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医 / 张仲景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2025-07-24 11:17 读医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二两(去皮) 麻黄三两(去节)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术附汤方,附于此方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掰) 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掰)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

白虎加人参汤方

于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依白虎汤法。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以上九方,病证并在第二卷内。

葛根加半夏汤方

于葛根汤方内,加入半夏半升,余依葛根汤法。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依桂枝汤法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生姜五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柴胡加芒硝汤方

于小柴胡汤方内,加芒硝六两,余依前法。服不解,更服。

桂枝加桂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共五两,余依前法。

以上六方,病证并在第三卷内。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掰)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计)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余依黄芩汤法服。

以上五方,病证并在第四卷内。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二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大枣二十五枚(掰) 吴茱萸二升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以上三方,病证并在第六卷内。

四逆加人参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法服。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入猪胆汁半合,余依前法服;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以上二方,病证并在第七卷内。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出处可参照郝万山先生的讲义视频,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猜你喜欢

  • 热病第二十三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复入于阴者,先取其..

    4 读医 2025-07-25
  • 癫狂病第二十二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

    3 读医 2025-07-25
  • 寒热病第二十一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

    3 读医 2025-07-25
  • 五邪第二十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喻,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

    3 读医 2025-07-25
  • 四时气第十九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

    3 读医 2025-07-25
  • 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

    2 读医 2025-07-25
  • 脉度第十七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

    3 读医 2025-07-25
  • 营气第十六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

    3 读医 2025-07-25
  • 五十营第十五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

    3 读医 2025-07-25
  • 骨度第十四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

    3 读医 2025-07-25
  • 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

    2 读医 2025-07-25
  • 经水第十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

    2 读医 2025-07-25
  • 经别第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3 读医 2025-07-25
  • 经脉第十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

    3 读医 2025-07-25
  • 终始第九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

    2 读医 2025-07-25
  • 本神第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

    3 读医 2025-07-25
  • 官针第七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

    3 读医 2025-07-25
  • 寿夭刚柔第六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

    2 读医 2025-07-25
  • 根结第五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

    2 读医 2025-07-25
  •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黄帝曰:阴..

    2 读医 2025-07-2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