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道德经解读

46 玄德

2025-08-30 12:19 古代文学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大道赋予万物生命的种子,万物因遵循自然规律而得以繁殖、成长,有形物质凝聚造就其具体形态,万物因其所处的环境而成熟。所以,万物莫不以道为尊,以德为贵。

道是世界的本原,为万物之母,故说“道生之”。能够遵循自然规律为德,违背自然规律则生而不活,或者活而不久,故说“德畜之”。万物既生则以自身形态确认其本质特。万物是否有成,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即万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决定的。

道之尊,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在于道和德无为自然,不主宰、干涉万物,而是让万物完全顺应自然规律成长壮大。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长:自然界中生物不停地吸收各种养分使自身细胞不断繁殖而成长壮大。育:自我培育以适应环境。一物种之所以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于该物种不断培育自身能的缘故。亭:均匀、协调的意思。在自然界中,各物种的生存能力是不受偏袒、机会均等的,其能否发展壮大,在于该物种的自身潜能和对环境阻力的抵抗力量。毒:遏制、侵害的意思。生物圈中,一物种的生长壮大是建立在对另一物种的遏制、侵害基础之上的。其遏制程度又受着环境阻力的制约。养:给养,即供给生活资料。生态系统中,一物种的成熟,又为另一物种的生长成熟提供了消费资料。覆:覆灭的意思。万物有生就有灭,生于无形,归于无形,这是自然规律。归于无形,并不意味着彻底消失,而是进行能量流通和养分循环,使万物生命得以组合,并处于永久存在的过程之中。

在这里,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简明地指出了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机制。

在生态系统中,太为生命提供了赖以存在的能量,地球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空间,于是,地球上有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站在动物的角度上看,植物是生产者。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把周围环境中的无机养分制造成有机物质,为消费者提供了生活资料。其中食草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生活资料,食肉动物则通过食物链间接以绿色植物为生活资料。微生物则以分解者的角色把有机废物破坏、腐烂,使养分回到周围中去,又为生产者提供了养分。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实质上,它们自身各自扮演着三重角色。三者的关系构成了使生态系统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生态系统中,“道生之,德畜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和生命所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长之,育之”,是生物的自身繁殖和发展,即“物形之”。“亭之,毒之”,则是这一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即“势成之。”“养之,覆之”,则是这一系统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的物质转化机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为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壮大万物而不主宰万物,这就是隐而不见的自然规律。圣人体道并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就是“玄德”。

本章是生态系统论,讴歌了大自然的无为之德。大自然是和谐有序的,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同时,应当遵循并利用自然规律,决不能脱离自然规律的轨道去打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利己主义的思想文化势必不断加剧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老子的道德思想正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猜你喜欢

  • 51 玄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誹语,被视为宣扬迷..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50 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 攫鸟猛兽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十牝十牡之合而朘作,十精十之至;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虿:蝎子一类的毒虫。虺:毒蛇的一种。攫鸟:长有利爪的鸟。朘:男婴的生十殖..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9 治国平天下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者:善于建功立业的人。拔:超出、高出。“善建者不拔”,是说一个善于建功立业的人必定从自我修养开始,决不会好高骛远,去做超出自我能力的事情。 善抱者:善于抱朴..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8 唯施是畏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使:让。我:真我。介然有知:介入大道,尔后获得真知。真我介于自我与大道之间,是自我之君,智慧的开启者。施:施舍、施展。 让真我介入自我和大道之间,使自我获得真知,遵循..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7 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有始,始于大道,大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的母体。认识世界,不应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应是透过本质看现象。母,蕴涵着世界..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5 摄生之道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出生入死”,是养生之道,明白了养生之道,则健康长寿,否则,生命早逝。 徒,指同种类型的人。十有三:十分之三..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4 立法与变法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神圣法律的代言人。无常心:无永久不变之心。圣人无常心,则法无不变之法。 以法治国,圣人之心就是治国之法。治国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变革的依..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3 科学与哲学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十习十获得科学技术知识。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为道: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日损:一天比一天减少。 不断地..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2 微观认识论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常言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秀才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书本知识。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他自身的修养功夫,是对人十体基因组这一天书的破译。人十体基因组是..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1 人性论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却:止、退。粪:名词动用,肥、养的意思。走:跑。戎马:比喻十精十卵十。郊:荒郊。 就治身而言,“天下有道”,是说人们懂得养生之道,通过夺十精十补脑之术来养..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40 生克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器已成之人,返朴归真,与宇宙合一,面对浩瀚的宇宙,总感智慧不足。这种人生追求所产生的作用才是对自己、对社会没有危害的。浩然正气充盈体内却虚怀若谷,这种功夫的..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9 贵生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名利和身十体相比谁更亲?身十体和财富相比谁更多?得到了名声和财富却丧失了生命,和不争名利却得以保寿全生,谁的害处更大? 这里,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较,旨在说明生命..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8 宇宙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十陰十而抱十陽十,冲气以为和。 道:世界的本原,“有”和“无”的对立统一体。 一:太极、太一、细胞、原子,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功能单位。 二:由一化生出的相对独立..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7 贷智于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古代指知识分子。士分三类:上士、中士、下士。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道的理解不同,道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所认..

    4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6 有无相生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道生一”,一是道的载体,而朴是道德的体现。得道以德,德的最高标志就是返朴归真,所以,“得一”也就..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5 意识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徳,是以无德。 德:属于意识范畴,是人的世界观、社会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和。上德:来源于道或者符合于道的思想意识,具有客观十性十、全面十性十。 不德:不固执于自我主观..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4 朴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永恒的大道始终无为,但是却取得了无所不为的成果。大道运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具有永恒的客观规律十性十。正是这至诚不移的客观规律十性十,才孕育化生出天地万物,取得无所不为的成果。 ..

    2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3 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比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要想收敛它,必定先使它张狂;要想削弱它,必定先使它强盛;要想废除它,必定先使它振兴。要想夺取它,必定先给予..

    3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2 劝道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大象:道的境界,即修道者所进入的真实不虚的灵明的境界。一旦进入这一境界,世间万物都会在这里出现。万物出现,我无害物之心,物无害我之意,自然能够镇定自若,泰然处之,相..

    1 古代文学 2025-08-30
  • 31 遵道成圣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大道:由道体所体现出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十性十。氾(fan):通“泛”,充满、遍布的意思。 道体至十精十至微,其十性十至静至虚、至真..

    6 古代文学 2025-08-2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