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道德经解读

42 微观认识论

2025-08-30 11:58 古代文学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常言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秀才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书本知识。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他自身的修养功夫,是对人体基因组这一天书的破译。人体基因组是宇宙的全息缩影,记载了宇宙万物及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信息,是一部活的宇宙百科全书。只要具备了查阅这一天书的功夫,就可以足不出户而遍知天下大事;不窥探窗外,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转情况及其规律。所以,秀才所知和圣人所知是无法相比的。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圣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依赖的是返观内视的自身修养功夫,是解读自我基因组的结果。一个人的力是有限的,智力也是有限的,仅凭五官去感知世界远远不够,因为宇宙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奔波世界各地,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探索无限的宇宙奥妙,必然知之甚少。细胞虽是生命体的最小功能单位,却蕴藏着宇宙信息和遗传信息,所以,只要破译了基因密码,就能彻悟自然之道、社会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也就是“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

现在的人类基因工程,志在破译基因密码,目的就在于以小见大,揭示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奥秘。

值得一提的是,基因工程将和分裂原子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危害的一面,利害程度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道德水平。道这一天书,只有用德去解碼,才有百利而无一害。另外,破译基因密码的电脑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永远无法和人类的心灵相比,因此,密码的破译程度也终将是有限的。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圣人返观内视,修德悟道,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认识上,所以是“不行而知”;大道不能以目视,只能以神视,用心灵对基因组作生动、具体、形象的直观,所以说“不见而名”;圣人功德圆满,开发出了潜在的大智大慧和特异功能,虽然自我清静无为,却能成就无所不为的业绩,其关键是朴在发挥作用,所以说“不为而成”。

本章说明了微观认识论的巨大功用。微观认识功能为人人所具备,并非圣人独有。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在于他不同于常人的认识方法。只要潜心修炼,人人可以成为圣人。

猜你喜欢

  • 51 玄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誹语,被视为宣扬迷..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50 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 攫鸟猛兽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十牝十牡之合而朘作,十精十之至;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虿:蝎子一类的毒虫。虺:毒蛇的一种。攫鸟:长有利爪的鸟。朘:男婴的生十殖..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9 治国平天下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者:善于建功立业的人。拔:超出、高出。“善建者不拔”,是说一个善于建功立业的人必定从自我修养开始,决不会好高骛远,去做超出自我能力的事情。 善抱者:善于抱朴..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8 唯施是畏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使:让。我:真我。介然有知:介入大道,尔后获得真知。真我介于自我与大道之间,是自我之君,智慧的开启者。施:施舍、施展。 让真我介入自我和大道之间,使自我获得真知,遵循..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7 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有始,始于大道,大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的母体。认识世界,不应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应是透过本质看现象。母,蕴涵着世界..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6 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大道赋予万物生命的种子,万物因遵循自然规律而得以繁殖、成长,有形物质凝聚造就其具体形态,万物因其所处的环境而成熟。所以,万物莫不以道为尊,以德..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5 摄生之道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出生入死”,是养生之道,明白了养生之道,则健康长寿,否则,生命早逝。 徒,指同种类型的人。十有三:十分之三..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4 立法与变法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神圣法律的代言人。无常心:无永久不变之心。圣人无常心,则法无不变之法。 以法治国,圣人之心就是治国之法。治国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变革的依..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3 科学与哲学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十习十获得科学技术知识。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为道: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日损:一天比一天减少。 不断地..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1 人性论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却:止、退。粪:名词动用,肥、养的意思。走:跑。戎马:比喻十精十卵十。郊:荒郊。 就治身而言,“天下有道”,是说人们懂得养生之道,通过夺十精十补脑之术来养..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0 生克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器已成之人,返朴归真,与宇宙合一,面对浩瀚的宇宙,总感智慧不足。这种人生追求所产生的作用才是对自己、对社会没有危害的。浩然正气充盈体内却虚怀若谷,这种功夫的..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9 贵生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名利和身十体相比谁更亲?身十体和财富相比谁更多?得到了名声和财富却丧失了生命,和不争名利却得以保寿全生,谁的害处更大? 这里,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较,旨在说明生命..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8 宇宙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十陰十而抱十陽十,冲气以为和。 道:世界的本原,“有”和“无”的对立统一体。 一:太极、太一、细胞、原子,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功能单位。 二:由一化生出的相对独立..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7 贷智于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古代指知识分子。士分三类:上士、中士、下士。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道的理解不同,道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所认..

    4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6 有无相生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道生一”,一是道的载体,而朴是道德的体现。得道以德,德的最高标志就是返朴归真,所以,“得一”也就..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5 意识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徳,是以无德。 德:属于意识范畴,是人的世界观、社会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和。上德:来源于道或者符合于道的思想意识,具有客观十性十、全面十性十。 不德:不固执于自我主观..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4 朴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永恒的大道始终无为,但是却取得了无所不为的成果。大道运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具有永恒的客观规律十性十。正是这至诚不移的客观规律十性十,才孕育化生出天地万物,取得无所不为的成果。 ..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3 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比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要想收敛它,必定先使它张狂;要想削弱它,必定先使它强盛;要想废除它,必定先使它振兴。要想夺取它,必定先给予..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2 劝道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大象:道的境界,即修道者所进入的真实不虚的灵明的境界。一旦进入这一境界,世间万物都会在这里出现。万物出现,我无害物之心,物无害我之意,自然能够镇定自若,泰然处之,相..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1 遵道成圣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大道:由道体所体现出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十性十。氾(fan):通“泛”,充满、遍布的意思。 道体至十精十至微,其十性十至静至虚、至真..

    6 古代文学 2025-08-2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