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隐秀轩集 / 钟惺

卷三十三·策

2025-05-09 18:03 隐秀轩集

其一

(問:信者,國之大寶。乃顛倒駕馭,又有貴於不測者。不測,又何以信也?唐、虞、三代,道法相維,何嘗以不測行之?豈其作用反出後代人主下乎?皇上聰明強智,俯視臣民,前代無比。久道化成,其情偽短長,靜觀已熟。有何所出吾彀中,而必用此神變不測為也?其亦可頻用之而長守之歟?若頻用之而長守之,則又不神不變矣,安在其不測也?夫治天下,曰道、曰法,言信也。而又曰權、曰機、曰術,三者似又皆以不測為言。宋臣蘇軾乃謂:舍其所不可測,而示其所可信。豈舍此三者,而專用道法?亦有並行不悖者乎?諸士其析之。)

人主可以使天下不吾測,而不可使不吾信。其於天下也,不能有所必信,而終不能恃其所不可測。夫不測者,至神至變之名,出於偶然而不足恃者也。恃吾之不測,以實其不信之心,則將頻用之而長守之。頻用之而長守之,人亦以為常而不之怪,則是天下之不神不變者,反莫大乎是,而吾之所操始窮。

古帝王務持其所不窮。故堯舜之民,以堯舜之心為心,率天下聽於道,正直坦易,使天下油然不肯離於其中。三代而後,民自以其心為心,故率天下聽於法,整齊嚴翼,使天下肅然不敢逾於其外。天下無不可信於我,而吾無所用其不測矣。

我皇上聰明強智,時數邁古,默識靜觀,察天下深淺,既久既熟,視天下臣民,有一出其彀中者乎?即嘉與天下,由道守法,明白易簡,於以恭己,太平有餘。而皇上以為,如此吾安用此聰明強武為也?於是不能不別有所操。奚以明之?用人行政,治世之大端也。以為有人不用,而未嘗不自用其人;以為有政不行,而未嘗不自行其政。皇上自以為至神變,至不可測,吾如此可以不信天下,可以使天下不敢不吾信,而又可以聽天下之信與不信。

然愚生觀天下人情,不盡如皇上所擬也。其始猶以為皇上有所猜,有所玩,有所悋。三者皆一有所出之,而卒不得其征。直以為倦而置不理爾,以為其中無所有爾,以為混混莫辨爾。譬持刺而謁於貴者,將命者延之入,延之坐,延之語,主人若將出;久之不出,以為竟不出,且他有所之也。譬持券而貸於富者,居間者難其事,展其期,峻其約;日復一日,知其中本無可貸,且他有所竊之也。譬持古玩而求售於賞鑒者,口亦沈吟,目亦流視,手亦摩娑;察其神,似原無所解,且意不欲購,力又不能購,而姑以為名也。是其始皆出之偶然,久之人且習為常而不之怪,故易窮也。今莫若借其情而反用之。欲借其情而反用之,在就人所習為常者,仍出之以偶然,而若不為意。請言其凡:

輔臣者,皇上之心膂也。皇上欲使吾之操柄皆不為之用,而又欲其人之才力堪為我用,是以三十年來,姑進姑退,不進不退,似常有一極專者著之胸中,而又不欲有一極庸者著之眼中。世有不專而又能不庸者,吾孰從知之?則有召對批答之法。夫才之能否,一見得之;心之邪正,再見、三見得之。使宰相流品與人主情形習,而朝廷職務與宰相心手習。其不大專而有才者馳驟,而不虞其有餘;不大庸而能自守者坐鎮,而不虞其不足。彼皆不能用我,而皆為我用。此處輔臣之道也。

大僚者,皇上之手足也。夫部院必有左右,卿寺必有丞貳,非獨為一官一人,一人一事。人有品,士有志,朝有法。岳牧之不能無四凶,舜禹之不能無巢、許,勢也。故矛必二,弓必重,凡以備則可以去取,而缺則不遑求精。今缺者不補,補者不問其人,且誘之來;補者不來,來者不問其人,執之勿去:則上不能無苟且含糊,而下益為頑鈍滯鬱。且使今日欲去不能去之人,即他日求來不得來之人。朝廷紀法,士大夫風節,無一可者。故必備員,而後能以黜陟還之主上,是非還之天下,出處還之其人。此處大僚之道也。

言官者,皇上之耳目也。皇上概以為沽名嗜進耳。借使天下皆不愛名譽、不愛爵祿之人,皇上安得而用之?皇上恐其太重,而愚以為勢不能使之必輕。一言也,上不以為可,業有可之者,非惟可之,且陰用其言矣。一言也,上不以為不可,業有不可之者,非惟不可之,且陰不用其言矣。其可其不可,其用其不用,不在言者,則在下之聽言者,而皆不在上:則何不寬以收其議論,而嚴以課其職業,而上始有其重。此處言官之道也。

至於大政事,大機宜,如宮闈朝廟、藩服邊方、士風吏治,待舉待修者不知其幾,皇上似但取一二極切要不可已、而又極尋常不足疑、不難了之事,雖庸眾之君所不求而必得者,故為之茹吐伸縮,用以綴臣下之心口耳目。使其求之如呼天填海,幸而得之,即如河清日卻。而又予其半,留其半,使求者不暇他有所求,而得者不思別有所得。若其所求所得,皆臣下之物,可攜以入己、揭以與人者也。

二十年以前,群臣猶望朝講、郊廟、罷榷使諸務。今自婚葬得旨外,不過日夜望儲宮講讀、補大僚、下考選數事而已。此外不以為新奇必不得之數,則以為迂爛不必開之口。皇上自謂得計,而不知皆誰之事也。然而不可以此料君父也。神聖舉事,出人意表。方其藏於穆然兀然之中,如淵之深,如山之重,人且見為定理,為常事;及其發於忽然卒然之頃,則雷電之乍驚,而江河風雨之驟至也。如近者慈寧示警,固祖宗百靈特垂此異象於不祥之人,以動夫堅忍強力不易動之主。上果一日出見廷臣,天日清曠,疑者釋,否者通,蟄者動,囂者寂。此所謂出之偶然,借其情而反用之之效也。

蓋道揆法守,必曰信道,曰信度。而孔子曰權,曾子曰機,孟子曰仁術。之三物者,無乃遊移轉徙而不可信者乎?非也。權者,衡之錘,所較不可必而無不較也。機者,箭之括,所發不可必而無不發也。術者,四達之塗,所由不可必而無不由也。不可必之謂不測,無不然之謂信。蘇軾所謂去其所不可測而示其所可信,蓋用此三者與道法相御相濟而行也。若是,則雖頻用之而長守之,而愚不敢以為不神不變也。

其二

(問:朋友列達道為五,而又皆居其會以為用,乃所云「不信乎友,不獲乎上」,似獨與君臣相關,何也?《詩》言求友,何至遂云「神之聽之,終和且平」,非以其信歟?觀古交道,有異常情。夫既云知我矣,何不舉以自代?已不相能矣,何知其必薦己?厥何以戮仆?向何以不謝?河曲折趙穿之躁矣,穿出而身與俱出,胡以不幸其敗?伐蜀駁司馬錯之疏矣,錯未行而己先行,何以不忌其成?乃至生臣死臣,覆楚復楚,立孤死難,何不同若是?然皆面相質,而預言之,初終不爽,信矣,於和平何居?夫信友獲上,既合為一,而《詩》所云「得罪天子」、「怨及朋友」,似又分而二之。今君臣朋友之際,其難猶未至是。夫亦有所不能自信而信於上者,而未可謂獲上之難乎?是宜深自反也。故信之說,願諸士索言之。)

人與人相與也,雖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中,亦何嘗無朋友哉?然必專立朋友之名與數者而五,何也?嘗試思之,人於數者之人,蓋有偶然不相接之時,而又不能不別有所接。別有所接而若不相識,相識而不相關,則人生之趣,至此時而幾乎盡。孰使之幾盡而復生者,其朋友之交乎!按其跡,但若舉數者外所不能收拾,無所隸屬,閑剩浮逸之人,委以為歸,而受其所有餘;究其用,又若舉數者中所不能與共,不可相分,泮渙虧缺之事,待以為繼,而周其所不足。則雖不欲專立朋友之名與數者而五,不可得也。

《伐木》之詩言求友,不過飲食歌舞之事,精感幽通,至於「神之聽之,終和且平」,朋友之道,孚格神明,而況於人乎?何者,信故也。

孔子曰:「不信乎友,不獲乎上」。似獨觀友道於君臣之際者,愚生知之矣。蓋此中流品所聚,相引相推,而君臣之道,藉朋友以與立;名利所生,相引相推,而朋友之道,至君臣而易衰。盛衰之際,疑信所感,上與下得失之關也。

夫五倫,惟朋友曰交,是必有所以交者。故其時之師濟無論也,雖亂朝險世,苟其氣類相求,必有所不可解者。人之聖賢無論也,雖偏人奇士,苟其肝膽相照,必有所不忍負者。其志同道合無論也,雖分途異趣,苟其才情相慕,必有所不能舍者。其永好久要無論也,雖中乖晚隙,苟其風期相賞,必有所不能忘者。管仲之於鮑叔,其知我至比於父母。仲且死,君問鮑叔牙何如,仲不答。知叔之工於知人,而拙於自運也。仲舉叔,是誤國,且誤叔也。曹參之於蕭何,已不相能矣。何且死,人疑誰代何者,參知其必薦己。知何之急於公家,而緩於私嫌也。何舍參,非負參,乃負國也。宣子舉韓厥,厥戮其仆。惟宣子之仆,是以戮之。非其人,仆未易戮也。祈徯脫叔向於死,惟祈徯,故向可不往謝。非其人,不謝不可也。河曲之役,穿欲戰,盾不欲戰矣。穿出,而與俱出,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何以不幸其敗?國之敗,其可幸乎?伐蜀之議,錯曰可,儀曰不可。錯未行,而先行,至城闕邑里,皆儀手置。何以不忌其成?國之成,其可忌乎?管仲、召忽之事糾也,一曰子為生臣,一曰子為死臣。伍員、申胥之別於楚也,一曰我必覆楚,一曰我必復之。程嬰、公孫杵臼之在趙氏也,一曰立孤難,子勉其難者;一曰死易,我為其易者。豫道之不虞其泄,分任之不必相侵,各擇其志所能為,所不欲為,其力所能為,所不能為,其地其時所得為,所不得為,而卒皆無不為,何其信也!是其意皆起於國家,不起於私交。即真為私交,而原不為勢利。愚以為真有為私交、不為勢利之心,則雖不盡為國家,皆可以自信而不見疑於上。不見疑於上者,獲上之道也。

今天下無人而非友也,無地而非交也。反而思之:有生不用其言,死而流涕,如孔明之於費禕者乎?有其友已死,不惜身為優伶,表其身之廉,以振其子之困,若優孟之於叔敖者乎?有其人已降虜,既與之友,不廢交情,賦詩錄別,如蘇武之於李陵者乎?有既以名節相友,窺其人熱中榮利,而割席規之,如管寧之於華歆者乎?有受其恩禮,終不可屈,而終報之,既已報之,而又以死脫之於厄,如關壯繆之於曹公者乎?有當人強盛,能亢異同,既睹衰危,反興憫惻,望屋奔亡,具舟相待,如王江州之於王應者乎?有廢其人,使之咄咄書空,而猶稱其有德有言,如桓溫之於殷浩者乎?有既相仇殺,遇有興會,輒爾相思,如王忱之於王恭者乎?有素負時名,與之友善,功隳名敗,上書相理,寧與同罪,如杜甫之於房琯者乎?有以黨友牽竄,念其親老,以近易遠,如柳宗元之於劉夢得者乎?之數者,惟武侯、關公為國家居多,其餘則皆為友耳。要其眼底皆曠而不卑,其胸中皆特達高遠而不沾帶,其情皆真至而無飾,其肝腸皆熱,舉止皆快而不悶,其識力皆專定,途皆直遂而無依傍、無紆回,雖不必盡為國家,而用其道皆可以獲上。何者?信故也。

孔子以信友獲上為一,而《詩》則曰:「云不可使,得罪於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又似分而為二。今君臣朋友之間,其難未至是也。聖天子深心慧眼,無所事事,而高其視聽。誠有怨及朋友其人者,聖天子必不以為不可使而罪之。愚觀今之交道,得無有不能自信而輕且疑於上者乎?請以真心反之:蹊徑破可也,不破可也,而人才不可不惜。真有惜人才之心,無蹊徑可破矣。意見化可也,不化可也,而國是不可不定。真有定國是之心,無意見可化矣。嫌疑忘可也,不忘可也,而國體不可不存。真有存國體之心,無嫌疑可忘矣。議論省可也,不省可也,而職業不可以不修。真有修職業之心,無議論可省矣。夫真心為朋友,可以取信於上,而況真心為國家乎?夫有初乖而終豫者,廉、藺也,寇、賈也。有相反而相成者,房、杜也,姚、宋也,司馬光、蘇軾也。有進而爭、退而如故者,韓、范諸公也。凡此皆不害為和平。即不盡和平,而不害為真心。真心之謂信,信故不得輕且疑之,而卒收獲上之效。

今使深心慧眼、無所事事之聖天子視聽於上,謂此屬憧憧往往,不起於國家,而起於私交;且不以為起於私交,而起於名位。雖風偃波流之中,不無特立之人;木落石見之後,不無徐定之日。上且以為天下盡如是,而長此不反,則舉君臣朋友之間,遂無一可信者。而天下事殆不忍言之矣。

〈(沈刻《隱秀軒集文張集》止此)

又名。《钟伯敬合集》。诗文集。各本卷数不一。明钟惺(1574—1625)撰。惺有《名媛诗归》已著录。是集天启间成书。钟氏论诗注重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强调独创性,但对诗情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只有表现“幽情单绪”、“孤行孤诣”的作品才富于诗意。故其诗多咏物记游之作,善用瘦硬雄健之笔画奇山异水、幽谷险境,以抒发作者与世寡和,孤芳自赏之情,其中有些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不肯趋附权贵的崇高情怀。

猜你喜欢

  • ●黄石斋先生大涤函书集录卷三

    ◆诗廓落诗青岩庚辰五月二十三日辞墓就逮时缇骑尚在南昌中夜出门诸友环顾不及为别匍匐至水口挥手谢同人惘然有作适驿道别某某并诸同学南昌江中别某某及侄止子巳别诸子依依不去欲同渊侄北上毅然麾之并示诸共学以六月乙..

  • 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

    ○乐类存目△《雅乐发微》·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张敔撰。考明有两张敔。其一字伯起,合肥人。永乐中贡入太学,除广东道监察御史,官至陕西按察使佥事。所着有《京氏易考》,见朱彝尊《经义考》。此张敔饶州人。..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

    ○乐类沈约称《乐经》亡于秦。考诸古籍,惟《礼记经解》有“《乐》教”之文。伏生《尚书大传》引“辟雝舟张”四语,亦谓之《乐》。然他书均不云有《乐经》(隋志《乐经》四卷,盖王莽元始三年所立,贾公彦《考工记·..

    1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

    ○四书类存目△《苏评孟子》·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旧本题“宋苏洵评”。考是书《宋志》不着录。孙绪《无用闲谈》称其论文颇精,而摘其中引洪迈之语在洵以后,知出依托。则正德中是书已行矣。此本为康熙三十三..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

    ○四书类二△《四书集义精要》·二十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元刘因撰。因字梦吉,号静修,容城人。世祖至元十九年徵授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未几辞归,再以集贤学士徵,不起。事迹具《元史》本传。朱子为《四书集注》..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

    ○四书类一《论语》、《孟子》,旧各为帙。《大学》、《中庸》,旧《礼记》之二篇。其编为《四书》,自宋淳熙始。其悬为令甲,则自元延祐复科举始。古来无是名也。然二戴所录《曲礼》、《檀弓》诸篇,非一人之书,迨..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

    ○五经总义类存目△《五经图》·六卷(河南巡抚采进本)不着撰人名氏。雍正癸卯,襄城常定远得明章达原本重刻。达《序》称是本得自卢侍御,卢又得之信州铅山,为鹅湖石刻本。考明卢谦字默存,庐江人。万历甲辰进士,..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

    ○五经总义类汉代经师如韩婴治《诗》兼治《易》者,其训故皆各自为书。宣帝时,始有《石渠五经杂义》十八篇。《汉志》无类可隶,遂杂置之《孝经》中。《隋志》录许慎《五经异义》以下诸家,亦附《论语》之末。《旧唐..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

    ○孝经类蔡邕《明堂论》引魏文侯《孝经传》,《吕览·审微篇》亦引《孝经·诸侯章》,则其来古矣。然授受无绪,故陈骙、汪应辰皆疑其伪。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之遗书。使河间献王采入一百三十一篇..

    1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

    ○春秋类存目二△《春秋程传补》·二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国朝孙承泽撰。承泽有《尚书集解》,已着录。是编以程子《春秋传》非完书,集诸儒之说以补之。其词义高简者重为申明,阙略者详为补缀。书成于康熙九年。..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十 经部三十

    ○春秋类存目一△《左传节文》十五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旧本题宋欧阳修编,明万历中刊版也。取《左传》之文略为删削。每篇之首,分标《叙事》、《议论》、《词令》诸目。又标《神品》、《能品》、《真品》、《具..

    1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 经部三,四

    ○易类三△《周易窥馀》十五卷(永乐大典本)宋郑刚中撰。刚中字亨仲,金华人。绍兴二年进士及第。官至礼部侍郎,出为川陕宣抚副使,谪居桂阳军。又责授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后追复原官,谥忠愍。事..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三 子部

    (周秦诸子,皆自成一家学术,后世群书,其不能归入经史者,强附子部,名似而实非也。若分类各冠其首,愈变愈歧,势难统摄。今画周秦诸子聚列于首,以便初学寻览,汉后诸家,仍依类条列之。此类若周秦诸子,及唐以前..

    21 书目答问 2025-09-02
  • 卷三•農三

    密雲稅口說予既入西山,覽檀柘大鍾諸勝,遂循獨石邊牆,沿檀白二河東至密雲,意欲敬瞻東陵。入界百餘里,借宿民家,路近青椿,山中無民居可借宿,乃返。沿途皆高嶺巨石,山間有小溪,溪旁安設水磨不下三十座,皆磨柏..

    11 齐民四术 2025-08-28
  • 九章録要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九章録要卷三松江屠文漪撰方田法古九章一曰方田以御田疇界域今其書不𫝊特據所見近世之書芟其繁謬補其缺遺以意隸之云爾方田長方田求積步 方田謂正方四面等者法以方自乗得積長方謂兩長兩廣各等者法以長乗..

    23 九章录要 2025-08-27
  • 農候雜占卷三

    福州梁章鉅撰男恭辰校刊晴雨春雨乙卯,夏糴貴。夏雨丁卯,秋糴貴。秋雨辛卯,冬糴貴。冬雨癸卯,春糴貴。 《開元占經》引《黃帝要經》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頭生耳。冬雨甲子,牛羊..

    15 农候杂占 2025-08-26
  • 卷三 孟子

    孟子性善之界说 孟子道性善尤重扩充 孟子与佛 孟子与庄子 孟子与三民主义一 孟子与三民主义二 孟子与荀子 孟子之神权民本主义 孟子与劳农主义之许行 孟子七篇之起讫 孔孟治学之法 孟子与论语 孟子文体孟子所谓性善者..

    26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三 北山经

    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①,其上多华草②。漨(fēng)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茈)石、文石③。 ①机木:即桤(qī)木树,长得像榆树,把枝叶烧成灰撒在稻田中可作肥料用。②华草:不详何草。③茈石..

    24 山海经 2025-08-24
  • 畿輔通志卷三十九

    兵制馬蘭口鎮〈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改設都司十八年増設副將左右二營康熈元年都司裁雍正元年副將改設總兵官增設中軍逰擊一員二年將遵化營之大安口鮎魚闗改隷又増設窄道子把總一員屬左營轄將薊州營之黄崖口將軍闗改隷..

    25 雍正畿辅通志 2025-08-19
  • 畿輔通志卷三十八

    兵制成周之制天子之六軍皆取於六鄉其餘甸稍縣都之師大都以備守衛其有征伐雖各以師從而大司馬所帥六鄉之賦為多徵以甘誓之召六卿管子之參國五鄙則是乃三代之通制也唐之府兵通天下凡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在闗中者二百六..

    14 雍正畿辅通志 2025-08-1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