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医 / 孙思邈

少阴病状第二

2025-09-01 10:45 读医

四十五证 方一十六首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欲吐而不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故引水自救。小便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其人小便白者,下焦虚寒不能制溲,故白也。夫病其脉阴阳俱紧,而反汗出,为阳,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不可发其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者,至七八日,下利,其脉暴微,手足反温,其脉紧反去,此为欲解,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止,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其衣被,可治。

少阴中风,其脉阳微阴浮,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尽寅。

少阴病,八九日,而一身手足尽热,热在膀胱,必便血。

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不死,脉不足者,灸其少阴七壮。

少阴病,但厥无汗,强发之必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目出,是为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蜷而利,手足逆者,不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其人吐利,躁逆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蜷,其脉不至,其人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其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反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方∶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二斗,先煮麻黄,减一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方;麻黄(二两,去节)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方∶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中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方∶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下利不止,而便脓血者,以桃花汤主之。方∶赤石脂(一斤,一半肉,一半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取七合,纳赤石脂末一方寸匕,一服止,余勿服。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烦躁欲死者,茱萸汤主之。(方见阳明门)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方∶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纳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可与桔梗汤。方∶甘草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再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大枚)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苦酒汤主之。方∶鸡子(一枚,去黄,纳好上苦酒于壳中)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上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愈。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方∶半夏(洗) 桂枝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异捣,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含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方∶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 葱白(四茎)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服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方

猪胆汁(一合) 人尿(五合)

上二味,纳前汤中,和令相得,温分再服,若无胆,亦可用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而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玄武汤主之。方∶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小便自利者,去茯苓。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利不止便脓血者,宜桃花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下利止而脉不出,通脉四逆汤主之。方∶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赤者,加葱白九茎;腹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加减服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方∶甘草(炙) 枳实(炙) 柴胡 芍药(各十分)

上四味,捣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兼主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泻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方见阳明门。)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承气汤。

少阴病,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承气汤(一云大柴胡。)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气汤。(方见承气汤中)少阴病,其脉沉者,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遂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宜四逆汤。(方见阳明门。)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者,必数更衣,反少,当温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阴五十壮。)

《千金翼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千金翼方》全书共三十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失传了,所幸印版保存了下来,明朝万历年间,翰林院纂修官王肯堂奉万历皇帝之命纂刻了宋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医药典籍之一。

猜你喜欢

  • 小儿杂治法第二

    方五十七首 论一首竹叶汤主五六岁儿温壮,腹中急满,气息不利,或有微肿。亦主极羸,不下饮食,坚痞,手足逆冷方∶竹叶(切,一升) 小麦(半升) 甘草(炙) 黄芩 栝蒌根 泽泻 知母 人参 茯苓白术 大黄(各一两) ..

    2 读医 2025-09-01
  • 养小儿第一

    合八十九条 方二十首 灸法二首 论一首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脉,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诸骨具,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备,则生矣。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五..

    1 读医 2025-09-01
  • 卷第十一 小儿

    养小儿第一小儿杂治法第二眼病第三鼻病第四口病第五唇病第六齿病第七舌病方第八喉病第九噎病第十耳病第十一

    1 读医 2025-09-01
  • 阴易病已后劳复第七

    七证 一方四首 附方六首伤寒阴易之为病,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痂胞赤,膝胫拘急,烧 散主之。方∶妇人里 ,近隐处烧灰。上一味,水和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

    2 读医 2025-09-01
  • 霍乱病状第六

    一十证,方三首问曰∶病有霍乱者,何也?答曰∶呕吐而利,此为霍乱。问曰∶病有发热,头痛,身体疼痛,恶寒,而复吐利,当属何病?答曰∶当为霍乱,霍乱吐下,利止,复更发热也。伤寒,其脉微涩,本是霍乱,今是伤寒..

    0 读医 2025-09-01
  • 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

    三十证,方一十五首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发汗后身热,又重发其汗,胃中虚冷,必反吐也。大下后发汗,..

    2 读医 2025-09-01
  • 伤寒宜忌第四

    十五章忌发汗第一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忌发其汗。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忌发其汗,何以知然,此为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故也。少阴病,脉微,忌发其汗,无阳故也。咽中闭塞,忌发其..

    2 读医 2025-09-01
  • 厥阴病状第三

    五十六证 方七首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蛔,下之不肯止。厥阴中风,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尽卯。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与水饮之即愈。诸四逆厥者,..

    3 读医 2025-09-01
  • 太阴病状第一

    八证 方二首太阴之为病,腹满吐,食不下,下之益甚,时腹自痛,胸下坚结,太阴病,脉浮,可发其汗。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为欲愈。太阴病,欲解时,从亥尽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

    3 读医 2025-09-01
  • 卷第十 伤寒下

    太阴病状第一少阴病状第二厥阴病状第三伤寒宜忌第四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霍乱病状第六阴易病已后劳复第七

    1 读医 2025-09-01
  • 少阳病状第九

    九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病,脉弦细,头痛而发热,此为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即愈,不和烦而悸。太阳病不..

    3 读医 2025-09-01
  • 阳明病状第八

    七十五证 方一十一首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微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微阳明明者,发其汗,若利其小便,胃中燥便难是也。问曰..

    2 读医 2025-09-01
  • 太阳病杂疗法第七

    二十证 方一十三首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而吐,此为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结胸闷中。)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方∶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六两) 生..

    2 读医 2025-09-01
  • 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

    三十一证 方一十六首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其脉寸口浮,关上自沉,为结胸。何谓脏结?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下利,阳脉浮,关上细沉而紧,名为脏结。舌上白胎滑者,为难治。脏结者..

    1 读医 2025-09-01
  • 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

    九证 方四首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汗出而解,但阳微者,先汗出而解,阴微者,先下之而解,宜承气汤。(一云大柴胡汤。)伤寒..

    0 读医 2025-09-01
  • 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

    一十五证 方七首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在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食饮,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其呕,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而渴者,此为属阳明,以法治之。..

    0 读医 2025-09-01
  • 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

    四证,方二首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两仁者)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0 读医 2025-09-01
  • 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

    一十六证,方四首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为伤寒。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呕,若躁烦,脉数急者,乃为传。伤寒其二..

    0 读医 2025-09-01
  • 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

    五十七证 方五首论曰∶伤寒与 病湿病及热 相滥,故叙而论之。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反恶寒,是为刚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是为柔 。(一云恶寒。)太阳病,发热,其脉沉细,是为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 。..

    0 读医 2025-09-01
  • 卷第九 伤寒上

    论曰∶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伤..

    3 读医 2025-08-3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