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断桥残雪》全文及赏析
●木兰花慢·断桥残雪
【作者:周密】
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
自放鹤人归,月香水影,诗冷孤山。
等闲。
泮寒晛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间。
瓦陇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
琅玕.半倚云湾。
孤棹晚,载诗还。
是醉魂醒处,画桥第二,奁月初三。
东阑。
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湿锦鹓斑。
还见晴波涨绿,谢池梦草相关。
【鉴赏】
这是一首吟咏西湖景色的词作。周密写有十首《木兰花慢》,分别描写西湖十景,该词是其中的第三首,与其他各首一样,其突出特点是刻意求工,在词藻锤炼上颇下了一番功夫。
踏雪寻梅,是古人雅事之一。早在五世纪梁简文帝萧纲就有《雪里觅梅花》诗: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在西湖孤山之侧、里湖外湖之间的断桥,更是一个赏雪的好去处。觅梅花信息,起句写出一种焦急探求的急切心情。拥吟袖、暮鞭寒。词人边走边吟,天寒地冻,双袖紧掩;暮色苍茫、寒气袭人、词人不得不挥鞭驰马,词人觅梅花信息的雅兴之浓跃然纸上。此情此景,比起翩翩马上帽檐斜尽日寻春的贵公子来,别是一种高雅风致。接着自放鹤人归三句用林和靖的故事。北宋诗人林逋谥和靖,他结庐孤山,梅妻鹤子,终身不化。二十年间不入城市,纵一情 西湖山水间。像林逋这样的高士今已不见,词人的惋惜从自字中隐隐现出。月香水影,诗冷孤山,八个字清幽绝俗。上句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自然贴切;下句颇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那样的深深感慨。开头六句,前三句情调高昂,后三句则惋转曲折,今昔情景相较,显得跌宕有力。词人感情起伏荡漾,反复咏唱之间,更觉它韵味悠远。难怪《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该词谓敲金戛玉,嚼雪盥花,新妙无与为匹,可谓贴切。
等闲,在这里有不留意的意思。时光飞逝,转瞬间,泮寒晛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间。冰融化曰泮,一陽一气浮动曰晛。也许不要多久,雪消春至,到那时,冰雪消融为水,流入御沟,潺潺而鸣,来到人间。这是词人踏雪寻梅途中的想象。在天寒地冻,素裹银妆之时,词人却驰骋想象,仿佛看到春到人间,冰雪化为春水,另有一番新天地。本来,御沟宫女怨,流不到民家这里词人偏说冰雪融为御水到人间,其想象之美令人感叹!词人这里可能有所寓意。陈廷焯称这十首《木兰花慢》不过无谓游词(《白雨斋词话》)的话,似并不公允。瓦陇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从上面的想象,又回到觅梅花信息的现实中来。瓦陇竹根,指屋顶竹根。四字分别表示上、下,但暗示都有皑皑白雪覆盖。面对着这纤尘不染,超凡脱俗之境界,不由得词人愿在柳下解鞍,盘桓徜徉于这桃源仙境。
下阕先写所见的断桥景物。琅玕,本指美石,石而似珠,这里实指翠竹。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留客夏篁青琅玕.仇注云:诗家多以琅玕比竹。可知是说一片翠竹,迤逦远去,依停烟雾缭绕水湾。这两句点染出环境的幽静。孤棹晚,载诗还。上应吟字,词人的吟兴,无论是挥鞭而来,还是乘扁舟一叶,在暮色苍茫中踏上归途,都始终不衰。来时拥吟袖;归时载诗还,作者对风景的流连与如潮的遐思,在这里表现得委婉生动。
接着对这种幽情雅意再作深一层渲染:是醉魂醒处,画桥第二,奁月初三。画桥,指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二、三两句相互映衬,声情并著。奁,本为妇女的镜匣。这里是说,斜月当空,玲珑剔透,犹如妆镜掀起一角镜袱,露出一缕幽淡的清光。这些正是所谓尽洗靡曼,独标清丽,有韶倩之色,有绵渺之思(戈载《七家词选》)的妙句,意境幽邃,但字面上却浅近易明。可说雅丽处取清真(周邦彦),绵密处取梦窗(吴文英),清脱淡雅,而自有独至处。写过断桥美景、游兴盎然,自我方面的抒怀后,词人变幻笔法,转写另一情事:东阑。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湿锦鹓斑。阑,与栏通,这里指东边的花园,锦鹓斑:鹓,鹓刍鸟,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这里指锦缎鞋上鸾凤鸟一样的图案。这是词人于归途中所见之奇美景致;在小园幽径之上,莲步轻盈,使人轻轻嗔怪雪消后的浅泥,溅湿了她绣有鸾凤图案的锦鞋。在游赏之类的诗词里,诗人于自我抒情时,插入耳闻目见的图景,此法十分常见。如尹廷高《花港观鱼》本是写自己看到逐队嬉游的鱼儿,却忽然宕开一笔写红妆静立阑干外,吞尽残香总未知。这种插图,更使诗情荡漾摇曳多姿,为词人的断桥之游,生姿添色,带有生活气息。还见晴波涨绿,谢池梦草相关。这时,天朗气清,湖水碧酖,仿佛谢灵运梦中的春草池塘,鸟鸣莺啭,也萦绕在我耳边。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故称谢池。《南史。谢惠连传》称,这两句诗是谢灵运梦见他弟弟谢惠连,文思大畅所得。故称梦草。最后畅想春天即将来临,在欢快之情尽展中缓缓拉下全篇结束的帷幕。
周密祖籍山东济南,幼年随父宦游闽浙。《木兰花慢》赋西湖十景,是他三十二岁时的名作。他出身名门,然而尚涉世不深,词中风格清高澹远,正是这一时期的写照,题曰《断桥残雪》,却通首不见一个雪字,但却无处不在写雪。比如梅花信息而需要觅,有雪:诗冷二字,暗中写雪:等闲三句写雪融化时的情状,瓦陇竹根之所以更好,乃是因为有雪点缀,佳人步玉自然写出雪态;就是到最后的晴波涨绿,这新绿溅溅的水中,也尽含雪的魂影。这首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即是虚实错落,情致婉转残雪皆于虚处时时流露。其次,词中妙句颇多,但此处之妙不是以辞浅意深见长,而是清丽动人,表现了周密青年时代的诗词风格。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