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澜论
痘疮关系生死,非精于《内经》、《伤寒论》者不能疗,一有专门,则局量不阔,识见不广,沿流而昧其源,此道遂绝,即如建中滥觞,酿成今日之倒悬。究其变本加厉之故,因见痘初起,血有热,骇为毒火,峻用苦寒逆折,在尔时火势勃勃欲出,虽经冰伏,尚相持不下,不致入口即毙,医者遂信为用熟无碍,于是气机郁遏,红晕转深,倍增烦热,益共信为血热毒重,恣用寒凉,以误传误,其弊一也。遇真险症,即作危言,断以不治,而按日处方,尤害在手口相应,到得送终,病家不咎其手法之辣,转赞其眼力之高;医者益 自负,无复变计,断决愈精,声名鹊起,其弊二也。病家乐闻清解之说,妇妪嘈嘈,总以泻食积,降火毒为第一着,苟不迎合其意,即使收功后稍有咳嗽及痤 ,尚认为未曾解毒所致,归咎前医;其或过十余朝,诸法并穷,不得已加人参入清攻药中,为江心补漏,徒见气喘胸高,死后心头犹热,无识者益悔用补之误,视同鸩砒,时医深于世故,务求不失人情,其弊三也。刻板方治,通国皆然,稍有异同,便无声援,入附出污,显成时局,彼此互荐,方同一律,成固可以居功,败亦可告无罪,医道之行,惟此为嚆矢矣,彼惟急于道之行,宁复知其术之谬,况箕裘如是,衣钵如是,数页方书,锦囊具在,眼光本不盈尺咫,更无从参悟灵机,其弊四也。具此诸弊,种种相因,襁褓何知,遭此巨劫,谨披肝胆,吐心腹而告诸为人父母者,曰顺痘,本无不生之症,而误药转有致死之因;险痘,极有可生之路,而误药必无不死之幸;逆痘,尚有求生之法,而误药反为速死之方,与其误药,毋宁不药。年来痘疹甚行,比户哭声,顺而死者犹十之三,险而死者已十之七,幸而获愈者,非痘出极稀,即贫家无力延医,或儿性倔强,滴药不肯沾唇,否则药虽下咽,立即呕出,如有神助,求其因药而愈者,百不获一也。曾有一幼医之女痘殇,哭甚哀,余笑谓之曰∶君当取《左传》语自为告解,因朗诵“余杀人子多矣,能无及此乎”。嗟嗟!余岂好为垢病哉,亦思稍挽狂澜,为婴儿开一线生路耳,苟能明“不服药为中医”之训,则全活已过半矣,况由《内经》、《伤寒论》而精之者哉?
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是《吴医汇讲》,其作者是清代名医唐笠山。唐笠山,江苏苏州人,生年不详,卒于嘉庆辛酉(1801)年,以编纂《吴医汇讲》而闻名于医林。 十八世纪末,苏州雕版手工业兴盛,名医云集,而且大兴讲学之风。当时许多名医,以医会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见,析疑赏奇。唐氏从中颇受启发,于是亲自联络医林名医高手,广泛征集医门佳作,别出心裁,勇于创新,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故名《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当时虽不叫“杂志”,但从出版形式和组稿过程与后世的杂志编刊完全相符。 《吴医汇讲》共发表江浙地区41位医家94篇文稿,内容生动,丰富多彩。浏览《吴医汇讲》,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出作为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的主编唐大烈的编纂思想及《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