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道德经释义

三十九

2025-08-22 11:26 古代文学

“昔之得一者:”

昔:指天地万物的开始。一:指先天的混元一炁,亦指平衡,和谐统一之特征。

未有天地万物之前的混沌之初,是为先天的混元一炁,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大无小,无贵无贱,是谓混然一体。此谓“一”。

“天得一以清。”

天地万物皆依次混然一炁而生,由一至万,“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在始判,清浊兆分之际,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因天得此“一”,故有日月星辰之运转,春夏秋冬之替,风云雨雷之兴作。天道运行,万类白化,始终处于和谐有序状态,一派清明之景,毫无混乱之象。此谓“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先天混元一炁的基本特点,是平衡,和谐统一。由重浊之气下降凝聚而成的地球,内有核、幔、壳三层,外分熟、、寒五带,布局严整,井然有序,自然运转,平稳安宁。若不平,失去统一必火山爆发,地震,山崩,灾祸四起。只有得此“一”,方能不失常序,平稳安宁。此谓“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周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又曰:“不测之谓神”。此“神”指二气的功能及妙用。二气感,达到平衡与统一是谓混元一炁。故“一”即道。“道”虽无形无象,却生物生人,为“众妙之门”。此生化之门至妙至灵。此谓“神得一以灵”。若不平,二气不;和谐破坏,则不能生物生人,妙灵之亦必丧失矣。

“谷”即空谷。水止于平,道止于中。天道是背高就下,损余补缺,自达平衡。谷若低凹之处,水自流来自然充盈。谷所以能自然盈满,全由“道”之平衡之理所致。

万物由二气合和而成。不合,不得统一,则万物无由以生。孤不生,独不长。只有二气感,合而为一,方能生出万物。

侯王为天下至尊至贵者。此谓至上。而侯王常以“孤”、“寡”、“不谷”自称,自认为至下。此至上与至下折中平衡,达至中平,此谓“一”。至高无上的侯王若能出之于言,践之于行,自然无为,柔弱谦下,不贪财货,不施***,以百姓心为心,以民为至上,则必为万民拥护,四海宾服,天下太平,百业兴旺,风气淳正。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以上的”清”、“宁”、“灵”、“盈”、“生”、“正”,皆由混元一炁的平衡统一原理所致。相反地,若天不能保持“清”,则必然会纷乱破裂;地不能保持“宁”,则必然爆发火山地震;神不能保持“灵”,必然丧失灵妙之功能;谷不能保持“盈”,必然自行枯竭;万物不能生长繁衍,必然衰亡绝灭;侯王不能保持权势和地位,就要垮台。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道”的体是中平。所以,贵必须以贱为根本,高必须以下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合“道”。

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以贱为本”么?难道不是么?其实,侯王这样做,正是为了达到平衡,以合于“道”。

这和造车的道理一样。车未造成时,各种零件乱七八糟,各自分立,自以为是,而在车造成后,各种零件则同合于一车之中,共同起着运载的功能,其零件的长短、大小、高低、贵贱等差别全部消失于此车之中。

美玉本来是珍贵的,石头本来是粗贱的。为了使两者达到平衡与统一,使其贵贱相合于一体之中,我不看重珍贵华美的碌碌之玉,亦不厌弃粗糙鄙陋的硌硌之石。而将它们平等看待,不分贵贱。

此章总旨,在于说明万事万物皆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平衡、合和与统一,可以得到好的、吉的结果;反之,若彼此分裂,,不能合和与统一,则必然得到坏的、凶的结果。

本章主要讲了对立面合和统一的重要

猜你喜欢

  • 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使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清静无为之道的玄理妙用,我就以此去实行。然而我最担心的是在实行中走邪路。其实,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犹如平坦的大路,很平坦,至简..

    4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起始。这个起始,就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根。如果认识并掌握了这个本根,就可以理解由此而产生的..

    4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五十一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天地万物无不由浑沦一气的无极大“道”所生。物之得于“道”者,便是“德”。含缊滋润,辅翼陶成者,皆是”德”..

    2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人生为出,死去为入。生来死去,新陈代谢,乃自然之规律。然而,人生死大致分三种情况:一、顺自然而生息,无病无灾..

    3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有”道”的圣人,他们无私无偏,不固执个人之见;他们大公无私,不贪名利,而以百姓之心为己之心,以..

    3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常人为学,旨在积累知识,日积月累,其知识量亦日益俱增,乃至博学多才。与此相反,修道的人则在不断地剔除杂念,减少思虑,以至达到一念不起、十性十..

    3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有“道”之人,视天下人之身,亦我之身,天下人之心,亦我之心;我之所恶,天下人亦必恶之,我之所好,天下人亦..

    2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恬淡无为的自然之道行于天下,各国必安守本分,无争无战,和平相处,马亦守其本份,事农耕田,引重致远,为正常的人生效力。天下无此无为之道,人失其常,物弃其份..

    1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生万物、成万物者,是气化的自然之道,然则无形无象,犹若缺然不足。充满宇宙的自然元气,好似真空一样,但它可生物生人,妙用无穷无尽。“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2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虚荣和身十体相比,那个最亲?身十体和钱财相较,那个最多?得到名利却命丧黄泉,那个是病?“是故甚十爱十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贪图名利之心愈甚,劳人身心、耗人十精十..

    3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遍满太空的真空妙气,虽至虚至柔,却可驰骋天下,渗入任何致密而坚十硬的物体,在里面自十由出入,穿来穿去。..

    1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太空生出一气,一气分出十陰十陽十二气,二气合和生出中合之气,十陰十、十陽十、和三气生出自然万物。这是宇宙起源论,指出三气由虚空生出,万物由三气生出。“万物负十..

    3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清静无为的真常之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空洞虚无,至为微妙,完全不同于凡见的万事万物。天十性十纯全,未被后天机..

    3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

    “反者,道之动。”宇宙万物繁盛的反面——虚静之处,含藏着无穷的生发动力,故《周易·系辞》下传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十精十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

    3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三十八

    此章是《道德经》下篇的首章。上篇开宗称“道”,下篇起首明“德”。“德”继之于“道”。“道”有“常道”、“可道”之分;“德”有“上德”、“下德”之别。“道”与“德”的特十性十已述于前。此章只谈“道”,“..

    3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永远不劳心力,顺应自然,没有任何私意造作和妄为,但天下事物,各有条有理.皆是道之所成。“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侯王如能持守此道,心地纯一,真诚不妄,清静..

    4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歙”,是合十拢,收缩。“张”,是放开。如果将要收缩合十拢,则首先要张开放大。如白起藉赵括之攻势,首先张开国境,以诈败诱赵兵入围,然后封闭国境,断其后路,终使数十万赵军成为俘虏..

    4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大象”,即道,因道大无法比拟,故假借”大象”描述。倘若能执守修持无与伦比的自然之道,天下的品物万类,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无不宾服与归往。不仅一一归往与不相害..

    4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至,无所不达,无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向无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十性十,顺其自然。“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十..

    4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十性十正邪是非者,只能算做睿智。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十性十过失的人,才算明白。“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胜过别人的人,不过是强壮有力,只有能主宰和控制住..

    4 古代文学 2025-08-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