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道德经释义

四十

2025-08-22 11:33 古代文学

“反者,道之动。”

宇宙万物繁盛的反面——虚静之处,含藏着无穷的生发动力,故《周易·系辞》下传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一德之盛也。”

现以十二月之卦象的运变为例,阐述这一规律:

十月,为至至静之时,其卦为坤,其象为?,六位皆,是纯之体。此纯之体不能久留,必移于十一月。

十一月,虽为至寒,但一已生于下,其卦为复。复者,一来复也,其象为?,五位属,一位属。所谓冬至一生,乃是此意。渐趋于十二月。

十二月,其卦为临,其象为?,临即天地之生气到来之意。由此渐移于正月。

正月,其卦为泰,其象为?。泰者,通也,即天地生气通畅之意。万物草木皆应此而生。此时三相等,气候平。所谓“三开泰”即是此意。天开于子为一,地辟于丑为二,人生于寅为三“春”字三横是表示三。中间透一“人”字,是取人生于寅之意,下有一“日”字,是取日光普照才得春暖花开之意。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由三所致。天道运行,必移于二月。

二月,其卦为大壮,其象为?。壮者,草木由幼弱至壮之意。此卦四大于,此为壮盛之意。渐移于三月。

三月,其卦为夬,其象为?。夬者,决也,也。只有一势强大决一之意。渐移于四月。

四月,其卦为乾,其象为?,乾为纯,是极之谓,此时万物迅猛生长,达至极盛。物极必反,至而。在达至极之时,必然生。故至的四月必移于一的五月。

五月,其卦为姤,其象为?,姤者,遇也,也。虽上有五,但下已有一渐生,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已开始逆转,向回复。渐移至六月。

六月,其卦为遁,其象为?,遁者,退藏也。是渐长而渐退藏的意思。

七月,其卦为否,其象为?,否者,塞也。此月虽是平衡之时,但生气已闭塞,与正月相反。正月是三在上而渐消,三在下而渐长;七月则是三在上而渐消,三在下而渐长。此谓之否。

八月,其卦为观,其象为?。观者,看也。是气显著而大为可观之意。

九月,其卦为剥,其象为?。剥者,落也。即万物雕零,衰落之意。

十月,又复坤卦,达至纯,万物枯亡,生机已尽。但极必反,冬至一生,又会消,进入下一周期。坤卦虽是纯主体,天地万物的生机均含藏于其中。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万物是在消长中,往来伸屈,周而复始地运化着,但繁盛的反面即虚静之处,含藏着无限的生发动力。这就是“道”的运化规律。所谓“反者道之动”,盖是此意。

“弱者,道之用。”

事物的运化是向反面趋移,是至而至而,物极必反。

从这一运动的规律看,立足于冬,必走向夏;立足于夏,必走向冬;立足于昼,必走向夜;立足于夜,必走向昼;立足于盛,必走向衰;立足于衰,必走向盛。

同样道理,立足于刚,则必走向柔;立足于柔,则必走向刚;立足于强,则必走向弱;立足于弱,则必走向强。只有立足柔弱,才能走向刚强。凡强大之物皆来自弱小,“合抱之木生于毫未”。因而,只有处事柔弱,不争、谦下,方可成就大事业,达到成功之目的。这就是“为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是指天地之有形象的事物。“无”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无极,即“道”。万物,指芸芸丛生的亿万生灵。

天下芸芸丛生的亿万生灵产生于天地,天地来自混元一气的无形大“道”。

本章主要讲了自然界的辩证法。

猜你喜欢

  • 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使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清静无为之道的玄理妙用,我就以此去实行。然而我最担心的是在实行中走邪路。其实,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犹如平坦的大路,很平坦,至简..

    3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起始。这个起始,就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根。如果认识并掌握了这个本根,就可以理解由此而产生的..

    3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五十一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天地万物无不由浑沦一气的无极大“道”所生。物之得于“道”者,便是“德”。含缊滋润,辅翼陶成者,皆是”德”..

    1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人生为出,死去为入。生来死去,新陈代谢,乃自然之规律。然而,人生死大致分三种情况:一、顺自然而生息,无病无灾..

    2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有”道”的圣人,他们无私无偏,不固执个人之见;他们大公无私,不贪名利,而以百姓之心为己之心,以..

    1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常人为学,旨在积累知识,日积月累,其知识量亦日益俱增,乃至博学多才。与此相反,修道的人则在不断地剔除杂念,减少思虑,以至达到一念不起、十性十..

    1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有“道”之人,视天下人之身,亦我之身,天下人之心,亦我之心;我之所恶,天下人亦必恶之,我之所好,天下人亦..

    1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恬淡无为的自然之道行于天下,各国必安守本分,无争无战,和平相处,马亦守其本份,事农耕田,引重致远,为正常的人生效力。天下无此无为之道,人失其常,物弃其份..

    0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生万物、成万物者,是气化的自然之道,然则无形无象,犹若缺然不足。充满宇宙的自然元气,好似真空一样,但它可生物生人,妙用无穷无尽。“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0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虚荣和身十体相比,那个最亲?身十体和钱财相较,那个最多?得到名利却命丧黄泉,那个是病?“是故甚十爱十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贪图名利之心愈甚,劳人身心、耗人十精十..

    2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遍满太空的真空妙气,虽至虚至柔,却可驰骋天下,渗入任何致密而坚十硬的物体,在里面自十由出入,穿来穿去。..

    0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太空生出一气,一气分出十陰十陽十二气,二气合和生出中合之气,十陰十、十陽十、和三气生出自然万物。这是宇宙起源论,指出三气由虚空生出,万物由三气生出。“万物负十..

    2 古代文学 2025-08-22
  • 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清静无为的真常之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空洞虚无,至为微妙,完全不同于凡见的万事万物。天十性十纯全,未被后天机..

    1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昔:指天地万物的开始。一:指先天的混元一炁,亦指十陰十陽十平衡,和谐统一之特征。未有天地万物之前的混沌之初,是为先天的混元一炁,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大无小,无贵无贱,是谓混然一体。此..

    1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三十八

    此章是《道德经》下篇的首章。上篇开宗称“道”,下篇起首明“德”。“德”继之于“道”。“道”有“常道”、“可道”之分;“德”有“上德”、“下德”之别。“道”与“德”的特十性十已述于前。此章只谈“道”,“..

    2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永远不劳心力,顺应自然,没有任何私意造作和妄为,但天下事物,各有条有理.皆是道之所成。“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侯王如能持守此道,心地纯一,真诚不妄,清静..

    3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歙”,是合十拢,收缩。“张”,是放开。如果将要收缩合十拢,则首先要张开放大。如白起藉赵括之攻势,首先张开国境,以诈败诱赵兵入围,然后封闭国境,断其后路,终使数十万赵军成为俘虏..

    2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大象”,即道,因道大无法比拟,故假借”大象”描述。倘若能执守修持无与伦比的自然之道,天下的品物万类,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无不宾服与归往。不仅一一归往与不相害..

    3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至,无所不达,无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向无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十性十,顺其自然。“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十..

    2 古代文学 2025-08-22
  • 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十性十正邪是非者,只能算做睿智。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十性十过失的人,才算明白。“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胜过别人的人,不过是强壮有力,只有能主宰和控制住..

    4 古代文学 2025-08-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