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医 / 黄元御

厥论三十五

2025-05-27 10:33 读医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阳气衰于下,则阴盛而生寒,故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阳盛而生热,故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阴败阳胜,则阳侵阴位,而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阳脉者,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阳脉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阳败阴胜,则阴夺阳位,从五指而至膝上寒也。其寒也,不从外来,皆从内生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精气滋下,下气上争,不能复,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太阴阳明同主四肢,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会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太阴不及阳明之多者,阳升而阴降也。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阳明不及太阴之盛者,阴长而阳藏也。寒厥之原,以此人者气质盛壮,当狄冬阳藏之时,而入房不节,夺于所用,精气溢下,泄其阳根,下焦肾气,纷争于上,不能归复,寒水之邪气,因从之而上。寒气在中,水邪侮土,太阴湿盛,阳明气衰,不能充养四肢而渗淫其经络,久而阳气日损,阴气独在,四肢禀之,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热遍于身,故手足为之热也。

酒性辛热升散,酒入于胃,外走络脉,则络脉满而经脉虚。络脉为阳,经脉为阴,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同气相投,传于阳明之腑,胃土燥热而不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腑燥热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脾无津液可行,不能营渗其四肢,故成热厥。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酒食未化,中气壅阻,此正水火分离,精神不交之会,中气不运,则水火不交。而肾精溢涩,阳根愈腾,相火上至中宫,堙阻土位,热气聚于脾中,不得散布,加之酒气与谷气相薄,迫也。热盛于中,故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既盛,而慓悍之性,煎熬肾阴,肾气日衰,阳气独胜,腑脏肢节,一派邪热熏蒸,热遍于身,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歧伯曰:阳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阳降阴升,是其常也。阳气盛于上,是阳气之上逆,则阳不归根而下虚。阳气下虚,寒湿必动,肝脾郁陷,则腹胀满。阳气上升,则下焦阴气重上,而邪气于是上逆,逆则升逼清道,而阳气散乱,阳气散乱,神明纷扰,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巨阳之厥,则首肿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足太阳经行身之背,起目内眦,自头走足,巨阳之厥,经气上逆,则首肿头重,

足不能行。上实下虚,发为眩晕,而颠仆也。

阳明之厥,则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癫疾欲走呼,妄见而妄言。

足阳明经行身之前,起鼻交额,自头走足,阳明之厥,经气上逆,则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癫疾欲走呼,妄见而妄言,阳明脉解所谓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妄言骂詈,不避亲疏是也。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骨行)不可以运。

足少阳经行身之侧,起目锐眦,自头走足,少阳之厥,经气上逆,则暴聋,颊肿而热,脉循耳后,下加颊车,下行而化相火故也。胁痛,(骨行)酸不可以运动也。脉循胁里,下辅骨也。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足太阴经行身之前,自足走胸,太阴之厥,则经气下陷,脾陷肝遏,腹满(月真)胀,疏泄失政,后窍不利。脾湿传胃,胃气上逆,则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也。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足少阴经行身之后,自足走胸,少阴之厥,则经气下陷,唇舌失滋,是以口干。风木遏郁,是以溺赤。湿郁为热。水泛土湿,是以腹满。寒水凌火,是以心痛也。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阴缩肿,(骨行)内热,好卧屈膝。

足厥阴经行身之侧,自足走胸,厥阴之厥,则经气下陷,少腹痛胀,泾溲不利,风木郁陷,而贼脾土,不能疏泄水道也。阴器缩肿,(骨行)骨内热,脉循(骨行)骨,过阴器也。好卧而屈膝也。肝木克土,土困则好卧。肝主筋,肝陷筋缩,则屈膝也。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则以寻常疏通经络之法取之,此总言诸厥之治法也。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太阳厥逆,头重足轻,故僵仆。寒水上行,藏气失政,故呕血善衄。治主病者,治其主病之经穴也。下同。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治主病者。

阳明厥逆,胃气上壅,肺金莫降,故发喘咳。胆木拔根,故生惊怯。阳明不降,收敛失政,故作呕衄也。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少阳厥逆,筋膜挛缩,机关不利,行则腰痛,故不可行,顾则项痛,故不可顾。相火内郁,而发肠痈,则不可治。胆木拔根,而生惊者,戊土被贼,是以死也。

太阴厥逆,(骨行)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太阴厥逆,土陷木遏,筋膜短缩,故(骨行)骨急挛。肝木陷而胆木逆,上冲胃口,故心痛引腹也。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水,治主病者。

少阴厥逆,水旺土湿,胃逆脾陷,故上为虚满呕变,变,灾也。下为泄利清水也。

厥阴厥逆,足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厥阴厥逆,肝陷筋缩,故足挛腰痛。乙木贼土,故腹胁虚满。木郁不能疏泄水道,故前窍闭涩。风动血挠,神魂不谧,是以谵言也。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三阴俱逆,湿土风木癸水齐陷,下窍堵塞,不得前后。二便不通。中脘阳虚,四肢失禀,使人手足寒冷。不过三日则死,阳气全败也。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手太阳厥逆,其脉自目锐眦入耳中,故耳聋泣出。循头上项,故项不可以顾。脉连足太阳,足太阳挟脊抵腰,故腰不可以俯仰也。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治主病者。

手阳明少阳厥逆,其脉皆循喉咙,入缺盆,故发喉痹嗌肿,头项强直而为痉也。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手太阴厥逆,肺气上冲,故虚满而咳,善呕涎沫也。

手少阴心主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手少阴心主厥逆,其脉皆上挟咽喉,故心痛引喉。君相二火上炎,故身热。心主为相火。火泄神亡,故死也。

《素问悬解》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其注释参考采摭王冰等历代《内经》注家之精论、间附作者本人对《素问》研究之心得。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出生于1705年,逝世于1758年,故居昌邑市黄家辛戈村。他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猜你喜欢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液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

    27 读医 2025-08-02
  •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问曰:有余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

    25 读医 2025-08-01
  •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

    21 读医 2025-08-01
  •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

    26 读医 2025-08-01
  •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

    29 读医 2025-08-01
  •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

    30 读医 2025-08-01
  •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衡,后世益明,上通神农,着..

    22 读医 2025-08-01
  •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帝曰:愿闻其..

    31 读医 2025-08-01
  •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黄帝问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愿闻气交,何名失守?岐伯曰:谓其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故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变易非常,即四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帝曰:升降不前,..

    23 读医 2025-08-01
  •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写盛蠲余,令除斯苦。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

    28 读医 2025-08-01
  •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

    25 读医 2025-08-01
  •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盛衰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帝曰:其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

    29 读医 2025-08-01
  •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

    26 读医 2025-08-01
  •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

    25 读医 2025-08-01
  •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

    28 读医 2025-08-01
  •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

    28 读医 2025-08-01
  •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

    26 读医 2025-08-01
  •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

    23 读医 2025-08-01
  •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

    28 读医 2025-08-01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

    21 读医 2025-08-0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