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医 / 孙思邈

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

2025-09-01 10:01 读医

五十七证 方五首

论曰∶伤寒与 病湿病及热 相滥,故叙而论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反恶寒,是为刚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是为柔 。(一云恶寒。)太阳病,发热,其脉沉细,是为 。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 。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是为 。

上件 状。

太阳病而关节疼烦,其脉沉缓,为中湿。

病者一身尽疼烦,日晡即剧,此为风湿汗出所致也。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似熏黄也。

湿家之为病,其人但头汗出,而背强欲得被覆。若下之早,即嘁,或胸满,小便利,舌

上如胎。此为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饮则不能饮,而口燥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病风湿相搏,身体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溜下不止。师云此可发汗,而其病不愈者,何故?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续在,是故不愈。若治风湿者,发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则风湿俱去也。

病患喘,头痛鼻窒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独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窒。

纳药鼻中即愈。

上件湿状。

太阳中热,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中也。

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洗然手足逆冷,小有劳热,口前开板齿燥。若发其汗,恶寒则甚;加温针,发热益甚;数下之,淋复甚。

上件 状。

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其脉浮。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中风。

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

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乃汗之。

夫病有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不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尽未。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以救邪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而反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本论云∶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下之,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不冲,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汤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而治之。

桂枝汤本为解肌,其人脉浮紧,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识此,勿令误也。

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佳。

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桂枝汤。(一云麻黄汤。)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下之,其脉浮,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解其外则愈,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愈,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其大便反青,此为不在里故在表也,当发其汗,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汤太阳病未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宜桂枝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 芍药 生姜(各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汗出一时许,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复不汗后服小促其间,令半日许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夜乃瘥,当 时观之。服一剂汤病证犹在,当复作,服之,至有不汗出,当服三剂乃解。

太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去芍药中加附子一枚即是。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发热而恶寒,热多而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再三发。其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此为阴阳俱虚,不可复吐下发汗也,面色反有热者,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汗出,身必当痒,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洪大,与桂枝汤,其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 麻黄(十六铢) 生姜(切) 芍药(各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二服,今人合为一方。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方∶桂枝 芍药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 大枣(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

服桂枝汤下之,颈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方∶茯苓 白术(各三两)

上,于桂枝汤中惟除桂枝一味,加此二味为汤,服一升小便即利。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千金翼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千金翼方》全书共三十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失传了,所幸印版保存了下来,明朝万历年间,翰林院纂修官王肯堂奉万历皇帝之命纂刻了宋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医药典籍之一。

猜你喜欢

  • 小儿杂治法第二

    方五十七首 论一首竹叶汤主五六岁儿温壮,腹中急满,气息不利,或有微肿。亦主极羸,不下饮食,坚痞,手足逆冷方∶竹叶(切,一升) 小麦(半升) 甘草(炙) 黄芩 栝蒌根 泽泻 知母 人参 茯苓白术 大黄(各一两) ..

    2 读医 2025-09-01
  • 养小儿第一

    合八十九条 方二十首 灸法二首 论一首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脉,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诸骨具,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备,则生矣。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五..

    1 读医 2025-09-01
  • 卷第十一 小儿

    养小儿第一小儿杂治法第二眼病第三鼻病第四口病第五唇病第六齿病第七舌病方第八喉病第九噎病第十耳病第十一

    1 读医 2025-09-01
  • 阴易病已后劳复第七

    七证 一方四首 附方六首伤寒阴易之为病,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痂胞赤,膝胫拘急,烧 散主之。方∶妇人里 ,近隐处烧灰。上一味,水和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

    2 读医 2025-09-01
  • 霍乱病状第六

    一十证,方三首问曰∶病有霍乱者,何也?答曰∶呕吐而利,此为霍乱。问曰∶病有发热,头痛,身体疼痛,恶寒,而复吐利,当属何病?答曰∶当为霍乱,霍乱吐下,利止,复更发热也。伤寒,其脉微涩,本是霍乱,今是伤寒..

    1 读医 2025-09-01
  • 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

    三十证,方一十五首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发汗后身热,又重发其汗,胃中虚冷,必反吐也。大下后发汗,..

    2 读医 2025-09-01
  • 伤寒宜忌第四

    十五章忌发汗第一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忌发其汗。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忌发其汗,何以知然,此为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故也。少阴病,脉微,忌发其汗,无阳故也。咽中闭塞,忌发其..

    2 读医 2025-09-01
  • 厥阴病状第三

    五十六证 方七首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蛔,下之不肯止。厥阴中风,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尽卯。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与水饮之即愈。诸四逆厥者,..

    3 读医 2025-09-01
  • 少阴病状第二

    四十五证 方一十六首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欲吐而不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故引水自救。小便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其人小便白者,下焦虚寒不能制溲,故白也。夫病其脉阴阳俱紧,而..

    3 读医 2025-09-01
  • 太阴病状第一

    八证 方二首太阴之为病,腹满吐,食不下,下之益甚,时腹自痛,胸下坚结,太阴病,脉浮,可发其汗。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为欲愈。太阴病,欲解时,从亥尽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

    4 读医 2025-09-01
  • 卷第十 伤寒下

    太阴病状第一少阴病状第二厥阴病状第三伤寒宜忌第四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霍乱病状第六阴易病已后劳复第七

    1 读医 2025-09-01
  • 少阳病状第九

    九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病,脉弦细,头痛而发热,此为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即愈,不和烦而悸。太阳病不..

    3 读医 2025-09-01
  • 阳明病状第八

    七十五证 方一十一首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微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微阳明明者,发其汗,若利其小便,胃中燥便难是也。问曰..

    2 读医 2025-09-01
  • 太阳病杂疗法第七

    二十证 方一十三首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而吐,此为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结胸闷中。)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方∶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六两) 生..

    2 读医 2025-09-01
  • 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

    三十一证 方一十六首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其脉寸口浮,关上自沉,为结胸。何谓脏结?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下利,阳脉浮,关上细沉而紧,名为脏结。舌上白胎滑者,为难治。脏结者..

    1 读医 2025-09-01
  • 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

    九证 方四首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汗出而解,但阳微者,先汗出而解,阴微者,先下之而解,宜承气汤。(一云大柴胡汤。)伤寒..

    1 读医 2025-09-01
  • 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

    一十五证 方七首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在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食饮,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其呕,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而渴者,此为属阳明,以法治之。..

    1 读医 2025-09-01
  • 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

    四证,方二首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两仁者)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1 读医 2025-09-01
  • 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

    一十六证,方四首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为伤寒。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呕,若躁烦,脉数急者,乃为传。伤寒其二..

    1 读医 2025-09-01
  • 卷第九 伤寒上

    论曰∶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伤..

    3 读医 2025-08-3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