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尚书

谁制定了治国安邦的规则

2025-08-17 11:27 古代文学

【原文】

惟十有三祀(1),王访访于箕了。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 阴骘下民(2),相协厥居(3),我不知其彝伦攸叙(4)。”

箕子乃言日:“我闻在昔,鲧陻洪水(5),汩陈其五行(6)。帝乃震 怒,不畀洪范九畴(7),彝伦攸斁(8)。鲧则殛死(9),禹乃嗣兴。天乃锡 禹洪范九畴(10),彝伦攸叙。

“初一曰五行(11),次二曰敬用五事(12),次三曰农用八政(13),次四 曰协用五纪(14),次五曰建用皇极(15),次六曰义用三德(16),次七日明用 稽疑(17),次八曰念用庶征(18),次九曰向用五福(19),威用六极(20)。”

【注释】

(1)有:又。祀;年。十有三祀指周文王建国后的第十三年,也是周 武士即位后的第四年、灭商后的第二年。(2)阴骘(zhi):意思是庇护,保 护。(3)相;帮助。协:和。厥:他们,指臣民。(4)彝伦:常理。攸: 所以。叙:顺序,这里的意思是制定,规定。(5)鲧(gui):人名,夏禹 的父亲。陻(yin):堵塞。(6)汩(gu):乱。陈:列。行:用。五行指水 火木金上这五种被人利用的物质。(7)畀(bi):给予。畴:种类。九畴指 治国的几种大法。(8)斁(du):败坏。(9)殛(ji):诛,这平指流放。 (10)锡:赐,给予。(11)初一:第一。(12)次:第。五事:貌、言、视、 听、思五件事。(13)农:努力。八政:八种政事(14)协:合。五纪:五 种记时的方法。(15)建:建立。皇极:意思是指至高无上的法则。 (17)义(yi):治理,指治理臣民。(17)稽:考察。(18)念:考虑、庶:多 征:征兆。(19)向:劝导、(20)威:畏惧,警戒。

【译文】

周文王十三年,武王拜访箕子。武王说道:“啊!箕子,上天 庇护下民,帮助他们和睦地居住在一起,我不知道上天规定了哪 些治国的常理。”

箕子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堵塞治理洪水,将水火木金上五 行的排列扰乱了。天帝大怒,没有把九种治国大法给鲧。治国安 邦的常理受到了破坏。鲧在流放中死去,禹起来继承父业,上天 于是就把九种大法赐给了禹,治国安邦的常理因此确立起来。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慎重做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办好八种 政务,第四是合用五种记时方法,第五是建立最高法则,第六是 用三种德行治理臣民,第七是明智地用卜筮来排除疑惑,第八是 细致研究各种征兆,第九是用五福劝勉匝民,用六极惩戒罪恶。”

【读解】

治国安邦是政治家的首要职责,无论他主观上是否真的想把 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欢乐,只要他想在统治宝座上呆下去,就不得不考虑如何治理国家。这道 理就像商人为了赚钱,为了使生意长期做下去,就不得不使自己 的商品货真价实一样,否则只有丢掉自己的饭碗。

治国安邦要讲规则,正如游戏也要讲规则一样。规则来自哪 里?按照《洪范》的说法,是上天授与的,并且上天在授与规则 时还要加以选择。不能按规则办事的人就不授与,就让他下课, 比如鲧就是这样。这套说法对敬畏上天和天命的古人来说,是很 有效的,但对我们来说,却显得有些荒唐。

所谓上天,不过是人自己臆想出来的某种超人的存在,实质上是人自身意志的外化。用这种观点来看,天授治国大法,就是人授治国大法这。治国规则是人制定的,也要由人来执行和遵守。用 上天来解释这一切,大概是为了增加一点神秘性和权威性吧。

暴君和开明君主的区别在于:暴君把个人意志看得高于一切, 凌驾于规则之上,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比如商纣王;开明君主 尊重规则,讲究按规则办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依法办事,使自 己的言行合于仪轨,比如周文王和周武王。箕子看中武王而授与 洪范九畴,正是看中了他是个守规矩的人,因为对蔑视规则的人 来说,任何规则都是没有意义的。对付不讲规则的人的最好办法, 也是不讲规则。

猜你喜欢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原文】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②于我哉?”【注释】①识(Zhi):记。②何有:有什么,意思是没有什么了。【译文】孔子说:“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

    4 古代文学 2025-11-16
  •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原文】子贡曰:如果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②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①病诸:病,不..

    4 古代文学 2025-11-16
  •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注释】①衅:同叛,指离经叛道。【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读解】颜..

    5 古代文学 2025-11-16
  • 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

    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原文】宰我问曰:“仁者,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子?”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①也,不可陷也;可欺②也,不可罔也。”【注释】①逝:通“折”,摧折。②欺、罔:《孟子-..

    6 古代文学 2025-11-16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智者喜一爱一水,仁者喜一爱一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读解】以山水形容仁者智..

    6 古代文学 2025-11-16
  • 有耕耘才有收获

    有耕耘才有收获【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①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①民:通“人”。【译文】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

    5 古代文学 2025-11-16
  • 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

    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孔子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读解】..

    5 古代文学 2025-11-16
  • 知之、好之、与乐之

    知之、好之、与乐之【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读解】无论是学习还是进德修业等等,这都是三种不同的境..

    5 古代文学 2025-11-16
  • 正直是立身之本

    正直是立身之本【原文】子曰:“人之生也①直,罔②之生也幸③而免。”【注释】①也:语气词。②罔:诬罔的人,不正直的人。③幸:侥幸.【译文】孔子说:“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过是侥幸免于..

    5 古代文学 2025-11-16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原文】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注释】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

    5 古代文学 2025-11-16
  • 口才可以免祸

    口才可以免祸【原文】子曰:“不有祝鮀之佞①而有宋朝②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注释】①祝鮀(tuo);卫国大夫,字子鱼。据《左传》记载,他很有口才。②佞:口才。③宋朝:指宋国的公子朝,以美貌著称。《左..

    5 古代文学 2025-11-16
  • 不自夸,不居功

    不自夸,不居功【原文】子曰:“盂之反①不伐②。奔而殿③,将人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注释】①孟之反:鲁国大夫,又称孟之侧。②伐:自夸。③殿:殿后,走在部队最后面。【译文】孔子说:“孟之..

    6 古代文学 2025-11-16
  • 不开后门,不拉关系

    不开后门,不拉关系【原文】子游为武城宰①。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②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③之室也。”【注释】①武城宰:武城的地方官,相当于武城县的县长。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5 古代文学 2025-11-16
  •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原文】冉求①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②”【注释】①冉求:孔子的学生,字子有。②画:画界为限,引申为止。【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

    4 古代文学 2025-11-16
  • 安贫乐道的典范

    安贫乐道的典范【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注释】①箪(dan):古人盛饭的圆形竹器,类似筐。【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

    5 古代文学 2025-11-16
  • 贵在坚持

    贵在坚持【原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违仁。其余则四月至焉而已矣。”【注释】①三月:与下文的“四月至焉”相对,“三月”指长期,不一定实指三个月,“日月至焉”指短时间,偶尔。【译文】孔子说:“颜回嘛..

    4 古代文学 2025-11-16
  • 不要搞“血统论”

    不要搞“血统论”【原文】子谓仲弓①,曰:“犁牛②之子驿且角③,虽欲勿用④,山川其舍诸③?”【注释】①仲弓:即冉雍,字仲弓。②犁牛:耕牛。③驿且角:驿,赤色,周朝以赤色为贵。角,指角长得很周正、④勿用:..

    4 古代文学 2025-11-16
  • 该得的不要推辞

    该得的不要推辞【原文】原思①为之宰②,与之粟九百③,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一党一④乎!”【注释】①原思:孔子的学生,姓原,名宪,字子思。②宰:指大夫的家宰,出当于回家。这时孔子人概是在做司寇,所..

    4 古代文学 2025-11-16
  •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原文】子华①使于齐,冉子②为其母请粟③。子曰:“与之釜④”请益。日:“与之庾⑤”。”冉子与之粟五秉6。子曰:“赤之适7齐也,乘肥马8,衣9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10急不继富。”【..

    4 古代文学 2025-11-16
  • 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原文】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译文】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他们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读解】圣人与我们..

    7 古代文学 2025-11-1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