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道德经解读

38 宇宙论

2025-08-30 11:31 古代文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而抱,冲气以为和。

道:世界的本原,“有”和“无”的对立统一体。

一:太极、太一、细胞、原子,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功能单位。

二:由一化生出的相对独立的物质。

三:由物质媾和而生成的多种不同质的物质。三,不是一个确数,是多的意思。如果结合我国古老的《易经》文化来解释,三,可以看作是由三爻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八卦。八卦与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象征着“三生万物”。可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对太极八卦图的解说。太极八卦是《易经》的核心,它浓缩了宇宙生成论、生克原理以及科学的术数体系。易经的“易”是对立统一、对立转化的意思,而《易经》所揭示的生克原理就是贯穿于《道德经》始终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也是老子辩证法的灵魂,它包含着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太极载道,八卦寓德。太极八卦,合为道德。《易经》和《道德经》,其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基础都是来之于内修实践。

原子是生成非生命物质的基本功能单位。细胞是生成生命物质的基本功能单位。不论是原子还是细胞,都含有两种属。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属)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属)组成。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但电相反,从而保持自身的平衡。每个细胞核有两套染色体,呈双螺旋状的阶梯结构,碱基成对排列。一个原子的体积不等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体积之和,而是远远大的多,其中空部分就是气场的存在。细胞也是这样,细胞中的染色体是在不停地旋转运动的,其旋转运动的空间就是元气的存在。正是因为有了运动空间,物质形成一定距离,才能因气而动,相互激发,相互涤荡,感而生,从而化生出新的原子、细胞。

冲:通“盅”,为虚、空的意思。“冲气”,是说物质之间存在气场,形成空间距离。这里,“冲气”是对立的前提,也是统一即“和”的必要条件,“和”是对立的结果。和:在平衡、和谐的运动中焕发无限生机。“和”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根本,有了“和”就可以化育一切。

“万物负而抱”,是言“对立”,揭示了矛盾的普遍规律。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冲气以为和”,是言“同一”,说明平衡、和谐的运动空间是一切事物发生、转化的前提。“万物负而抱,冲气以为和”,揭示的正是宇宙间的对立统一规律。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孤:孤儿。寡:寡妇。不穀:没有粮食。

人们最痛苦的就是当孤儿、做寡妇、没有饭吃,而王公却用来作为自己的称号。王公所称皆自损之辞,道理何在?王公以此自称,是在昭示天下,自己时时刻刻心存弱者,为百姓的生活着想,以示有德。其根本目的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获取更长久的既得利益罢了。表面看来,王公以“孤、寡、不穀”为称,损害了他的高贵形象,实际上却有利于树立他们的“明君”形象。树立了明君形象,就有利于统治地位的稳固,从而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或损之而益”;统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自己的利益,却损害了劳动人民的利益——“或益之而损”。这是以辨证的观点对统治者的虚伪和欺骗的斥责。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人之所教”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施行的教化,教化的内容不外乎以强胜弱、以刚胜柔、弱肉强食、自我有为等等。老子说:既然他们这样教化,那么,我也要正告他们:违背天理,以强暴欺压柔弱者的人不得好死!“强梁者”,是违背道德,以强权政治或罪恶手段欺压人民、伤害无辜的强盗。“不得其死”:不得好死、不得善终。表达了老子对“强梁者”的无比愤恨和对善良的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既有否定,就有肯定。老子否定了“强梁”之教,必然肯定与之相反的“柔弱”之教,也就是老子一贯倡导的贵柔贵弱思想。而贵柔贵弱思想,即是贵民思想。于是老子在诅咒之余,高呼并断言:我将成为贵民教育开端的人。或者说:贵民教育必将从我开始。

就治身而言,“得其死”者,功夫高深,无疾而终,坐化而去,即“有罪以免邪”;“不得其死”者,必有天灾人祸,或临终遭受疾病的折磨而死。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天下最柔和的莫过于气,天清地宁之时,谁也看不到它的存在,谁也不在乎它的作用,它却始终默默无闻地发挥着柔和者的本能。当天昏地暗之时,它一改往日的沉默和柔和,飞旋怒吼,直冲云霄,以震天撼地之势,折枝断本,甚至于连根拔起;天下最软弱的莫过于水,风平静之时,它行走山谷,居低就洼,任人利用。没有人去惜它,也没有人去保护它。它始终自然无争地发挥着软弱者的本能。当暴风雨到来之时,它一改往日的平静和软弱,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基倒厦,刷新世界。

水和气是再柔弱不过的了,但是,当它们驰骋天下,摧枯拉朽,涤荡污垢的时候,却充分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这一威力是“强梁”者永远无法阻挡的。

如果说“驰骋天下之至坚”显示了柔弱者的外在威力,而“无有入于无间”则显示了柔弱着的内在威力。钢铁可谓坚硬,可它们都是由原子组成的,每一个原子之内无不充满了至柔之气;骨、木可谓坚强,可它们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内无不充盈至柔之水。水和气无坚不摧,无孔不入,从这里我们才真正认识了柔弱者的巨大力量和作用,明白了“无为之治”即民主法治的好处。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是老子贵民思想的基础。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的科学,“无为之治”的好处,天下的统治者很少有人认识到,即他们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一思想境界。这说明老子已经深刻洞察了统治阶级的贪婪本。表明把施行“不言之教”和“无为之治”的治国策略完全寄托于统治者是根本不可能的。人民要想获得民主和自由,还得依靠自己的力量。

本章通过宇宙生成论揭示了宇宙的根本规律。正告统治阶级不要为了既得利益而对劳动人民实行强权统治,强与弱是可以转化的。老子把弱者比于百姓,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无比同情。“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明确表达了老子推翻反动统治还人民权力和自由的强烈愿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天下希及之”,则说明只有人民群众的真正觉悟,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获得幸福和自由。

猜你喜欢

  • 51 玄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誹语,被视为宣扬迷..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50 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 攫鸟猛兽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十牝十牡之合而朘作,十精十之至;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虿:蝎子一类的毒虫。虺:毒蛇的一种。攫鸟:长有利爪的鸟。朘:男婴的生十殖..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9 治国平天下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者:善于建功立业的人。拔:超出、高出。“善建者不拔”,是说一个善于建功立业的人必定从自我修养开始,决不会好高骛远,去做超出自我能力的事情。 善抱者:善于抱朴..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8 唯施是畏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使:让。我:真我。介然有知:介入大道,尔后获得真知。真我介于自我与大道之间,是自我之君,智慧的开启者。施:施舍、施展。 让真我介入自我和大道之间,使自我获得真知,遵循..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7 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有始,始于大道,大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的母体。认识世界,不应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应是透过本质看现象。母,蕴涵着世界..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6 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大道赋予万物生命的种子,万物因遵循自然规律而得以繁殖、成长,有形物质凝聚造就其具体形态,万物因其所处的环境而成熟。所以,万物莫不以道为尊,以德..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5 摄生之道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出生入死”,是养生之道,明白了养生之道,则健康长寿,否则,生命早逝。 徒,指同种类型的人。十有三:十分之三..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4 立法与变法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神圣法律的代言人。无常心:无永久不变之心。圣人无常心,则法无不变之法。 以法治国,圣人之心就是治国之法。治国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变革的依..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3 科学与哲学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十习十获得科学技术知识。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为道: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日损:一天比一天减少。 不断地..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2 微观认识论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常言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秀才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书本知识。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他自身的修养功夫,是对人十体基因组这一天书的破译。人十体基因组是..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1 人性论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却:止、退。粪:名词动用,肥、养的意思。走:跑。戎马:比喻十精十卵十。郊:荒郊。 就治身而言,“天下有道”,是说人们懂得养生之道,通过夺十精十补脑之术来养..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0 生克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器已成之人,返朴归真,与宇宙合一,面对浩瀚的宇宙,总感智慧不足。这种人生追求所产生的作用才是对自己、对社会没有危害的。浩然正气充盈体内却虚怀若谷,这种功夫的..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9 贵生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名利和身十体相比谁更亲?身十体和财富相比谁更多?得到了名声和财富却丧失了生命,和不争名利却得以保寿全生,谁的害处更大? 这里,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较,旨在说明生命..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7 贷智于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古代指知识分子。士分三类:上士、中士、下士。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道的理解不同,道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所认..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6 有无相生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道生一”,一是道的载体,而朴是道德的体现。得道以德,德的最高标志就是返朴归真,所以,“得一”也就..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5 意识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徳,是以无德。 德:属于意识范畴,是人的世界观、社会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和。上德:来源于道或者符合于道的思想意识,具有客观十性十、全面十性十。 不德:不固执于自我主观..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4 朴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永恒的大道始终无为,但是却取得了无所不为的成果。大道运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具有永恒的客观规律十性十。正是这至诚不移的客观规律十性十,才孕育化生出天地万物,取得无所不为的成果。 ..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3 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比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要想收敛它,必定先使它张狂;要想削弱它,必定先使它强盛;要想废除它,必定先使它振兴。要想夺取它,必定先给予..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2 劝道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大象:道的境界,即修道者所进入的真实不虚的灵明的境界。一旦进入这一境界,世间万物都会在这里出现。万物出现,我无害物之心,物无害我之意,自然能够镇定自若,泰然处之,相..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1 遵道成圣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大道:由道体所体现出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十性十。氾(fan):通“泛”,充满、遍布的意思。 道体至十精十至微,其十性十至静至虚、至真..

    6 古代文学 2025-08-2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