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 嵇文甫

第八章 惠施、公孙龙

2025-08-26 18:06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年)曾经做过魏国的宰相,和庄子辩论过。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前250年)曾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和孔穿辩论过。这两位学者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现存有《公孙龙子》一书。《庄子天下》篇也有关于他们的思想资料。

(一)诡辩主义的两大类型

战国时代的名家学说,和希腊的智者相似,都是所谓诡辩派。在这些学者中,一派以惠施为代表,讲合同异,是一种相对主义的学说,一派以公孙龙为代表,讲离坚白,是一种绝对主义的学说。这可以说是诡辩主义的两大类型,可以把他们各色各样的诡辩说法都概括在这里面。现在我们分别讲述一下:

(1)惠施的相对主义 惠施主张合同异,说是万物毕同毕异。从同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都是相同的;从异的一方面看,也可以说万物都是相异的。这样,同和异就没有什么分别,都没有一定,都是相对的。把这种相对主义贯彻下去,他可以主张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天和地、山和泽的高下是相对的;可以主张龟长于蛇,白狗黑,长短、黑白都是相对的;可以主张天下之中央在燕之北,越之南,主张今日适越而昔至,今天往越国去而昨天到了,南与北,今与昔,也都是相对的。他说:日方中方晚,物方生方死。太阳正在当中,也就是正在斜着;物正在生着,也就是正在死着。他看什么都是变动不居,没有一定的。

惠施这一派的诡辩学者,看到事物性质的相对方成,看到事物处在不断变化中,事物间的差别只是暂时的,因此,在他们的学说中反映了某些客观辩证法的因素。但是,他们把事物的相对的一方面片面地夸大,从而否定了事物本身的固定性,否认了事物间的质的差别和事物间的矛盾对立,抹杀了具体事物的特点。应该知道,事物虽有相对性,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限度内,每一事物都有它一定的稳定性、一定的特点以与其他事物区别。如南与北虽是相对的,但在燕与越之间,越只能是南,而燕只能是北;今与昔虽是相对的,但拿今日与昨日来讲,今日只能是今而昨日只能是昔。这些地方是固定不变的。惠施这班学者把一切都相对化,同也是异,异也是同;黑也是白,白也是黑;长短、高下都漫无差别,没有一定,尽可以说是什么就算什么,这是一种极端相对主义的诡辩学说。

(2)公孙龙的绝对主义 公孙龙主张离坚白,认为石头的坚度、白色的石头本身是三回事,彼此分离不相连属的。他从以下两点得出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结论:首先,他认为石头的坚白属性是和人的主观感觉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论证是,眼只能看见石头的颜色,手只能感触石头的硬度;但眼看不见硬度,所以坚性对视觉说是不存在的;手摸不出白色,所以白色对触觉说是不存在的。根据这种观点,他认为只有坚性、白性和一般的石,并没有坚而又白的具体石头,坚、白、石是彼此分离的。他形而上学地割裂了人的认识作用的统一性,从而否认了物质属性的客观实在性,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离坚白的诡辩。其次,他还认为坚白两种属性是脱离石体独立自存的东西。他的论证是:具有坚白性质的东西并不限于石头,所以坚白是脱离石头独立存在的。他甚至宣称坚白也是脱离一切物体能独立自存的东西。他割裂了物质的属性和物体本身的联系,实际上肯定属性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实体,又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离坚白的诡辩。

公孙龙还有一个著名的诡辩,就是白马非马。他认为马的概念表示马的形体,白的概念表示马的颜色,白马包含着马和白两种因素,因此不能跟马等同起来。他还认为,当人们要马的时候,各种颜色的马都可以满足要求,但当人们要白马的时候,其他颜色的马就不能满足要求了,所以白马不是马。

在这种学说中,公孙龙看到马和白马两种名词的用法是有区别的。在内涵上白马比马多,在外延上马包括各种类型的马。因此马和白马不能混同起来。他看到个别和一般的差别,这在中国逻辑史上是一个重要贡献。但他夸大了这种区别,形而上学地把一般和个别割裂开来,否认了二者之间对立而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认为实际的白马与马也没有联系。从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出发,他终于肯定一般的马是脱离具体特殊的白马独立存在的。这与列宁所说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的真理显然正相敌对。(以上所讲坚白论和白马论大部分系摘录北大哲学系所编的《中国哲学史讲授提纲》的原文,特此声明。)

公孙龙是专从概念上分析问题的。白是一个概念,马是一个概念,白马又是一个概念。除下白马、黄马、黑马还有一个一般的马。除下白马之白、白雪之白、白玉之白还有一个一般的白。从具体的白马上,分析一个抽象的马的概念,还分析出一个抽象的白的概念。而所谓白马者,其名之所指,既非马,又非白,亦只能自成其为白马。白与马各自独立,白马与马亦各自独立。在公孙龙眼里,只看见一个一个不相连属的抽象概念而已。惠施把什么都混同起来,公孙龙却把什么都割裂开。前者看什么都可以互相转化,没有一定,是相对主义的典型;后者看什么都是各自独立,不相连属,是绝对主义的典型。他们恰好各走到一个极端。

(二)名家学说的市民性

名家学说是市民思想的反映,是从商业都市中孕育出来的。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1)从名家的产地来看 我们知道名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一个是魏人,一个是赵人。传说中的名家首创者邓析又是春秋时代的郑人,而郑就是后来韩国的都城。这样说来,三晋实为名家的产生地。这是很有意义的。司马迁说三晋多权变之士,这虽是指公孙衍、张仪一流纵横家而言,但名家的产生和这些权变之士,实需要同样的社会条件。什么社会条件呢?就是商业发展,都市繁荣,有见闻广博、头脑复杂的大批市民。《吕氏春秋上农》篇有一段话: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段话除开它里面所含重本轻末即重农轻商的意味我们不管外,倒可以用来说明纵横家的起源,而尤其是可用来说明名家的起源。这两家虽然一则向诈的方面发展(纵横家),一则向巧法令的方面发展(名家),但其好智同,其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同。他们都是以舍本而事末的市民为基础,以三晋为其大本营。这实在不是偶然的。

就拿名家最初的策源地郑国来说,当春秋时代,那就是商业最发展的地方。试看《左传》上所载许多郑国商人的故事,如弦高犒师啦,子产拒绝韩宣子向商人去索玉环,郑商人谋出晋智莹于楚啦,都足见郑国商人特别活跃。在这样一个商业中心地,人们的头脑不会象农民那样单纯,自然很容易出现一些新鲜事物。名家的诡辩,是当时一种新学说,正是好智,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结晶品。象邓析这样的人,教民争讼,简直把郑国的执政者搞得没有办法,真不愧为好智,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代表人物。名家托始于他,实在是有道理的。战国时代,商业更发达了。大梁、邯郸都是当时极为繁盛的商业都会,恰好成为惠施、公孙龙一班名家人物活动的地盘。除三晋外,还有擅东海鱼盐之利的齐国,自春秋以来,一向开风气之先,为各种新鲜事物的产生地。战国中叶,齐国的稷下成为全中国学术最灿烂的地方。其中名家人物如田巴之流是不少的。

(2)从名家学说的抽象性和破坏性来看 对于事物的属性或概念作抽象的分析,这是名家学说的一个特征。最显著的如上文所讲公孙龙白马非马的学说,完全是在抽象的概念里绕圈子。公孙龙并且单有一篇讲指物,认为物莫非指。什么是指?就是每一个名词所指的概念。物莫非指者,也就是说每一个名词是一个概念。譬如说马是一个概念,白是一个概念,白马也是一个概念。这不仅公孙龙,一般说来,名家都是重视这个概念、重视这个名词的,所以荀子批评他们道: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解蔽》篇)司马谈也批评他们道: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他们都是攻击名家专在名词上诡辩而不合于实情。他们重在物,名家重在指。他们重在认识具体的事物,名家重在分析抽象的概念。

我以为这种抽象性的学说,是都市的产物,是市民思想的反映。在农村中,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一尺布只是一尺布,一斗米只是一斗米,映射在人们眼中的全是这些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所以抽象的思想是不容易发生的。但是在都市中,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情形就不同了。在市场上,货币起着重要的作用,货币把一切商品都抽象化了。一尺布不是一尺布,一斗米也不是一斗米,它们间性质的差异完全失掉而都由若干数量的货币来代表。因此,从市民中间就很容易孕育出抽象性的学说。在先秦诸子中,名家正是市民思想的代表,所以他们特别长于抽象的分析。各家学说在这一方面很受他们的影响。

名家学说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对于传统的思想信仰的破坏性。不管合同异也好,离坚白也好,乃至什么鸡三足卵有毛白狗黑犬可以为羊总而言之,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一反大家向来的说法。这对于传统的思想信仰显然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在这里,什么传统的是非善恶的标准都被他们一脚踢开了。所以荀子批评他们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非十二子》篇)他们管什么先王,什么礼义呢。好怪,好琦,也可以说是新兴的市民思想反对旧思想传统的反映。

(3)从名家的社会政治思想来看 名家不单是玩弄诡辩,也不单是破坏传统的思想信仰,他们还自有一套社会政治思想。虽然他们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大都失传,但是从他们仅传的几段轶事中,亦可以略窥他们主张的大概,兹简述如下:

一曰泛爱。《庄子天下》篇述惠施所讲的十事,其最后的一条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这自然是很明显主张泛爱。就连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也和这种思想有关系。当公孙龙和孔穿辩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曾经举出一个故事道:楚王出去打猎,把弓失掉了,楚王不让去找,说是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找呢。孔子听说了,就批评道:楚王很仁义,但是还不彻底。只需说人丢了弓,还是人得到它就对了,何必加上个楚字?照这样说,孔子既然可以把楚人和人区别开,为什么我就不可以把白马和马区别开呢?原来公孙龙异白马于所谓马,等于异楚人于所谓人。单讲白马非马,你只感觉到它的名学上的意味,可是一推论下去,说是爱楚人不算爱人,这就牵涉到伦理道德方面,显然其中也包含了一种泛爱思想。

二曰偃兵。偃兵就是停止战争的意思,是一种反战或非攻的思想。由泛爱而主张偃兵,也是很自然的。《吕氏春秋》里面有公孙龙讲偃兵的两段故事,一是游说燕昭王,一是游说赵惠文王,可见公孙龙是到处作反战运动的。惠施为着避免战争而不惜牺牲自己去尊的主张,可见他对于反战运动也很热心(事详下段)。

三曰去尊。惠施有一种去尊的学说,很可注意。《吕氏春秋爱类》篇载:匡章谓惠子曰:公子学去尊,今又王齐王,何其倒也?下边是惠施回答的话,大概是说王齐王可以避免战争,救民之死,所以就牺牲了自己去尊的学说。这和名家泛爱偃兵的主张显然很有关系。至于去尊是怎样讲法,这一学说的内容是什么,这里并没有解释。但据匡章的话看来,既然去尊,就不应该王齐王,不应该尊齐王为王,去尊和王齐王互相冲突,那末,也许去尊就是不要尊奉谁为王,就是不要王的意思。倘若真是这样,那就格外值得重视了。

四曰制法。名家并不单是诡辞以乱法,他们自己也还要制法。如为名家所托始的邓析,就是一方面巧法令,钻郑国现行法的空子,把他们捣乱得没办法,同时,他自己却另制一套法,后来也被郑国采用了,虽然他自身被杀。据《吕氏春秋》记载,惠施也曾给魏国制过法。法成了,叫人民看,叫惠王看,叫翟翦看,都说好。但是翟翦认为好是好,却是不可用。为什么呢?他说:譬如举大木的,大家前呼后应,唱着哟嗬哟嗬的调子,这个调子对于举大木是很好的。难道说没有更好听的郑卫之音吗?可是郑卫之音对于举大木的并不如哟嗬哟嗬这个调子合适。照这看起来,惠施所制的法一定是很漂亮,很动人,所以谁看见都说好。但是从翟翦批评他好而不可用这一点来看,也许他制的法,在当时可能行不通,有一点唱高调的意味。虽然是一种新法,然而和当时法家如商鞅一班人所制定的新法恐怕又有些不同吧。

五曰正名。这并不是儒家正名分的意思,而是所谓名以正形,形以正名,是一种综核名实的主张。在《公孙龙子》里面,明说是疾名实之乱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可知名家以正名实为一种政治手段。但是名家的正名实和法家又自不同。法家注重的是循名以责实,而名家却是要因实以制名。上述的引文里,一则曰欲推是辩,再则曰慎其所谓,可知名家功夫全用在辨析名词上。辨析名词的实际用处在厘定法令。如邓析、惠施都曾以巧于辨析名词而制成漂亮的新法典。假使这些法典能够保存下来的话,我们从那里面也许可以看见名家正在政治上应用的许多琦辞妙义,也许还有些非常异义可怪论吧。

从以上所述,可知名家的社会政治思想有许多地方可以和墨家相通。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名家和墨家有根本不能混同的地方:其一,名家没有墨家那样会党式的组织;其二,名家没有墨家那样刑徒般的生活;其三,两家虽都有浓厚的名学兴趣,但是名家是违反常识的,如离坚白,合同异,墨家是合于常识的,如合坚白,离同异,彼此恰恰相反;其四,名家自有来源,他们托始于邓析,并没有奉墨翟为始祖,所以庄子、荀子都把惠施和墨子分别论述,没有把他们列成一家。大概名家很带些商人气息,可以说代表着市民中的上层;墨家和手工业者都有关系,可以说代表着市民中的下层。他们虽然都反映些市民思想,但是又各自具有显著的特色。

嵇文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 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形成了蔚然大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特别活跃、特别繁荣呢?难道那是偶然的?难道只是几个大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的局面?这种神秘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自然是极荒谬的,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很具体地把中国思想史上的真实情况叙述出来。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个时代思想学术的历史情况: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主要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内容是怎样的?什么是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它们各自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它们后来又是怎样跟着社会的发展而转化和升沉的?本书共介绍了十二位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惠施、公孙龙、宋牼、许行、驺衍和韩非。 读了这本小册子,你一定会觉得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作者这本书是为青年朋友而写的。对青年朋友而言,读此书有三点作用:第一,可以使青年认识和热爱祖国丰富的遗产。第二,可以使青年受到一种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第三,可以揭破反动学者的神秘说教,给青年们一种思想斗争的武器。 本书写得相当浅明,通俗易懂,不旁证博引,作烦锁的考证,不支离蔓衍,在枝叶上纠缠。适合广大青年朋友阅读。

猜你喜欢

  •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天津教案法越之役中日天津条约议和日本停战条约及遇刺中日和约及其功罪李鸿章之负重望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谤于中国也亦以外交。要之李鸿章之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也。欲断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

    20 李文忠公事略 2025-11-17
  • 尾声二 第八章

    假如历史是研究外部现象的,那么提出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法则就够了,我们也就可以结束我们的讨论了。但是历史法则与人类有关。一粒物质不能对我们说,它完全觉察不出相吸或相斥的法则,因而那种法则是错误的;但是作..

    20 战争与和平 2025-11-11
  • 尾声一 第八章

    在管理家务时,尼古拉有时感到苦恼,他性子暴躁,再加上骠骑兵的老习惯,动不动就挥拳头。起初,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但在婚后第二年,他对这种惩罚方法的看法突然改变了。夏天,有一次他派人把顶替博古恰罗沃已..

    18 战争与和平 2025-11-11
  • 第十五部 第八章

    俄国士兵在当时的处境极其艰难,难以用语言来描绘——没有保暖的靴子,没有皮衣,上无片瓦可以栖身,露宿在零下十八度严寒的雪地之中,甚至没有足够的口粮(部队的给养常常跟不上了,士兵们本应表现出十分狼狈和十分..

    16 战争与和平 2025-11-10
  • 第十四部 第八章

    多洛霍夫的到来,把彼佳的注意力转移过去了。杰尼索夫已经吩咐给小鼓手伏特加酒和羊肉,叫他穿上俄国式的长大衣,打算不把他和其他俘虏一样送走,把他留在队里。彼佳在部队里曾经听到过许多关于多洛霍夫骁勇善战和对..

    13 战争与和平 2025-11-10
  • 第十三部 第八章

    拿破仑在莫斯科河获得辉煌的胜利之后,进入了莫斯科;胜利是无庸置疑的。因为战场在法国人手中。俄国人撤退了,放弃了首都。莫斯科城的丰富的粮草、武器、装备和数不尽的财富,全都在拿破仑手中。只有法国军队一半数..

    24 战争与和平 2025-11-10
  • 第十二部 第八章

    索尼娅致尼古拉的那封应验了他的祈祷的信,是从特罗伊茨写来的。引发它的来由是这样的。让尼古拉娶一位富有的新娘的想法,愈来愈缠住老伯爵夫人。她知道索尼娅是这事的主要障碍。因而索尼娅近来的日子,特别是在尼古..

    14 战争与和平 2025-11-10
  • 第十一部 第八章

    还在波罗底诺战役的尾声,皮埃尔便又一次逃离拉耶夫斯基的炮垒,同一群士兵沿河谷向克尼亚济科沃村走去、走到包皮扎站,看见血迹,听到叫喊和呻吟,便又混在士兵堆中匆忙继续赶路。皮埃尔现在的全部心思,是竭望尽快..

    16 战争与和平 2025-11-09
  • 第十部 第八章

    如同安德烈公爵所想象的那样,玛丽亚公爵小姐并不曾到达莫斯科,也没有脱离危险。在阿尔帕特奇从斯摩棱斯克回来之后,老公爵突然间像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他下令从各乡召集民兵并把他们都武装起来,同时又给总司令写了..

    17 战争与和平 2025-11-09
  • 第九部 第八章

    安德烈公爵和皮埃尔在莫斯科见面之后,他告诉他家里人,说他因事前往彼得堡,其实他希望在那里遇见阿纳托利·库拉金公爵,他认为有必要见他一面。抵达彼得堡后,他打听到库拉金不在那个地方。皮埃尔事前告知他的内兄..

    17 战争与和平 2025-11-09
  • 第八部 第八章

    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弄到了戏票,这天晚上罗斯托夫家里人乘车去看歌剧了。娜塔莎不想去看歌剧,但是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对她分外热情,因此,她不能推辞。当她穿好衣服,走到大厅里去等候父亲时,她照了一下大..

    17 战争与和平 2025-11-08
  • 第七部 第八章

    伊利亚·安德烈伊寄伯爵已辞去首席贵族的职位,因为这个职位的花费巨大。可是他的景况一直未见好转。娜塔莎和尼古拉常常看见双亲激动不安地私下商议,常常听见有关出售罗斯托夫祖遗的豪华住宅和莫斯科近郊的地产的传..

    18 战争与和平 2025-11-08
  • 第六部 第八章

    皮埃尔心中又产生了一种他最畏惧的苦闷。他在分会讲演后,接连有三天躺在家中的长沙发上,什么人都不接见,什么地方都不去。这时他接到妻子的来信,她恳求和他相会并且在信中写到思念他,希望把她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

    24 战争与和平 2025-11-08
  • 第五部 第八章

    战事剧烈起来了,战区已接近俄国近界。到处都可以听见诅咒人类公敌波拿巴的怨声、农村正募集民兵和新兵,从战区传来互相矛盾的消息,一如平日,消息与事实不符,因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从一八○五年以来,博尔孔..

    29 战争与和平 2025-11-07
  • 第四部 第八章

    “Ma bonne amie,”①三月十九日早上,吃罢早饭后,矮小的公爵夫人说道。她那长满茸毛的嘴唇依然像惯常那样向上翘起来,但是从接到可怕的消息后,这栋屋里的所有的人,不仅在微笑之中,而且在说话声中,甚至在步态..

    17 战争与和平 2025-11-07
  • 第三部 第八章

    鲍里斯和罗斯托夫会面的翌日,奥国部队和俄国部队举行了一次阅兵式。接受检阅的俄国部队包皮括新近从俄国开来的部队和随同库图佐夫出征归来的部队。两位皇帝——俄皇偕同皇储、奥皇偕同大公,检阅了八万盟军。从清早..

    34 战争与和平 2025-11-07
  • 第二部 第八章

    其余的步兵呈漏斗形挤缩在桥头,急急忙忙地过桥。一辆辆大车终于走过去了,已经不太拥挤了,最后一个营也走到桥上。杰尼索夫骑兵连的骠骑兵只有留在桥那边抗拒敌军。从对面山上可以远远地望见敌军,可是从下面桥上还..

    17 战争与和平 2025-11-07
  • 第一部 第八章

    大家都默不作声。伯爵夫人望着女客人,脸上露出愉快的微笑,但她并不掩饰那种心情:如果那个女客人站立起来,退席离开,她丝毫也不会感到怏怏不乐。女客的女儿正在弄平连衣裙,用疑问的眼神望着母亲,就在这时分,忽..

    33 战争与和平 2025-11-06
  • 第八章 我的假日

    特别快乐的一个下午 天亮之前,我们来到邮车当停的那家小旅店(那不是我那个侍者所在的旅店),我被带进一间很可爱的小小卧室里,门上用油漆写着海豚两个字。虽说在楼下火炉前喝了给我的热茶,我仍然很冷,我知道;..

    17 大卫·科波菲尔 2025-11-04
  • 第二十章 结论:维柯对后世哲学和历史思想的影响

    请读者不要盼着结束我们的评注,我们还将补充一个关于维柯著作的评判意见,或者说是众所周知的对它的正确评价。如果这个意见不是作为述评自身的结果或者与述评不一致,如果描述和评论不能自圆其说,错误要么在我们自..

    27 维柯的哲学 2025-11-0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趣知道 - 提问与分享,人人都是知识分享家 | Quzhidao.Com地藏孝亲网--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给农网地藏经顺运堂 - 专业家居风水布局,八字命理分析,助您家宅兴旺,运势亨通弘善佛教网-传播正信正知佛法的佛教网站国学在线 - 国学网,国学学校,国学经典,国学地图品读名篇佳句,涵养诗意人生 - 古诗词网哦嘿养殖网 - 热门乡村养殖发展项目_养殖技术知识分享生死书 - 佛教文化传承与生命智慧探索平台地藏论坛-佛教网络净土_佛法综合社区生死书生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