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见证歌
肺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因气动也)则病喘与咳。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不因气动)为气嗽。喘渴烦心胸满结。 臂之内前廉痛。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所生病者为鼻衄。目痛口干喉痹候。大指次指用为难。肩前 外痛相参。 胃经多气复多血。是动欠伸面颜黑。凄凄恶寒畏见人。忽闻木音心震慑。登高而歌弃衣走。甚则腹胀气贲响。凡此诸疾 厥竭。所生病者狂疟说。湿温汗出鼻血流。口 唇胗喉痹结。膝膑疼痛腹胀兼。气膺伏兔 外廉。足跗中趾俱痛彻。有余消谷溺黄色。不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胀满不消食。气盛身前热似蒸。此是胃经之病真。 脾经气盛而血衰。是动其病气所为。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痛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食与气快然衰。所生病者舌肿痛。体重不食亦如之。烦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疟随。不卧强立股膝肿。疽发身黄大指痿。 心经多气少血宫。是动心脾痛难任。渴欲饮水咽干燥。所生胁痛目如金。胁臂之内后廉痛。掌中有热向经寻。 小肠气少还多血。是动则病痛咽嗌。颔下肿兮不可顾。肩似拔兮 似折。所生病主肩 痛。耳聋目黄肿腮颊。肘臂之外后廉痛。部分尤当细分别。 膀胱血多气犹少。是动头疼不可当。项似拔兮腰似折。髀强痛彻脊中央。 如结兮 如裂。是为踝厥筋乃伤。所主疟痔小指废。头囟项痛目色黄。腰尻 脚疼连背。泪流鼻衄及癫狂。 肾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饥不欲食。喘嗽唾血喉中鸣。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视KT KT 气不足。心悬如饥常惕惕。所生病者为舌干。口热咽痛气贲促。股内后廉并脊疼。心肠烦痛疸而 。痿厥嗜卧体怠惰。足下热痛皆骨厥。 心包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心中澹澹或大动。喜笑目黄面赤色。所生病者为烦心。心痛掌中热之疾。 三焦少血还多气。是动耳鸣喉肿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后痛兼目锐 。肩 肘臂外 疼。小指次指亦如废。胆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疼痛难转移。面尘足热体无泽。所生头痛连锐。缺盆肿痛并两腋。马刀挟瘿生两旁。汗出振寒 疟疾。胸胁髀膝至跗骨。绝骨踝痛及诸节。肝经血多气少方。是动腰疼俯仰难。男疝女人少腹肿。面尘脱色及咽干。所生病者为胸满。呕吐洞泄小便难。或时遗溺并狐疝。临症还须仔细看。(机按。经言十二经是动及所生诸病。虚则补之。实则写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兹集切脉观色数条于前。继集诸经病症数条于后。盖欲学人备举兼尽。庶不陷于一偏。免致杀人于无知无识。阴谴之报。或可以少逭也。)
针灸问对( 刊于1530年)由明汪机撰,书共三卷。 书凡三卷。上、中两卷,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荣卫气血、针刺诸疾及其方法。下卷,专论灸法适应证及经络俞穴。本书首先指出“ 用针必先诊脉”,强调“切脉、观色,医之大要”。反对“医者不究病因、不察传变,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说”。他批评那些“ 徒执孔穴“”按谱施治”的医生为“按图索骥”,或“譬之狂潦泛滥,欲塞下流而获安省”。主张针治疾病宜“先定五脏之脉,备循九候之诊,而有太过不及者,然后乃存意于用针之法”。其次又提出针灸疗法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他说“:病邪大甚,元气已伤,决非针元所能济矣。假如痨瘵阴虚火动,法当滋阴降火,针能滋阴否乎?痿证肺热叶焦,法当清金补水,针能补水否乎?经曰‘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调以甘药是也’。知此则病之可针、不可针每可以类通矣。奈何世之专针科者,既不识脉,又不察形,但问何病,便针何穴,以致误针成痼疾者有矣。”在针灸施治上,强调据证立法,法随证变。他说:“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亦无穷。或在上下取之,或在下上取之,或正取之,或直取之。审经与络,分血与气。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庶得随机应变之理”。汪氏还指出《金针赋》所云之“ 针刺十四法”以及“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龙虎交战”等一系列针法,是巧立名目。他说:“考其针法,合理者少,悖理者多,错杂紊乱,繁冗重复”。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反对“哗众取宠”的科学态度。书末列禁针禁灸穴歌、十二经见证歌、十二经井、荥、俞、经、合歌、经穴起止歌、天心十一穴歌,经脉交会八穴歌等针灸歌赋,以便诵记。第 417 页汪氏序云“,本书乃取《灵枢》、《素问》、《难经》及诸家针灸之书,穷搜博览,遇有论及针灸者,日逐笔录,积之盈箧,不忍废弃,因复序次其说,设为问难,以著明之,名曰《针灸问对》。”足见汪氏致学之严谨。所辑之书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