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道德经解读

43 科学与哲学

2025-08-30 12:04 古代文学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获得科学技术知识。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为道: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日损:一天比一天减少。

不断地学研究外在的科学技术知识,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加。不停地修炼道德功,开发潜在的智慧,自我主观意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再减少,直至自我意识完全符合客观规律。自我意识完全符合了客观规律,自我也就取得了无所不为的大智大慧。

“为学”能够直接地给人类带来显而易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现代教育的内容就属于“为学”的范畴。而老子的“为道”即道学则是现代教育还没有真正涉及到的内容。老子的“道”既是智慧的大厦,又是通向智慧大厦的道路。“为道”就是追求智慧的道路,从这一点来说,道学就是哲学,因为它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但是,传统哲学的课题是建立在单纯地对概念的分析研究基础上的,而不像道学是建立在默修实践基础上的,这是传统哲学的最大弊端。也正是这一弊端,导致了哲学至今处于困境之中。我们知道,“道”首先是一种境界,而这一境界是跳出了自我的圈子,跳出了有形世界的圈子所进入的客观存在的忘我的、无形的心灵的境界。要想进入这一境界,只对概念作深入细致的逻辑分析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但是要达到哲学的目的,获得大智大慧,非得进入这一境界不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在现象世界中摸索,是不会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真面目的。所以,哲学只有统一到老子的道学上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哲学。

关于智慧,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神才具有的,他所说的神其实就是人的心灵。我们注意到,在《道德经》中,老子把一个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我”代表真我。智属于自我,是显意识、个体意识。智,知于表面现象,形成于后天。用自我之智看问题,只能是以物观物。以物观物则流于主观片面;慧属于心灵,是潜意识、集体意识。慧,明于道,形成于先天,但需要后天之智去开启、凝聚。用心灵之慧看问题,则以道观物。以道观物则客观全面。未体道之人,灵受制于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慧就不能形成。智知于现象,慧明于大道,只有魂与灵和,智慧才能形成。如果说,自我只是大自然的半成品,并非完人,那么,道学就是指导自我由半成品向成品过渡的学问。超越自我,解放心灵,开发潜意识,使认识的主体由自我变为心灵,这就是道学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超越自我,人才能成为大自然的真正强者。

关于哲学的方法,传统哲学的方法是怀疑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推理法等等,而老子哲学的方法是“损”。损就是破除自我主观意识,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破我执”。损是扬弃,扬弃那些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意识,使主观反映客观。“损之又损”,就是否定之否定。损的过程是去粗取、去伪存真、端正意识、肯定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强身健体的过程,因为,德是否正确,是依靠身体的健康状况来检验的,如果在练功实践过程中,身体得不到健康反而走火入魔,以致于出现自杀、杀人等现象,这就证明已经走到邪路上去了。

另外,“损”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不过这里的认识是对自我的认识,实践也是自我的默修实践。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又是认识的客体,只有首先认识自我,才能把握真理,认识世界。认识的正确与否,又必须通过默修实践所带来的身心健康状况去检验。正确的认识对练功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否则,就会给身体带来灾难。“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直至坐入道境,获得真正的解脱。

一切学问必须一定于我有益才是真正的学问。科学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解决现实的诸多实际问题。哲学则必须首先给我们带来身心健康。倘若一个哲学工作者,不能使身心健康,反而头痛感冒、大病小灾的不断,那么,智慧也就无从说起。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无事:无私心杂念,不主观妄为,心静如水。“无事”则有德。

就治身而言,只有魂诚于灵,灵才能获得自由。魂静灵动,魂则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因为,“天下”是属于众灵的。就治国而言,“取天下”的动机应当自始至终是为了百姓的平等和自由,统治者心诚于民,才可以取得天下。如果取天下的目的是为了霸占天下,役人民,用人民的血汗来浇铸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那么他就不具备足以取得天下的正确思想,即使取得了天下,也不会山永固。从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历朝统治者无不用事实说明了这一历史规律。

这一章的中心是“为道”的问题。如果说“为学”涉及的是科学技术知识,是外在的学问,那么“为道”涉及的则是哲学,是追求内在智慧的学问。欲追求智慧必先正德,正德的过程就是“损”的过程,德正则“无事”,“无事”才可以进入道的境界,获得大智大慧。

“认识你自己”,这是哲学的根本目的。然而如何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这是人类所处的困境。人类处于困境之中,是因为传统哲学处于困境之中。能够解脱人类困境的是哲学,而能够解脱传统哲学困境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猜你喜欢

  • 51 玄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誹语,被视为宣扬迷..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50 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 攫鸟猛兽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十牝十牡之合而朘作,十精十之至;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虿:蝎子一类的毒虫。虺:毒蛇的一种。攫鸟:长有利爪的鸟。朘:男婴的生十殖..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9 治国平天下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者:善于建功立业的人。拔:超出、高出。“善建者不拔”,是说一个善于建功立业的人必定从自我修养开始,决不会好高骛远,去做超出自我能力的事情。 善抱者:善于抱朴..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8 唯施是畏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使:让。我:真我。介然有知:介入大道,尔后获得真知。真我介于自我与大道之间,是自我之君,智慧的开启者。施:施舍、施展。 让真我介入自我和大道之间,使自我获得真知,遵循..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7 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有始,始于大道,大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的母体。认识世界,不应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应是透过本质看现象。母,蕴涵着世界..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6 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大道赋予万物生命的种子,万物因遵循自然规律而得以繁殖、成长,有形物质凝聚造就其具体形态,万物因其所处的环境而成熟。所以,万物莫不以道为尊,以德..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5 摄生之道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出生入死”,是养生之道,明白了养生之道,则健康长寿,否则,生命早逝。 徒,指同种类型的人。十有三:十分之三..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4 立法与变法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神圣法律的代言人。无常心:无永久不变之心。圣人无常心,则法无不变之法。 以法治国,圣人之心就是治国之法。治国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变革的依..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2 微观认识论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常言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秀才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书本知识。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他自身的修养功夫,是对人十体基因组这一天书的破译。人十体基因组是..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1 人性论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却:止、退。粪:名词动用,肥、养的意思。走:跑。戎马:比喻十精十卵十。郊:荒郊。 就治身而言,“天下有道”,是说人们懂得养生之道,通过夺十精十补脑之术来养..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0 生克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器已成之人,返朴归真,与宇宙合一,面对浩瀚的宇宙,总感智慧不足。这种人生追求所产生的作用才是对自己、对社会没有危害的。浩然正气充盈体内却虚怀若谷,这种功夫的..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9 贵生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名利和身十体相比谁更亲?身十体和财富相比谁更多?得到了名声和财富却丧失了生命,和不争名利却得以保寿全生,谁的害处更大? 这里,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较,旨在说明生命..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8 宇宙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十陰十而抱十陽十,冲气以为和。 道:世界的本原,“有”和“无”的对立统一体。 一:太极、太一、细胞、原子,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功能单位。 二:由一化生出的相对独立..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7 贷智于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古代指知识分子。士分三类:上士、中士、下士。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道的理解不同,道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所认..

    4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6 有无相生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道生一”,一是道的载体,而朴是道德的体现。得道以德,德的最高标志就是返朴归真,所以,“得一”也就..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5 意识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徳,是以无德。 德:属于意识范畴,是人的世界观、社会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和。上德:来源于道或者符合于道的思想意识,具有客观十性十、全面十性十。 不德:不固执于自我主观..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4 朴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永恒的大道始终无为,但是却取得了无所不为的成果。大道运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具有永恒的客观规律十性十。正是这至诚不移的客观规律十性十,才孕育化生出天地万物,取得无所不为的成果。 ..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3 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比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要想收敛它,必定先使它张狂;要想削弱它,必定先使它强盛;要想废除它,必定先使它振兴。要想夺取它,必定先给予..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2 劝道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大象:道的境界,即修道者所进入的真实不虚的灵明的境界。一旦进入这一境界,世间万物都会在这里出现。万物出现,我无害物之心,物无害我之意,自然能够镇定自若,泰然处之,相..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1 遵道成圣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大道:由道体所体现出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十性十。氾(fan):通“泛”,充满、遍布的意思。 道体至十精十至微,其十性十至静至虚、至真..

    6 古代文学 2025-08-2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