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哲学小史 / 冯友兰

八 五行、八卦

2025-05-30 17:39 中国哲学小史

古代有所谓术数之学,注意于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及乎战国,人更将此等思想,加以推衍,并将其理论化,使成为一贯的宇宙观,并骋其想象之力,对于天然界及人事界,作种种推测。此等人即汉人所称为阴阳家者。此派在战国末年之首领为邹衍。邹衍有大九州之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又有五德转移之说,其说大概以水、火、木、金、土之五行为五种天然的势力,即所谓五德也。每种势力,皆有盛衰之时。在其盛而当运之时,天道人事,皆受其支配。及其运尽而衰,则能胜而克之者,继之盛而当运。木能胜土,金能胜木,火能胜金,水能胜火,土能胜水。如是循环,无有止息。所谓自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也。吾人历史上之事变,亦皆此诸天然的势力之表现,每一朝代,皆代表一德,其服色制度,皆受此德之支配焉。依此观点,则所谓天道人事,打成一片。历史乃一神圣的喜剧(Divine Comedy),汉人之历史哲学,皆根据此观点也。

与五行说相对待者为八卦说。《易》之八卦,相传为伏羲所画。六十四卦,或云为伏羲所自重(王弼等说),或云为文王所重(司马迁等说)。卦辞爻辞,或云系文王所作(司马迁等说),或云卦辞文王作,爻辞周公作(马融等说)。《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即所谓十翼者,相传皆孔子作。然此等传说,倶乏根据。商代无八卦,商人有卜而无筮。筮法乃周人所创,以替代或补助卜法者。卦及卦爻等于龟卜之兆。卦辞爻辞等于龟卜之繇辞。繇辞乃掌卜之人,视兆而占者。此等临时占辞,有时出于新造,有时亦沿用旧辞。如有与以前所卜相同之事,卜时又有与以前相同之兆,则占辞即可沿用其旧;如前无此兆,则须新造。灼龟自然的兆象,既多繁难不易辨识,而以前之占辞,又多繁难不易记忆。筮法之兴,即所以解决此种困难者。卦爻仿自兆而数有一定,每卦爻之下又系有一定之辞。筮时遇何卦何爻,即可依卦辞爻辞引申推论。比之龟卜,实为简易(自商代无八卦以下至此,余永梁先生说,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份)。《周易》之名,或即由此起。因其为周人所作,故冠曰周;因其用法简易,故名曰《易》。

周人为八卦,又重之为六十四卦,以仿龟兆。其初八卦本不必有何意义,及后日益附演,八卦乃各有其所代表之事物。如《说卦》云: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震为雷巽为木,为风坎为水,为月离为火,为日艮为山兑为泽

《说卦》、《序卦》、《杂卦》三篇,在所谓十翼中,尤为晚出。然据《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人亦已以乾为天,坤为土,巽为风(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离为火,艮为山(见《左传》昭公十五年),震为雷,坎为水(见《国语晋语》);又以震为长男,坤为母(同上)。可见《说卦》所说,亦本前人所已言者而整齐排比之耳。八卦已有此诸种意义时,讲《周易》者之宇宙论,系以个人生命之来源为根据,而类推及其他事物之来源。《易系辞》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男女交合而生人,为类推而以为宇宙间亦有二原理。其男性的原理为阳,其卦为乾;其女性的原理为阴,其卦为坤。而天地乃其具体的代表。乾坤相交:乾一之坤为震,为长男,而雷为其具体的代表;坤一之乾为巽,为长女,而风为其具体的代表;乾二之坤为坎,为中男,而水为其具体的代表;坤二之乾为离,为中女,而火为其具体的代表;乾三之坤为艮,为少男,而山为其具体的代表;坤三之乾为兑,为少女,而泽为其具体的代表。总之,宇宙间之最大者为天地,天上之最惹人注意者为日月风雷,地上之最惹人注意者为山泽,人生之最切用者为水火,古人以此数者为宇宙之根本,于是以八卦配之;而又依人间父母子女之关系,而推定其间之关系焉。

此以八卦所代表者为宇宙之根本。此八卦说与前所述之五行说,在先秦似为两独立的系统。其时讲五行者不讲八卦,讲八卦者不讲五行。至汉,此二说始相混合。汉人称邹衍为阴阳家。其实阴阳乃八卦说之系统中所讲,邹衍等不讲八卦也。

所谓十翼,盖战国秦汉时人就《易》推衍之著作。其中之宇宙论皆以个人生命之来源为根据,类推万物之来源。以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之事实,类推而定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之原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益彖》),天地即乾坤阴阳之具体代表也。此二原理,一刚一柔,一施一受,一为万物之所资始,一为万物之所资生。(《彖辞》)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系辞》上)皆根据男女两性对于生殖之活动,以说明乾坤。

因乾坤之交感,而乃有万物,而乃有发展变化。《系辞》上云: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宇宙间诸事物时时革新,时时变化,所谓日新之谓盛德(《系辞》上)也。宇宙间诸事物之变化,皆依一定之秩序,永久进行。故云: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豫彖》)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彖》)惟其如此,故宇宙演化,永无止期,故《序卦》云:物不可以终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宇宙间事物时时变化,其变化是循环的,故云: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泰象》)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彖》)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反复其道,无往不复,宇宙间事物之往来、屈信,皆如日月寒暑之循环往来,此所谓复。此为宇宙间事物变化所依之一大通则。故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惟其如此,所以宇宙间任何事物,若发展至一定程度,则即变而为其反面。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故乾卦六爻,以九五为最善。至于乾之上九,则为亢龙有悔,有穷之灾矣。孔子于此云: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物极必反,此《易》理,亦《老子》所持之理也。依《序卦》所解释,六十四卦之次序,亦表示物极必反之义。故相反之卦,常在一处。昔人谓《易》、《老》相通,盖就此等处说也。

汉代阴阳家之言最盛。依当时经师之说,则阴阳五行为天道运行之支配者。如董仲舒(西历纪元前一七九?前一〇四?)论五行云: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土居中央,谓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春秋繁露五行之义》)木、火、金、水,各主四时之一气,而土居中以策应之。因四时之气代为盛衰,所以有四时之循环变化;四时之气之所以代为盛衰,则因有阴阳以使之然。董仲舒曰:如金木水火,各奉其所主,以从阴阳,相与一力而并功。其实非独阴阳也,然而阴阳因之以起助其所主。故少阳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阳因火而起助,夏之养也。少阴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阴因水而起助,冬之藏也。(《天辨在人》)故四时之变化,实因阴阳消长流动之所致也。阳盛则助木火为春夏,而万物生长;阴盛则助金水为秋冬,而万物收藏。

阴阳五行不惟为天道运行之支配者,并为人事界中各种制度道德所取法。如对于社会伦理,董仲舒有三纲五纪之说(见《深察名号篇》),所谓三纲者,董仲舒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基义》)此于儒家所说人伦之中,特别提出三伦为纲。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说,在中国社会伦理上,尤有势力。依向来之传统的见解,批评人物,多注意于其忠孝大节:若大节有亏,则其余皆不足观。至于批评妇人,则只多注意于贞节问题,即其对于夫妇一伦之行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苟一失节,则一切皆不足论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于是臣、子、妻,即成为君、父、夫之附属品。董仲舒以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盖《易》本以当时君臣、男女、父子之关系,类推以说阴阳之关系;及阴阳之关系如彼所说,而当时君臣、男女、父子之关系,乃更见其合理矣。《白虎通义》更引申以为社会上一切制度,皆取法于五行。《白虎通义》曰:行有五,时有四,何?四时为时,五行为节。故木王即谓之春,金王即谓之秋,土尊不任职,君不居部,故时有四也。子不肯禅何法?法四时火不兴土而兴金也。父死子继何法?法木终火王也。兄死弟及何法?夏之承春也。(《白虎通义五行》)

易学中之象数一派,亦发达于汉,如《易纬》中所讲之易理,即宋儒所谓象数之学之发端。《左传》僖公十五年,韩简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此谓先有物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此乃与常识相合之说。上所讲《易》亦言象,如《系辞》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以制器者尚其象。亦言数,如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但彼系以为有物而后有象。八卦之象,乃伏羲仰观俯察所得。既有此象,人乃取之以制器。故象虽在人为的物之先,而实在天然的物之后也。此后八卦之地位日益高。讲《易》者,渐以为先有数,后有象,最后有物。此点汉人尚未明言,至宋儒始明言之。故所谓象数之学,发达于汉,而大成于宋。

所谓象数之学,初视之似为一大堆迷信,然其用意,亦在于对于宇宙及其中各方面之事物,作一有系统的解释。其注重数、象,与希腊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极多相同之点。毕氏举出各种物之数,并以小石排为某种形式以表示之。所谓以数入象。中国易学之讲象、数,正是如此。毕氏以为天是一个和声,在天文与音乐中,最可见数之功用。中国自汉以后讲律吕与历法者,皆以《易》之数为本。此仅举中国易学与毕氏学派大端相同之点,然即此亦足令人惊异矣。

阴阳家之学,虽杂有许多迷信,而中国科学萌芽,则多在其中。盖阴阳家之主要的动机,在于立一整个的系统,以包罗宇宙之万象而解释之。其方法虽误,其知识虽疏,然其欲将宇宙间诸事物系统化,欲知宇宙间诸事物之所以然,则固有科学之精神也。秦汉之政治,统一中国,秦汉之学术,亦欲统一宇宙。盖秦汉之统一,为中国以前未有之局。其时人觉此尚可能,他有何不可能者。故其在各面使事物整齐化、系统化之努力,可谓几于热狂。吾人必知汉人之环境,然后能明汉人之伟大。上文谓中国之讲历法音乐者,大都皆用阴阳家言。此外如讲医学及算学者亦多用阴阳家言。试观《黄帝内经》及《周髀算经》等书,即可知之。阴阳家在此各方面之势力,直至最近,始渐消灭。

冯友兰著,商务印书馆1933年12月初版,1945年11月第二版。 该书主要分析和阐释了孔子、墨子、孟子、老子、惠施、公孙龙、庄子、荀子、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朱子、陆象山、王阳明等的哲学思想。 关于朱熹,冯友兰认为,朱子之学乃是以周濂溪之太极图说为骨干,而以康节所讲之数、横渠所说之气,及程氏兄弟所说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融合之。在朱子看来,凡有形有象者,即是器;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是道。所谓道,即是指抽象的原理或概念;所谓器,即是指具体的事物。天下之物,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皆有其所以然之理;其理并且是在其物之先。一事物之理,即是该事物最完全的形式,也是该事物的最高的标准,这也就是极,是一事一物之极。而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它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标准。

猜你喜欢

  • 漫议S氏论中国诗

    《人物与批评》一文载《人间世》(一九三三年出版),作者列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散文家。其中有一段对于中国诗的批评,可供参考。西洋人不甚了解东方,总以之为神秘,尤其是中国思想及中国语言文字。S氏..

    21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诗人的复仇

    我歌唱,为了复仇!母亲编了一支歌谣,拍着我的头发责备我:孩子,你是一个复仇的精灵,因为你不守天老爷的规矩,就把你打下来,在土地上受罪。在农村的二月天,绿草爬上了墙头,春风,撑开了温暖的蓬帆那蛰息了整个..

  • 人的歌唱

    火的歌唱读《凤凰》有感并祝郭沫若先生五三寿辰在受难的土地上,在睡眠的土地上,你第一个撞出封建的门闸,向人民朗诵火的歌唱。你的歌是一团火,你的歌是力的舞蹈,你举着闪亮闪亮的火把,和广大的人民走在一道。这..

  • 人民与土地

    向黄河向红浪滔天的黄河,我大声地吹响了角笛。呜哒哒呜哒哒我吹出了心里的声音,我吹出了人民的声音。黄河的水汹涌地流,黄河的水愤怒地流,黄河的水要哭泣了,黄河的儿女熬煎在炮火里。日本法西斯的战马,奔窜着来..

  • 哲学晚安句子大全

    1、当你在犹豫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很大;当你勇敢踏出第一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很小。2、总会有一个人让你伤心,总会有一段情教会你转身。面对放在心里的人和无可奈何的感情,我们要做的并非坚持到底,而是适时放手。..

    24 好句大全 2025-06-09
  • “少年中国”的精神

    上回太炎先生话里面说现在青年的四种弱点,都是很可使我们反省的。他的意思是要我们少年人:一,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二,不要妄想凭借已成的势力;三,不要虚慕文明;四,不要好高骛远。这四条都是消极的忠告。..

    32 读书与做人 2025-06-04
  • 第十九讲 纵贯系统的圆熟

    假如我们对儒、释、道三家的基本观念有确定的了解,知道其最后的问题所在,便知这三个系统都指向最后的、究竟的层次。这即是说,这三个系统在层次上并无高低之分,它们同属于终极的形态之层次。从这终极的形态上来说..

    32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八讲 宋明儒学概述

    我写过一册书,是讲魏晋时代的哲学的,又以两册书来讲南北朝、隋、唐的佛教,还以四册书来讲宋明理学,其量最多。首先写成的是关于魏晋玄学的部分,就是《才性与玄理》这本书。然后再写宋明这个阶段的哲学,大体花了..

    31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七讲 圆教与圆善

    上一讲我们谈分别说与非分别说(1),以了解说法的两个方式。我们由分析哲学的分析(analysis)一层一层往上讲,探究到广义的分解。不但西方哲学重视分解,就是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也都重视分解。不分解便不能有所肯定..

    26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六讲 分别说与非分别说以及“表达圆教”之模式

    上一讲,我们提到要了解天台宗所说圆教的意义,必须先了解《般若经》的特殊性格,也就是说,必须先了解分别说与非分别说的观念。分别说与非分别说这个问题,西方哲学并未考虑过,它是从佛教启发出来的。以前的人吸取..

    26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五讲 佛教中圆教的意义

    上一讲,我们已说明如来藏系统的一心开二门,我们可以把这个架构看成一个有普遍性的共同模型,用它来消化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问题,这在哲学上是一个很大的贡献。然而依天台宗的判教而言,如来藏系统仍属别教。我们前面..

    27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四讲 《大乘起信论》之“一心开二门”

    今天,我们再从唯识宗阿赖耶识系统往前推进,来看看佛教的发展。在佛教教义的发展过程中,唯识宗并非最终之理境。顺着唯识宗的思想再往前发展,则是《大乘起信论》的系统。这个系统主要讲如来藏(1),即如来藏自性清..

    27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三讲 二谛与三性:如何安排科学知识?是不是主观主义?

    在上一讲中,我们讨论了佛教的一个主要基本观念缘起性空,及由此观念所牵连到的一些哲学问题,如康德、布拉德利等的想法。佛教的教理最复杂、启发性最大、所牵涉的哲学问题也极多。除缘起性空外,还有几个重要问题,..

    26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二讲 略说魏晋梁朝非主流的思想并略论佛教“缘起性空”

    一义所牵连到的诸哲学理境与问题上次我们叙述了魏晋玄学的主要课题及玄理之作用与价值。在魏晋时代下赅南北朝之梁朝,除了作为主流的玄学与佛教之外,还有三个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问题,即裴的《崇有论》、嵇康的《声无..

    24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一讲 魏晋玄学的主要课题以及玄理之内容与价值

    我这一系列的讲述是对于中国哲学各期的演变作一综括性的叙述,使得我们有一个基础的了解,然后才可以进一步谈从中国哲学中发展出来的新问题或者是在这个时代中所应注意的问题,或者是和西方哲学相接触而引发的问题,..

    28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讲 先秦名家之性格及其内容之概述

    先秦名家不如儒、墨、道、法等家那么整饬而有系统,也不同于它们是针对周文疲敝而发,因此,名家本身与周文没有直接的关系。儒、墨、道、法等家都是针对周文疲敝而发,然一发出那些思想,就连带地引出名家所讨论的那..

    29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九讲 法家所开出的政治格局之意义

    在上一讲中,我们说明了法家的主要工作及前后期法家的发展;这次再进一步来看法家的工作在政治上的影响,即法家所开出的政治格局(political frame)及其意义。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有三个关键:第一个是周公制礼作乐..

    27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八讲 法家之兴起及其事业

    在前几讲中我们已经说明先秦诸子都是针对周文疲敝而发,儒、道、墨三家均是如此。墨家在后来未起作用,因此重要的就只有道家和儒家。就周文疲敝是当时一政治、社会的客观问题来看,儒、道两家的态度大体是不中肯的,..

    27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七讲 道之“作用的表象”

    上一讲我们谈到儒家是纵者纵讲,道家、佛家是纵者横讲。今天我们接着讲,道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实有层和作用层分别不清楚,或者说没有分别。何以如此?这主要是因为道家所讲的无是境界形态的无。我们先把无当动词看..

    36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六讲 玄理系统之性格──纵贯横讲

    上一讲我们讨论了道家玄理之性格,这一讲将由道家的修行工夫这方面来进一步确定道家玄理之意义。并且将引进一个新的名词,来分别各家形态的不同。上讲集中于由无有及无有和物之关系这三点来了解,因而说道家的形而上..

    26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