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荀子

性恶

2025-09-19 11:55 古代文学

【原文】

人之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 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 焉,顺是,故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 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恶,必将 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 治,古者圣王以人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 以矫饰人之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 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 此观之,人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而不察乎人之伪之分者也。凡者,天之就 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 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 伪之分也。今人之,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 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善,将皆失丧其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 然则人之恶明矣。所谓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 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 聪也。今人之,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也。今人见长而不 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 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 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矣。用此观之,人之恶明 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人之恶,则礼义恶生?”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 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 伪,非故生于人之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 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 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 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圣人化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 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也。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好利而欲得, 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则弟兄 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 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 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恶也。今人之,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 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 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恶明矣,其善 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善。”

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 是善恶之分也矣。今诚以人之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哉?虽有 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恶, 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 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 今当试去君上之埶,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 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 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善。”无辨合符验, 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善则去圣王,息礼义 矣。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檃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 君上,明礼义,为恶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不直 也。今人之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观 之,人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故圣人能生之也。”

应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也哉?工人斲木而 生器,然则器木岂工人之也哉?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则陶埏而生之也。然则礼 义积伪者,岂人之本也哉!凡人之者,尧舜之与桀跖,其一也;君子之与小 人,其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 贵尧禹君子者,能化,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 陶埏而为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 从其,顺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天非 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 綦于礼义故也。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 鲁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从情,安恣孳,慢于礼义故也,岂其异矣哉!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

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 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 为禹明矣。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 义法正也。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 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涂之人者, 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 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法正之可知 可能之理,可能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 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 而致矣。

曰:“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

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 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 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则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 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农贾,未尝不可以相为事 也,然而未尝能相为事也。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 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

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 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 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

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则文而 类,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 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其行也悖,其举事多悔:是小 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论 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 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 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 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 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 也。

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 王之录,庄君之曶,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 砥厉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騹骥、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 然而必前有衔辔之制,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驶,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夫 人虽有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 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 不自知也者,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邪贪 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 其君视其左右。”而已矣!而已矣!

【翻译】

人的本是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人的本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因循着这种本,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争夺,也就不再讲求谦让了;人一生下来就好忌妒仇恨的心理,因循着这种本,于是就会发生残害忠厚善良的事情,这样忠诚信实就丧失了。人生来就有好声色的本能,喜好听好听的,喜欢看好看的,因循着这种本,就会发生乱的事情,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就都丧失了。既然这样,放纵人的本,顺着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发生争夺,就会违反等级名分、扰乱礼仪制度的事,从而引起暴乱;所以,—定要有师长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能确立合乎等级制度的正常秩序,实现社会的稳定。所以,人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所以,弯曲的木头,一定要通过工具的矫正加热,然后才能挺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定要通过打磨才能锋利。人“恶”的本,一定要依靠师法的教化,然后才能纠正,懂得礼义,天下治平。如果没有师法的教化,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不通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社会动荡。古代的圣王,由于人恶劣,偏邪而不端正,叛逆作乱,不守秩序,因此制定了礼仪制度,用来矫正人的情,驯服教化并引导他们。使人们遵守社会秩序,合乎道德规范。现在,人们只要接受师法的教化,积累学识,遵循礼义,就是君子;放纵个人的情,胡作非为,违背礼义,就是小人。所以,人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孟子说:“人要求学习的,就是人的善。”这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不曾懂得人,不了解本与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本,是天生的,是学习不来的,也不是后天人为的。礼义,是圣人制定的,通过学习人们就能得到,经过努力就能做到。不可能通过学习,也不可能是人为,而是先天自然生成的,这就是本。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经过后天人为的努力实现的,就是人为。这就是本与人为的差别。

一般人的本,眼睛可以看东西,耳朵可以听声音,看的清楚离不开眼睛,听的明白声音离不开耳朵。所以,眼睛清晰、耳朵清楚,不是可以学习到的,这是很清楚的了。孟子说:“人的本是善良的,他们作恶只是由于丧失了本的缘故。”这样说法是错误的。如果人的本生下来就脱离了它固有的自然素质,那就一定要丧失本。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是恶的就很清楚了。所以说资质的美和心意的善良,就像视觉清晰离不开眼睛,听觉清楚离不开耳朵—样。如果人的本生来就脱离他的素质,一定会丧失它的美和善,这样,人本恶就是很明显的了。

人的本,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衣,累了想休息,这是人的情;如果人饿了,看见年长的吃,并不抢着吃,这是为了要谦让;累了却不敢要求先休息,这是为了要代替长辈劳动。儿子对父亲谦让,弟弟对哥哥谦让;儿子代替父亲劳作,弟弟代替哥哥劳作,这两种做法都是违背了人的本,背离了人的情欲的。但是这是孝子遵循的原则,是礼义的制度。所以依从人的情欲和本就不会有谦让了,有了谦让就违背了人的情感本了。所以,人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有人问:人恶,那么礼义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凡是礼义,产生于圣人的后天努力,而不是产生于人的本。所以,陶器工人用沾土制成陶器,那么陶器产生于人的作为,而不是陶器工人的本。木匠加工木材制成木器,那么木器产生于木匠人为的努力,而不是木匠的本。圣人不断积累思虑,熟悉做各种人为的事,从而产生了礼义,建立了法度,因此,礼义和法度都是圣人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并不是产生于圣人的本。至于眼睛喜欢看美色,耳朵喜欢听乐音,嘴巴喜欢尝美味,内心贪求私利,身体喜欢舒适、安逸,这些都是从人的情欲本中产生的,是一有感觉就自然形成的,不依赖于人的后天努力就会产生出来的东西。那些并不由感觉生成,必须靠后天人为努力然后才能这样,这就叫做产生于人为。这就是本和人为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特征。所以,圣人改变了邪恶的本而做出人为的努力,人为努力的结果就产生了礼义,礼义产生后就制定法度。所以,礼仪和法度这些东西都是圣人所创制的。所以,圣人和普通人的相同但没有超过众人的就是本;圣人和普通人不同的并超过普通人的地方,就是圣人后天人为的努力。那些喜好私利,并希望得到,这是人的本。假如有人弟兄间分财产,如果顺应人的本,就都喜好私利而且希望得到,那么兄弟之间就会互相争夺;如果受到礼仪规范的教化去分配,那么就能互相推让。所以,顺应人的本,兄弟之间就会争夺,接受礼义规范的规划,人们就会相互推让。

一般的说人想为善,都是因为人本恶的缘故。浅薄的希望变得丰厚,丑恶的希望变得美丽,狭隘的希望变得宽大,贫穷的希望变得富足,卑贱的希望变得高贵,如果本身没有它,就必定要向外寻求;所以,富足的不再羡慕钱财,高贵的不再羡慕权势,如果本身有了它,当然不必再向外寻求了。因此,人之所以想要为善,正是因为人本恶的缘故啊。如果人的本,本来没有礼义的内容,因此就要努力学习来掌握它。人的本不懂得礼义,所以要经过思索考虑来了解它。这样,如果只有本,人就不会有礼义,也不会懂得礼义。没有礼义秩序紊乱,不懂得礼义就要违背事理,所以,如果人只有本,悖乱就存在人之中了。由此看来,所以,人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孟子说:“人的本是善良的。”这是不对的!天下古今所称的善,是指端正顺理,合乎礼义,遵守社会秩序;所谓的恶,是指偏邪险恶、悖逆作乱、违背社会秩序的。这是善良与邪恶的区别。如果真以为人的本就是合乎礼义法度,遵守社会秩序的,那么又要圣王做什么用呢?又要礼义做什么用呢?即使有圣王和礼义,还要在合乎礼义法度,遵守社会秩序上增加什么呢?今天看来不是这样,人的本是恶的。所以,古时的圣人因为人的本是恶的,认为偏邪险恶不端正,违背社会秩序而不安定,因而建立君主的权势来统治他们,彰明礼义来教化他们,兴起法度来管理他们,加重刑罚来禁止他们违法乱纪,使天下全都达到安定而有秩序,合乎善良。这就是圣王的治理与礼义的教化。如今试一试,如果去掉君主的权势,而不用礼仪的教化,舍弃法制的治理,而不用刑罚禁止违法乱纪,就此观察天下人民的之间的关系。那么就会强者伤害弱者,多数人欺负少数人,不久天下的人就会发生悖乱而互相残害。所以,人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喜好谈论古代的人,一定对现代有验证;喜好谈论天道的人,—定要有人的事情做验证。凡是议论,可贵的是要由分析和综合,要由验证。所以,坐下来讨论问题,站起来就可以布置安排,推广起来就可以实行。现在孟子说:“人的本是善良的。”这没有与它相合的证据,也没有可以验证的凭据,坐下来谈论它,站起来却不能够布置安排,推广起来也不可以实行,这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如果认为人本善,就要摒弃圣明的帝王,就要废除礼义。如果认为人本恶,就是赞许圣王,注重礼义。所以,矫正木器的工具的产生,是因为有弯曲的木材;绳墨的出现,是因为有不直的东西;君主的设立,彰明礼仪,就是因为人本恶。所以,人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直的木头不用矫正工具就自然挺直,这是它的本直。弯曲的木材—定要用矫正工具矫正才会挺直,这是因为它本弯曲。人的本恶劣,必定要依靠圣王的治理,礼义的教化,然后才能达到社会安定,合乎善良的标准。所以,人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有人问:“积累后天人为的礼义,这也是人的本,所以圣人才能制定出礼义来。”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陶匠和制粘土制成瓦,那么,难道制瓦就是陶匠的本吗?木匠砍削木头制成木器,那么,难道制造木器就是木工的本吗?圣人制定礼义,好比陶器匠人调制泥土制成瓦一样。那么,积累人为因素而制作的礼仪,这难道是人的本吗?人的本,即使贤明如同尧、舜,残暴如同桀、跖,他们的本也都是—样;君子与小人,他们的本也是一样。如果把积累人为形成的礼义视为人的本,那么为什么又要推崇尧、禹呢?为什么还要推崇君子呢?人们之所以推崇尧、禹、君子,就在于他们能教化改变自己的本,能做出人为的努力,人为的努力的结果就产生了礼义;所以,圣人积累后天的人为努力而创作了礼义,这就好比陶匠和泥制瓦一样。因此,积累后天人为的努力而形成的礼仪,难道这就是人的本吗?人们之所以鄙视桀、跖、小人,这是因为他们放纵自己的本,顺应自己的情欲,他们胡作非为,贪图私利,争夺权势。所以,人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上天并不是偏曾参、闵子骞、孝己这些人,而看不起其他人,但是唯独只有曾参、闵子骞、孝己他们注重孝道,而且成全了孝子的美名,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尽力奉行礼义的缘故啊。上天也并不偏齐国、鲁国的百姓,而嫌弃秦国人,但是父子之间的礼仪,夫妇之间的分别,秦国人不如齐、鲁两国人恭敬有礼,为什么呢?因为秦国人纵情任,胡作非为,轻慢礼义,这哪里是他们本的不同啊?

“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那样的人。”这话怎么讲呢?大禹能够成为大禹那样的人,是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度。这样,仁义法制就有可以懂得、也可以做到的质,然而一般人都具有的素质,也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制的条件;所以,普通人可以成为禹那样的人也就很明显了。如果仁义与法制不能够认识,也不能够做到,那么,即使是大禹,也不能懂得仁义法制,也不能实行仁义法度。如果普通人本来就没有能够懂得仁义法制的素质,而且本来就没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制的条件,那么,他在家中不能懂得父子之间的道义,在朝中不能懂得君臣之间的准则。现在不是这样,普通人在家中能够懂得父子之间的道义,在朝中能够懂得君臣之间的准则,既然这样,那么,他可以懂得仁义法制的素质,可以做到仁义法制的条件,这些具备在普通人身上就已经很清楚了。如果普通人用它可以了解仁义的资质,可以做到仁义的才具,去掌握那具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质的仁义,那么他们可以禹也就很明显的了。如果—个普通人,信服道术认真学习,仔细审查深入考虑,坚持不懈,积累善行而不停息,那么他就能够达到最高的智慧,可以与天地相配了。所以,普通人积累仁义法制就可以成为圣人。

有人说:“积累善行可以成为圣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这是为什么呢?”可以达到,但不可以强迫他们达到。小人可以成为君子,但他不愿意做君子,君子可以成为小人,但他不愿意做小人。小人和君子,未尝不可以相互对换,但是他们没有相互对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可以做到,但不肯这样做。所以普通人可以成为禹那样的人,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普通人能成为禹那样的人,就不一定了。虽然他不能成为大禹,这并不妨碍他可以成为大禹。用脚可以走遍天下,但未必有能走遍天下的人。士农工商他们未尝不可以相互对换为业,然而他们并不曾交换过。由此看来,那么这样做,而未必能够这样做。虽然没有做到,也不妨害可以做到。那么,能够不能够,和可以不可以,这两者差别很大。它们之间不能等同看待,道理是很明显的了。

尧问舜:“人情怎么样?”舜答道:“人情很不好,这还用问吗?有了妻子,就不大孝敬父母了,欲望满足了,就不大讲诚信了,取得了高官厚禄了,就不怎么忠于君主,人情呀!人情呀!很不美好,还问什么呢?只有贤德的人才不这样做。”人有圣人智慧的,有士君子智慧的,有小人智慧的,有下贱人的智慧的。说起话来旁征博引,千变万化,但总的原则只有—个,这就是圣人的智慧;话说得少,却直接了当,有条理而有法度,这是士君子的智慧;说话滔绝,他的行为却悖乱无理,这是小人的智慧。口齿伶俐,而语无伦次,技能博杂,却无所用,分析问题迅速,但不合乎急需,不顾是非曲直,总希望能胜过别人,这就是下贱人的智慧。

有上等勇敢的人,有中等勇敢的人,有下等勇敢的人。天下有中正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先王有正道传下来,敢于去贯彻执行;在上,不依从于乱世之君,在下,不不混同于乱世之民;仁义道德所在之处,就无所谓贫穷。仁义道德不在的地方,就无所谓富贵;天下人了解他,就愿与天下人共享欢乐,天下的人不了解他,他就岿然自屹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这是上等勇敢的人。礼貌恭顺而心意谦逊,重视信用而轻视财货,敢于推荐贤明使他居于高位,敢于把不贤的人拉下来罢免掉,这是中等勇敢的人。轻视自己的生命而重视财物,安于祸乱而多方解脱,逃避罪责,不顾是非、正误的实际情况,一心要胜过别人,这是下等勇敢的人。

繁弱、巨黍,都是古代的良弓,但是如果没有矫正工具的矫正,就不能自行矫正。齐桓公的葱,姜太公的阙,周文王的录,楚庄王的留,吴王阖闾的干将、莫邪、巨阙、辟闾,这些都是古代有名的良剑,可是不经过磨砺就不会锋利,如果没人使用,宝剑就不能斩断东西。骅骝、骐骥、纤离、绿耳,这些都是古代的良马,可是,前面要由有马嚼子和马缰绳的控制,后面要有马鞭的鞭打,还要有造父那样能手驾驭,才能日行千里。人即使具有良好的资质,聪明的头脑,也一定要跟随明师学习,结交好的朋友。跟随明师,听到的就是尧、舜、禹、汤的正道;结交好的朋友,所看到的就是忠诚、信用、恭敬、礼让的行为。自己在潜移默化种进入仁义的境界,这是于观摩效法的结果。如果跟随不好的人相处,所听到的就是欺诈、虚伪的事情,所看到的就是肮脏、欺骗、下流、贪婪的行为,自己将要受到刑罚和杀戮还不知道,这也是由于观摩效法结果啊。古书上说:“不了解儿子,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看看君主左右的臣子也就清楚了。”这就是观摩效法的结果啊!

猜你喜欢

  • 06.大宗师:忘乎道术

    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子贡说:老师你讲了半天,这中间的道理,我还没有懂,请老师告诉我一个方向。控制只要用比喻来讲,鱼相造于水,人相造于道。这个造,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

    4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方之外与方之内

    方之外与方之内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孔子说:你不懂,他们都是方外人。方就是范围,他们这些方外人,已经超过了一切的范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什么都不能约束。像我自己,还在这个范..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心心相印

    心心相印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善吾生 善吾死

    善吾生 善吾死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惮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物,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安时而处顺

    安时而处顺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一尻一,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

    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南伯子葵问乎女禹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有物先天地

    有物先天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庄子的寓言

    庄子的寓言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江湖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丙吉问牛

    丙吉问牛过了两三年,汉宣帝忍不住了,就把丙臣提起来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这时丙臣已经很老了,丙臣也不喜欢,你让我当宰相就当宰相吧。有个副宰相叫肖望之,才气很高很一精一明,他看不起丙臣的老老实实,有..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拈提汉史

    拈提汉史同学们看了电视大汉天威,吃饭时,就讨论汉武帝。有位同学问我,汉武帝身边有一位非常憨直的大臣叫汲黯,这个汲黯是道家还是儒家?汲黯是道家。后世人认为,大概道家马马虎虎很圆滑,其实不是这样,在汉代很..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以刑为体 以礼为翼

    以刑为体 以礼为翼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这四点,我们先从个人修道方面做一个了解。以刑为体刑就是政治上的管理。后世道家讲到修道,一个人要长生,有两句术语: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生就是..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真人的境界

    真一人的境界古之真一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斛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上古时代得道的真一人,代表我们老祖宗的,够得上称为大宗师的人,有了出世的修养成就,然后再做入世的事业,所谓能够救..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高士严子陵

    高士严子陵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庄子讲入世的大宗师的思想,为了说明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提出东汉时的严子陵来加以发挥。严子陵的少年同学汉光武刘秀当了皇帝,他不同意也不反对..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隐士与历史文化

    隐士与历史文化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 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些人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人,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所标榜的高人,隐士,是被列入《隐士传》《高士传》里的人。说到隐士,大家注意,研究中国哲学..

    4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进退存亡之道

    进退存亡之道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这也是批判儒家。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儒家有时候有利害不通之处,很多读死书的儒家人物都与这个味道。庄子在那两个时代也见过很多,所以他认为这一班知识分子,不通利害的关键,没有..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道家好谈兵

    道家好谈兵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一爱一人。第一句话,就涉及到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严重的观点。庄子提出来,所谓大宗师,得道的人,假使他出世,要对历史对国家天下有所贡献,首先要懂..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古之真人

    古之真一人且有真一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一人?古之真一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庄子提出,人得了道就是真一人。真一人有真知,那是真智能。下面庄子又把我们带入一个神话境界,但却是真的,把人的生命价值说的..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人为什么短命

    人为什么短命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庄子提出来人对生命的把握。一个人的生命自己可以作主,可以永远活下去,并不是那么短命的。我们人认为自己活了七八十年或一百岁很长寿,在道家看来是很短命可笑得。..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以所知养所不知

    以所知养所不知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那么退一步讲,不是退一步讲,如果我们了解了人这个生命,是怎么样一个法则,使怎样有所为的。这就包括了两方面,一个身一体生理的,一个一精一神生理..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