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 陈梦雷

坤舆典第六十卷

舆图部汇考十八

南齐二

按《南齐书州郡志》:

荆州 汉灵帝中平永刺史王睿始治江陵,吴时西陵督镇之。晋太康元年平吴,以为刺史治。悯帝建兴元年,刺史周顗避杜韬贼奔建康,陶侃为刺史,治沌口。王敦治武昌。其后或还江陵,或在夏口。桓温平蜀,治江陵。以临沮西界,水陆纡险,行径裁通,南通巴、巫,东南出州治,道带蛮、蜑,田土肥美,立为汶阳郡,以处流民。属氐陷襄阳,桓冲避居上明,顿陆逊乐乡城上四十馀里,以田地肥良,可以为军民资实,又接近三峡,无西疆之虞,故重戍江南,轻戍江北。苻坚败后,复得襄阳。太元十四年,王忱还江陵。江陵去襄阳步道五百,势同唇齿,无襄阳则江陵受敌,不立故也。自忱以来,不复动移。境域之内,含带蛮、蜑,土地辽落,称为殷旷。江左大镇,莫过荆、扬。弘农郡陕县,周世二伯总诸侯,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故称荆州为陕西也。领郡如左:

南郡

江陵

华容

枝江

临沮

当阳

南平郡

孱陵

作唐

江安

安南

天门郡

零阳

澧阳

临澧

溇中

宜都郡

夷道

很山

夷陵

宜昌

南义阳郡

平氏

厥西

河东郡

闻喜

松滋

永安

汶阳郡

僮阳

沮阳

高安

新兴郡

定襄

新丰

广牧

原本此下阙文。

汉平

涪陵

汉玟

郢州 镇夏口,旧要害也。吴置督将为鲁口屯,对鲁山岸,因为名也。晋永嘉中,荆州刺史都督山简自襄阳避贼奔夏口,庾翼为荆州,治夏口,并依地崄也。泰元中,荆州刺史桓冲移镇上明,上表言:氐贼送死之日,旧郢以北,壁相望,待以不战。江州刺史桓嗣宜进屯夏口,据上下之中,于事为便。义熙元年,冠军将军刘毅以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湘川,边带涢、沔,请并州刺史刘道规镇夏口。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边江峻险,楼橹高危,瞰临沔、汉,应接司部,宋孝武置州于此,以分荆楚之势。领郡如左:

江夏郡

沙阳

蒲圻

滠阳

汝南

沌阳

惠怀

竟陵郡

竟陵

云杜

霄城

苌寿

新市

新阳

武陵郡

沅陵

临沅

零陵

辰阳

酉阳

沅南

汉寿

龙阳

潕阳黚阳

巴陵郡

下隽

州陵

巴陵

监利

武昌郡

武昌

阳新

义宁 寄治鄂。

真阳 《永明三年户口簿》无。

西阳郡

西陵

蕲阳

西阳

孝宁

期思 《永明三年户口簿》无。

义安左县

希水左县

东安左县

蕲水左县

齐兴郡 永明三年置。

绥怀

齐康

葺波

绥平

齐宁

上蔡 《永明三年户口簿》无。

东牂牱郡 《永明三年户口簿》云新置,无属县。

南平阳

西新市

南新市

西平阳

东新市

方城左郡

城阳

归义

北新阳郡

西新阳

安吉

长宁

义安左郡

绥安

南新阳左郡

南新阳

新兴

北新阳

角陵

新安

北遂安 左郡《永明三年簿》云五县皆缺。

东城

绥化

富城

南城

新安

新平左郡

平阳

新市

安城

建安左郡

霄城

司州 镇义阳。宋景平初,失河南地,元嘉永,侨立州于汝南县瓠,寻罢。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北接陈、汝,控带许、洛。自此以来,常为边镇。泰始既迁,领义阳,侨立汝南,领三郡。元徽四年,又领安陆、随、安蛮三郡。领郡如左:

南义阳郡

孝昌

平舆

义昌

平阳

南安

平春

北义阳郡

平阳

义阳

保城

钟武

环水

随郡

永阳

阙西

安化

安陆郡 寄州治。

安陆

应城

新市

新阳

宣化

汝南郡 寄州治。

平舆

北新息

真阳

安城

南新息

安阳

临汝

汝南

上蔡

齐安郡

齐安

始安

义城

南安

义昌

义安

淮南郡

阁口

平氏

宋安左郡

仰泽

乐宁

襄城

安蛮左郡

木兰

新化

怀

中聂阳

南聂阳

安蛮

永宁左郡

中曲陵

曲陵

孝怀

安德

东义阳左郡

永宁

革音

威清

永平

东新安左郡

第五

南平林

始平

始安

平林

义昌

固城

新化

西平

新城左郡

孝怀

中曲

南曲陵

怀昌

围山左郡

及剌

章平

北曲

洛阳

围山

曲陵

建宁左郡

建宁

阳城

北淮安左郡

高邑

南淮安左郡

慕化

柏源

北随安左郡

济山

油潘

东随安左郡

西随

高城

牢山

雍州 镇襄阳,晋中朝荆州都督所治也。元帝以魏该为雍州,镇酂城,襄阳别有重戍。庾翼为荆州,谋北伐,镇襄阳。自永嘉乱,襄阳民户流荒。咸康八年,尚书殷融言:襄阳、石城,疆场之地,对接荒寇。诸荒残寄治郡县,民户寡少,可并合之。朱序为雍州,于襄阳立侨郡县,没苻氐。氐败,复还南,复用朱序。襄阳左右,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郗恢为雍州,于时旧民甚少,新户稍多。宋元嘉中,割荆州五郡属,遂为大镇。疆蛮带沔,阻以重山,北接宛、洛,平涂直至,跨对樊、沔,为鄢郢北门。部领蛮左,故别置蛮府焉。领郡如左:

襄阳郡

襄阳

中庐

建昌

南阳郡

涅阳

冠军

舞阴

云阳

许昌

新野郡

新野

山都

池阳

交木

惠怀

始平郡

武当

武阳

始平

平阳

广平郡

比阳

广平

京兆郡

新丰

魏县

扶风郡

筑阳

汎阳

冯翊郡鄀

莲勺

高陆

河南郡

河南

新城

棘阳

襄乡

河阴

南天水郡

略阳

华阴

西

义成郡

万年

义成

建昌郡

永兴

安宁

华山郡

蓝田

华山

上黄

南上洛郡 建武中,此以下郡皆没虏。

上洛

北河南郡

新蔡

汝阴

上蔡

缑氏

洛阳

新安

固始

苞信

弘农郡

邯郸

卢氏

顺阳郡 顺宋刻作从疑讳。

南乡

槐里

清水

丹水

顺阳

西汝南郡

北上洛郡

齐安郡

齐康郡

招义郡

右五郡,不见属县。

宁蛮府领郡如左:

西新安郡

新安

汎阳

安化

南安

义宁郡

义宁

汎阳

武当

南阳

南襄郡

新安

武昌

建武

武平

北建武郡

东苌秋

北郡

高罗

西苌秋

平丘

蔡阳郡

乐安

东蔡阳

西蔡阳

新化

杨子

新安

永安郡

东安乐

新安

西安乐

劳泉

安定郡

思归

归化

皋亭

新安

士汉

士顷

怀化郡

怀化

遂城

精阳

新化

遂宁

新阳

武宁郡

新安

武宁

怀宁

新城

永宁

新阳郡

东平林

头章

新安

朗城

新市

新阳

武安

西林

义安郡

郊乡

东里

永明

山都

义宁

西里

义安

南锡

义清

高安郡

高安

新集

左义阳郡

南襄城郡

广昌郡

东襄城郡

北襄城郡

怀安郡

北弘农郡

西弘农郡

析阳郡

北义阳郡

汉广郡

中襄城郡

右十二郡没于北。

湘州 镇长沙郡。湘川之奥,民丰土闲。晋永嘉元年,分荆州置,苟晞为刺史。此后三省,辄复置。元嘉十八年置,至今为旧镇。南通岭表,唇齿荆区。领郡如左:长沙郡

临湘

湘阴

醴陵

浏阳

建宁

吴昌

桂阳郡

临武

南平

耒阳

晋宁

汝城

零陵郡

泉陵

洮阳

零陵

祁阳

观阳

永昌

应阳

衡阳郡

湘西

益阳

湘乡

新康

衡山

营阳郡

营道

泠道

营浦

舂陵

湘东郡

茶陵

新宁

临蒸

重安

阴山

邵陵郡

都梁

邵陵

高平

武刚

建兴

邵阳

始兴郡

曲江

桂阳

仁化

阳山

令阶

含洭

灵溪

中宿

浈阳

始兴

临贺郡

临贺

冯乘

富川封阳

谢沐

兴安

宁新

开建

抚宁

始安郡 本名始建,齐改。

始安

荔浦

建陵左县

熙平

永丰

平乐

齐熙郡

梁州 镇南郑。魏景元四年平蜀所置也。晋永嘉元年,蜀贼没汉中,刺史张光治魏兴,三年,还汉中。建兴元年,又为氏杨难敌所没。桓温平蜀,复旧土。后为谯纵所没,纵平复旧。每失汉中,刺史辄镇魏兴。汉中为巴蜀捍蔽,故刘备得汉中,云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是以蜀有难,汉中辄没。虽时还复,而户口残耗。宋元嘉中,甄法护为氐所攻,失守。萧思话复还汉中。后氐虏数相攻击,关陇流民,多避难归化,于是民户稍实。州境与氐、胡相邻,亦为威御之镇。领郡如左:

汉中郡

南郑

城固

沔阳

西乡

西上庸

魏兴郡

西城

旬阳

兴晋

广昌

南广城 《永元志》无。

广城

新兴郡 永元二年志无。

吉阳

东关

南新城郡

房陵

绥阳

昌魏

祁乡

阆阳

乐平

上庸郡

上庸

武陵

齐安

北巫

上廉

微阳

新丰

新安

吉阳

晋寿郡

晋寿

邵欢

兴安

白水

华阳郡

宕渠

华阳

兴宋

嘉昌

新巴郡

新巴

晋城

晋安

北巴西郡

阆中

安汉

宋寿

南国

西国

平周

汉昌

巴渠郡

宣汉

晋兴

始兴

巴渠

东关

始安

下蒲

怀安郡

怀安

义存

宋熙郡

兴平

宋安

阳安

元寿

嘉昌 《永元志》无。

白水郡

晋寿

新巴

汉德

益昌

兴安

平周

南上洛郡

上洛

流风

北丰阳

渠阳

义阳

北上洛郡

上洛

丰阳 《永元志》无。

流民

秬阳

阳亭

齐化

西丰阳

东邺阳

齐宁 《永元志》无。

京兆

新宁 《永元志》无。

新附

安康郡

安康

宁都

南宕渠郡

宕渠

汉安

宣汉

宋康

怀汉郡

永丰

绥成

预德

北阴平郡

阴平

平武

南阴平郡

阴平

怀旧

齐兴郡

齐兴 《永元志》无。

安昌 《永元志》无。

郧乡

安富

略阳

晋昌郡

安晋

宣汉

吉阳

苌寿

东关

新兴

延寿

安乐

东晋寿郡

右一郡,县邑事亡。

弘农郡

东昌魏郡

略阳郡

北梓潼郡

广长郡

三水郡思安郡

宋昌郡

建宁郡

南泉郡

三巴郡

江陵郡

怀化郡

归宁郡

东楗郡

北宕渠郡

宋康郡

南汉郡

南梓潼郡

始宁郡

江阳郡

南部郡

南安郡

建安郡

寿阳郡

南阳郡

宋宁郡

归化郡

始安郡

平南郡

怀宁郡

新兴郡

南平郡齐兆郡

齐昌郡

新化郡

宁章郡

邻溪郡

京兆郡

义阳郡

归复郡

安宁郡

东宕渠郡

宋安郡

齐安郡

凡四十五郡,荒或无民户。

秦州 晋武帝泰始五年置。旧土有秦之富,跨带垄坂。太康省。惠帝元康七年复置。中原乱,没北。穆帝永和八年,伪秦州刺史王擢降,仍以为刺史,寻为苻健所破。十一年,桓温以氐王杨国为秦州刺史,未有民土。至泰元十四年,雍州刺史朱序始督秦州,则孝武所置也。寄治襄阳,未有刺史,是后雍州刺史常督之。隆安二年,郭铨始为梁、南秦州刺史,州寄治汉中。四年,桓元督七州,但云秦州。元兴元年,以苻坚子宏为北秦州刺史。自此荆州都督常督秦州,梁州当带南秦州刺史。义熙三年,以氐王杨国为北秦州刺史。十四年,置东秦州,刘义真为刺史。郭恭为梁州刺史,尹雅为秦州刺史。宋文帝为荆州都督,督秦州,又进督北秦州。州名杂出,省置不见。《永明郡国志》秦州寄治汉中南郑,不曰南北。《元嘉计偕》亦云秦州,而荆州都督常督二秦,梁、南秦一刺史。是则《志》所载秦州为南秦,氐为北秦。领郡如左:

武都郡

下辩

上禄

陈仓

略阳郡

略阳

临汉

安固郡

安固

南桓

西扶风郡

武功

京兆郡

蓝田

南太原郡

平陶

始平郡

始平

槐里

宋熙

天水郡

新阳

河阳

安定郡

宋兴

朝那

南安郡

桓道

中陶

金城郡

金城

榆中

临洮

冯翊郡

莲勺

频阳

下邽

万年

高陵

陇西郡

河关

狄道

首阳

大夏

仇池郡

上辩

仓泉

白石

夷安

东宁郡

西安

北地

南汉县

益州 镇成都,起魏景元四年所治也。开拓夷荒,稍成郡县,如汉之永昌,晋之云山之类是也。蜀侯煇杜以来,四为偏据,故诸葛亮云益州险塞,沃野天府。刘颂亦谓成都宜处亲子弟,以为王国。故立成都王颖,竟不之国。三峡险阻,蛮夷孔炽。西通芮芮河南,亦如汉武威张掖,为西域之道也。方面疆镇,涂出万里,晋世以处武臣。宋世亦以险远,诸王不牧。泰始中,成都市桥忽生小洲,始康人邵硕有术数,见之曰:洲生近市,当有贵王临境。永明二年,而始兴王镇为刺史。州土瑰富,西方之一都焉。领夷、齐诸郡如左: 巴、涪陵二郡见,巴州。

蜀郡

成都

牛鞞

永昌

广汉郡

什方

新都

伍城

阳泉

晋康郡

江原

临邛枞阳

晋乐

汉嘉

宁蜀郡

广汉

升迁

广都

垫江

汶山郡

都安

齐基

南阴平郡

阴平

绵竹

南郑

南长乐

东遂宁郡

巴兴

小汉

晋兴

德阳

始康郡

康晋

新成

永宁郡

欣平

永安

宜昌

安兴郡

南汉县

建昌

犍为郡

僰道

南安

资中

冶官

武阳

江阳郡

江阳

常安

汉安

安固郡

桓陵

临渭

兴固

南苞

清水

沔阳

南城固

怀宁郡

万年

西平

怀道

始平

巴西郡

阆中

安汉

西充国

南充国

汉昌

平州

益昌

晋兴

东关

梓潼郡

梓潼

汉德

新兴

万安

西浦

东江阳郡

汉安

安乐

绵水

南晋寿郡

南晋寿

南兴

西宕渠郡

宕渠

宣汉

汉初县

东关

天水郡

西

上邽

宋兴

南新巴郡 《永元志》,寄治阴平。

新巴

晋熙

桓陵

北阴平郡

阴平

南阳

北桓陵

扶风

慎阳

京兆

绥归

新城郡

下辩

略阳

汉阳

安定

扶风郡 见《永元三年志》。

武江

华阴

茂陵

南安郡 见《永元三年志》。

南安

华阳

白水

乐安

桓道

东宕渠獠郡

宕渠

平州

汉初县

北部都尉

越巂獠郡

沈黎獠郡

蚕陵令,无户数。

甘松獠郡

始平獠郡齐开左郡

齐通左郡

右二左郡,建武三年置。

宁州 镇建宁郡,本益州南中,诸葛亮所谓不毛之地也。道远土瘠,蛮夷众多,齐民甚少。诸爨、氐彊族,恃远擅命,故数有土反之虞。领郡如左:

建平郡

同乐

同濑

牧麻

新兴

新定

同并

万安

昆泽

漏江

谈槁

母单

南广郡

南广

常迁

晋昌

新兴

南朱提郡

朱提

汉阳

堂狼

南秦

南牂牱郡

且兰

万寿

母敛

晋乐

绥宁

丹南

梁水郡

梁水

西随

母掇

胜休

新丰

建安

骠封

建宁郡

新安

永丰

绥云

遂安

麻雅

临江

晋宁郡

建伶

连然

滇池

俞元

谷昌

秦臧

双柏

云南郡

东古复

西古复

云平

邪龙 邪北雍作雅。

西平郡

西平

暖江

都阳

西宁

晋绥

新城

夜郎郡

夜郎

谈柏

谈乐

广谈

东河阳郡

东河阳

楪榆

西河阳郡

比苏

建安

成昌

平蛮郡

平蛮

谷邑

兴古郡

西中

宛暖

律高

句町

漏卧

南兴

兴宁郡

青蛉

弄栋

西阿郡

楪榆

新丰

平乐郡

益宁

安宁

北朱提郡

河阳

义城

宋昌郡

江阳

安上

犍为

永昌郡 有名无民曰空荒不立。

永安

不建

犍雍乡

西城

博南

益宁郡 永明五年,刺史董仲舒启置,领二县,无民户。

武阳

绵水

南犍为郡 永明二年置。

西益郡

江阳郡

犍为郡

永兴郡

永宁郡

安宁郡

右六郡,隆昌元年置。

东朱提郡 延兴元年置。

安上郡 建武三年,刺史郭安明启置。

高祖初,承齐旧得州二十有三,嗣因广狭,不均,遂多更置。大同中,郡县较天监初为多。

按《通典》:梁氏州郡,多沿旧制。天监中,州二十有三,郡三百五十,县千二十有五。其后更有析置,大同中,州百有七,郡县亦称于此。自侯景逆乱,建康倾陷,坟籍散逸不可得而详焉。初,武帝受禅,数年即失汉川及淮西之地。

〈注〉天监三年,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本部叛降后魏,自剑阁之北并陷之。又魏将元英破将军马仙琕于义阳,失地。

其后诸将频年与魏军交战于淮南淮北,互有胜负。

自天监四年以后,将张惠绍剋魏宿迁城,韦睿剋合肥,裴邃剋翟丘城、朐山城,寻皆败,唯合肥独存。

虽得悬瓠、彭城,俄而又失。

天监六年,魏军主白早生、荆河州刺史胡逊以悬瓠,普通六年,徐州刺史元法兴以彭城并内属,无何,悉复于魏。

又剋寿春。

普通七年,将夏侯亶、元树等剋之,获魏扬州刺史李宪。自齐东昏永元二年陷后魏,至是凡二十七年,南朝始复。

大通初,大举北伐,淮北城镇,相次剋平,直至洛阳,暂为梁有。

大通元年,魏将尔朱荣害胡太后及少主,魏朝大乱。遣将陈庆之率军送元颢为魏主,入河阳,六旬五日,尔朱荣来攻,庆之渡河,守北中府城,数日颢败,庆之亦奔退,所得之地寻亦失之。中府地即今河阳北城是。

其后又复汉中。大同,将兰钦剋之。自天监二年失汉川,凡经四十

三年却复。

至东魏,将侯景以河南地降,逆乱相寻,有名无实。及景平后,江北之地,悉陷高齐,汉川、蜀中没于西魏。

太清初,侯景以十三州来降,旋为东魏将慕容绍宗所败。二年,景举兵反,围建康,陷之。及景平后,元帝承圣初,齐将辛术南伐,尽取淮南江北之地,得传国玺,反于齐。三年,西魏将达奚武陷汉川,尉迟回陷蜀川。其汉川经九年复失。

大抵雍州、

今襄州。

音槎、汉东郡枣阳县东南。

夏口、白苟堆、

大同中,东魏静帝遣将尧雄为南境守将。雄曰:白苟堆,梁之北面重镇,请备之。在今汝南郡真阳县。

硖石城、

今汝阴郡下蔡县。

合州、

即合肥。

钟离、

将康绚镇守之。

淮阴、朐山为重镇。

天监三年,角城戍主柴庆宗以角城,十年,琅邪民杀太守刘哲以朐山,并降入魏。

江左舆图陈氏尤蹙,文宣之世建置。纷纭州郡之数,视前代倍之。

按《通典》:陈氏比于梁代,土宇弥蹙,西不得蜀汉,北失淮肥,以长江为境。

文帝天嘉初,湘川之地为周军所陷;二年,侯瑱剋平之。湘川,今澧阳、武陵、长沙、衡阳等郡之地。

有州四十有二,

地转狭而州益多,暨后周郡又数倍多于前代,故不可详。

郡百有九,县四百三十有八。宣帝太建中,频年北伐,诸将累捷,尽复淮南之地。更经略淮北,大破齐军于吕梁。及旋师,属高齐国亡,又总军北伐,至吕梁,周军来拒,又大破之。

自太建五年北伐,七年破齐军,九年又破周将梁士彦,悉得梁淮北城镇下邳、朐山。

旋为周军所败,悉虏其众。自是江北之地,尽没于周,又以长江为界。

十二年,周大将司马消难以淮西地来降,又遣将周罗㬋攻剋新野,寻并失之。

及隋单来伐,遣将守狼尾滩。

后主祯明三年,戚欣守之。今夷陵郡宜都县界。

荆门、

将仲肃据之,亦宜都界。

安蜀城、

将顾觉镇之,亦夷陵郡县。

公安、

将陈纪镇之,今江陵郡县。

巴陵已下,并风靡退散。

信州道大总管、清河公杨素自峡中舟师东下,东方守将相继而破。信州即今云安郡也。

隋军自采石。京口渡江而平之。

陈梦雷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

猜你喜欢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七卷

    市肆部汇考二《南宋市肆纪》《诸市》药市 炭桥 花市 官巷口珠子市 融和坊南官巷。米市 北关门外黑桥头。肉市 大瓦修义坊。菜市 新门外东青门霸子头。鲜鱼行 候潮门外。鱼行 北关门外。南猪行 候潮门外。北猪行 打猪..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六卷

    市肆部汇考一《易经》《系辞下传》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本义》〉日中为市,上明而下动。又借噬为市,嗑为合也。《礼记》《王制》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五卷

    关隘部艺文一《函谷关赋》汉李尤惟皇汉之休烈兮,包八极以据中。混无外之荡荡兮,惟唐典之极崇。万国喜而洞洽兮,何天衢以流通。襟要约之险固兮,制关键以擒并。其南则有苍梧、荔浦、离水、谢沐、涯浦、零中,以穷海..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四卷

    关隘部汇考二《江南通志》江宁府龙江关 在龙江宣课司旁。大胜关 在府南二十里。石灰山关江淮关浦子口关 江浦。淮安府南锁关 安东关柳淮关 淮北关泾河关 以上俱山阳县。刘马蒋关 宿迁县。安庆府集贤关 在府城北十五里..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三卷

    关隘部汇考一《易经》《系辞下传》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本义》〉豫备之意。〈《大全》〉杨氏曰:川途既通,则暴客至。故取诸豫重门以禦之,击柝以警之,则暴客无自而至。二阴在前,重门之象也。一阳在..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二卷

    留都部艺文一《南都赋》汉张衡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汤谷涌其后,..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一卷

    留都部汇考周成王七年,置东都。按《书经序》: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解〉武王既克殷迁九鼎于洛之郏鄏。《史记周本纪》载:武王之言曰: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卷

    建都部杂录《诗经商颂殷武篇》: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可以筑城郭,建都邑。《公羊传》:京师者,天子之居也;师者,众也;京者,大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汉书张敞传》:京..

  • 坤舆典第一百十九卷

    建都部纪事《史记秦本纪》:周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平王。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秋,八月,王..

  • 坤舆典第一百十八卷

    建都部艺文五〈诗〉《小雅鱼藻三章》此天子燕诸侯,而诸侯美天子之诗也。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兴也〉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兴也〉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

  • 坤舆典第一百十七卷

    建都部艺文四《东西周辩》元吴澄东西周有二。一以前后建都之殊。其名一,以二公封邑之殊而名。昔武王西都镐京,而东定鼎于郏鄏。周公相成王,宅洛邑,营涧水东。瀍水西以朝诸侯。谓之王城,又谓之东都。实郏鄏,于今..

  • 坤舆典第一百十六卷

    建都部艺文三《命张中庸为开封府判官制》宋仁宗京师众大之居,其俗具五方,而诸侯所视法也。号称难治。盖自古记之,为之尹者,专用击断,则网密俗敝;崇之以宽,则威信不立。故当择精明疏通之人,以参其职。兵部员外..

  • 坤舆典第一百十五卷

    建都部艺文二《三都赋》〈有序〉晋左思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扬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则知卫地淇澳之产;见在其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

  • 坤舆典第一百十四卷

    建都部艺文一《两都赋》〈有序〉汉班固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

  • 坤舆典第一百十三卷

    建都部总论二《古今冶平略》《古今都会》若乃敦庞于天地之始,昭晰于羲农之世,用长黎元,未争疆场,而南翚表贶,东风入律,光乎上德,奚远弗臻。然则星象丽天,山河纪地,仰观俯察,万物攸归。是以庖羲氏生于成纪,..

  • 坤舆典第一百十二卷

    建都部总论一《管子》《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太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度地篇》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

  • 坤舆典第一百十一卷

    建都部汇考三北魏太祖都平城。按《魏书太祖本纪》: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八月,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径术,标道里。按《地理通释》:拓拔氏世居北荒力微,迁定襄之盛乐。〈注:..

  • 坤舆典第一百十卷

    建都部汇考二周武王都镐。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朱注》:〉此诗言文王迁丰,武王迁镐之事。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朱..

  • 坤舆典第一百九卷

    建都部汇考一上古大皞庖牺氏,都于陈。按《史记补三皇本纪》:大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都于陈。按《帝王世纪》:宓羲为天子,都陈。在禹贡豫州之域,西望外方,东及明诸。于周,陈胡公所封。故《春秋传..

  • 坤舆典第一百八卷

    舆图部纪事《通鉴外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度为九州,谓之九囿。各居其一,而为之长。人皇氏居中州,以制八辅。《淮南子地形训》: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又使竖亥步自..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