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荀子

法行

2025-09-19 12:30 古代文学

【原文】

公输不能加于绳墨,圣人不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

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己至而呼天。内人 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远乎!刑己至而呼天,不亦晚乎! 诗曰:‘涓涓源水,不雝不塞。毂已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 云益乎!”

曾子病,曾元持足,曾子曰:“元!志之!吾语汝。夫鱼鳖鼋鼍犹以渊为浅而 堀其中,鹰鸢犹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及其得也必以饵。故君子能无以利害义,则 耻辱亦无由至矣。”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王民)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王民) 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 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 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 也。故虽有(王民)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 谓也。”

曾子曰:“同游而不见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 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 诸人,岂不亦迂哉!”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 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 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 则可以端身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 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 施也。”

【翻译】

公输班不能超越墨线的规则,圣人不能超越礼制。礼制,众人遵循它,却不明白它,圣人遵循它,而且能理解它。

曾子说:“不要不亲近家人而亲近外人,不要自己不好而怨恨别人,不要遭受刑罚才呼喊上天。不亲近家人而亲近外人,这不是违背常理吗?自己不好而怨恨别人,不是舍近求远了吗?遭受到刑罚时才呼喊上天,不是后悔已经晚了吗?《诗经》上说:‘细流的水源,不加堵塞就不断绝。车毂已经全破碎,才加上大车辐。事情已经失败了,这才深深长叹。’这样做有什么用呢?”

曾子病得很严重,他的儿子曾元抱着他的脚。曾子说:“元,你记住!我告诉你。鱼鳖鼋鼍以为深潭还太浅,就在那里面打洞安身;鹰鸢以为山岭太低,就在那上面筑巢栖息;但是,它们还是被人捕获,这一定是为诱饵所诱。所以,如果君子能不贪财害义,那么就不会有什么耻辱了。”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珍视宝玉而轻视珉石呢?因为宝玉少而珉石多吗?”孔子说:“唉!赐啊!这是什么话啊!君子怎么会因为多了就轻视它,少了就重视它呢?宝玉,君子用来比拟人的德。玉温润而有光泽,好比君子的仁;它坚硬而有条纹,好比君子的智慧;它刚强而不屈,好比君子的义,它有棱角而不伤人,好比君子的行为;它即使被折断也不弯曲,好比君子的勇;它的美丽与瑕疵表露在外面,好比君子的诚实;敲击它,声音清越远扬,戛然而止,好比君子的言辞。所以,即使珉石带着彩色花纹,也比不上宝玉那样洁白明亮。《诗经》上说:‘我真想念君子,情温和得就像宝玉。’说的就是这道理。

曾子说:“与人交游,却不被对方所喜,这必定是由于自己缺乏仁;与人交往而不被对方所尊敬,这必定是由于自己不忠厚;接近财物,而不被对方所信任,这必定是由于自己没有信用。这三者的原因都在自己身上,怎么能怪怨别人?自己不努力,只会怪怨别人就会陷入困厄;怪怨上天,说明自己没有见识。过失在于自己却反而去责备别人,这不是太不符合实际了吗?”

南郭惠子问子贡说:“先生的弟子,人员怎么那样混杂呢?”子贡说:“君子身心端正,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况且,就像良医的门前多病人,矫形器的旁边多弯曲的木头一样,所以夫子的弟子才这么杂啊。”

孔子说:“君子要有三种恕道:有了君主不能去侍奉,有了臣子却要他们听使唤,这不能宽恕;有了父母不能好好报答,有了子女却要求他们孝顺,这不能宽恕,有了哥哥不能尊重,有了弟弟却要求他们听话,这不能宽恕。读书人明白了这三种恕道,身心就可以端正了。”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考,是不可以不考虑的:少年时候不学习,长大了就没有才能,老年时候不能教育人,死后就没人思念;富足的时候不施舍,贫穷了就没有人帮助。因此君子年少时就考虑到长大后的事,就会努力学习,老年考虑到死后,就会教育后人,富有的时候考虑道贫穷,就会施舍。

【注释】

(1)加:超过。

(2)无:通“勿”。

(3)雝:读“壅”。

(4)这是一句逸诗,不见于现代版的《诗经》。

(5)曾元:曾子的儿子。

(6)其得也:指被捉。

(7)珉:一种似玉的石头。

(8)瑕:美玉上的斑点。

(9)雕雕:雕饰的文采。

(10)章章:素质明著。

(11)出自《诗经?秦风?小戎》。

(12)游:行。

(13)长也:忠厚。

(14)距:通“拒”。

(15)恕:指推己及人。

(16)施:施舍。

猜你喜欢

  • 导  言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宗法贵族制向官僚地主制过渡的大变动时代。作为这种社会大变动的表现和结果,在当时涌现出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二:一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为墨子开创的墨家。它们..

    1 古代文学 2025-09-19
  • 尧问

    【原文】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 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 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魏武侯谋事而当,..

    1 古代文学 2025-09-19
  • 子道

    【原文】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尧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孝子所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

    1 古代文学 2025-09-19
  • 宥坐

    【原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 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

    2 古代文学 2025-09-19
  • 大略

    【原文】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一爱一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 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诸侯召其臣,臣不俟..

    1 古代文学 2025-09-19
  • 【原文】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 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欤?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欤?君子..

    1 古代文学 2025-09-19
  • 成相

    【原文】请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请布基,慎圣人,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论臣过,反其施,尊主安国尚贤义。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曷谓“罢”?..

    1 古代文学 2025-09-19
  • 君子

    【原文】天子无妻,告人无匹也。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足能行,待相者然后进; 口能言,待官人然后诏。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功, 告至备也。天子也者,埶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无..

    1 古代文学 2025-09-19
  • 性恶

    【原文】人之一性一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一性一,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 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 焉,顺是,故一婬一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

    1 古代文学 2025-09-19
  • 正名

    【原文】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 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谓之一性一;一性一之和所生,一精一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 之..

    1 古代文学 2025-09-19
  • 解蔽

    【原文】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 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 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

    1 古代文学 2025-09-19
  • 乐论

    【原文】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 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一性一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 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一..

    1 古代文学 2025-09-19
  • 礼论

    【原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 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 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1 古代文学 2025-09-19
  • 正论

    【原文】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是不然。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也。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唱默 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若是,则与无上同 也!不祥莫大焉。故上..

    1 古代文学 2025-09-19
  • 天论

    【原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 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 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

    3 古代文学 2025-09-19
  • 强国

    【原文】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 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盘盂,刎牛马,忽然耳。彼国者,亦强国之剖 刑已。然而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

    2 古代文学 2025-09-19
  • 议兵

    【原文】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 要术也。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

    1 古代文学 2025-09-19
  • 致士

    【原文】衡听、显幽、重明、退一奸一、进良之术:朋一党一比周之誉,君子不听;残贼加累之 谮,君子不用;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货财禽犊之请,君子不许。凡流言、流 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

    2 古代文学 2025-09-19
  • 臣道

    【原文】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 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一宠一乎上,是态臣者也。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一党..

    3 古代文学 2025-09-18
  • 君道

    【原文】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 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 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

    4 古代文学 2025-09-1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