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由太阴转属阳明论
2025-08-10 10:01
读医
疹属肺而达于皮毛,从太阳而泄;痘属脾而达于肌肉,从阳明而透。其宜于温补者,大阴虚寒也,异功、保元,所以得效;其宜于凉泻者,阳明郁热也,承气、白虎,所以致胜。只因由内达外,激动真气,症候似旁涉五脏,非相传也。
伤寒邪自表入,痘疮毒自里出,毒由太阴转属阳明,土为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灌浆收靥,计日可愈。故顺者,能自出者也;险者,欲出而不能自出者也;逆者,不得出者也。然则痘疮之首尾,重阳明一经,从可知矣。胃为十二经之海,气血俱多,外邻太阳为之 ,自能领毒出户,鼓清阳而上升,务使毒火透出肌肉,夫然而内火得化,脓之灌,浆之养,何莫非阳明融化之功乎,即如升麻葛根汤,古人以为首尾可用,深得鼓舞阳明之旨。若妄执解毒之说,承气入胃,劫尽真阴,白虎下咽,铲尽元阳,中土一馁,后天本拨矣,明者必计不出此。
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是《吴医汇讲》,其作者是清代名医唐笠山。唐笠山,江苏苏州人,生年不详,卒于嘉庆辛酉(1801)年,以编纂《吴医汇讲》而闻名于医林。 十八世纪末,苏州雕版手工业兴盛,名医云集,而且大兴讲学之风。当时许多名医,以医会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见,析疑赏奇。唐氏从中颇受启发,于是亲自联络医林名医高手,广泛征集医门佳作,别出心裁,勇于创新,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故名《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当时虽不叫“杂志”,但从出版形式和组稿过程与后世的杂志编刊完全相符。 《吴医汇讲》共发表江浙地区41位医家94篇文稿,内容生动,丰富多彩。浏览《吴医汇讲》,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出作为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的主编唐大烈的编纂思想及《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