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 陈梦雷

坤舆典第七卷

石部汇考一

《书经》《禹贡》

青州铅,松,怪石。

〈注〉怪石,怪异之石也。林氏曰:怪石之贡,诚为可疑。意其必须以为器用之饰,而有不可阙者,非特页其怪异之石,以为玩好也。

荆州砺,砥,砮,丹。

〈注〉砺砥皆磨石。砥以细密为名。砺以粗砺为名。砮者,中矢镞之用。肃慎氏:贡石砮者是也。

梁州银,镂,砮,磬。

雍州球,琳,琅玕。

〈注〉石之似珠者,今南海有青琅玕,珊瑚属也。

《诗经》《卫风淇奥》

有斐君子,充耳琇莹。

〈注〉琇莹,美石也。天子玉瑱,诸侯以石。

《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又〉报之以琼玖。

〈传〉琼玉之美者,琼瑶、美玉。说文云:美石。〈《正义》〉琼玉之美名非玉名也。丘中有麻传云玖石,次玉。

《齐风著》

尚之以琼华乎而。〈又〉尚之以琼莹乎而。〈又〉尚之以琼英乎而。

〈朱注〉琼华,美石似玉者。即所以为瑱也。琼莹、琼英亦美石,似玉者。〈《大全》〉孔氏曰:木谓之华,草谓之荣。荣而不实者谓之英。然则琼华、琼莹、琼英皆玉石光色。

《秦风渭阳》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传〉琼瑰,石而次玉。〈正义〉琼者,玉之美名,非玉名也。瑰是美石之名也,以佩玉之制,唯天子用纯,诸侯以下则玉石杂用。此赠晋侯,故知是美石次玉。

《小雅都人士》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

〈《传》〉琇,美石也。〈《正义》〉淇奥传曰:琇,莹美石。《说文》云:琇,美石次玉也。然琇是美石之名耳。而此传俗,本云琇实美石者,误也。《说文》直云琇,美石。则实非玉名。王肃云:以美石为瑱塞,实其耳。义当然也。淇奥说武公之服以琇为充耳。此都邑庶人亦用琇者,礼天子以纯玉,诸侯以下则玉石杂。卫风自举石言之,其实玉多而石少,非全用石也,此则庶人无玉用石而已。

《周礼》《考工记》

石有时以泐。

〈订义〉石之解散谓之泐。至坚者莫如石疑。若不能泐矣。然盛暑之气,铄石流金,则坚者或至于解散。

《素问》《异法方宜论》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砭石,石针也。《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即此类也。东方之地,人气发生于外,故其治诸病宜于砭石也。夫春生之气从东方而普及于宇内,故砭石之法亦从东方而来,以施及于九州也。

《山海经》《南山经》

会稽之山,其下多玞石。

〈注〉珷玞石似玉。

夷山,多沙石。

区吴之山,多砂石。

鹿吴之山,多金石。

漆吴之山,多博石,无玉。

〈注〉可以为博棋石。

《西山经》

钱来之山,其下多洗石。

〈注〉澡洗可以磢体去垢。

小华之山,其阴多磬石。

〈注〉可以为乐石。

皋涂之山,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

〈注〉今礜石杀鼠,蚕食之而肥。

騩山,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

〈注〉采石,石有采色者。

高山,泾水出焉,东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青碧。

〈注〉书曰:泗滨浮磬。是也。

女床之山,其阴多涅石。

〈注〉即矾石也。楚人名为涅石。秦名为羽涅也。《本草经》亦名曰石涅也。

鸟危之山,其阳多磬石。

槐江之山,其上多藏琅玕。

〈注〉琅玕,石似珠者。藏,犹隐也。

长留之山,是多文玉石。

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硌音洛〉

号山,多石。〈音今〉崦嵫之山,苕水出焉,其中多砥砺。

〈注〉磨石也。精为砥粗,为砺也。

《北山经》

单狐之山,水出焉,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灌题之山,其下多流沙,多砥。匠韩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

〈注〉可以取铁。《管子》曰:山上有磁石者,下必有铜。

马成之山,多文石。

天池之山,多文石。

贲闻之山,其下多涅石。

孟门之山,其下多涅石。

京山,其阴有元。

〈注〉,音竹筱之筱。黑砥石也。《尸子》曰:加元黄砥明色非一也。

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

锡山,其下有砥。

维龙之山,其中多礨石。

〈注〉大石貌。

白马之山,其阳多玉石。

燕山,多婴石。

〈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

《东山经》

栒状之山,其下多青碧石。

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

〈注〉可以为砥箴,治痈疽者。

独山,其下多美石。

竹山,多瑶碧。

葛山之尾,多砥砺。

卢其之山,多沙石。

凫丽之山,其下多箴石。

《中山经》

阴山,多砺石、文石。

〈注〉砺石,石中磨者。

发视之山,其下多砥砺。

阳山,多石。

和山,多瑶碧。

釐山之首,其中多冷石。

扶猪之山,其上多碝石。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

〈注〉今雁门山中出碝石,白者如水,水中有赤色者。

箕尾之山,多涂石。

牡山,其上多文石。

苟床之山,多怪石。

〈注〉怪石似玉也。书曰:铅松,怪石也。

县斸之山,多文石。

葱聋之山,多石。〈按字汇补音未详〉蛊尾之山,多砺石。

瞻诸之山,其阴多文石。

娄涿之山,陂水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茈石、文石。白石之山,涧水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麋石、栌丹。谷山,爽水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碧绿。

长石之山,共水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鸣石。

〈注〉水中石虚而清越,有声。曰鸣石。如泗滨浮磬之类。

傅山,多瑶碧。

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服之不蛊。

〈注〉帝台,神人名。棋谓博棋也。祷祀百神则用此石。

鼓钟之山,其上多砺,其下多砥。

〈注〉砥砺皆磨石。《诗》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太室之山,上多美石。

〈注〉次玉者也。

婴梁之山,上多錞于元石。

〈注〉言苍玉依黑石而生也,或曰:錞于乐器名形似椎头。

光山,其上多碧。

岐山,其阴多白珉。〈音旻〉

〈注〉石似玉者。

龙山,其上多碧。

若山,多邽石。

彘山,多美石。

欢山,多邽石,其中多砥砺。

琴鼓之山,其上多白珉,其下多洗石。女儿之山,其上多石涅。

岷山,其下多白珉。高梁之山,其下多砥砺。

鬲山,其阴多白珉。风雨之山,其下多石涅。

虎尾之山,多封石。

翼望之山,其阴多珉。即谷之山,其阳多珉。游戏之山,多封石。

婴侯之山,其上多封石。

丰山,其上多封石。

章山,其阴多美石。皋水东流注于沣水,其中多脆石。声匈之山,上多封石。

大騩之山,其阴多砥石。

历石之山,其阴多砥石。

服山,其上多封石。

风伯之山,其下多酸石文石。

暴山,其下多文石。

柴桑之山,其下多碧,多冷石。

汉刘熙《释名》《释山》

山多小石曰磝。磝,尧也。每石尧尧,独处而出见也。山多大石曰礜。礜,学也。大石之形学。学,形也。

石载土曰岨。岨,胪然也。土载石曰崔嵬,因形名之也。山体曰石。石,格也。坚捍,格也。

小石曰砾。砾,料也。小石相枝柱其间料料然,出内气也。

《汲冢周书》《王会解》

夷用閵采。

〈注〉夷,东北夷采生火中,色黑面光,其坚若铁。

《龙鱼河图》《昆吾石》

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上多山川、积石,名为昆吾石。冶其石为铁,作剑光明,照洞如水精,以割玉如土。

《淮南毕万术》《石四则》

埋石四隅,家无鬼。

磁石拒棋,取鸡用作针,针磨铁捣之,以和磁石,日涂棋头,曝乾之置局上,即相拒不休。

磁石,一名磁君。

取曾青十斤烧之,以水灌其地,云起如山云矣。曾青为药,令人不老。

《晋李当之药录》《石八条》

石流黄,味酸。生谷中,治妇人阴蚀、疽、痔。作金银物,生东海。

石流青,白色,主益肝气明目。

石流赤,生羌道山谷。

阳起石,一名白石。味酸,微温,生山谷。治崩中,补足、肉挛、藏中血结气。寒热、肠痛、漏下、无子、阴阳不合。生齐地。

阳起石,神农、扁鹊:酸,无毒。桐君雷公岐伯:无毒。李氏小寒或生太山,或阳起山,采无时。

石胆,一名毕石,一名君石。出秦州,羌道山谷,大石间或出。句青山,其为石也,青色,多白纹,易破,状如空青,能化铁为铜,合名金银。炼饵食之不老。

石肺,一名石肝。黑泽有赤文如肺肝,置水中即乾濡,生益气,明目。生水中。

石脾,一名胃口,一名胃石,一名肾石。赤文治胃中寒热。

《杜光庭录异记》《异石》

帝尧时,有五星自天而霣:一是土之精坠于谷城山下,其精化为圯桥老人,以兵书授张子房云:读此当为帝王师。后求我于谷城山下,黄石是也。子房佐汉功成,求于谷城山下,果得黄石焉。子房隐于商山,从四皓学道。其家葬其衣冠黄石焉。占者常见墓上黄气高数丈,后为赤眉所发,不见其尸,黄石亦失所在,其气自绝。

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天下,琢为受命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为传国宝。又《古今异说》云:是大角星精。大角亦木星是也。火星之精坠于南海中,为大珠,径尺馀,时出海上,光照数百里,红气亘天。今名其地为珠池,亦名珠崖,后有时出焉。

金星之精坠终南圭峰之西。因号为太白山。其精化为白石状,如美玉。时有紫气覆之。天宝中,元宗皇帝立元。元庙于长安大宁。里临淄旧邸欲塑元元像,梦神人曰:太白北谷中有玉石,可取而琢之,紫气见处是也。异日,命使入谷求之,山下人云:旬日来,常有紫气,连日不散。果于其下掘获玉石,琢为元元像,高二尺许,又为二真人二侍童及李林甫、陈希烈之形,高六尺。

水星之精坠于张掖郡柳谷中,化为黑石,广一丈馀,高三丈。后汉之末,渐有文采,未甚分明。魏青龙年,忽如雷震,声闻百馀里,其石自立,白色为文,有牛马仙人之状,及玉环、玉玦兼文字果应。司马氏为晋以符金德焉。唐尧之际,当天气穷于太阳,地气极于太阴,阳九百六交周之运,甲申之年洪灾之会,故五星霣精,日月浊景,有此异焉。

天复十年庚午夏,洪州霣石,于越王山下,昭仙观前有声如雷,光彩五色,阔十丈。袁、吉、江、洪四州之界皆见光。闻声观前,五色烟雾经月而散。有石长七八尺,围三尺,馀清碧如玉,堕于地上。节度相国刘威命舁入昭仙观,内设斋,祈谢七日,之内石稍小,长三尺。又斋数日,石长尺馀,今只及七八寸,留在观内。

江州南五十里有店名七里。店在蛇江之南,小山上有石,青色,坚腻。俗云:石中有珠,每至中秋,往往群飞,凡十馀枚,如流星往来,或聚或散。石上时有光景,相传云,珠藏于此,乃无价宝也。或有见者,密认其处,寻亦不得。

会稽进士李眺偶拾得小石,青黑平正,温滑可玩。用为书镇焉。偶见蝇集其上,驱之不去。视之已化为石。求他虫试之,随亦化焉壳,落坚重与石无异。

婺州永康县山亭中有枯松树因断之,误堕水中化为石。取未化者试于水,随亦化焉。其所化者,枝干及皮与松无异,但坚劲。有未化者数段相兼留之以旌异物焉。

绵州昌明县山中周回二十里许瓷香炉者,广二寸许,或全破,堆积林中,莫知其数。

洪州建昌县界野田中有自然石碑、石人、及龟,散在地中,莫知其数。皆如镌琢之状,而无文字,石人倒卧者多时,有立者。又云,侧近有石井,深而无水,有好事者持火入,其中傍有横道,莫知远近,道侧亦皆是石人焉。

昌松瑞石文。初李袭誉为凉州刺史,奏昌松有瑞石,自然成字,凡一百一十字。其略曰:高皇海出两字李九王八千,太平天子李世民,王千年太子治书燕山,人人士国,主尚汪锷奖文通千古,大王五王、七王十凤毛才子,武文、贞观、昌大圣四方,上下万,治忠孝,为善。敕礼部郎中柳逞驰驿检覆,不虚,并同所奏。新北市是景云观旧基有一巨石,大于柱。础人或坐之、踏之,逡巡如火烧。应心烦热,因便成疾。往往致死。或云,若聚火烧此石,即瞿塘山吼而水沸。古老相传耳。

蜀州晋源县山亭中有二大石。各径二尺。已来出地七八寸,人或坐之,心痛往往不救。又是落星石东边者生即灵验,西边者死,与诸石无异,色并带青白。镇静军侧近江坝中,有石长五六尺,高大三尺,已来击之如钟声,军使刘师简送一石,长四尺,已来形圆色青击之如钟磬声。

吴郡临江半岸出一石,鼓搥之无声。武帝以问张华,华曰:取蜀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其言,果声闻数里。

石季龙立河桥于灵昌,津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随流,用工五百馀万而不成。季龙遣使致祭,沉璧于河,俄而所沉璧流千渚上,地震水波腾上津,所楼殿倾坏,压死者百馀人。

天台僧乾符中,自台山之东,临海县界,得一洞穴,同志僧相将寻之初一二十里,径路低狭率多泥涂,自外稍平阔,渐有山川,十里许见市肆,居人与世无异,此僧素习咽气,不觉饥渴,其同行之僧饥甚,诣食肆,乞食。人或谓曰:若能忍饥渴速还,无苦或餐啖此地之食,必难出矣。饥甚,固求,食焉。食毕,相与行十馀里路,渐隘,小得一xiao穴,而出餐物,之僧立化为石矣。天台僧出。山,逄人问其所管,已在牟平海滨矣。

《宋范成大桂海金石志》《钟乳》

钟乳桂林接宜融,山中洞穴至多,胜连州远甚。余游洞亲访之,仰视石脉涌起处即有乳床,如玉雪,石液融结所为也。乳床下垂如倒数峰小山,峰端渐锐且长,如冰柱。柱端轻薄中空,如鹅管。乳水滴沥未已且滴且凝,此乳之最精者。以竹管仰盛折取之,鍊治家又以鹅管之端尤轻,明如云母爪甲者为胜。

《滑石》

滑石桂林属邑及猺洞中皆出。有白黑二种,功用相似。初出如烂泥,见风则坚。又谓之冷石。土人以石灰圬壁,及未乾时以滑石末拂拭之,光莹如玉。

《无名异》

无名异,小黑石子也。桂林山中极多,一包数百枚。

《石梅》

石梅生海中,一丛数枝,横斜瘦硬,形色真枯梅也。虽巧工造作所不能及。根所附著如覆菌。或云本质为海水所化,如石蟹、石虾之类。

《石柏》

石柏生海中,一干极细,上有一叶,宛是侧柏扶疏无小异。根所附著如乌药。大抵皆化为石矣。此与石梅虽未详可以入药否。然皆奇物不可不志。

《太湖石志》《太湖石》

石出西洞庭,多因波涛激齧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或缜润如圭瓒,廉刿如剑戟,矗如峰峦,列如屏障,或滑如肪,或黝如漆,或如人,如兽,如禽鸟,好事者取之以充苑囿庭除之玩。

石生水中者,良岁久,波涛冲激成嵌空石,面鳞鳞作靥,名曰弹窝。亦水痕也,扣之铿然,声如磬。

《鼋山石》

石坚润,可碑、可础、可柱、可磩。

一名旱石。《苏州志》云:坚润如玉,击之有声,刻碑惟此最佳,用之压阶,世亦罕比。

《小洞庭》

在龙山之南,有石如七十二峰。

绮里东南五里,圻村山路临水,一石青绿色,周二十馀步,上有峰七十二因名。

《鸡距石》

鼋山之下有如鸟立者。

《神钲石》

林屋洞中有若钟鼓,扣之其声清越。

《石板》

在石公山下平坦可坐数人。

《鹰头石》

缥缈峰上有如鸷鸟峙。

《元龟石》

霄汉岭南,有若龟者。

《石屋》

龙头山侧,多嵌空如屋。

《龙舌石》

新安保之西有石长而锐者。

《石壁》

东洞庭丰圻之南,有大石若屏,柳毅所扣也。

《仙人石》

寒山西岸,有若踞坐,趺迹宛然。

《鼋壳石》

鼋山之下有若蹒跚见水面。

舟人往来,恐有触突之患,故语云:东抵鼋壳,西抵鼋山,两舟连网,悭过中间。

《蟹壳石》

二鼍之南有若鼋壳而小。

《龙床石》

石公山下有若床者。

谚云:石蛇一半露,鼋头微微出行,舟见两山下有龙床没。

《赵希鹤洞天清录》《怪石辨》

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耸秀嵚嵌之状,可登几案观玩亦奇物也。其馀有灵璧、英石、融石、道石、川石、桂川石、邵石、太湖石,与其他杂石亦出多等,今列于其后。

《灵壁石》

灵壁石,出绛州灵壁县。其石不在山谷深山之中,掘之乃见,色如漆。间有细白纹如玉,然不起峰亦无岩岫。佳者如菡萏,或如卧牛,如蟠螭。扣之声清越如金玉,以利刀剖之略不动。此石能收香,斋阁中有之,则香云终日盘旋不散。不取其有峰也,伪者多以太湖石染色为之。盖太湖石亦微有声,亦有白脉,然以利刀剖之则成屑。

《英石》

英州出此石,如铜矿声,亦如铜倒悬,生岩下以锯取之,故底有锯痕。大者或长七八尺,起峰至二三寸,亦几案奇玩。然色润者可爱,枯燥者不足贵也。

《道石》

道州石亦起峰可爱,但石粗又枯燥之甚,且体脆不任冲撞。

《融石》

融州老君洞所出,亦起峰粗燥,体脆又甚于道州石。

《川石》

奇耸高大、可爱,然多人力雕刻,后置急水中舂撞之。其色枯燥。

《桂川石》

靖江府所出,虽出自然,石粗而色不佳,或有玲珑者,雅宜置之花槛中,他无用也。

《邵石》

宝庆府所出,色黑,多以作博棋子。刻作笔架,并无自然峰峦。

《太湖石》

出平江太湖。土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如天成,或用烟熏,或染之色。亦能黑,微有声宜作假山用。

《怪石有水自出》

绍兴一士大夫家有异石起峰,峰之趾有一穴,中有水,应潮自生,以之供砚滴。嘉定间越师以重价得之。

《东坡小有洞天》

东坡小有洞天石,石下作一座子,座中藏香炉,引数窍,正对岩岫间,每焚香则烟云满岫。今在豫章郡山谷家,其家珍重,常与谷身同置一匣。

《山谷乌石砚屏》

古无砚屏或铭砚多镌于砚之底与侧。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既勒铭于砚,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山谷有乌石砚,石屏今在婺州义乌。一士夫家南康军乌石盖乌石坚耐,他石不可用也。

《宣和玉屏》

洪景卢夷坚志云:一士夫赴官就道,其子妇方怀妊,轿夫颠仆而半产,乃翁呼轿夫欲治之。夫曰:逼晓不辨道路,为一石所碍,翁不信亲往视之,匾阔微吐良玉,璞也。携诣玉工解作三片,青质白章,成山林、云、月、飞鸟象,历历分明,自取其二以一谢工,工治作屏,因贵珰以献御府,惜其无对,召工问之,工具以士夫姓名,对被旨以重赏,宣辏成三屏,置之玉虚殿。

《永州石屏》

永州祁阳,石虽成纹,景丛杂不清远,又多刻划而成,以手摸之,有凸凹可验,间有自然者,不甚佳。

《蜀中松林石》

蜀中有石,解开自然有小松形,或三五十株,行则成径,描画所不及。又松止高二寸,正堪作砚屏之式止须连腔脚高尺一二寸许,阔尺五六寸许,方与盖小砚相称,若高大非所宜,其小砚相称,若高大腔宜用黑漆并乌木,不宜用钿花犀牛之属。

《画屏》

取名画极低小者嵌屏腔亦佳,但难得耳。古人多留意作玩面,大如小碗者,亦宜嵌背,苟非名笔,则不可。或用古人墨迹亦妙。

《常懋宣和石谱》《神运峰》 《卿云万态奇峰》

右二峰甲品。神运峰广百围,锡爵盘固,侯居艮岳,道中束石为小亭以庇之,高五十尺。卿云万态奇峰寘绿萼华堂。

《石甲乙》

石甲乙焉,品第悉与锡号。守吏以奎画刻于石之阳,惟神运峰前诸石以金饰其字,馀皆青黛而已。朝日升龙;      望云坐龙;

矫首玉龙;      万寿老松;

栖霞;        扪参;

衔日;        吐月;

排云;        冲斗;雷门;        月窟;

蹲螭;        坐狮;

堆青;        凝碧;

金鳌;        玉龟;

叠翠;        独秀;

曳烟;        躲云;

风门;        雷穴;

玉秀;        玉窦;

锐云;        巢凤;

雕琢;        浑成;

登封;        日观;

蓬瀛;        须弥;

老人;        寿星;

庆云;        瑞霭;

溜玉;        喷玉;

琢玉;        叠玉;

翔鳞;        舞仙;

玉麟;        南屏;

伏犀;        怒猊;

仪凤;        乌龙;

拔秀;        凝翠;

留云;        宿雾;

藏烟谷;       抟云屏;

积雪岭;       滴露岩;

抱犊天门;      玉京独秀太平岩。

《江东曹继善辨歙石说》

《细罗纹》

石纹如罗縠,精细。其色青莹,其理紧密,坚重莹净无瑕璺,乃砚之奇材也。

《粗罗纹》

似细罗纹,而纹理稍粗。

《暗细罗纹》

罗纹虽细,晦而不露,纹理隐隐,石色微青黑。

《刷丝罗纹》

石纹精细,𦆑密如刷丝然。

《金花罗纹》

罗纹地上间以金花乱点,大细不常,如画工销金。

《金晕罗纹》

金晕数重如抹画者,或晕如卵形,及杏叶皆重,叠数重。

《金星罗纹》

细金点如散星者,有金抹如眉子者,有黄抹金纹长短不定者。

《算条罗纹》

比刷丝纹理疏而粗大,正如排算子。

《角浪罗纹》

直纹数路如角浪然。

《瓜子罗纹》

比细罗纹,尤细狭如瓜子者。

《细枣心》

无罗纹而石纹,两头尖如枣核。

《粗枣心》

较细枣心而粗。

《水波》

纹理横细如晴昼,微风清沼涟漪之纹。

《对眉子》

石纹如人画眉而细,遍地成对者。

《锦蹙》

石晕如画云气,间以金晕,如蹙锦然。

《锦蹙眉子》

石纹横如眉子,间有金晕。

《罗汉入洞》

石中有金晕如云气,下有罗汉龛座之形。

《金星眉子》

眉子疏匀而有金星间之。

《鳝肚眉子》

眉子疏而匀,石纹如人字,鳝肚纹间有金晕金星者。

《雁攒湖眉子》

砚心有纹晕如汪池,四外眉子密密如群雁飞集之状。

《菉豆眉子》

石理稍黑微暗而斑,内有短密眉子纹。

《金花眉子》

眉子石中有金花金晕者。

《短眉子》

眉子密短而匀。

《长眉子》

眉子长而差大。

《泥浆》

细罗纹而尤温润,罗纹下坑石。

《卵石》 《雨点石》

罗纹上坑石色微重;中坑石色微淡;下坑即泥浆石。

枣心坑皆乾坑,故石微燥。

水波坑亦是枣心石。

祁门县出细罗纹石,酷似泥浆石。亦有罗纹,但石理稍慢,不甚坚,色淡,易乾耳。此石甚能乱真,人多以为婺源泥浆石,当须精辨之也。

歙县出刷丝砚甚好,但纹理太分明,无罗纹,间有白路,白点者是。

陈梦雷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

猜你喜欢

  • 坤舆典第四十七卷

    舆图部汇考五汉三按《汉书地理志》: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乐平。应劭曰:故白马氐羌。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县九: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天池大..

  • 坤舆典第四十六卷

    舆图部汇考四汉二按《汉书地理志》:魏郡,高帝置。莽曰魏城。属冀州。户二十一万二千八百四十九,口九十万九千六百五十五。县十八:邺,故大河在东北入海。馆陶,河水别出为屯氏河,东北至章武入海,过郡四,行千五..

  • 坤舆典第四十五卷

    舆图部汇考三汉一高祖因秦郡县之制,增置郡国二十有六,武帝复增置郡国二十有八。至元成间,凡得郡国一百有三,以十三州部刺史统之。按《汉书地理志》:京兆尹 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

  • 坤舆典第四十四卷

    舆图部汇考二周周制:大司徒以土地人民之数制邦国之封疆,而《夏官职方氏》辨九州之国。按《周礼地官》: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订义》〉郑康成曰:土地之图,若今司空郡..

  • 坤舆典第四十三卷

    舆图部汇考一上古太昊伏羲氏始建方分土。按《路史》:伏羲氏命鸟明奠八方,旌九位,而分九土。〈注〉真源赋:伏羲别九宫,因此置九州。《法语》云:始定四海之广,作八卦,分九州。据共工氏霸九州,则州之九分,不自..

  • 坤舆典第四十二卷

    井部艺文二〈诗〉《书井》周武王原泉滑滑,连旱则绝。取事有常,赋敛有节。《双桐生空井》梁简文帝季月双桐井,新枝杂旧株。晚叶藏栖凤,朝花拂曙乌。还看西子照,银床系辘轳。《咏井》范云乃鉴长秋曲,有浚广庭前。..

  • 坤舆典第四十一卷

    井部艺文一《井铭》汉李尤井之所尚,寒泉洌清,法律取象,不概自平,多取不损,少汲不盈,执宪若斯,何有邪倾。《井赋》晋郭璞益作井,龙登天,凿后土,洞黄泉,潜源荐臻,潏潏涓涓,幽溟圆渟,濙洞深元。尔乃冠玉槛..

  • 坤舆典第四十卷

    井部汇考二《浙江通志》杭州府葛洪井 《怀古录》曰:此葛公名元,以吴赤乌年上升。洪字稚川,元从孙也。皆憩龙井葛坞,今并名葛洪,掩其祖矣。吴农祥曰:按孝先居杭,事无可考。此井安知非稚川炼药之所耶。或曰:龙..

  • 坤舆典第三十九卷

    井部汇考一《易经》《井卦》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本义》〉井者,穴地出水之处。以巽木入乎坎,水之下而上出其水,故为井。改邑不改井,故无丧无得,而往者来者,皆..

  • 坤舆典第三十八卷

    温泉部汇考《水经注》《河水注》三水县东有温泉。奢延水、又东北与温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东南流,注奢延水。鄤水西出娄山,至冬则煖,故世谓之温泉。《滱水注》滱水、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

  • 坤舆典第三十七卷

    泉部纪事《通鉴前编》:太昊命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梁州异物志》: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广利乃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三军赖以获济。《后汉书世祖本纪》:中元元年夏,京师醴泉涌..

  • 坤舆典第三十六卷

    泉部艺文三〈诗〉《铉武山圣泉诗》〈并序〉唐王勃铉武山有圣泉焉,浸淫历数百千年。乘流沁涌,接磴分流,下瞰长江。沙堤石岸,咸古人遗迹也。兹乃青蘋绿芰,紫苔苍藓,遂使江湖思远,寤寐寄托。既而崇峦左峙,石壑前..

  • 坤舆典第三十五卷

    泉部艺文二《游悬泉赋》金赵秉文庚午之岁,九月既望。赵子与客游于承天之废关,置酒乎妒女祠之侧。千山暮苍,素月如拭,形与影嬉,山谷互答,一谈一笑,超然自得。既而叹曰:泉不飞则无声,石不耸则无骨。山以秋而渐..

  • 坤舆典第三十四卷

    泉部艺文一《神泉赋》〈并序〉晋傅咸余所居庭前,有涌泉,在夏则冷,涉冬而温,温则水物冬生,冷则冰可以过,每夏游之,不知岁之有暑耳。惟兹神泉,厥理难原,在冬则温,既夏而寒,混混洋洋,载清载澜,遂乃坛以文石..

  • 坤舆典第三十三卷

    泉部汇考三《江南通志》江宁府玉兔泉 在上江两县儒学二门内。秦桧未仕时宿学,夜见白兔入地,掘之得泉。卓锡泉 在江浦县东北二十里定山寺山门之右。梁时僧达摩晏坐石岩,思西域水,以锡杖卓石,遂得泉。珍珠泉 在江..

  • 坤舆典第三十二卷

    泉部汇考二《畿辅通志》顺天府玉泉 在府西北三十里玉泉山。龙泉 自府西金山下涌出,汇而为池,甃石为渠,伏流五里入西湖。卓锡泉 在府西三十里碧云寺后。一亩泉 在昌平州西十五里。大可一亩,东会沙河,经汤山,由高..

  • 坤舆典第三十一卷

    泉部汇考一《诗经》《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传〉毖、泉水始出,毖然流也。我思肥泉。〈传〉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小雅大东》有洌汍泉。〈《朱注》〉洌、寒意;侧出曰汍泉。《小雅采菽》觱沸槛泉。〈《朱注》〉觱..

  • 坤舆典第三十卷

    冰部艺文二〈诗词〉《咏冰应教》梁沈君攸日华照冰彩,灼烁自相明。阴潭欲半解,阳岸已全轻。未释苔文隐,将销草气生。稍得观鱼上,非独见狐惊。傥逢魏后术,当验可为城。《明冰篇》唐富嘉谟北陆苍茫河海凝,南山阑干..

  • 坤舆典第二十九卷

    冰部汇考《诗经》《豳风七月末章》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疏〉《正义》曰:月令季冬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而藏之。冲冲,非貌非声,凿冰之意。《天官凌人》云:正岁十有二月,令..

  • 坤舆典第二十八卷

    水部纪事《淮南子》: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水浩漾而不息,于是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瑞应图》:共工氏受水瑞,百官师长以水为号。《书经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