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医 / 黄元御

天元纪大论七十五

2025-05-29 10:58 读医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天有五行,御南北东西中之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寒暑燥湿风之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寒为太阳,北方水也,在人为肾,其志恐。暑为少阴,南方火也,在人为心,其志喜。燥为阳明,西方金也,在人为肺,其志悲。湿为太阴,中央土也,在人为脾,其志忧。风为厥阴,东方木也,在人为肝,其志怒。人之五气,悉本天之三阴三阳也。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六节脏象论语。五运承袭,分治一年,其与天三阴三阳之候何以合之耶?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五运之与三阴三阳,乃天地之道也,万物之主,变化之原,生杀之根,神明之府,不可不通也。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物之始生谓之化,物之终极谓之变。阴阳在天,变化不测谓之神,神用在人,变化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变化为用,在天则为玄,在人则为道,在地则为化。地有此化则生五味,人怀此道则生智慧,天具此玄则生神灵。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神之在天为风,在地为木,东方之气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南方之气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中央之气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西方之气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北方之气化也。以天之五气而化地之五行,行者形也,故在天只为气,在地乃成形。天地交合,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矣。

五运即五行,五行即五气,五气即三阴三阳也。以春应木而合于风,以夏应火而合于热,以长夏应土而合于湿,以秋应金而合于燥,以冬应水而合于寒。五运之与三阴三阳,无有不合者也。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天地者,万物覆载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升降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发现之征兆也。金木者,万物生成之终始也。在天之气有多少,在地之形有盛衰,上下形气两相感召,而为损为益,于是彰矣。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如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以其多少不齐,故曰三阴三阳。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如木有太角、少角,火有太征、少征,土有太宫、少宫,金有太商、少商,水有太羽、少羽。以其太少不同,故形有盛衰。

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

五运相袭,以甲之有余而往,则乙之不足随之,以乙之不足而往,则丙之有余从之。知迎其未来而察之,随其已去而验之,则气可与期矣。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六气,为三阴三阳之本,故三阴三阳上奉之,谓厥阴奉其风气,少阴奉其火气,太阴奉其湿气,少阳奉其暑气,阳明奉其燥气,太阳奉其寒气也。木火土金水,地之五行,为生长化收藏之原,故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谓春应木为生,夏应火为长,长夏应土为化,秋应金为收,冬应水为藏也。天之五气,热分暑火则为六,地之五行,火分君相亦为六,文异而理同也。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岁半以前,天气主之,阳生阴降,故能生能长,岁半以后,地气主之,阳降阴升,故能杀能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天为阳,而阳中有阴,有阴则降,地为阴,而阴中有阳,有阳则升。升则上天,降则下地,君火以此而明,相火以此而位。盖君火在天而居离宫,离卦之偶爻,阳中之阴也。相火在地而居坎府,坎卦之奇爻,阴中之阳也。坎阳升天而化木火,则能生长,离阴降地而化金水,则能收藏。阴阳本自互根,君相原为同气也。

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天干为阳,主动,五运应天,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以五运随干转,甲己之年为土运,甲己迁而交乙庚,乙庚之年交金运,乙庚迁而交丙辛,丙辛之年为水运,丙辛迁而交丁壬,丁壬之年为木运,丁壬迁而交戊癸,戊癸之年为火运,戊癸迁而交甲己也。地支为阴,主静,六气应地,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以六气随支旋,子午之年,上见少阴,少阴去而太阴会,丑未之年,上见太阴,太阴去而少阳会,寅申之年,上见少阳,少阳去而阳明会,卯酉之年,上见阳明,阳明去而太阳会,辰戌之年,上见太阳,太阳去而厥阴会,巳亥之年,上见厥阴,厥阴去而少阴会也。阳动而上,阴静而下,动静相召,上下相临,天之阴阳与地之阴阳往来错综,而变由此生矣。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天数五,地数六,天以地之六为节,故有六气,地以天之五为制,故有五行。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从地节也,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从天制也。上下周流之纪,其数如此。天数五,故有十干,地数六,故有十二支。五运随干转,六气随支旋,故天气六期一备,地纪五岁一周也。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五六相合,其数三十,凡三十岁。七百二十气,为一纪。三十重之,则为六十,凡六十岁,千四百四十气,为一周。合一纪一周而观之,其不及太过之数,皆见之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五气运行,各主一年,非独主一时。主一时者,一年之小运,主一年者,五年之大运也。

帝曰:愿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乾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彰,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太始天元册文》,上古之书。大虚之中,廖廓无际,而万化之元,于此肇基。万物资始发育,攸赖五运终天,循环不穷。布气真灵,实众妙之门。总统乾元,乃大地之主。九星悬朗于上,九星:蓬、芮、衡、辅、禽、心、任、柱、英。七曜周旋其间。七曜:日、月、五星。曰阴曰阳,天道也,曰柔曰刚,地道也。《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阴阳分布,幽显以此异象。水火殊宫,寒暑以此迭迁。生生化化不息,百品庶物咸彰。巨斯十世守之,即此五运终期之谓也。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帝欲明运气之理,传之天下后世。

鬼臾区曰:至数之极,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迮,音谪。

迫迮以微,切近而幽微也。真要,至真之要也。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帝欲运气之理昭明无惑,令鬼臾区推次其义,尽闻至数之要。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问五运主时,鬼臾区言五运终期之义,究竟未明,此方明言之。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阳干遇子午则上见少阴,遇寅申则上见少阳,遇辰戌则上见太阳,阴干遇丑未则上见太阴,遇卯酉则上见阳明,遇已亥则上见厥阴,此五运之合于三阴三阳者也。帝首问此义,鬼臾区究未明言,此方明言之。六气以少阴为首,厥阴为终,标即首也。六十花甲,起于子午,终于巳亥,故少阴为标,厥阴为终。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六气为三阴三阳之本,是谓六元,元即本也。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素问悬解》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其注释参考采摭王冰等历代《内经》注家之精论、间附作者本人对《素问》研究之心得。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出生于1705年,逝世于1758年,故居昌邑市黄家辛戈村。他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猜你喜欢

  •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二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卷内音释,上卷已有。方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熊校..

    16 读医 2025-09-26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

    大法,秋宜下。秋时阳气下行,则邪亦在下,故宜下。凡服下药,(赵本作“凡可下者”)用汤胜丸,(赵本有“散”字)中病即(赵本作“便”)止,不必尽剂也。汤之为言荡也,涤荡肠胃,溉灌脏腑,推陈燥结,却热下寒,..

    11 读医 2025-09-26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赵本有“则”字)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阳微下之,阳气已虚,阴气内甚,..

    13 读医 2025-09-26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七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赵本有“柴胡桂枝汤方”详见卷十)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主。发汗多,亡津液,胃中燥,必发谵语;此非实热,则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

    10 读医 2025-09-26
  •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

    大法,春夏宜发汗。春夏阳气在外,邪气亦在外,故可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赵本作“似”)然,一时间许,亦(赵本医统本并作“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赵本作“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

    13 读医 2025-09-26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诸不可汗、不可下,病证药方,前三阴三阳篇中,经注已具者,更不复出;其余无..

    12 读医 2025-09-26
  •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赵本注∶“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散主之。大病新瘥,血气未复,余热未尽,强合阴阳,得病者名曰易。男子病新..

    14 读医 2025-09-26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赵本作“此名霍乱”)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则既吐且利。以饮食不节,寒热不调,清浊相干,阴阳乖隔,遂成..

    17 读医 2025-09-26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水故..

    19 读医 2025-09-26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为病,脉微细,为邪气传里深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故但欲寐。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

    13 读医 2025-09-26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下不得升(医统本作“上”)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13 读医 2025-09-26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

    少阳之(赵本医统本皆有“为”字)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足少阳胆经也。《内经》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少阳之脉,起于目锐。少阳受邪,故口苦、咽干、..

    13 读医 2025-09-26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结胸者,邪结在胸;脏结者,..

    12 读医 2025-09-25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

    太阳病,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KTKT,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者,中风表实也。表虚宜解肌,表实宜发汗,是以葛根汤发之也。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

    13 读医 2025-09-25
  • 辨湿脉证第四

    伤寒所致太阳,(赵本有“病”字)、湿、(赵本有“此”字)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当作痉,传写之误也。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柔为筋柔而无力,痉谓骨痉而不随。..

    23 读医 2025-09-25
  • 三、病能

    《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风者,风病不一也。掉,摇动也。眩,昏花也。风木善动,肝家之症也,掉眩虽同,而虚实有别,不可不察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收,敛束也。引,牵急也。筋脉挛急本是肝症..

    30 读医 2025-09-23
  • 二、治则

    《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此明天地万物,变化生杀,总不出于阴阳,察乎此者可以当神明矣。故治病者万绪纷然,必求于本,或本于阴,..

    25 读医 2025-09-23
  • 一、经络

    《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故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当胃之中脘也。十二经者,营也,故曰营行脉中。首言肺者,肺朝百脉也,循序相传,尽于肝经,终而复始,又传于肺,是为一周..

    25 读医 2025-09-23
  • 五、藏象

    《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一身之主,故为君主之官。其藏神,其位南,有离明之象,故曰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为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脏腑诸官听..

    19 读医 2025-09-23
  • 四、脉诊

    《脉要精微论》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人身营卫之气,昼则行于阳分,夜则行于阴分,至平旦皆会于寸口,故诊脉当以平旦为常也。阴气正平..

    17 读医 2025-09-2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