊汝以圖書。

此事勝誦讀,有所開悟無?

以此爲實歸,此來亦不虛。

汝叔近落羽,文字又失圖。

榮利鑿忠厚,䆠路與鬼俱。

但令各有子,耕學親可娛。

豫營人外計,饑寒不暇虞。

兄弟息俱晚,家督則在渠。

富貴不敢覬,要爲幼者模。

爾勿恃周親,悠悠忘爾孤。

又名。《钟伯敬合集》。诗文集。各本卷数不一。明钟惺(1574—1625)撰。惺有《名媛诗归》已著录。是集天启间成书。钟氏论诗注重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强调独创性,但对诗情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只有表现“幽情单绪”、“孤行孤诣”的作品才富于诗意。故其诗多咏物记游之作,善用瘦硬雄健之笔画奇山异水、幽谷险境,以抒发作者与世寡和,孤芳自赏之情,其中有些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不肯趋附权贵的崇高情怀。

猜你喜欢

  • ●黄石斋先生大涤函书集录卷三

    ◆诗廓落诗青岩庚辰五月二十三日辞墓就逮时缇骑尚在南昌中夜出门诸友环顾不及为别匍匐至水口挥手谢同人惘然有作适驿道别某某并诸同学南昌江中别某某及侄止子巳别诸子依依不去欲同渊侄北上毅然麾之并示诸共学以六月乙..

  • 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

    ○乐类存目△《雅乐发微》·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张敔撰。考明有两张敔。其一字伯起,合肥人。永乐中贡入太学,除广东道监察御史,官至陕西按察使佥事。所着有《京氏易考》,见朱彝尊《经义考》。此张敔饶州人。..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

    ○乐类沈约称《乐经》亡于秦。考诸古籍,惟《礼记经解》有“《乐》教”之文。伏生《尚书大传》引“辟雝舟张”四语,亦谓之《乐》。然他书均不云有《乐经》(隋志《乐经》四卷,盖王莽元始三年所立,贾公彦《考工记·..

    1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

    ○四书类存目△《苏评孟子》·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旧本题“宋苏洵评”。考是书《宋志》不着录。孙绪《无用闲谈》称其论文颇精,而摘其中引洪迈之语在洵以后,知出依托。则正德中是书已行矣。此本为康熙三十三..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

    ○四书类二△《四书集义精要》·二十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元刘因撰。因字梦吉,号静修,容城人。世祖至元十九年徵授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未几辞归,再以集贤学士徵,不起。事迹具《元史》本传。朱子为《四书集注》..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

    ○四书类一《论语》、《孟子》,旧各为帙。《大学》、《中庸》,旧《礼记》之二篇。其编为《四书》,自宋淳熙始。其悬为令甲,则自元延祐复科举始。古来无是名也。然二戴所录《曲礼》、《檀弓》诸篇,非一人之书,迨..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

    ○五经总义类存目△《五经图》·六卷(河南巡抚采进本)不着撰人名氏。雍正癸卯,襄城常定远得明章达原本重刻。达《序》称是本得自卢侍御,卢又得之信州铅山,为鹅湖石刻本。考明卢谦字默存,庐江人。万历甲辰进士,..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

    ○五经总义类汉代经师如韩婴治《诗》兼治《易》者,其训故皆各自为书。宣帝时,始有《石渠五经杂义》十八篇。《汉志》无类可隶,遂杂置之《孝经》中。《隋志》录许慎《五经异义》以下诸家,亦附《论语》之末。《旧唐..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

    ○孝经类蔡邕《明堂论》引魏文侯《孝经传》,《吕览·审微篇》亦引《孝经·诸侯章》,则其来古矣。然授受无绪,故陈骙、汪应辰皆疑其伪。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之遗书。使河间献王采入一百三十一篇..

    1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

    ○春秋类存目二△《春秋程传补》·二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国朝孙承泽撰。承泽有《尚书集解》,已着录。是编以程子《春秋传》非完书,集诸儒之说以补之。其词义高简者重为申明,阙略者详为补缀。书成于康熙九年。..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 经部三十

    ○春秋类存目一△《左传节文》十五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旧本题宋欧阳修编,明万历中刊版也。取《左传》之文略为删削。每篇之首,分标《叙事》、《议论》、《词令》诸目。又标《神品》、《能品》、《真品》、《具..

    1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 经部三,四

    ○易类三△《周易窥馀》十五卷(永乐大典本)宋郑刚中撰。刚中字亨仲,金华人。绍兴二年进士及第。官至礼部侍郎,出为川陕宣抚副使,谪居桂阳军。又责授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后追复原官,谥忠愍。事..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 子部

    (周秦诸子,皆自成一家学术,后世群书,其不能归入经史者,强附子部,名似而实非也。若分类各冠其首,愈变愈歧,势难统摄。今画周秦诸子聚列于首,以便初学寻览,汉后诸家,仍依类条列之。此类若周秦诸子,及唐以前..

    21 书目答问 2025-09-02
  • 卷三•農三

    密雲稅口說予既入西山,覽檀柘大鍾諸勝,遂循獨石邊牆,沿檀白二河東至密雲,意欲敬瞻東陵。入界百餘里,借宿民家,路近青椿,山中無民居可借宿,乃返。沿途皆高嶺巨石,山間有小溪,溪旁安設水磨不下三十座,皆磨柏..

    12 齐民四术 2025-08-28
  • 九章録要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九章録要卷三松江屠文漪撰方田法古九章一曰方田以御田疇界域今其書不𫝊特據所見近世之書芟其繁謬補其缺遺以意隸之云爾方田長方田求積步 方田謂正方四面等者法以方自乗得積長方謂兩長兩廣各等者法以長乗..

    25 九章录要 2025-08-27
  • 農候雜占卷三

    福州梁章鉅撰男恭辰校刊晴雨春雨乙卯,夏糴貴。夏雨丁卯,秋糴貴。秋雨辛卯,冬糴貴。冬雨癸卯,春糴貴。 《開元占經》引《黃帝要經》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頭生耳。冬雨甲子,牛羊..

    15 农候杂占 2025-08-26
  • 卷三 孟子

    孟子性善之界说 孟子道性善尤重扩充 孟子与佛 孟子与庄子 孟子与三民主义一 孟子与三民主义二 孟子与荀子 孟子之神权民本主义 孟子与劳农主义之许行 孟子七篇之起讫 孔孟治学之法 孟子与论语 孟子文体孟子所谓性善者..

    27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三 北山经

    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①,其上多华草②。漨(fēng)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茈)石、文石③。 ①机木:即桤(qī)木树,长得像榆树,把枝叶烧成灰撒在稻田中可作肥料用。②华草:不详何草。③茈石..

    24 山海经 2025-08-24
  • 畿輔通志卷三十九

    兵制馬蘭口鎮〈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改設都司十八年増設副將左右二營康熈元年都司裁雍正元年副將改設總兵官增設中軍逰擊一員二年將遵化營之大安口鮎魚闗改隷又増設窄道子把總一員屬左營轄將薊州營之黄崖口將軍闗改隷..

    25 雍正畿辅通志 2025-08-19
  • 畿輔通志卷三十八

    兵制成周之制天子之六軍皆取於六鄉其餘甸稍縣都之師大都以備守衛其有征伐雖各以師從而大司馬所帥六鄉之賦為多徵以甘誓之召六卿管子之參國五鄙則是乃三代之通制也唐之府兵通天下凡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在闗中者二百六..

    14 雍正畿辅通志 2025-08-1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