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木星行度
相与营室晨出东方 秦始皇帝元 三 五 七 九 〔二〕与东辟(壁)
晨出东方 二 四 六 〔八〕 〔十〕 〔三〕与娄晨
出东方 三 五 七 〔九〕 〔一〕 〔四〕与毕晨
出东方 四 六 八 〔廿廿〕 〔二〕 〔五〕与东井晨
出东方 五 七 九 汉元 孝惠〔元〕 〔六〕与柳晨
出东方 六 八 卅 二 二 〔七〕与张晨
出东方 七 九 一 〔三〕 〔三〕 〔八〕与轸晨
出东方 八 廿 二 〔四〕 四 〔元〕与亢晨
出东方 九 一 三 五 五 二与心晨
出东方 十 二 四 六 六 三与斗晨出东方 一 三 五 七 七 与婺女晨
出东方 二 四 六 八 代皇
秦始皇帝元年正月,岁星日行廿分,十二日而行一度,终〔岁行卅〕度百五分,见三〔百六十五日而夕入西方,伏〕卅日,三百九十五日而复出东方。〔十二〕岁一周天,廿四岁一与大〔白〕合营室。
我国古代现存最古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大约作于公元前170年左右。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约八千馀字,原件没有标题,帛书的整理者根据其内容定名为《五星占》,并区分为九章:第一章,木星;第二章,金星;第三章,火星;第四章,土星;第五章,水星;第六章,星总论;第七章,木星行度;第八章,土星行度;第九章,金星行度。其中,有关金星的篇幅最多,约占全文的一半以上。在占文中,保存了已经失传的《天文星占》(甘德撰)和《天文》(石申撰)这两部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的部分内容。其中,尤以《天文星占》的内容为多。特别重要的是,第七至第九共三章分别标出了秦始皇元年(前246)到汉文帝三年(前177)共七十年间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并描绘了这三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动态。占文表明,当时的星象研究者已运用速度乘时间等于距离的这一公式来研究和推算行星的动态与所处位置,这比战国时期甘德、石申二人的探讨前进了一步,并成为后代编制历法时“步五星”工作的先声。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数据,如金星的会合期为584.4日,比现今的测值只大0.48日;土星的会合期为377日,比现今的测值只小1.09日;恒星周期为30年,比现今的测值大0.54年。书中还明确地反映出1度等于240分的进位制度,属于首创。《五星占》在我国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