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原文及赏析
●高一陽一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吴文英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
山色谁题?
楼前有雁斜书。
东风紧送斜一陽一下,弄旧寒、晚酒醒馀。
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
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鉴赏】
丰乐楼是宋朝杭州诵金门外的一座酒楼。淳祐九年(1249年),临安府尹赵与重建。吴文英在淳祐十一年春在此宴饮时曾作《莺啼序》,为时人传诵。这首《高一陽一台》,从内容看,应是他晚年重来时所作。
起首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三句写丰乐楼内外所见景色,由酒楼边的修竹,写到楼下的垂杨,再写登楼远眺,湖光山色如诗如画。凝妆,远见;驻马则是从近处观察;凭阑,已登楼。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二句紧承第三句。凭阑一望,展现在眼底的湖山既宛如天开图画;而天际适有雁阵掠过。又恰似这幅画图上题写的诗句。到此,写足了望中所见之美景,也点出了分韵题之事。接下去,作者跳过了铺叙宴饮尽醉的一般写法在东风紧送斜一陽一上,弄旧寒、晚酒醒馀两句中,所写的已是酒醒之后。句中以东风点明季节,以斜一陽一下点明时间。其旧寒二字则暗示此次是旧地重游,从而引出过拍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三句。这时,酒已醒,日已暮,晚风送寒,一天的欢会已是场终人散。词人抚今思昔,楼犹是旧楼,景犹是故景,春花依然如前,而看花之人已老。其怅惘之情,近似苏轼《东阑梨花》诗所写的惆怅东阑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这里,巧用顿老,以见岁月流逝之疾和人事变化之速。
下片换头三句,既紧承上片最后已流露出的花前伤春之感,而又把词意推开,另辟新境,可以说既达到了藉断丝连、又达到了异军突起的要求。上片,句句不离丰乐楼;下片却一开头就以不在高楼上五字撇开此楼,而把伤春之地由楼上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灯前、雨外。可是,词笔刚转换,随即又推开。下面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琱两句,又把想象跳跃到游湖与临流。句中的清琱二字是回应上片顿老相如句。接着,词人临湖展开想象,在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阑、总是愁鱼两句中,在空间上把词思由湖面深入到湖底,并推已及物。寄情于景,想象湖底的游鱼也会为花落春去而顿生忧愁。结拍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三句,更把词思在时间上由现在跳越到未来,想象此次重来故地,点点落红已令人百感一交一 集,异日重来,也许柳绵也将吹尽。那时如果只见一片平芜,就更令人难以为怀了。
吴文英生活于南宋末期,国势垂危,因而他后期的词句常为感时哀世之作。这首词写于酒楼会饮、即席分韵的场合,而词人竟悲从中来,从而以咽抑凝回的词语表达了这种深切的感慨。其所触发的花前伤春之情,近似杜甫在一首《登楼》诗中所说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词中的斜一陽一下、飞红、吹尽香绵,都不仅是描写景物,而是因物兴悲,托景寄意,所寄托的正是对当时暗淡衰落的国运的无限忧思。正因词人作此词之时,万念潮生,忧思丛集,因而其词情也是感触多端、百转千回的,其词笔就也是跳动变换、忽彼忽此的。词中既有空间的跳跃,也有时间的跳跃,特别是下片,步步换景,句句转意,每转愈深。但是,尽管词句的跳动大,转换多,而整首词又是浑然一体,脉络分明的。梦窗词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深曲丽密,属于质实一派;而其成功之作又往往于密中见疏,实中见虚,重而不滞。这首词就是在丽密厚重中仍自具有空灵回荡之美的佳作。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