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谈美书简 / 朱光潜

三 谈人

2025-08-26 16:16 谈美书简

朋友们:

谈美,我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何况文艺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批评,同样也离不开人。

你我都是人,还不知道人是怎么回事吗?世间事物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做人的最高智慧。可不是吗?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还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仙子也渺茫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类人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也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要了解现代社会人,还须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而且加过评注。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古代社会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是怎样起源的呢?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食就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就是绵延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汉文美字就起于羊羹的味道,中外文都把趣味来指审美力。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唱歌作乐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关于这些,格罗斯(K.Groos)在《艺术起源》里讲得很详细,较易得到的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也可以参看。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个活人时时刻刻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为着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对象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和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这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之类,使它实现为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这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心理学在近代已成为一种自然科学,在过去是附属于哲学的。过去哲学家主要是意识形态制造者,他们大半只看重认识而轻视实践,偏重感觉神经到脑中枢那一环而忽视脑中枢到运动神经那一环,也就是忽视情感、思考和意志到行动那一环。他们大半止于认识,不能把认识转化为行动。不过这种认识也可以起指导旁人行动的作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就是针对这些人说的。

就连在认识方面,较早的哲学家们也大半过分重视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而他们所理解的理性是先验的甚至是超验的,并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这种局面到十七八世纪启蒙运动中英国的培根和霍布士等经验派哲学家才把它转变过来,把理性认识移植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理性认识看做是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经济主义在欧洲大陆上发生了深远影响,它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先驱,费尔巴哈就是一个著例。他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2],对现实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结果是人作为主体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能动的方面,却让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而且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体的活动[3]。这份《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但在用词和行文方面有些艰晦,初学者不免茫然,把它的极端重要性忽视过去。这里所要解释的主要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也就是主体(人)和客体(对象)的关系。费尔巴哈由于片面地强调感性的直观(对客体所观照到的形状),忽视了这感性活动来自人的能动活动方面(即实践)。毛病出在他不了解人(主体)和他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客体)既是相对立而又相依为命的,客观世界(客体)靠人来改造和认识,而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既体现了自己,也改造了自己。因此物(客体)之中有人(主体),人之中也有物。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体的活动。参加过五十年代国内美学讨论的人们都会记得多数人坚持美是客观的,我自己是从美是主观的转变到主客观统一的。当时我是从对客观事实的粗浅理解达到这种转变的,还没有懂得马克思在《提纲》中关于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阐述的深刻意义。这场争论到现在似还没有彻底解决,来访或来信的朋友们还经常问到这一点,所以不嫌词费,趁此作一番说明,同时也想证明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对于研究美学的极端重要性。

谈到观点的转变,我还应谈一谈近代美学的真正开山祖康德这位主观唯心论者对我的影响,并且进行一点力所能及的批判。大家都知道,我过去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忠实信徒,可能还不知道对康德的信仰坚定了我对克罗齐的信仰。康德自己承认英国经验派怀疑论者休谟把他从哲学酣梦中震醒过来,但他始终没有摆脱他的超验理性或纯理性。在《判断力的批判》上部,康德对美进行了他的有名的分析。我在《西方美学史》第十二章里对他的分析结果作了如下的概括叙述:

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所以有别于一般快感以及功利的和道德的活动,即不是一种实践活动;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所以有别于逻辑判断,即不是一种概念性认识活动;它不涉及明确的目的,所以与审美的判断有别,美并不等于(目的论中的)完善。

审美判断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快感。这种形式之所以能引起快感,是因为它适应人的认识功能(即想象力和知解力),使这些功能可以自由活动并且和谐地合作。这种心理状态虽不是可以明确地认识到的,却是可以从情感的效果上感觉到的。审美的快感就是对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肯定,它可以说是对于对象形式(客体)与主体的认识功能的内外契合所感到的快慰。这是审美判断中的基本内容。

康德的这种美的分析有一个明显的致命伤。他把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他许多功能都割裂开来,思考力、情感和追求目的的意志在审美活动中都从人这个整体中阉割掉了,留下来的只是想象力和知解力这两种认识功能的自由运用与和谐合作所产生的那一点快感。这两种认识功能如何自由运用与和谐合作,也还是一个不可知的秘密,因为他明确地说过审美趣味方面没有客观规则,艺术是由自然通过天才来规定法则的。他把美分为纯粹的和依存的两种,美的分析只针对纯粹美,到讨论依存美时,康德又把他原先所否定的因素偷梁换柱式地偷运回来,前后矛盾百出。就对象(客体)方面来看也是如此,他先肯定审美活动只涉及对象的形式,也就是说,与对象的内容无关;可是后来讨论理想美时却又说理想是把个别事物作为适合于表现某一观念的形象显现,这种观念就是一种不确定的理性概念,它只能在人的形体上见出,在人的形体上,理想是道德精神的表现。

指出如此等类的矛盾,并不是要把康德一棍子打死。康德对美学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发现其中有不少难解决的矛盾。他自己虽没有解决这些矛盾,却没有掩盖它们,而是认为可以激发后人的思考,推动美学的进一步发展。不幸的是后来他的门徒大半只发展了他的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和主体的不带功利性的快感,即只涉及美的分析那一方面,而忽视了他对于美的理想、依存美和对崇高的分析那另一方面。因此就产生了为艺术而艺术,形式主义,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美学只管美感经验,美感经验是孤立绝缘的(闵斯特堡),和实际事物保持距离的(缪勒弗兰因菲尔斯)以及超现实主义,象征派的纯诗运动,巴那斯派的不动情感、取消人格之类五花八门的流派和学说,其中有大量的歪风邪气,康德在这些方面都是始作俑者。

近一百年中对康德持异议的也大有人在。例如康德把情感和意志排斥到美的领域之外,继起的叔本华就片面强调意志,尼采就宣扬狂歌狂舞、动荡不停的酒神精神和超人,都替后来德国法西斯暴行建立了理论基础。这种事例反映了帝国主义垂危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个人自我扩张欲念的猖獗。这个时期变态心理学开始盛行,主要的代表也各有一套美学或文艺理论,都明显地受到尼采和叔本华的影响。首屈一指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原始人类婴儿对自己父母的性爱和妒忌所形成的情意综(男孩对母亲的性爱和对父亲的妒忌叫做伊狄普斯情意综[4],女孩对父亲的性爱和对母亲的妒忌叫做伊勒克屈娜情意综[5])到了现在还暗中作祟,采取化装,企图在文艺中得到发泄。于是文艺就成了原始性欲本能的升华。弗洛伊德的门徒之一爱德洛却以个人的自我扩张欲(叫做自我本能)代替了性欲。自我本能表现于在人上的意志,特别是生理方面有缺陷的人受这种潜力驱遣,努力向上,来弥补这种缺陷。例如贝多芬、莫扎特和舒曼都有耳病,却都成了音乐大师。

像上面所举的这类学说现在在西方美学界还很流行,其通病和康德一样,都在把人这个整体宰割开来成为若干片段,单挑其中一块来,就说人原来如此,或是说,这一点就是打开人这个秘密的锁钥,也是打开美学秘密的锁钥。这就如同传说中的盲人摸象,这个说象是这样,那个说象是那样,实际上都不知道真象究竟是个啥样。

谈到这里,不妨趁便提一下,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在研究方法上有机械观与有机观的分野。机械观来源于牛顿的物理学。物理学的对象本来是可以拆散开来分零件研究,把零件合拢起来又可以还原的。有机观来源于生物学和有机化学。有机体除单纯的物质之外还有生命,这就必须从整体来看,分割开来,生命就消灭了。解剖死尸,就无法把活人还原出来。机械观是一种形而上学,有机观就接近于唯物辩证法。上文所举的康德以来的一些美学家主要是持机械观的。当时美学界有没有持有机观的呢?为数不多,德国大诗人歌德便是一个著例,他在《搜藏家和他的伙伴们》的第五封信中有一段话是我经常爱引的:

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

这就是有机观。这是伟大诗人从长期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不是从抽象概念中出来的。着重人的整体这种有机观,后来在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信里还要详谈。

* *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感性的(sinnlich),有具体的和物质的意思。

[3].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客体的原译为客观的,不妥。

[4].英文为Oedipuscomplex,今通译为俄狄浦斯情结,或译恋母情结。编者注

[5].英文为Electracomplex,今通译为伊莱克特拉情结,或译恋父情结。编者注

当代美学论集。朱光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这是一本关于美学的通俗小册子,收录了作者的10多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对怎样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等问题,作了较为通俗而详细的阐释,提出并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对于研究美学极端重要;研究美学,就必须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专著,但马克思主义有完整的美学体系,并且这个体系比起过去任何美学大师所构成的任何体系都更宏大,更完整,而且有更结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的线索。作者坚持在他的美学理论专著中论述过的观点,即认为美要有一个客观对象,但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离开人这个主体,就谈不上美和美感。作者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观,分析了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问题。这本小册子中的文章用的都是书信体,文笔亲切自然,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学习与研究美学,了解作者美学思想的一本入门读物。

猜你喜欢

  • 十三 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朋友们:限于篇幅、时间和个人的精力,这些谈美的信只得暂告结束了。回顾写过的十二封信,我感到有些欠缺应向读者道歉。首先,有些看过信稿的朋友告诉我,看过你在解放前写的那部《谈美》,拿这部新作和它比起来,我..

    4 谈美书简 2025-08-26
  • 十二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朋友们:诸位来信有问到审美范畴的。范畴就是种类。审美范畴往往是成双对立而又可以混合或互转的。例如与美对立的有丑,丑虽不是美,却仍是一个审美范畴。讨论美时往往要联系到丑或不美,例如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

    2 谈美书简 2025-08-26
  • 十一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朋友们:前信略谈了各门艺术的差别和关系以及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在这个基础上就可接着谈文学创作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重要问题了。艺术创作的功用不外是抒情、状物、叙事和说理四大项。各门艺术在这..

    2 谈美书简 2025-08-26
  • 十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朋友们: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一个极难谈而又不能不谈的问题。难谈,因为这两个词都是在近代西方才流行,而西方文艺史家对谁是浪漫主义派谁是现实主义派并没有一致的意见。例如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公认的现实主义大..

    2 谈美书简 2025-08-26
  • 九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朋友们:前此我们已屡次谈到,研究美学不能不懂点艺术,否则就会变成空头美学家,摸不着美学的门。艺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有哪些门类?各门艺术之间有什么关系和差别?这些都是常识问题,但是懂透也颇不易。艺术(..

    3 谈美书简 2025-08-26
  • 八 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朋友们:形象思维的客观存在及其在文艺中的作用,在心理学和美学这些科学领域里应该说是早已有定论了。可是我国近年来却有人提出异议,否认文艺要用形象思维,甚至根本否认形象思维的存在。一九七七年一月,毛泽东同..

    3 谈美书简 2025-08-26
  • 七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朋友们:你们来信常追问我: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美与美感有什么关系?美是否纯粹是客观的或主观的?我在第二封信里已强调过这样从抽象概念出发来对本质下定义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要解决问题,就要从具体情况出发..

    2 谈美书简 2025-08-26
  • 六 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朋友们:我国从解放以来,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文艺才获得了新生,在短短的三十年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不过,发展的道路向来是崎岖曲折的,在这三十年之中,我们不断受到左的和右的干..

    2 谈美书简 2025-08-26
  • 五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朋友们:前两信收尾时曾谈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彻底解决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心与物这些对立面的统一,现在就单从艺术方面来看这种辩证统一是如何通过劳动来实现的。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

    2 谈美书简 2025-08-26
  •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朋友们:前信提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看法。在说明这个看法之前,先要瞭望一眼马克思主义与美学这个总的局势以及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流行的误解。头一个基本问题是:我们如果不弄通马克思主义,是否也可以研究..

    2 谈美书简 2025-08-26
  • 二 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朋友们:在我接到心向美学的朋友们来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究竟怎样才算美,美的本质是什么?提问怎样才算美的朋友们未免有些谦虚。实际上这些朋友们每天都在接触到一些美的和丑的事物,在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

    2 谈美书简 2025-08-26
  • 一 代前言:怎样学美学?

    朋友们: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七年,我有十多年没有和你们互通消息了。四人帮反党集团被一举粉碎之后,我才得到第二次解放,怀着舒畅的心情和老马伏枥的壮志,重理美学旧业,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相识和不相识的..

    2 谈美书简 2025-08-26
  • 语重心长的美学诤言

    李醒尘1960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美学教研室,我有幸成为朱光潜先生的助教,长期在他的身边工作和学习。现在北京出版社即将重新出版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希望我写一篇前言,我觉得义不容辞,很愉快地接受..

    3 谈美书简 2025-08-26
  • 谈人

    凝眸人间,我们看到人的活动比较深广时,总不知不觉会发生悲悯心。百物万汇,如此不同,朱紫驳杂,光色交错。论复杂,真是不可思议。然而人各有所蔽,又各易为物诱,因之各有是非爱憎。虽贤愚巧钝,智力悟性相去甚远..

    50 沈从文哲思录 2025-05-29
  • 致朱光潜

    一九三七年约四月致朱光潜我所见到的人生中戏剧价值都是一些淡香清苦如茶的人生滋味,不过这些戏剧场合须有水一般的流动性,波光鳞纹在两点钟时间内能把人的兴趣引到一个 Make-believe[意为:虚幻。]的世界里去,爱..

    48 林徽因书信集 2025-05-27
  • 辑六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我在以上文章所说的话..

    71 万事只求半称心 2025-04-18
  • 辑五

    所谓美好,就是摆脱了功利心最聪明的办法是与自然合拍,如草木在和风丽日中开着花叶,在严霜中枯谢。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美术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见欢爱而无留恋,见罪孽而无畏..

    83 万事只求半称心 2025-04-18
  • 辑四

    完备的人生需要存点孩子气人生快乐倘若想完备,一定要保存一点孩子气。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只要有一点实事实物触动他们的思路,他立刻就生出一种意境,在一弹指间就把这种意境渲染成五光十彩。一直到现在,我们所讨..

    114 万事只求半称心 2025-04-18
  • 辑三

    朋友是测量自己的最精确尺度人生的快乐有一大半要建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人生第一乐趣是朋友的契合。后门大街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们,无论他们的生活是复杂或简单,关于谁你能够说,我真正明白他的底细呢?人生第一乐..

    92 万事只求半称心 2025-04-18
  • 辑二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不但在文艺方面,就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慢慢走,欣赏啊!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一直到现在,我们都..

    101 万事只求半称心 2025-04-1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