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隐秀轩集 / 钟惺

卷三十三·策

2025-05-09 18:03 隐秀轩集

其一

(問:信者,國之大寶。乃顛倒駕馭,又有貴於不測者。不測,又何以信也?唐、虞、三代,道法相維,何嘗以不測行之?豈其作用反出後代人主下乎?皇上聰明強智,俯視臣民,前代無比。久道化成,其情偽短長,靜觀已熟。有何所出吾彀中,而必用此神變不測為也?其亦可頻用之而長守之歟?若頻用之而長守之,則又不神不變矣,安在其不測也?夫治天下,曰道、曰法,言信也。而又曰權、曰機、曰術,三者似又皆以不測為言。宋臣蘇軾乃謂:舍其所不可測,而示其所可信。豈舍此三者,而專用道法?亦有並行不悖者乎?諸士其析之。)

人主可以使天下不吾測,而不可使不吾信。其於天下也,不能有所必信,而終不能恃其所不可測。夫不測者,至神至變之名,出於偶然而不足恃者也。恃吾之不測,以實其不信之心,則將頻用之而長守之。頻用之而長守之,人亦以為常而不之怪,則是天下之不神不變者,反莫大乎是,而吾之所操始窮。

古帝王務持其所不窮。故堯舜之民,以堯舜之心為心,率天下聽於道,正直坦易,使天下油然不肯離於其中。三代而後,民自以其心為心,故率天下聽於法,整齊嚴翼,使天下肅然不敢逾於其外。天下無不可信於我,而吾無所用其不測矣。

我皇上聰明強智,時數邁古,默識靜觀,察天下深淺,既久既熟,視天下臣民,有一出其彀中者乎?即嘉與天下,由道守法,明白易簡,於以恭己,太平有餘。而皇上以為,如此吾安用此聰明強武為也?於是不能不別有所操。奚以明之?用人行政,治世之大端也。以為有人不用,而未嘗不自用其人;以為有政不行,而未嘗不自行其政。皇上自以為至神變,至不可測,吾如此可以不信天下,可以使天下不敢不吾信,而又可以聽天下之信與不信。

然愚生觀天下人情,不盡如皇上所擬也。其始猶以為皇上有所猜,有所玩,有所悋。三者皆一有所出之,而卒不得其征。直以為倦而置不理爾,以為其中無所有爾,以為混混莫辨爾。譬持刺而謁於貴者,將命者延之入,延之坐,延之語,主人若將出;久之不出,以為竟不出,且他有所之也。譬持券而貸於富者,居間者難其事,展其期,峻其約;日復一日,知其中本無可貸,且他有所竊之也。譬持古玩而求售於賞鑒者,口亦沈吟,目亦流視,手亦摩娑;察其神,似原無所解,且意不欲購,力又不能購,而姑以為名也。是其始皆出之偶然,久之人且習為常而不之怪,故易窮也。今莫若借其情而反用之。欲借其情而反用之,在就人所習為常者,仍出之以偶然,而若不為意。請言其凡:

輔臣者,皇上之心膂也。皇上欲使吾之操柄皆不為之用,而又欲其人之才力堪為我用,是以三十年來,姑進姑退,不進不退,似常有一極專者著之胸中,而又不欲有一極庸者著之眼中。世有不專而又能不庸者,吾孰從知之?則有召對批答之法。夫才之能否,一見得之;心之邪正,再見、三見得之。使宰相流品與人主情形習,而朝廷職務與宰相心手習。其不大專而有才者馳驟,而不虞其有餘;不大庸而能自守者坐鎮,而不虞其不足。彼皆不能用我,而皆為我用。此處輔臣之道也。

大僚者,皇上之手足也。夫部院必有左右,卿寺必有丞貳,非獨為一官一人,一人一事。人有品,士有志,朝有法。岳牧之不能無四凶,舜禹之不能無巢、許,勢也。故矛必二,弓必重,凡以備則可以去取,而缺則不遑求精。今缺者不補,補者不問其人,且誘之來;補者不來,來者不問其人,執之勿去:則上不能無苟且含糊,而下益為頑鈍滯鬱。且使今日欲去不能去之人,即他日求來不得來之人。朝廷紀法,士大夫風節,無一可者。故必備員,而後能以黜陟還之主上,是非還之天下,出處還之其人。此處大僚之道也。

言官者,皇上之耳目也。皇上概以為沽名嗜進耳。借使天下皆不愛名譽、不愛爵祿之人,皇上安得而用之?皇上恐其太重,而愚以為勢不能使之必輕。一言也,上不以為可,業有可之者,非惟可之,且陰用其言矣。一言也,上不以為不可,業有不可之者,非惟不可之,且陰不用其言矣。其可其不可,其用其不用,不在言者,則在下之聽言者,而皆不在上:則何不寬以收其議論,而嚴以課其職業,而上始有其重。此處言官之道也。

至於大政事,大機宜,如宮闈朝廟、藩服邊方、士風吏治,待舉待修者不知其幾,皇上似但取一二極切要不可已、而又極尋常不足疑、不難了之事,雖庸眾之君所不求而必得者,故為之茹吐伸縮,用以綴臣下之心口耳目。使其求之如呼天填海,幸而得之,即如河清日卻。而又予其半,留其半,使求者不暇他有所求,而得者不思別有所得。若其所求所得,皆臣下之物,可攜以入己、揭以與人者也。

二十年以前,群臣猶望朝講、郊廟、罷榷使諸務。今自婚葬得旨外,不過日夜望儲宮講讀、補大僚、下考選數事而已。此外不以為新奇必不得之數,則以為迂爛不必開之口。皇上自謂得計,而不知皆誰之事也。然而不可以此料君父也。神聖舉事,出人意表。方其藏於穆然兀然之中,如淵之深,如山之重,人且見為定理,為常事;及其發於忽然卒然之頃,則雷電之乍驚,而江河風雨之驟至也。如近者慈寧示警,固祖宗百靈特垂此異象於不祥之人,以動夫堅忍強力不易動之主。上果一日出見廷臣,天日清曠,疑者釋,否者通,蟄者動,囂者寂。此所謂出之偶然,借其情而反用之之效也。

蓋道揆法守,必曰信道,曰信度。而孔子曰權,曾子曰機,孟子曰仁術。之三物者,無乃遊移轉徙而不可信者乎?非也。權者,衡之錘,所較不可必而無不較也。機者,箭之括,所發不可必而無不發也。術者,四達之塗,所由不可必而無不由也。不可必之謂不測,無不然之謂信。蘇軾所謂去其所不可測而示其所可信,蓋用此三者與道法相御相濟而行也。若是,則雖頻用之而長守之,而愚不敢以為不神不變也。

其二

(問:朋友列達道為五,而又皆居其會以為用,乃所云「不信乎友,不獲乎上」,似獨與君臣相關,何也?《詩》言求友,何至遂云「神之聽之,終和且平」,非以其信歟?觀古交道,有異常情。夫既云知我矣,何不舉以自代?已不相能矣,何知其必薦己?厥何以戮仆?向何以不謝?河曲折趙穿之躁矣,穿出而身與俱出,胡以不幸其敗?伐蜀駁司馬錯之疏矣,錯未行而己先行,何以不忌其成?乃至生臣死臣,覆楚復楚,立孤死難,何不同若是?然皆面相質,而預言之,初終不爽,信矣,於和平何居?夫信友獲上,既合為一,而《詩》所云「得罪天子」、「怨及朋友」,似又分而二之。今君臣朋友之際,其難猶未至是。夫亦有所不能自信而信於上者,而未可謂獲上之難乎?是宜深自反也。故信之說,願諸士索言之。)

人與人相與也,雖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中,亦何嘗無朋友哉?然必專立朋友之名與數者而五,何也?嘗試思之,人於數者之人,蓋有偶然不相接之時,而又不能不別有所接。別有所接而若不相識,相識而不相關,則人生之趣,至此時而幾乎盡。孰使之幾盡而復生者,其朋友之交乎!按其跡,但若舉數者外所不能收拾,無所隸屬,閑剩浮逸之人,委以為歸,而受其所有餘;究其用,又若舉數者中所不能與共,不可相分,泮渙虧缺之事,待以為繼,而周其所不足。則雖不欲專立朋友之名與數者而五,不可得也。

《伐木》之詩言求友,不過飲食歌舞之事,精感幽通,至於「神之聽之,終和且平」,朋友之道,孚格神明,而況於人乎?何者,信故也。

孔子曰:「不信乎友,不獲乎上」。似獨觀友道於君臣之際者,愚生知之矣。蓋此中流品所聚,相引相推,而君臣之道,藉朋友以與立;名利所生,相引相推,而朋友之道,至君臣而易衰。盛衰之際,疑信所感,上與下得失之關也。

夫五倫,惟朋友曰交,是必有所以交者。故其時之師濟無論也,雖亂朝險世,苟其氣類相求,必有所不可解者。人之聖賢無論也,雖偏人奇士,苟其肝膽相照,必有所不忍負者。其志同道合無論也,雖分途異趣,苟其才情相慕,必有所不能舍者。其永好久要無論也,雖中乖晚隙,苟其風期相賞,必有所不能忘者。管仲之於鮑叔,其知我至比於父母。仲且死,君問鮑叔牙何如,仲不答。知叔之工於知人,而拙於自運也。仲舉叔,是誤國,且誤叔也。曹參之於蕭何,已不相能矣。何且死,人疑誰代何者,參知其必薦己。知何之急於公家,而緩於私嫌也。何舍參,非負參,乃負國也。宣子舉韓厥,厥戮其仆。惟宣子之仆,是以戮之。非其人,仆未易戮也。祈徯脫叔向於死,惟祈徯,故向可不往謝。非其人,不謝不可也。河曲之役,穿欲戰,盾不欲戰矣。穿出,而與俱出,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何以不幸其敗?國之敗,其可幸乎?伐蜀之議,錯曰可,儀曰不可。錯未行,而先行,至城闕邑里,皆儀手置。何以不忌其成?國之成,其可忌乎?管仲、召忽之事糾也,一曰子為生臣,一曰子為死臣。伍員、申胥之別於楚也,一曰我必覆楚,一曰我必復之。程嬰、公孫杵臼之在趙氏也,一曰立孤難,子勉其難者;一曰死易,我為其易者。豫道之不虞其泄,分任之不必相侵,各擇其志所能為,所不欲為,其力所能為,所不能為,其地其時所得為,所不得為,而卒皆無不為,何其信也!是其意皆起於國家,不起於私交。即真為私交,而原不為勢利。愚以為真有為私交、不為勢利之心,則雖不盡為國家,皆可以自信而不見疑於上。不見疑於上者,獲上之道也。

今天下無人而非友也,無地而非交也。反而思之:有生不用其言,死而流涕,如孔明之於費禕者乎?有其友已死,不惜身為優伶,表其身之廉,以振其子之困,若優孟之於叔敖者乎?有其人已降虜,既與之友,不廢交情,賦詩錄別,如蘇武之於李陵者乎?有既以名節相友,窺其人熱中榮利,而割席規之,如管寧之於華歆者乎?有受其恩禮,終不可屈,而終報之,既已報之,而又以死脫之於厄,如關壯繆之於曹公者乎?有當人強盛,能亢異同,既睹衰危,反興憫惻,望屋奔亡,具舟相待,如王江州之於王應者乎?有廢其人,使之咄咄書空,而猶稱其有德有言,如桓溫之於殷浩者乎?有既相仇殺,遇有興會,輒爾相思,如王忱之於王恭者乎?有素負時名,與之友善,功隳名敗,上書相理,寧與同罪,如杜甫之於房琯者乎?有以黨友牽竄,念其親老,以近易遠,如柳宗元之於劉夢得者乎?之數者,惟武侯、關公為國家居多,其餘則皆為友耳。要其眼底皆曠而不卑,其胸中皆特達高遠而不沾帶,其情皆真至而無飾,其肝腸皆熱,舉止皆快而不悶,其識力皆專定,途皆直遂而無依傍、無紆回,雖不必盡為國家,而用其道皆可以獲上。何者?信故也。

孔子以信友獲上為一,而《詩》則曰:「云不可使,得罪於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又似分而為二。今君臣朋友之間,其難未至是也。聖天子深心慧眼,無所事事,而高其視聽。誠有怨及朋友其人者,聖天子必不以為不可使而罪之。愚觀今之交道,得無有不能自信而輕且疑於上者乎?請以真心反之:蹊徑破可也,不破可也,而人才不可不惜。真有惜人才之心,無蹊徑可破矣。意見化可也,不化可也,而國是不可不定。真有定國是之心,無意見可化矣。嫌疑忘可也,不忘可也,而國體不可不存。真有存國體之心,無嫌疑可忘矣。議論省可也,不省可也,而職業不可以不修。真有修職業之心,無議論可省矣。夫真心為朋友,可以取信於上,而況真心為國家乎?夫有初乖而終豫者,廉、藺也,寇、賈也。有相反而相成者,房、杜也,姚、宋也,司馬光、蘇軾也。有進而爭、退而如故者,韓、范諸公也。凡此皆不害為和平。即不盡和平,而不害為真心。真心之謂信,信故不得輕且疑之,而卒收獲上之效。

今使深心慧眼、無所事事之聖天子視聽於上,謂此屬憧憧往往,不起於國家,而起於私交;且不以為起於私交,而起於名位。雖風偃波流之中,不無特立之人;木落石見之後,不無徐定之日。上且以為天下盡如是,而長此不反,則舉君臣朋友之間,遂無一可信者。而天下事殆不忍言之矣。

〈(沈刻《隱秀軒集文張集》止此)

又名。《钟伯敬合集》。诗文集。各本卷数不一。明钟惺(1574—1625)撰。惺有《名媛诗归》已著录。是集天启间成书。钟氏论诗注重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强调独创性,但对诗情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只有表现“幽情单绪”、“孤行孤诣”的作品才富于诗意。故其诗多咏物记游之作,善用瘦硬雄健之笔画奇山异水、幽谷险境,以抒发作者与世寡和,孤芳自赏之情,其中有些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不肯趋附权贵的崇高情怀。

猜你喜欢

  • 卷三十九·志第六

    ○历六△授时历议下 交食历法疏密,验在交食,然推步之术难得其密,加时有早晚,食分有浅深,取其密合,不容偶然。推演加时,必本于躔离月兆月肉;考求食分。必本于距交远近;苟入气盈缩、入转迟疾未得其正,则合朔..

    12 新元史 2025-11-26
  • 卷三十八·志第五

    ○历五△授时历议上 验气天道运行,如环无端,治历者必就阴消阳息之际,以为立法之始。阴阳消息之机。何从而见之?惟候其日晷进退,则其机将无所遁。候之之法,不过植表测景,以究其气至之始。智作能述,前代诸人为..

    12 新元史 2025-11-26
  • 卷三十七·志第四

    ○历四△授时历经下步中星第五大都北极,出地四十度太强。冬至,去极一百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七十三秒。夏至,去极六十七度四十一分一十三秒。冬至昼,夏至夜,三千八百一十五分九十二秒。夏至昼,冬至夜,六千一百八十..

    13 新元史 2025-11-26
  • 卷三十六·志第三

    ○历三△授时历经上步气朔第一至元十八年岁次辛巳为元。上考往古,下验将来,皆距立元为算。周岁消长,百年各一。其诸应等数,随时推测,不用为元。日周,一万。岁实,三百六十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五分。通余,五万二千..

    13 新元史 2025-11-26
  • 卷三十五·志第二

    ○历二△仪器西域仪象简仪之制:四方为趺,纵一丈八尺三分,去一以为广。趺面上广六寸,下广八寸,厚如上广。中布横车光三、纵车光三。南二,北抵南车光;北一,南抵中车光。趺面四周为水渠,深一寸,广加五分。四隅..

    10 新元史 2025-11-26
  • 卷三十四·志第一

    ○历一△治历本末自《三统术》以后七十余家,至郭守敬之《授时》,测验愈精,析理愈微,立数俞简信,可谓度越前古者矣。然曰月星辰之高远,而以一人之智力穷之,欲其事事物合,永无差忒,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明之《大..

    12 新元史 2025-11-26
  • 卷三·本纪第三

    ○太祖下元年丙寅,帝大会部众于斡难河之源,建九斿白纛,即皇帝位。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合罕。先是,有巫者阔阔出,蒙力克之子也,自诡闻神语,畀帖木真以天下,其号曰成吉思。群臣以札木合僭号古儿罕,旋败,乃废..

    16 新元史 2025-11-26
  • 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六

    吕贤基 邹鸣鹤 戴熙汤贻汾 张芾 黄琮陶廷杰 冯培元 孙铭恩 沈炳垣 张锡庚 吕贤基,字鹤田,安徽旌德人。道光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持正敢言,数论时政得失,多所采用。文宗即位,应诏上封..

    15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五

    宗室祥厚霍隆武 福珠洪阿 恩长 陈胜元 祁宿藻 陈克让 刘同缨瑞昌杰纯 锡龄阿 宗室祥厚,隶镶红旗,袭骑都尉世职,授銮仪卫整仪尉。累擢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历山海关、熊岳、金州副都统。道光二十八年,擢江宁将军。 ..

    19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四

    陆建瀛杨文定 青麟崇纶 何桂清 陆建瀛,字立夫,湖北沔阳人。道光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直上书房,洊迁中允。大考擢侍讲,转侍读。二十年,出为直隶天津道,累擢布政使。时英吉利扰浙江,沿海戒严,徵西北兵..

    19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三

    吴文镕 潘铎邓尔恒 吴文镕,字甄甫,江苏仪徵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屡膺文衡,称得士。六迁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督顺天学政,剔弊清严,在任累擢詹事、内阁学士。召回京,署礼部侍郎,寻实授。调刑..

    16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二

    常大淳双福 王锦绣 常禄 王寿同 蒋文庆 陶恩培多山 吉尔杭阿刘存厚 绷阔 周兆熊 罗遵殿王友端 缪梓 徐有壬 王有龄 常大淳,字兰陔,湖南衡阳人。道光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湖南镇筸兵变,戕营官,镇..

    18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一

    徐广缙 叶名琛 黄宗汉 徐广缙,字仲升,河南鹿邑人。嘉庆二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道光十三年,出为陕西榆林知府,历安徽徽宁池太道、江西督粮道、福建按察使。擢顺天府尹,寻出为四川布政使。丁母..

    13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八十

    李星沅 周天爵 劳崇光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诇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

    18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九

    赛尚阿 讷尔经额 赛尚阿,字鹤汀,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嘉庆二十一年翻译举人,授理藩院笔帖式,充军机章京。宣宗命枢臣甄别所属,赛尚阿列一等,予优叙。洊迁郎中。道光十一年,擢内阁侍读学士,偕将军富俊按吉..

    15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八

    倭仁 李棠阶 吴廷栋 倭仁,字艮峰,乌齐格里氏,蒙古正红旗人,河南驻防。道光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中允、侍讲、侍读、庶子、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二十二年,擢詹事。二十四年,迁大理寺卿。文宗即位,应..

    14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七十七

    贾桢 周祖培 朱凤标 单懋谦 贾桢,字筠堂,山东黄县人。父允升,乾隆六十年进士,由检讨历官兵部侍郎。 桢,道光六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十三年,大考一等,擢侍讲。十六年,入直上书房,授皇六子读。累擢侍讲学..

    14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六

    柏{艹俊} 麟魁 瑞常 全庆 柏{艹俊},原名松{艹俊},字静涛,巴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道光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内阁学士,兼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十八年,出为盛京工部侍郎,调刑部,兼管奉天府尹。..

    12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五

    桂良 瑞麟子怀塔布 官文 文煜 桂良,字燕山,瓜尔佳氏,满洲正红旗人,闽浙总督玉德子。入赀为礼部主事,晋员外郎。出为四川顺庆知府,调成都。历建昌道,河南按察使,四川、广东、江西布政使。道光十四年,擢河南巡..

    12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四

    宗室肃顺 穆荫匡源 焦祐瀛 陈孚恩 宗室肃顺,字雨亭,郑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也。道光中,考封三等辅国将军,授委散秩大臣、奉宸苑卿。文宗即位,擢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以其敢任事,渐乡用。咸丰四..

    8 清史稿 2025-11-2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趣知道 - 提问与分享,人人都是知识分享家 | Quzhidao.Com地藏孝亲网--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给农网地藏经顺运堂 - 专业家居风水布局,八字命理分析,助您家宅兴旺,运势亨通弘善佛教网-传播正信正知佛法的佛教网站国学在线 - 国学网,国学学校,国学经典,国学地图品读名篇佳句,涵养诗意人生 - 古诗词网哦嘿养殖网 - 热门乡村养殖发展项目_养殖技术知识分享生死书 - 佛教文化传承与生命智慧探索平台地藏论坛-佛教网络净土_佛法综合社区生死书生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