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
2025-06-23 10:56
读医
足少阳胆经图(图缺)
胆脉起于目兑 入大指循歧骨内出于端注肝经
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中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阳陵泉也),下外辅骨之前(辅骨在陷下)。直下抵绝骨之端(绝骨外端阳辅穴)。
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
足少阳之经,多气少血,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
约12世纪初金·何若愚撰于1153年。后经金·阎明广注释。卷上为流注指微赋、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及十二经脉的循行,主病图形;卷中论子午流注;卷下为井荥歌诀及图。书中探经络之原,求针刺之理,阐述营卫之清浊、区分孔穴之部位。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干支配合的不同日时而变化。是既知最早的一种论述子午流注学说的专书。后世针灸发展上出现的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盖源于此。其主要内容在后代针灸书中多有收载。本书现存《针灸四书》本及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