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史论丛 / 张荫麟

关于戊戌政变之新史料

2025-05-28 15:32 清史论丛

左件乃戊戌***后一年王照亡命日本时,对日人之笔谈稿。观篇末第二段按语,知曾刊于香港某报。惟刊本今已不可得,此从旧钞本移录。原本题作在逃犯官王照笔谈一则,殆是清廷侦探或驻日机关之司情报者所传也。末有湖南某君识语,不著姓名。本件及识语皆大有史料价值,爰为标点重布。识语中痛詈康梁之语,愿读者毋忘其为史料。素痴识。

照来此半年,承诸公厚待,得延残生,不敢言报,亦恐终身无力图报耳。自顾菲材,不能有补于世。今即对公强作空谈,亦何益于事?惟公兼容并包,将有图于东亚大局,则照所知敝国***之故,不能不陈之左右也。敝国政策向在愚黔首为计,不特朝臣中无一通晓大计之人,而一千五百三十县之读书人,无非井蛙。有言洋务者,即以为匪人。有言外国政俗之善者,即指为奸细。敝国地大民众,断非三五人空谈所能变法。其虚张声势,以为已行新政多端者,诈言也。凡一政之行,必朝廷谋之,众士议之,穷上下之端委,辨各地之情势,于详细曲折,皆已虑及。于是政府发令,大吏应之,州县官实心行之,士庶应之,考校能详尽,而后一政可望实效。岂有一纸上谕,遂作为行一新政之理?照忧国亦二十年矣。然见敝国宦途士风,万无挽回之路。故近年照在乡在京,皆惟劝同志讲时务立学堂,以待机会备用。及丁酉冬,康有为入都,倡为不变于上而变于下之说。其所谓变于下者,即立会之谓也。照以为意主开风气,即是同志。俄而康被荐召对,即变其说,谓非尊君权不可。照亦深以为然。盖皇上既英明,自宜用君权也。及叩尊君权之道,则曰非去太后不可。并言太后与皇上种种为难之状。其时皇上决不言此,皆户部侍郎张荫桓对康所言也。照以为今国家危如累卵,岂容两宫又生罅隙?故劝康有为速出京他往,以待机会,而康不从。旋即上谕屡下,大有振作之象。照窃服康之作用。然是时朝议沸腾,一日数惊。皇上已派康往上海办报馆事,而康未行。照仍劝康速行,以免变生,而康反不悦。及七月初五,照应诏上书,求礼部六堂代递。书中言请皇上奉太后游日本,以知日本崛兴之由。然后将奉太后之意,以晓谕臣民,以变风气。煞尾云,夫而后以孝治天下,而天下臣民莫复有异议;所有变革之事皆太后开其端,皇上继其志。此照之主意,欲和两宫,以名誉归太后,庶消变萌。意非专主联贵国而已也。而堂官阻之。照请堂官自陈抗旨之罪,堂官乃劾照。皇上怒而去六堂官。于是康以为照为皇上信用之人,乃托照上请改衣冠之疏。照不从。旋康又托徐致靖劝照往芦台夺聂提督军以卫皇上。照力辩其不可,谓太后本顾名义,无废皇上之心;若如此举动,大不可也。康又托谭嗣同、徐仁镜与照言。照大呼曰,王小航能为狄仁杰,不能为范雎也。伊等默然。自是动兵之议不复令照知。时照自上书劾张荫桓纳贿滥保之罪。张亦南海人。两宫不和半系此人离间。太后于去岁二月遣步军统领抄其家。伊纳银二十万于中官免。至是劾之意,仍在和两宫。而皇上未悟,张竟不获罪。至七月二十八日,忽闻徐致靖请召袁世凯入都。照大惊,往问徐。答曰,我请召袁为御外侮也。照曰,虽如此,太后岂不惊?于是照急缮折,请皇上命袁驻河南归德府,以镇土匪,意在掩饰召袁入京之计,以免太后惊疑。二十九日午后,照方与徐致靖参酌折稿,而康来,面有喜色,告徐与照曰,谭复生请皇上开懋勤殿用顾问官十人,业已商定,须由外廷推荐,请汝二人分荐此十人。照曰,吾今欲上一要折,不暇及也。康曰,皇上业说已定,欲今夜见荐折,此折最要紧,汝另折暂搁一日,明日再上何妨。照不得已,乃与徐分缮荐(按此下脱折字)。照荐六人,首梁启超,徐荐四人,首康有为。夜上奏折,而皇上晨赴颐和园见太后,暂将所荐康梁十人交军机处记名。其言皇上已说定者伪也。照于七月三十日始往颐和园上请袁兵南去之折。八月初二日袁到京,太后已知之。皇上密谕章京谭嗣同等四人,谓朕位今将不保,尔等速为计划,保全朕躬,勿违太后之意云云。此皇上不欲抗太后以取祸之实在情形也。另谕康有为,只令其速往上海,以待他日再用,无令其举动之文也。而梁启超、谭嗣同于初三夜往见袁,劝其围太后,袁不允。袁之不允,非不忠于君也,力不足也。袁赴京之日,荣禄已调聂士成兵五千驻天津,以制袁之命。况八旗兵虽不精练,尚有数万,精枪快炮俱备,岂三千人可能抗哉?而梁、谭等书生不知兵事之难,反谓袁不忠。彼等令袁围太后之语,皇上亦不知,以致有八月初六日之变,天翻地覆。照闻变尚欲与皇上通消息,而事已不可为矣。今康刊刻露布之密诏,非皇上之真密诏,乃康所伪作者也。而太后与皇上之仇,遂终古不解。此实终古伤心之事。而贵邦诸友但见伊等刊布之伪语,不知此播弄之隐情。照依托康梁之末,以待偷生,真堪愧死。总之敝邦之***,荣、刚及守旧党皆误国者也,康梁等亦庸医杀人者也。照今言及此,不复为贵邦诸公所容矣。今□兄在,此证康梁之为人,幸我公一详审之。以后近卫公赴北京,亦必真知皇上与太后之情,方可调和,勿专听一二人之私言为幸。然近卫信康、梁已深,若言之,或指照为诬,此照所不敢言者耳。

右录王君与木堂翁笔谈。王君又告予曰,原因保荐康、梁,故致此流离之祸,家败身亡,路人皆为叹息。乃康、梁等自同逃共居以来,陵侮压制,几令照无以度日。每朋友有信来,必先经康、梁目,始令照览。如照寄家书,亦必先经康、梁目,始得入封。且一言不敢妄发,步一不敢任行,几于监狱无异矣。予见王君,泪随声下,不禁忿火中烧。康、梁等真小人之尤,神人共愤,恨不令王君手戮之!

湖南□□□录竟附识。此件系由香港某君邮来,盖辗转抄传者,所言皆是实情,亟为印出,以备同志勘证之用。

素痴按:陈少白于《兴中会***史要》中记戊戌年在日本与康有为会晤之经过有云:不久康有为果然出来了。同时厅内还有两个人,由梁启超介绍,一个是广东人梁铁君,一个是直隶人王照,同是来避难的。我们一共七个人围着一张大圆桌坐下,还没有讲到什么问题,王照他是坐在我的左边就对我说,请你先生评评理,我们住在这里,言语举动,不能自由,甚至来往的信,也要由他们检查过,这种情形实在受不惯。话还未了,康有为觉得不妙,就忿忿地对梁铁君说,你给我领他到外边去,不要在这里啰唣罢。梁铁君起来强拉着王照出去,我们就彼此纵谈。所记与右之识语若合符契,可见笔谈决非赝作。(笔谈系旧抄,《史要》系新刊,而王照与康之关系,别无记述,亦非习知之事也。)《史要》又云:后来康有为因为和王照发生纠纷,闹了好几场,被日本当道知道,恐怕他们要闹出什么事来,就叫他离开日本。而在康有为此次东来的时候,却说是奉了光绪皇帝的衣带密诏,要他到外国请兵求救的。人问他要密诏看时,他又说,临出京时,因某事之必要,已经烧掉了。此亦可与笔谈所记密诏事相证。

署名素痴,原载《大公报史地周刊》第95期,1936年7月24日。

张荫麟除史学外,在哲学、伦理学、 社会学、政治学、翻译等方面都有相当涉及,其涵盖面广,概括性强,识见高明, 富于现代批判精神。其学术作品有真挚感人的热情,有促进社会福利的张荫麟自承“尝有志于近世史”,投身清史研究甚早,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曾为研究生开设“清史专题研究”等课程,研究亦颇有成绩。本书主要收入张荫麟的清史研究论著,是张氏清史论文的首次汇总出版,既包括其正式的论文,也有论学函札与史料整理,以期展现其清史研究的全貌,呈现张荫麟丰富的学术世界。另附张尔田和温廷敬的商榷之文,以供参考。

猜你喜欢

  • 论刘知几的历史学

    一 刘知几的传略自司马迁以后,历东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其间历史学家接踵而起。如东汉之班固、刘珍、荀悦、蔡邕;晋之华峤、陈寿、孙盛、王隐;宋之范晔、徐爰;齐之沈约、裴子野;梁之萧子显、吴均;陈..

    10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一 司马迁的传略中国之有文字的历史记录,早在殷周时代。甲骨上的刻辞,钟鼎彝器上的铭文,都是历史记录。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并起,百家争鸣,其所著述,亦多称引远古的传说神话,以自实其说。《尚书》、《国语》、..

    10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一 史料与方法在这篇论文里,我提出来的问题,是有关中国史研究之史料方面的诸问题。我在《怎样研究中国史?》[1]一文中,曾经指出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在这篇论文里,我曾经这样说过: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

    10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

    这次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可以说是解放以来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历史文物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会中展出的文物共有三千七百余件,全部都是新近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的。以地域而论,..

    7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

    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史料的论文,但总是没有着笔。月前复旦大学文学院约我作一次学术讲演,我就讲《史料与历史科学》这个问题。惟讲演时,为时间所限,不能作较详之发挥。近因书店之约,要我写一本关于史料学方面的..

    14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关于历史学的“三基”问题

    我到桂林以后,听师范学院的老师们谈到历史学的基本功问题。我觉得基本功是要学的,但这个提法不大全面,全面的提法还是要讲三个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我所知道,现在讲的基本功,主要的是讲如何..

    10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附录:张荫麟译作两篇

    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泰莱[1](W. F. Tyler)著战史之最可宝贵而最难得之资料,莫如军事专家之报告。而作者预存作史之志,身当战阵之冲,以此标准衡量我国近世史料,予惟得泰莱氏甲午中日海战之记载。甲午一役关系我国..

    79 清史论丛 2025-05-28
  • 王瑬

    道光间建议管理货币及白银国有政策者《续清经世文编钱币门》载有王瑬之《钞币议》,乃一管理货币及白银国有之详细方案也。如下文所考,王瑬乃道光间人,而此议乃倡于鸦片战争之前,此时此议,不独在我国,即在世界,..

    49 清史论丛 2025-05-28
  • 戴东原乩语选录乙编之一

    乩(降坛诗):仙家鸡犬近来瘠,金盘玉粒终何益?更豢鹦鹉称能言,啁晰声中闻霹雳!本仙休宁戴震又来也。素:久违了,东原大仙。为什么有两年多,屡次请大仙都请不动?乩:邦无道,其默足以容。素:上半句似乎要斟酌..

    69 清史论丛 2025-05-28
  • 严几道

    (一)1866年(清同治五年)冬,福州造船厂尚在经营中,它附属的海军学校求是堂艺局已开始招选少年聪颖子弟。当时的智力测验是国文一篇,由船政大臣沈葆桢亲自命题,亲自阅卷;题目是大孝终身慕父母论。投考者当中有..

    97 清史论丛 2025-05-28
  • 曾国藩与其幕府人物

    不管一些人对于曾国藩怎样痛恶,按他的时代的标准去衡量,他可算得一个并世无两的伟大领袖。凡伟大领袖所必具的美德之一是能够鉴识、培植并且善用人才。就这点而论,曾国藩的特长是很显著的。他的弟子薛福成说他知人..

    135 清史论丛 2025-05-28
  • 跋《水窗春呓》

    甲戌冬,予游杭州,于故书肆购得《水窗春呓》二卷,不著撰人。中颇记咸同间人物与事故。作者与曾文正甚接近,而观察亦别具眼光,不随流俗。所记曾事,虽寥寥数则,实为曾传之最佳而最重要资料。自曾氏之殁,为之谱传..

    84 清史论丛 2025-05-28
  • 甲午中国海军战迹考

    一、丰岛之战丰岛之战发生于甲午(1894)旧历六月廿三日,实中日正式宣战前七日也。据日人之报告,此战实以我方为戎首,[1]而我方之报告则反是。不幸第三者之见证阙如,欲判此公案,请略察事前两方在朝鲜之布置。日..

    97 清史论丛 2025-05-28
  • 甲午战前中国之海军

    一、沈葆桢之经营当同治末年(1874)日人借故进兵台湾也,朝命沈葆桢率福建水师赴台,观动静而备守御。葆桢是时方以前江西巡抚之资格,督办船政于福州。其人既廉正有能,于海军在国防上之重要复知之切;创立造船厂及..

    94 清史论丛 2025-05-28
  • 跋今本《红楼梦》第一回

    《红楼梦》的考据,虽然还没有做到像莎士比亚的考据一样透彻,但对于这部书的版本和作者,已几乎没有我们说新鲜话的余地除了碰着埋藏的文籍之意外的发现。但我觉得很奇怪的,这部书的今本开卷,就有一个并不寻常的疑..

    82 清史论丛 2025-05-28
  • 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

    比闻希白先生言,尊意以为定庵《汉朝儒生行》所咏实杨芳事,拙考以为其中之某将军乃指岳钟琪者误。拙考所提出者乃一假说,未敢遽以颠扑不破也;苟有其他假说能予本诗以更圆满之解释,固不惮舍己以从。然尊说似不无困..

    77 清史论丛 2025-05-28
  • 龚自珍《汉朝儒生行》本事考

    附:张荫麟《龚自珍〈汉朝儒生行〉本事考》辨正温廷敬余读龚定庵文久以怪诞著。余初读即疑其有所隐托,然命意所在莫能尽详也。即如《汉朝儒生行》一诗,稍知定庵生平者,一览即知其中有三数语为极明显之自状;惟余则..

    80 清史论丛 2025-05-28
  • 龚自珍诞生百四十年纪念

    按:龚自珍(定庵)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殁于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其诞生之月日无考。本刊第二百三十期已有缪钺君撰之纪念文。惟此篇另有着意之点,与前篇绝无重复。龚定庵诗,在近世中国影响极大..

    98 清史论丛 2025-05-28
  • 纳兰成德传

    纳兰成德殁于清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即西历1685年7月1日。故本月一日适为纳兰成德阳历逝世纪念日,本月六日则为其阴历逝世纪念日。成德为清代第一大词人,惟其传记材料迄今尚未有人为充分之搜集与整理。兹特借此..

    81 清史论丛 2025-05-28
  • 王德卿传

    王德卿为清乾嘉间一女子,博学工古文诗词。所著书有《星象图释》二卷,《象数窥余》四卷,《历算简存》若干卷,《筹算易知》《西洋筹算增删》《重订策算正讹》《女蒙拾诵》《沉疴呓语》各一卷,《文选诗赋参评》十卷..

    121 清史论丛 2025-05-2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