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 陈梦雷

坤舆典第八十六卷

舆图部汇考四十四

五代二

按《文献通考》《舆地考》:古冀州,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冀州、并州、幽州。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北道、河东道,兼分入都畿关内道。唐末营、平二州陷于契丹,五代梁

初刘仁恭父子据幽、燕,继为晋王所灭,晋灭梁称唐,唐末石敬塘叛,以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赂契丹,资其兵伐,唐为晋,晋亡,汉继之,汉亡为周,刘旻据河东,周世宗伐契丹,复取瀛、莫二州。

真定府 汉属真定国,唐为成德军节度,属河北道。五代后唐为北都真定府,俄复为成德军。晋改为常州顺***,汉复为成德军真定府,以赵州之元氏栾城来属。领县十一,治真定。

真定 汉县,有滹沱河、滋水。

槁城 隋县,晋陷契丹,周复。

获鹿 唐县。

石邑

井陉 汉县,燕赵谓山脊曰陉,下视如井。汉书: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

灵寿 本中山国之都,汉县。

九门

平山 唐县。

行唐

元氏 汉县。

栾城 汉县。

相州 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后魏置州,唐属河北道,五代梁为昭德军节度,后唐降为军事,晋为彰德节度,后以内黄、成安、洹水三县属大名府。领县八,治安阳。

安阳 即纣都县,有铜爵台、西河、洹水。

尧城

滏阳 后周县,有鼓山、漳水、滏水。

邺 汉县,东魏、北齐所都,有漳水、紫陌桥、西门三台、凤阳门。

汤阴 汉县,有羑水、荡水。

林虑 后魏县,有隆虑山、洹水、漳水。

临河

临漳 东魏县。

邢州 古邢国也,隋置邢州,唐属河北道,五代梁保又军节度,后唐改安***,领县九,治龙冈。

龙冈 即秦信都县,隋初改名,县北有夷仪岭,有蓼水、湡水。

尧山 唐县,有泯水。

南和 汉县,后周置南和郡。

沙河 隋县。

平乡 古大广之野,晋为县。

钜鹿 隋县,有广泽河。

青山

任 唐县,有任水、溹水。

内丘 隋县,有砺清水、龙腾水。

定州 汉置中山郡,后魏改为定州,唐又为义武军节度,属河北道,五代后周以深州博野来属,县十二,治安喜。

安喜

望都 唐县,尧始封于此,有尧母庆都山。

义丰

唐昌

北平 汉县。

鼓城

深泽

恒阳

无极 汉旧县。

陉邑 唐县。

新乐 隋县,有派水、常水。

博野 后魏县,有滹沱水。

怀州 后魏置,唐属河北道,历五代,领县五,治河内。

河内 隋县,有太行山、沁水、丹水。

武德 唐县。

修武 汉县。

武陟 唐县。

获嘉 汉武帝得南越相吕嘉首,因名县。

卫州 殷旧都,周封康叔于卫,后周为卫州,唐属河北道,五代晋以黎阳隶滑州,领县四,治汲。

汲 汉县。

共城 隋县,有鹿门陂。

卫 隋县,有苏门山、鹿台、糟丘、酒池、枋头。

新乡 隋县。

磁州 唐武德元年置,天祐三年更名惠州,属河北道,五代时后唐复名磁州,领县四,治滏阳。

滏阳 后周县,有鼓山、漳水、滏水。

邯郸 战国时赵所都,汉县。

武安 汉县。

昭义 唐县。

洺州 后周置,唐属河北道,历五代,领县六,治永年。

永年 汉曲梁县,隋改洺,有洺水。

鸡泽 唐县,有沙河。

曲周 汉县。

平恩 汉县。

肥乡 隋县。

临洺 汉县。

深州 隋置,唐属河北道,五代周以博野属定州,以冀州武强来属,领县五,治饶阳。

饶阳 汉旧县,有芜蒌亭、漳水。

鹿城

陆泽

安平 汉县,有沙水、滹沱河。

武强 唐县。

瀛州 隋初置,五代晋高祖以赂契丹,周世宗复取之,以大城属霸州,领县四,治河间。

河间 汉州乡县,隋改今名。

乐寿 汉乐城县,有徒骇河,汉又曰中水县,以居两河之间,故名。

高阳 汉县。

束城 后魏置束州,隋为县。

雄州 本唐涿州瓦桥关,其地控扼幽蓟,五代晋陷契丹,周复之,建为州,置归义县,以易州容城来属,自周世宗以来,西河之地置三关,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瀛州高阳关,分置重兵,领县二,治归义。

归义 唐县,隶涿州,周置于瓦桥关。

容城 唐县。

霸州 本唐幽州,永清县地,后置益津关,五代晋陷契丹,周复,以其地置霸州,以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来属,领县三,治永清。

永清 唐县。

文安 汉县。

大城 魏平舒县,周改,有滹沱河。

莫州 唐景云二年分瀛州置鄚州,开元十三年改莫州,属河北道,五代晋初陷契丹,周世宗复取之,以文安属霸州,后又废,领县五,治鄚。

长丰 唐县。

任丘 唐县。

唐兴

清苑 后魏县。

祁州 本定州地分建。

冀州 古冀、兖二州之域,后汉置冀州,唐属河北道,五代晋以堂阳属真定府,周以武强隶深州,以堂阳还属,领县八,治信都。

信都 唐县,有胡卢河。

南宫 汉旧县,有浲水、枯渎、浊漳河。枣强 汉县,有广武城。

衡水 隋县。

下博

阜城

武邑 隋县,有浲渠。堂阳 隋县,晋改蒲泽,汉复。

赵州 战国时属赵,后魏为赵郡,兼置赵州,唐属河北道,五代汉以元氏栾城隶真定府,领县七,治平棘。

平棘 汉县。

高邑 汉鄗县,光武即位之地。

临城 唐县。

宁晋 唐县,有廮陶城。

昭庆 唐县。

柏乡 隋县,有鄗坛。

赞皇 隋县,有赞皇山、四望山。

并州 古唐国也,秦置太原郡,二汉因之,兼置并州,唐属河东道,五代后唐为西京,又为北京,周太祖即位,刘旻据河东称北汉,都其地,领县十三,治太原晋阳。

太原

晋阳

文水 汉大林县。

太谷 隋县。

祁 汉县。

榆次 春秋石言魏榆之地,隋县。

盂 隋县。

阳曲 唐县有汾水羊肠坂,黄河千里一曲,此当其阳,有天门关、赤塘关。

乐平 晋县,有荆山、皋落山、漳水,一出乐平县,小山名清漳,一出潞州长子县,发鸠山,名浊漳。清源 隋县。

寿阳 晋旧县。

广阳 唐县。

交城 有少阳山、狐突山、汾水、文水。

潞州 后周置,唐为昭义军节度,属河东道,五代梁改正义军,后唐改安义军,俄复为昭义军,领县十,治上党。

上党 隋县,有太行羊头山、蓝水、鸡鸣水、浊漳。长子 隋县,有鹿谷山、发鸠山、神农井、羊头山长平关。

壸关 汉县,以山形似壶,尝置关,有抱犊山、羊肠坂。襄垣 汉县。

铜鞮 汉县,有铜鞮山、铜鞮水。

屯留 汉县。

潞城 古潞子国,汉旧县。

武乡 唐县。

黎城 古黎国,隋县,有故壸口关。

涉 春秋涉侯国,隋县。

晋州 魏置平阳郡,后魏改为晋州,唐属河东道,五代梁为定昌军节度,后唐改建雄军,领县九,治临汾。

临汾 汉平阳县,有姑射山、潏、汾、沁、平、营五水。洪洞 隋县。

襄陵

神山 唐县。

汾西 后魏置郡,隋为县。

岳阳 隋为千亩县,后改。

赵城 古造父邑。

霍邑 隋县。

冀氏 后魏县,有三交水。

代州 赵武灵王置代郡,隋为代州,唐属河东道,历五代,领县五,治雁门。

雁门 汉广武县,有新泉水、参合陂、东陉关。繁峙 隋县,其城三面枕涧,东接峻坂,极为险固,滹沱河源出焉。

唐林

五台 隋县,有五台山、虑虒水、浑河。

崞 隋县,其城石门关。

绛州 春秋时为晋国,即故绛也,后周曰绛州,唐属河东道,五代后唐以河中府稷山来属,领县七,治正平。

正平 隋县,有汾水、浍水、龙谷水、晋虒祁宫。曲沃 春秋晋所都,新田之地,隋县。

太平 后魏县,有汾水关。

翼城 隋县。

稷山 隋县,有玉壁城,为后周重镇。

绛 后魏县,有绛水。

垣 隋县,有古皋洛城,即周召分陜之地,今县界东北六十里有邵原庙与古棠木。

河中府 秦河东郡,唐开元九年为河中府,属河东道,五代后汉以闻喜、安邑、解三县属解州,领县六,治河东。

河东 汉蒲坂县。

桑泉

猗氏 旧汉县。

虞乡 汉解县地。

宝鼎 汉汾阴县。

永乐 唐武德初分芮城县置。

解州 五代汉以河中府解县置州,又以安邑、闻喜来属,领县三,治解。

解 隋虞乡县,唐初改。

安邑 尧舜旧都。

闻喜

慈州 唐为慈州,属河东道,五代周废仵城、吕香二县,领县三,治吉昌。

吉昌 汉北屈县,唐改名。

乡宁 后魏昌宁县,后唐改。

文城 汉北屈县。

隰州 隋州,唐属河东道,历五代,领县六,治隰川。

隰川 汉蒲子县。

蒲 后周县,有五鹿山、蒲谷川水。

温泉 唐县,有汤泉、天井关。

永和 隋县,有索陁谷、永和关。石楼 隋县,有百井谷、屈产泉。

大宁 汉北屈县地。

忻州 隋初置新兴郡,后改为忻州,唐属河东道,历五代,领县二,治秀容。

秀容 隋县,有云母山、忻川水、蓝水、肆卢川水,有石岭关。

定襄 汉阳曲县,唐改。

汾州 后魏置汾州,唐属河东道,历五代,领县五,治隰城。

隰城

平遥 后魏县,有鹿台山、婴涧水。

介休 汉县,有雀鼠谷及介之推祠。

孝义

灵石 隋县。

泽州 隋初置,唐属河东道,历五代,领县六,治晋城。

晋城 唐县。

高平 汉泫氏县,西北有泫谷水,故名。

阳城 汉濩泽县。

端氏 汉县。

陵川 汉泫氏县地,隋为县。

沁水 隋县,有沁水、鹿台山、马邑城。

辽州 唐武德三年分并州地置,属河东道,历五代,领县四,治辽山。

辽山 汉垣县地,隋为县,有箕山、清谷山、辽阳山、辽阳水。

榆社

和顺 隋县。

平城 隋县。

宪州 本楼烦监牧,岚州刺史领之,唐龙纪元年李克用表置州,属河东道,历五代,领县三,治楼烦。

楼烦 唐县。

元池

天池

岚州 魏末置岚州,唐属河东道,历五代,领县四,治宜芳。

宜芳

合河 唐县,以蔚、汾二水西与黄河合,因以为名。岚谷 唐县,有岢岚山、雪山、岢岚水。

静乐

石州 战国赵之离石邑,后周为石州,唐属河东道,历五代,领县五,治离石。

离石 汉旧县。

临泉 唐县,有临泉水。

平夷 后周县,有宁乡水。

方山 隋县,有赤洪水。

定胡 隋置孟门关,唐为县。

沁州 隋初置,唐属河东道,历五代,领县三,治沁源。

沁源 后魏县,有霍山、沁水。

绵上 介子推隐所,有沁水。

和川

营州 殷时孤竹国地,隋以其地为营州,唐属河北道,唐末刘仁恭以遗契丹,后唐庄宗灭仁恭,取其地,既灭梁,复陷契丹,迄晋、汉、周皆不能取,领县一,治柳城。

柳城

平州 隋初置平州,唐属河北道,唐末刘仁恭以遗契丹,后唐庄宗取之,后复陷契丹,改平州,为辽兴府,以营、滦二州隶之,号为平州路,领县三,治卢龙。

卢龙

石城 汉旧县。

马城 古海阳城。

檀州 燕地,隋置檀州,五代时后晋高祖以遗契丹,领县二,治密云。

密云

燕乐

蓟州 唐开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蓟州,属河北道,五代后晋时没于契丹,领县三,治渔阳。

渔阳 旧汉县。

三河

玉田 古无终县。

幽州 古涿鹿也,后魏置幽州,五代后唐为卢龙节度,石晋初没于契丹,领县九,治蓟。

幽都

广平

潞 汉旧县。

武清 本雍奴,天宝初更名。

永清 旧会昌县,天宝初更名。

安次 汉旧县。

良乡 汉旧县。

昌平 汉旧县。

涿州 本幽州地,唐大历四年析置,属河北道,五代石晋初没于契丹,领县五,治范阳。

范阳 汉涿县。

归义 汉易县。

固安 汉方城县地。

新昌 唐析固安置。

新城 唐以故督亢地置。

顺州 天宝初置,寻改顺义、归化二郡,属河北道,五代初没于契丹,领县二,治宾义。

宾义 属顺义县。

怀柔 在顺州之北,属归德郡。

妫州 唐置北燕州,改妫州,属河北道,五代石晋没于契丹,契丹改为可汗州,领县二,治怀戎。

怀戎

妫川

蔚州 后周置,五代石晋时陷契丹,领县三,治灵丘。

灵丘 汉旧县。

飞狐 汉广昌地,隋置今县。

安边

朔州 后魏置,五代后唐为振武军,石晋初没于契丹,领县二,治善阳。

善阳

马邑 汉旧县。

云州 秦置云中郡,唐为大同军节度,属河东道,五代石晋时没契丹,契丹号为西京,领县一,治云中。

云中 汉旧县,隋曰云内县。

易州 隋置,唐属河北道,武、经、边、防、云、易州,石晋割赂契丹。按《五代史》:易州不在十六州内。《职方考》亦称五代俱有易州,领县六,治易。

容城 汉旧县。

遂城 古遂武也。

涞水 汉遒县。

满城 旧永乐县。

五回 开元中析易置。

应州 唐末置,五代后唐天成七年升彰***节度,石晋时没于契丹,领县二,治金城。

金城 后唐明宗其县人也,故升彰***,以金城为望县。

混源

新州 唐末置,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升威胜军节度,属河东道,石晋没于契丹,改为奉圣州,其地在云中府之东,领县四,治永兴。

永兴

矾石

龙门

怀安

儒州 唐末置,五代石晋时没于契丹,领县一。

缙山

武州 唐末置,属河东道,五代后唐改为毅州,石晋时没于契丹,契丹改为归化州,领县一。

文德

古兖州,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兖州,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五代梁时沧、德二州为唐所有,末年贝、博二州为唐所取,唐灭梁,传晋,汉、周皆有其地。

滑州 秦置东郡,隋初置杞州,后为滑州,唐为义成军节度,属河南道,五代时梁以酸枣、匡城二县属开封府,后唐复为义成军,晋以卫南属澶州,以卫州黎阳来属,领县五,治白马。

白马 中有白马山、黄河黎阳津、灵河津、金堤滑台。

胙城 汉南燕县。

韦城 古豕韦国,有濮水。

灵河 隋灵昌县,后唐改。

黎阳 汉县,有大伾山、仓城、黎阳津。

濮州 隋初置,唐属河南道,五代晋以濮阳属澶州,领县四,治鄄城。

鄄城 汉县,有旄丘、陶丘、黄河金堤。

临濮 唐县。

范 隋县。

雷泽 舜渔于雷泽,即此。本夏泽,以其有雷神,故名隋县。

济州 隋置,唐初属河南道,后废,五代周复置,以郓州之钜野、郓城,兖州之任城、金乡四县隶之,领县四,治钜野。

钜野 汉县。

郓城 隋县,有马颊河、农水、洮沟、青陵台。

任城 古任国,太皞之后所封地,汉县。

金乡 汉县,因穿山得金而置,晁补之云:平土浅山无金,此独有金。唐置金州,寻废。

魏州 后周置,五代梁为天雄军节度,后唐改为东京兴唐府,俄改魏都,以贝州、临清来属,晋为广晋府,以临清属澶州,汉为大名府,周罢都,复为天雄军,又以贝州之永济、宗城、经城,相州之内黄、成安、洹水,博州之清平七县来属,领县十五,治大名。

大名 后魏贵乡县,后唐改广晋,汉改今名。元城 隋县,后唐改兴唐,晋复。

馆陶 汉县,有陶丘,古置馆其侧。

魏 隋县。

昌乐 唐县。

莘 隋县,有泉源河。

朝城 唐县。

冠氏 隋县。

永济 唐县,有永济渠。

宗城 隋县,有张甲河。

经城 隋县。

内黄 隋县,河以北为内,以南为外,陈留有外黄,此为内黄。

成安 有安阳河、漳河。

洹水 后周县。

清平 隋县,有新渠、金堤。

博州 隋置,唐为河东道,五代周废,武水入聊城,领县四,治聊城。

聊城 有微子城、黄河、金沙水。

博平 唐县,有漯河。

堂邑 汉县。

高唐 汉县。

郓州 隋置,唐属河南道,后为天平军节度,五代周以郓城、钜野二县属济州,领县六,治须城。

须城 秦须昌县,有梁山、济水、清河。

中都 唐县,有汶水、大野陵。

寿张 汉县。

东阿 秦县,有吾山、榖城山、黄河、阿井。

阳谷 隋县。

平阴 隋县。

德州 隋置,唐属河北道,五代周以景州安陵来属,废长河,领县五,治安德。

安德 汉县,古马颊、覆釜二河在此。

平原 汉旧县。

德平 汉平昌县,梁改。

将陵 隋县。

安陵 后魏县。

棣州 唐武德四年置,属河北道,五代周以蒲台、渤海二县置滨州,领县三,治厌次。

厌次 汉县,有故关。

滴河 隋县,有马颊河。

阳信 汉县,有钩盘河。

滨州 本棣州蒲台、渤海二县,五代后唐以其地斥卤,置榷盐务,汉改赡***,周建为州,领县二,治渤海。

渤海 唐县,黄河在县西北,后移道。

招安

沧州 后魏置,唐属河北道,后为横海军节度,又改义昌军,五代梁改顺化军,后唐复为横海军,周废长芦、乾符二县入清池,置永安县,领县六,治清池。

清池 汉浮阳县地,有浮水、徙骇河、长芦河、衡漳河、乾符寨。

乐陵 汉县,有鬲津、马颊钩、盘河。

盐山 隋县,有毛氏河。

饶安 汉县,有胡卢河、无棣河。

无棣 隋县,有蒲萦台、秦始皇萦蒲系马之地,有老乌山,鬲津河、无棣河。

永安 本幽州卢台军地,石晋时陷契丹,周平三关,置县属。

贝州 兖、冀二州之境,后周置贝州,唐属河北道,五代后唐以临清属兴唐府,晋为永清军节度,周以永济、宗城、经城三县属大名府,领县五,治清河。

清河 汉县。

清阳 汉曰贝丘,隋县。

武城 汉曰东武城,县有弦歌台。

漳南 汉东阳县,隋改。

历亭 隋县。

澶州 唐武德四年置,贞观元年废,大历七年田承嗣表,复置,属河北道,五代晋为镇宁军节度,以广晋府之临河,滑州之卫南,濮州之濮阳来属,领县七,治顿丘。

顿丘

观城 隋县。

清丰 唐县。

临河 隋县,有旄山、淇水、永济渠、澶渊。

临黄

卫南 隋县,有九里沟。

濮阳 汉县,有卫阳山、鲋山、黄河、淇河、瓠子口。

景州 唐贞元元年置,长庆元年废,二年复置,太和四年又废,景福元年复置,属河北道,五代周降为定远军,属沧州,以安陵隶德州,废弓高,领县四,治东光。

东光 汉县。

南皮 汉县,有大小台山、永济河、洁河。

临津 唐县。

景城

古青州,汉武置十三州,此为青州,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河北道。

青州 是为齐国,汉置北海郡,晋宋兼置青州,唐属河南道,为平卢军节度,五代晋为防禦汉,复为平卢军节度,领县七,治益都。

益都

北海 唐县,有潍水。

临淄 齐国都。

寿光 汉旧县。

千乘

博兴 汉博昌县,后唐改。

临胊

齐州 隋置,唐属河南道,历五代,领县八,治历城。

历城 汉县,有故谭国城、历山、华不注山。

临济

章丘

丰齐

禹城 古祝国,唐县。

临邑 汉县。

全节

亭山

淄州 隋置,唐属河南道,历五代,领县五,治淄川。

淄川 汉盘阳县。

长山 汉于陵县。

邹平 汉县。

高苑 汉县,有黄河、济河。

济阳

密州 隋初为密州,唐属河南道,五代汉为防禦周,为军事,领县四,治诸城。

诸城 隋县,有琅邪山。

安丘 古根牟国,有刘山、安丘山、涪水、汶水、潍水。高密 隋县,有密水、胶水。

莒 春秋莒国,有洺水、潍水、沭水、涪水。

莱州 莱子国也,隋为莱州,唐属河南道,历五代,领县四,治掖。

掖 汉县,有万里沙。

即墨 汉县。

胶水 隋县,有明堂山、金泉山、胶水。

莱阳 汉昌阳县,后汉改。

登州 唐武后分莱州置登州,属河南道,历五代,领县四,治蓬莱。

蓬莱 名不夜城,春秋时莱子所置,以日夜出故名,有羽山、九月山之罘山。

黄 汉旧县,有莱山、黄水。

牟平 汉县。

文登 北齐县,有文登山、成山、昌阳水。

古徐州,汉武置十三州,还以其地为徐州,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唐末海泗二州为杨行密所据,后属南唐,周世宗伐南唐,取二州。

徐州 晋立徐州以为重镇,唐为武宁军节度,属河南道,历五代,领县五,治彭城。

彭城 古大彭国。

沛 汉县。

萧 古萧叔国,汉县。

丰 汉县,有始皇厌气台。

滕 古滕及小邾二国地,有桃山、抱犊山、漷水。

泗州 后魏为下邳郡,后周改为泗州,属河南道,唐末为杨行密所有,周世宗伐南唐,取之,领县五,治临淮。

临淮 唐县。

宿迁 唐县,有泗水、泛水。

下邳 夏邳国,有峄阳山、磬石山、文山、沂水、泗水、沭水、睢水。

涟水 徐城。

兖州 禹贡:徐兖二州之域。隋初置兖州,唐后为泰宁军节度,属河南道,五代后唐以鱼台属单州,周以任城、金乡属济州,领县九,治瑕丘。

瑕丘 汉县。

曲阜 古鲁国,有寿丘、洙水、泗水、庆源河、孔子宅、矍相圃、穷桑大庭之库。

泗水 隋县,有尼丘、陪尾山、新甫山、菟裘城。邹 古邾国,汉县,有绎山、凫山。

莱芜 唐县,有肃然山。

方舆

中都

龚丘 隋县,有灌水。

乾封 唐县,有泰山、社首徂徕亭。

海州 汉东海郡,东魏改为海州,唐属河南道,历五代不更置,领县四,治朐山。

朐山 后周县。

东海 隋县,有苍梧山、捍海堰。

沭阳 后周县。

怀仁 后魏县,有祝其城、夹谷。

沂州 秦汉为琅琊郡,后周改为沂州,唐属河南道,历五代,领县五,治临沂。

临沂 汉县。

沂水 隋县,有穆陵山、齐南界。

新太 晋县。

承 唐县,有抱犊山、偪阳城。

费 古费国,唐县。

宿州 本徐、泗二州地,唐元和四年置,寻废,太和七年复置,属河南道,历五代,领县四,治符离。

符离 北齐县,有诸阳山、淮水、灵璧城。

虹 汉县,有睢水、垓下。

蕲 隋县,有涣水、涡水。

临涣

古扬州 汉武置十三州,此为扬州,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淮南道、江南道、江南西道,五代淮南、江东西为南唐,两浙为吴越,闽为王氏,其后南唐复取闽。扬州 汉晋为广陵郡,隋初为扬州,唐属淮南道,置淮南节度,五代吴改江都府,置兴化县,南唐以海陵、兴化二县属泰州,周复为大都督节度,领县七,治江都。

江都 隋县,有芜城、吴公台、雷塘。

广陵 唐江阳县,南唐改,有召伯埭、邗沟。

高邮 汉县。

六合 隋县,有瓜步山、六合山、杨叶山、赤岸山、石梁溪。

永正 唐扬子县,南唐改。

天长 唐县,南唐置建武军,又改雄州,周改天长军。

泰州 本唐扬州、海陵县,南唐置州,以扬州之兴化,楚州之盐城二县来属,领县五,治海陵。

海陵 汉县,有孤山、大海、运河。

兴化 吴县。

盐城 唐县,有射阳湖、九盐场。

泰兴 南唐县。

如皋 南唐县。

通州 本唐盐亭场,南唐立为静海制,置院,周升为静海军,属扬州,俄改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以隶焉,县二,治静海。

静海 周县,有狼山、蔡港、馀庆石港。

海门 周县。

楚州 隋置,唐属淮南道,五代吴顺化军节度,南唐以盐城属泰州,领县四,治山阳。

山阳 汉射阳县地,有石鳖、淮水、涟河。

盱眙 汉县,有义帝祠、都梁山、盱眙龟山、淮水。淮阴 唐县,有淮水、沙河、盐渎。

宝应 本安宜县,唐宝应年间改,有运河、白水陂。

濠州 春秋末钟离子之国,隋曰濠州,唐属淮南道,历五代,领县三,治钟离。

钟离 汉旧县。

定远 汉曲阳县。

招义 唐县。

寿州 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即此地,隋曰寿州,唐属淮南道,五代吴忠正军节度,后周以颍州下蔡来属,徙州治焉,领县六,治下蔡。

下蔡 古蔡国,唐县。

寿春 隋县,有八公山、淮水、肥水。

安丰 汉县,有芍陂、灌水、九井、蓼城。

霍丘 隋县,有安阳山、丰水、决水。

盛唐

霍山 唐县,有霍山、大别山。

滁州 隋初改南谯州为滁州,唐属淮南道,历五代,领县三,治清流。

清流 隋县,有清流水、滁水、琅琊山。

全椒 汉县。

来安 即唐永阳县,南唐改。

和州 北齐置,唐属淮南道,历五代,领县三,治历阳。

历阳 汉县。

乌江 隋县。

含山 唐县。

庐州 古庐子国,唐为州,属淮南道,五代吴昭顺军节度,周改保信军,领县五,治合肥。

合肥 汉县。

慎 隋县。

巢 古巢伯国。

庐江 汉龙舒县,隋改今名。

舒城 古舒国,唐县。

舒州 古皖国也,唐为州,属淮南道,历五代,领县五,治怀宁。

怀宁 晋县,有天柱山、皖水。

宿松 隋县。

望江 汉皖县地。

太湖 隋县,有司空山、太湖。

桐城 唐县,有盛唐山、大江。

蕲州 吴为蕲春郡,后周改曰蕲州,唐属淮南道,历五代,领县四,治蕲春。

蕲春 汉县。

黄梅 隋县,有黄梅水。

蕲水 唐县,有兰溪水。

广济 唐县,有蔡山,出大龟,又有积布山、青林湖。

光州 梁末置,唐属淮南道,历五代,领县五,治定城。

定城 古黄国。

光山 古弦国,晋县。

固始

仙居 唐县。

殷城

宣州 晋置宣城郡,隋置宣州,唐属江南道,五代吴为宁***节度使,南唐分入江宁,而宣州领县七,治宣城。

宣城 汉县。

泾 汉县。

南陵 梁县。

广德 唐县。

宁国 唐县。

太平 唐县。

旌德 唐县。

江宁府 本润州江宁县,唐至德二载置,上元二年废,光启三年复置,属江南道,五代吴为金陵府,南唐改江宁府,置芜湖、铜陵、繁昌三县,又以宣州之当涂、广信来属,寻以当涂为雄远军,复以池州之青阳来属,领县十,治上元、江宁。

上元 唐县,有蒋山、鸡笼山、方山、幕府山、青溪、元武湖。

江宁 唐县,有慈姥山、凤台山、秦淮河、白鹭洲。句容 汉县,有茅山镇。

溧阳 汉县,有平陵山、二鹤山。

溧水 隋县,有丹阳湖、石臼湖。

芜湖 南唐县。

铜陵 南唐县,有铜官山。

繁昌 南唐县,有大江。

广信

青阳 唐析泾南陵秋浦置,有九华山、五溪水。

池州 本宣州地,唐析置,属江南道,南唐为康化军节度,后为军事,以青阳隶江宁,领县三,治贵池。

贵池 隋秋浦县,吴改。

建德 唐析鄱阳秋浦置至德县,隶饶州,吴改今名。

石埭 唐析青阳秋浦置。

雄远军 南唐于江宁当涂置新和州,后改雄远军。歙州 隋置,唐属江南道,历五代,领县六,治歙。

歙 汉县,有灵山。

休宁 隋县,有浙溪水。

绩溪 唐析歙县置,有三天子鄣山。

黟 隋县。

祁门 唐析黟及饶之浮梁置。

婺源 唐县,有婺水。

饶州 隋置,唐属江南道,五代南唐置德兴县,领县五,治番易。

番易 汉县,有番江、彭蠡湖。

乐平 唐县,有乐安江。

馀千 汉馀汗县,隋改今名。

浮梁 唐县,有新昌水。

德兴 南唐县。

信州 唐乾元元年析饶衢、建抚之地置,属江南道,五代南唐置铅山县,领县五,治上饶。

上饶 本隶饶州,乾元元年置。

贵溪 唐析弋阳置,有龙虎山。

弋阳 隋县,有葛溪、弋溪。

玉山 唐析常山、须江及弋阳置,有怀玉山、上于溪。

铅山 南唐县。

润州 唐初合旧丹阳、南徐之地为润州,属江南道,五代南唐以上元、句容隶江宁,领县四,治丹徒。

丹徒 唐县,有北固山、京江。

延陵 晋县,有句曲山。

丹阳 唐县,有蒜山、金山、扬子江、练湖。

金坛 唐县,有茅山、方山、荆溪。

常州 晋置毗陵郡,改晋陵,隋唐为常州,属江南道,历五代,领县四,治晋陵、武进。

晋陵 晋县,有太湖。

武进 晋县,有滆河。

义兴 唐县,有君山、太湖、运河、阳羡溪、长桥。无锡 汉县。

江阴军 唐武德三年以晋陵郡之江阴县置暨州,九年废,五代吴复以其地置江阴军。

苏州 隋置,唐属江南道,五代梁时吴越王钱镠奏置吴江县,后唐为中吴军节度,领县五,治吴、长洲。

吴 汉县,有虎丘山、胥山、洞庭山、太湖、松江。长洲 唐县。

昆山 梁县。

常熟 隋县,有虞山、大江、运河。

吴江 梁县。

秀州 晋天福中吴越王钱元瓘奏以苏州嘉兴海盐华亭置秀州,又置崇德县,领县四,治嘉兴。

嘉兴 唐县,本吴得嘉禾之地,有禾山、槜李城。海盐 唐县,有甪里山、当湖。

华亭 唐县。

崇德 晋县,有语儿亭。

湖州 隋置,唐属江南道,五代周为宣德军节度,领县五,治乌程。

乌程 秦汉旧县,有卞山、杼山、具区薮、苕溪、霅溪、白蘋洲。

德清 唐县,有苧溪。

武康 有前溪,馀杭溪。

安吉 故鄣县地,有天目山、苕水。

长兴 唐县,有大雷山、箬溪、荆溪、顾渚。

杭州 隋置,唐为镇海军节度,属江南道,历五代,领县八,治钱塘。

钱塘 汉县,有灵隐山、胥山、秦望山、钱塘湖。富阳 晋县。

临安 唐县,梁时吴越王奏置衣锦军。

于潜 隋县,有天目山。

唐山 唐县,有紫溪。

紫溪

盐官 唐县,有临平湖。

新城 唐县。

睦州 隋置,唐属江南道,历五代,领县六,治建德。

建德 唐县,有乌龙山、七里濑。

桐庐 唐县,有桐君山、严子陵钓台、桐溪。

寿昌 唐县。

遂安 隋县,有武强溪。

分水 唐县,有天目溪。

青溪 唐县,有新安江。

越州 宋齐梁置东扬州,隋改越州,唐属江南道,五代晋时吴越王钱元瓘奏置新昌县,领县八,治会稽。

会稽 隋县,有会稽山、秦望山、若耶溪、禹穴。馀姚 唐县。

山阴 唐县,有涂山、龟山、兰渚、鉴湖。

诸暨 汉县。

剡 唐县。

萧山 唐县。

上虞 唐县。

新昌 晋县,有沃洲山。

明州 唐开元中置,属江南道,五代梁时吴越王奏置望海县,领县五,治鄞。

鄞 唐鄮县,有四明山、广德湖。

奉化 唐县。

慈溪 唐县。

象山 唐县。

望海 梁县。

台州 唐武德四年置海州,五年改台州,属江南道,历五代,领县五,治临海。

临海 吴县,有括苍山、始丰溪。

黄岩 唐县,有黄岩山。

天台 唐唐兴县,梁改今名,有天台山。

乐安 唐县。

宁海 唐县。

处州 晋永嘉郡,隋改处州,唐属江南道,历五代,领县六,治丽水。

丽水 唐县。

龙泉 唐县。

遂昌 唐县。

缙云 唐县。

青田 唐县。

松阳 吴县。

温州 晋临海郡地,唐分置,属江南道,五代晋为静海军节度,领县四,治永嘉。

永嘉 隋县。

安固 唐县。

乐清 唐乐成县,梁时改。

平阳 唐横阳县,梁时改。

婺州 隋置唐,属江南道,五代晋为武胜军节度,领县七,治金华。

金华 隋县。

东阳 唐县。

义乌 唐县。

兰溪 唐县。

永康 隋县。

武义 吴县。

浦江 唐县。

衢州 本婺州地,唐武德四年分置,属江南道,历五代,领县四,治西安。

西安 唐县。

江山 唐须江县,吴越王改,有骑石山、江郎山。龙游 唐龙丘县,吴越王改,有姑蔑城。

常山 唐县,有三衢山、谷江。

江州 《禹贡》:荆扬二州之境。隋置九江郡,唐改江州,属江南道,五代南唐为奉化军节度,置瑞昌、湖口、东流三县,领县七,治德化。

德化 唐浔阳县,南唐改,有九江、庐山、柴桑山、大孤山、栗里。

彭泽 隋县,有马当山、石门山、小孤山。

都昌 唐县,有苏山、五柳馆。

德安 南唐县。

瑞昌 南唐县。

湖口 南唐县。

东流 南唐县。

洪州 汉置豫章郡,隋置洪州,唐为镇南军节度,五代南唐以高安属筠州,又置靖安县,领县七,治南昌。

南昌 唐县,有南昌山、武阳水、宫亭湖。

奉新 唐新吴县,南唐改,有华林山。

丰城 晋县。

分宁 唐县。

武宁 唐县。

建昌

靖安 南唐县。

抚州 隋置,唐属江南道,五代吴为昭武军节度,南唐以南城置建武军,领县三,治临川。

临川 隋县。

崇仁 隋县。

南丰 唐县,有梅岭。

吉州 隋置,唐属江南道,五代南唐置龙泉县,领县六,治庐陵。

庐陵 隋县,有仁山、吉水。

新淦 汉县,有玉笋山、阁皂山、淦水。

太和 隋县。

安福 隋县。

永新 唐县,有胜业山。

龙泉 南唐县。

袁州 隋置,唐属江南道,历五代,领县三,治宜春。

宜春 隋县,有袁山、仰山、宜春水。

萍乡 吴县,有萍实里。

新喻 吴县。

虔州 隋置,唐属江南道,五代后唐为昭信军节度,南唐置瑞金、龙南、石城、上犹四县,领县十一,治赣。

赣 汉县,有章水、贡水。

虔化 隋县。

南康 晋县,有聂都山。

雩都 汉县。

信丰 唐县,有廪山、梦水。

大庾 唐县。

安远 唐县。

瑞金 南唐县。

龙南 南唐县。

石城 南唐县。

上犹 南唐县。

筠州 南唐以洪州、高安置州,仍置上高,万载、清江隶之,领县四,治高安。

高安 唐县。

上高 南唐县。

万载 南唐县。

清江 南唐县。

建武军 南唐以抚州南城县置,领县一,治南城。

南城 汉县,有麻姑山、盱水、飞猿水。

建州 唐武德四年置,属江南道,五代闽王氏为镇武军节度,增置松溪县,南唐改永安军,又改忠义军,置归化、建宁二县,领县八,治建安。

建安 汉县,有茶山。

邵武 隋县。

浦城 唐县,有梦笔山、柘溪。

建阳 唐县。

将乐 唐县。

松溪 闽县。

归化 南唐县。

建宁 南唐县。

福州 亦闽越地,唐开元十三年为福州,属江南道,五代闽王氏置宁德县,南唐得尤溪以属剑州,晋末地入钱氏,周改彰武军,领县十,治闽候官。

闽 隋县,有南台江、越王山、长乐山。

候官 唐县,有蝉丘、闽山、福山。

长乐

福清 唐福唐县,晋更今名。

连江 唐县。

永泰 唐县。

长溪 唐县。

古田 唐县。

闽清 唐梅溪县,闽改。

宁德 闽县,有大海。

泉州 唐神龙后始置泉州于此,属江南道,五代闽王氏置同安、清溪、永春、德化、长泰五县,南唐为清源军节度,领县八,治晋江。

晋江 唐县。

南安 隋县,有桃林溪。

同安 闽县。

清溪 闽县。

德化 闽县。

永春 闽县。

莆田 唐县,有壶公山,入海。

仙游 唐县,有大目溪。

南州 唐置漳州,属江南道,五代南唐改南州,寻以泉州、长泰来属,领县四,治龙溪。

龙溪 梁县,有九龙山。

漳浦 唐县。

龙岩 唐县。

长泰 闽县。

汀州 唐开元二十六年开抚、福二州山洞置,属江南道,五代闽以沙县属剑州,领县二,治长汀。

长汀 唐县。

宁化 唐县。

剑州 闽以建州永平镇置镡州及龙津县,后废,南唐复置为剑州,以汀州之沙县,福州之尤溪来属,又升永顺场为顺昌县,领县四,治剑浦。

剑浦 南唐县,有延平津。

顺昌 南唐县。

沙 唐县。

尤溪 唐县。

潮州 隋置,唐属岭南道,五代南汉以程乡置恭州,领县二,治海阳。

海阳 晋县,有翔凤山、孱水、恶溪。

潮阳 唐县。

恭州 南汉以潮州程乡县置,领县一。

程乡 南齐县。

陈梦雷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

猜你喜欢

  • 第四十一卷

    第四十一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五北魏二〈世祖太平真君十则 正平一则 高宗兴安一则 兴光一则 太安五则 和平六则 显祖天安一则 皇兴四则 高祖延兴五则 承明一则 太和二十三则〉庶徵典第四十一卷星变部汇考十五北魏二世..

  • 第四十卷

    第四十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四北魏一〈太祖皇始二则 天兴六则 天赐六则 太宗永兴五则 神瑞三则 泰常八则 世祖始光四则 神麚四则 延和二则 太延五则〉庶徵典第四十卷星变部汇考十四北魏一太祖皇始元年,有星彗于旄头。..

  • 第三十九卷

    第三十九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三南齐〈高帝建元四则 武帝永明十一则 废帝隆昌一则 明帝永泰一则 后废帝永元一则〉梁〈武帝天监十五则 普通七则 大通二则 中大通六则 大同四则 太清一则 简文帝大宝一则 元帝承圣一则 ..

  • 第三十八卷

    第三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二宋〈武帝永初三则 少帝景平一则 文帝元嘉二十二则 孝武帝孝建三则 大明八则 前废帝永光一则 景和一则 明帝泰始六则 后废帝元徵三则 顺帝升明一则〉庶徵典第三十八卷星变部汇考十二宋武..

  •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一晋〈武帝泰始三则 咸宁四则 太康四则 太熙一则 惠帝元康五则 永康二则 永宁二则 太安三则 永兴二则 光熙一则 怀帝永嘉六则 元帝建武一则 太兴四则 永昌一则 明帝太宁一则 成帝咸和四则..

  • 第三十六卷

    第三十六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后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则 中元二则 明帝永平十四则 章帝建初四则 元和二则 和帝永元十二则 元兴一则 殇帝延平一则 安帝永初五则 元初六则 延光四则 顺帝永建六则 阳嘉三则 永和六则 汉安..

  • 第三十五卷

    第三十五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九上古〈黄帝一则〉陶唐氏〈帝尧二则〉有虞氏〈帝舜二则〉夏后氏〈帝癸一则〉商〈帝辛一则〉周〈昭王二则 庄王一则 襄王一则 顷王一则 灵王一则 景王二则 敬王二则 元王一则 贞定王一则 显..

  • 第三十四卷

    第三十四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八天学会通〈日月五星之性 日月五星之权 日月五星之次权 在天经星之性 黄道十二象〉天步真原〈论天气日月五星之能 论天气开门之理 太阴五星杂用 天首天尾 论世界大权 在天大小会 扫星 流火..

  • 第三十三卷

    第三十三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七历学会通古法占验〈洪范八庶徵 乙巳占 紫微宫 太微宫 天市垣 中外宫占〉历学会通中法占验〈贤相通占〉庶徵典第三十三卷星变部汇考七《历学会通古法占验》《洪范八庶徵》八庶徵:曰雨,曰..

  •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二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六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二卷星变部汇考六《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觜觿三星,为三军之候,行军之藏府,葆旅收,敛万物。明,则军粮足,将得势;动,则盗贼行,葆旅起;暗,则不可..

  •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一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五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一卷星变部汇考五《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东方,角宿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左角为天田,为理,主刑。其南..

  • 第三十卷

    第三十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四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卷星变部汇考四《宋史》《天文志》〈按自星经天官书以下晋隋诸史皆有占法不如宋史之详故存此备考〉《紫微垣》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

  • 第二十九卷

    第二十九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三史记〈天官书〉庶徵典第二十九卷星变部汇考三《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注〉索隐曰姚氏案:春秋元命包云宫之为言宣也,宫气立精为神垣。又文耀钩曰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含元出..

  •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二甘石星经〈四辅 六甲 钩陈 天皇 柱下 尚书 内厨 天床 北斗 华盖 五帝座 御女 天柱 女史 阴德 大理 辅星 内阶 文昌 三公 天棓 天枪 传舍 天厨 天一 太一 天牢 角宿 天理 执法 太阳守 相 ..

  •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一新法历书图〈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角宿 亢宿 氐宿 房宿 心宿 尾宿 箕宿 斗宿 牛宿 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壁宿 奎宿 娄宿 胃宿 昴宿 毕宿 觜宿 参宿 井宿 鬼宿 柳宿 星宿 张宿 翼宿 轸宿..

  •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六卷目录 月异部汇考三金〈熙宗天会一则 海陵天德二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三则 世宗人定七则 章宗明昌五则 承安四则 泰和七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五则 哀宗正大一则〉 元〈仁宗延祐一则〉明〈太祖洪..

  •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五卷目录 月异部汇考一书经〈洪范〉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礼记〈昏义〉易纬〈京房飞候〉春秋纬〈斗变〉吕子〈明理篇〉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 礼志〉宋史〈天文志〉娄元礼田家..

  •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四卷目录 日异部总论宋张子正蒙〈参两篇〉荆川稗编〈唐一行论日蚀略 史伯璿论日月蚀〉娄元礼田家五行〈论日〉群书备考〈论日蚀〉 日异部艺文一日蚀上表 汉张衡太阳合朔不亏赋唐杨发太阳亏为宰臣乞退表 苏颋贺..

  •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三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六金〈太祖天辅四则 太宗天会二则 熙宗天会一则 天眷一则 皇统五则 海陵天德二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三则 世宗大定十一则 章宗明昌二则 承安二则 泰和五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三..

  •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二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五唐〈高祖武德四则 太宗贞观十五则 高宗显庆一则 龙朔一则 麟德一则 乾封一则 总章一则 咸亨三则 上元二则永隆一则 开耀一则 永淳一则 睿宗文明一则 中宗嗣圣十一则 景龙二则 睿宗太极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