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相代,阳气乃竭解
2025-08-09 10:57
读医
按王太仆注∶“四维”为血、肉、筋、骨。吴鹤版皋注∶“四维”为血、脉、筋、骨,以是四者,维持一身,以注“维”
字之义。马元台以血、脉、筋、骨于“四”字未妥,因注“四维”为四肢。汪 以王注之血、肉、筋、骨、马注之四肢,俱于“代”字无着,因注“四维”为四时。诸说纷纭不一。顾四肢肿而愈者甚多,未可便云“阳气乃竭”;至血、脉、筋、骨及四时之说,又肿病中从未论及。窃思“四维”之见《素问》者屡矣,《气交变大论》曰∶“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五常政大论》曰∶“其眚四维。”故王注以“四维”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之位也。及后世马元台、吴鹤皋等注此二篇之四维,亦俱宗王注四隅方位而说,是“四维”当作“四隅”解,一定而不移矣。
“四维相代”,当作人身之“四隅”解,亦无疑矣。盖言肿之起于前后左右者,自此至彼,一身尽肿,阳气乃坏极而无存矣。四隅尽肿者,即脐突、背平、缺盆平、足心平之类是也。丹溪以此二句为衍文,此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亦不知为不知之义也。但无此二句,则语气未全,且于义理亦未周足。至汪 以阳气乃竭之“竭”字作“坏”字,未知本于何人,竭之与坏,其义不甚远,姑置不论。
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是《吴医汇讲》,其作者是清代名医唐笠山。唐笠山,江苏苏州人,生年不详,卒于嘉庆辛酉(1801)年,以编纂《吴医汇讲》而闻名于医林。 十八世纪末,苏州雕版手工业兴盛,名医云集,而且大兴讲学之风。当时许多名医,以医会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见,析疑赏奇。唐氏从中颇受启发,于是亲自联络医林名医高手,广泛征集医门佳作,别出心裁,勇于创新,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故名《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当时虽不叫“杂志”,但从出版形式和组稿过程与后世的杂志编刊完全相符。 《吴医汇讲》共发表江浙地区41位医家94篇文稿,内容生动,丰富多彩。浏览《吴医汇讲》,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出作为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的主编唐大烈的编纂思想及《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