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平御览 / 李昉

卷三十九 ◎地部四

2025-09-21 13:18 太平御览
○嵩山

  《释名》曰:嵩,字或为崧,山大而高曰嵩。

  《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国语》曰: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韦昭注曰:"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阳城,嵩山在焉。"

  《白虎通》曰:中央之嵩独加嵩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也。

  《续汉书》曰:武帝礼祭中岳,闻有呼万岁声三。於是以三百户封奉祠,命曰:崇高为嵩高也。

  孙严《宋书》曰:高祖表曰:沙门释法义于嵩高庙所石坛下得玉璧三十二枚,黄金一饼,符彩润洁。河南太守毛修之以灵岳降瑞,送诸神府。

  《列仙传》曰:王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巅,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汉武内传》曰:汉武帝夜梦与少君俱上嵩高山,半道有绣衣使者乘龙持节,从云中下,言太一请少君。觉告近臣曰:"如朕梦,少君将舍朕而去矣。"

  刘义庆《世说》曰:嵩高山北有大穴,晋时有人误坠穴中,见二人围棋,有一杯白饮,与堕者饮,气力十倍。棋者曰:"汝欲停此否?"堕者曰:"不愿停。"棋者曰:"从此西行有天井,其中蛟龙,但投身入井,自当出。若饿,取井中物食之。"堕者如言,可半年,乃出蜀中,因入洛问张华。华曰:"此仙馆也。所饮者玉浆耳,所食者,龙肉石髓。"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曰:王猛至深山,见一老父据胡床,须鬓皓然。猛进,拜,老父曰:"王公何因拜也?"遣人送猛出出,顾视,乃嵩高山也。

  《山海经》曰:太室之山,(即中岳嵩山,今在阳城县西也。)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梨,赤理,服者不垢。有草焉,其状如禾,服者不昧。上多美石。(次玉者也。)

  《嵩高山记》曰:汉有道士,从外国将贝多子来,于嵩岳西脚下种之,并立浮图。今有四树,与众木有异,一年三花,花白色,其香甚桂。嵩山最是栖神灵薮也。东出一里,有自然五穀神芝仙药。东脚下有众果树,云是汉果园。后有小石山,名牛山,多香树,昔有妇女妊身三十月生子,五岁便入嵩高学道,通神明,为母立祠,号开母祠。又有三台山,汉武东巡过此山,见三学仙女,遂以为名。又一石室,有自然经书饮食。至前石柱,似承露盘,有石暗滴下,食之一合,与天地相毕。中顶南下二百步,亦有岳庙,画为神像。有玉人高五寸,玉色光润,相传曰明公山人。或失之,经旬乃见。

  《山海经》曰:少室之山有木焉,名曰帝休,叶状如杨,枝五衢,黄花黑实,服者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铁,其中多〈鱼帝〉鱼,得其食者无蛊疾,可以御恶,服之不怒。郭氏注云,阳城西谷名季室,亦曰少室,山巅有白玉膏,服之仙。山有周昭王陵。

  又:戴延之《西征记》曰:少室山中多神药,汉武帝筑登仙台,在其峰。

  《郡国志》云:少室山名黍室山,负黍城在南,故因山以名城也。

  又曰:少室有金像,人往视则有白露起,迷人。

  《杂道书》曰:少室之阳,高於平地八百六十丈,方十里,可避兵水之灾。

  ○华山

  《礼记》曰:地之其广厚,戴华岳而不重。

  范晔《后汉书》曰:张楷,字公超,隐居弘农山,学者随之,所居成市。能为五里雾,后华山南遂有公超雾市。

  《唐书》曰:李适之,代牛仙客为右相,累封清和县公,与李林甫争权不叶。适之性疏,为其阴中。林甫常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上未知。"适之心善其言,他日从容奏之。玄宗大悦,顾问林甫。对曰:"臣知之久矣。然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不取穿凿,臣不敢上言。"帝以为爱己,薄适之言,疏之。

  《白虎通》曰:西方为华山者何?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武帝传》曰:鲁女,长乐人。初饵麻及水,绝穀八十余年,日更少壮,色如桃花。一旦与故人别,云入华山,去后五十年,先相识者逢女华山庙前,乘白鹿,从玉女三十人,并谢其乡里亲戚故人。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曰:石虎使人探策于华山,得玉板。

  《山海经》曰:华山,冢也,(冢者,神鬼之所舍也。)其祀之以太华。

  又曰:泰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千仞,其广千里。(郭璞注曰:山上明星玉女主持玉浆,得服之即神仙之道险无不通也。)有蛇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旱。

  《列仙传》曰:马明生从安期先生受金液神丹方,乃入华阴山中,合金神丹昇天也。

  又曰:修羊公者,蜀人也,止华阴山石室中,中有悬石榻,卧其上,石尽穿陷。

  又曰:毛女者,在华阴山中,猎师世世见之,体生毛,自言秦始皇宫人也。

  又曰:呼子先者,汉中阙下卜师也,寿百余岁。临去呼酒家妪曰:急装,当与妪共应中陵王召,夜有仙人持二茅狗来,先持一与酒家妪,得俱骑,乃龙,上华阴山也。

  《周礼》曰:豫州,其镇山曰华山。

  《华山记》云: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

  又曰:山有三峰。(谓莲花,毛女,松桧也。)

  《辛氏三秦记》曰:华山在长安东三百里,不知几千仞,如半天之云。

  《晏子春秋》曰:君子若华山松柏,既多望之,自不知厌。

  薛综注《西京赋》曰:华山对河东首阳山,黄河流于二山之间。古语云:本一山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以手擘开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通河流。今睹手迹於华岳上,足迹在首阳山下,俱存焉。

  《韩子》曰:秦昭王使工人施钩梯上华山,以松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勒之曰:"昭王尝与天神博于此。"

  《周易是谋类》曰:西岳亡玉羊。郑玄注曰:"玉羊,华山之精。"

  《山海经》曰:小华山,(即少华也。)其木多荆杞,鸟多赤鷩,可以御火。

  ○泰山

  《诗》曰: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传》曰: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

  《公羊传》曰: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欤天下者,惟泰山云尔!

  《语》曰: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不能救与?"(旅,祭名也。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冉有孔子时仕季氏。救犹止也。)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意云,泰山之神知礼过于林放之贤远也。)

  《白虎通》曰:王者功成封禅必于泰山者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

  《史记》曰:汉武帝封泰山,白云起封中。

  《汉书》曰:武帝封泰山,禅石闾。应劭注曰:石闾在泰山下,南方土人言仙人闾。

  应劭《汉官仪》曰:泰山东南名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观者望见长安,其高如视浮云,其峻如无道径,望人如盂升,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如云中。

  《晋书》曰:张忠隐于泰山,教授弟子,教以形,不以言。符坚征之,及至,坚赐以衣冠。辞曰:"年朽发落,不堪衣冠,请以野服入觐。"从之。后乞还,坚以安车送之。行达华山,叹曰:"我东岳道士,殁于西岳,命也。"及关而死。

  《道书福地记》曰:泰山多芝草,五石下有洞天,周回三千里,鬼神之府。

  袁山松《后汉书》曰:光武封泰山,云气成宫阙。

  《风俗通》曰:古封泰山,禅梁甫。旧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汉武帝探策得十八,因倒读曰八十,其后果寿长八十。

  《博物志》曰: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长短。

  《五经通义》云: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也。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白虎通》曰:王者受命必封禅,封者,广厚也。(禅,除地为坛。字本为墠,以为祭神,故从示。)皆刻石纪号,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禅梁甫之阯以报地也。(《史记》曰: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牺氏封泰山禅云云,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周成王禅梁甫,肃然及蒿里,石闾,后又凡五修封泰山。)

  《后汉书》曰:光武封泰山,禅梁甫。凡云云、亭亭、肃然、嵩里、社首、梁甫,皆泰山下小山也。石闾在西岩下。

  《汉官仪》及《泰山记》曰:泰山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经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窗矣。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东岩为介丘;东南岩名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日始欲出也,长三丈许。又东南名秦观,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黄河去泰山二百余里,於祠所瞻黄河如带,若在山阯。山南有庙,悉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围,相传云汉武所种。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见在。(《茅君内传》云:仙家凡有三十六洞天,岱宗之洞周回三千里,名曰三宫空洞之天。)

  《列仙传》曰:稷丘君者,泰山道士也。武帝时以道术受赐。后上东巡泰山,稷丘君乃冠章甫,衣黄衣,拥琴来拜武帝,曰:"陛下勿上也,上必伤足。"上必欲上,及上数里,左右足指果折,乃止。

  《列仙真人传》曰:马明灵者,齐国临淄人也。本姓和,字君贤,为县吏捕贼,为所伤,当时殆死。良久,忽於道间见一女,以肘后管中一丸药,大如小豆,与明服之,于是即愈,血绝疮合。随神女还岱宗石室中,上下悬绝,重岩深隐,去地千余丈,其中金床玉枕,乃人迹所不能至。

  《神仙传》曰:刘冯者,沛人。学道于穆王子,服石桂英及中岳石硫黄,年三百余岁而有少容,后入泰山中。

  又曰:泰山下老父者,失其姓名。汉孝武皇帝巡狩,见老父锄于道间,头上白光高数丈。因问之。父对曰:"臣年八十五时,衰老垂死,头白齿落。有道者教臣绝穀,但饮水,并作神枕,枕中有三十二物,其二十四物以当二十四气,其八物当八风。臣行之转少,日行三百里,九十矣。"帝受其方,赐缣帛去。父入岱宗山,十年、五年时还乡里,三百余年,乃不复返也。

  《上党记》曰:太行坂东头,即泰山也。避世者,区种而食,或射熊于岩间。

  《泰山记》曰:泰山庙在山南,悉种柏树千株,大者十五六围。父老传云,汉武所种。庙及东西房三十余间,并高楼三处,春秋飨祀泰山君,常在此坛。

  《周易是谋类》曰:泰山失金鸡。郑玄注曰:"金鸡,泰山之精。"

  丘渊之《齐记》曰:泰山,东岳也。瀛博二县共界。汉武封禅,割此县以供祀泰山。故曰奉高,三十里有延陵儿冢。

  伍辑之《从征记》曰:泰山于所经诸山非最高,而岑崿轩举,凌跨众阜,云霞草木,霭然灵异,苑囿神奇,故无螫虫猛兽。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尸子》曰: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阁帝王录。

  《淮南子》曰:清之为明,杯水而见眸子;浊之为暗,河水不见泰山。

  《孟子》曰:挟泰山以超北海。

  ○恒山(亦名常山)

  《史记》曰:赵简子谓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往得者立焉。诸子竞往,无所得。无恤曰:"常山临岱可取也。"简子曰:"是知符矣。"遂立之。

  《白虎通》曰:北方为常山者何?阴终阳始,其道常久,故曰常。

  《后魏书》曰:道武立庙於上,置侍祀九十九人,岁时祷水旱。至文成帝东巡,亲祀其神焉。

  《春秋元命苞》曰:昴、毕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

  崔鸿《前燕录》曰:慕容俊寿光三年,常山寺大树根下,得璧七十二,圭七十,光色精奇,有异常玉。

  《孙子兵法》曰:常山之蛇,名曰率然,一身而两头,击其一头,则一头至,击其中,则两头俱至。

  《神农本草》曰:常山有草,名神农,置之门上,每夜叱人。

  《常山图经》曰:北岳恒山,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

  《尚书·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有恒水出焉,其下有祠。

  《恒山记》曰:高三千九百丈,上方三十里,周回三千里,上有泰玄之泉,神草十九种,道者服之成仙。

  又:太史公云:北岳有五名:一名兰台府,二名列女宫,三名华阳台,四名紫微宫,五名太一宫。或云:太茂山山北四百余里,号飞狐之口,有率然蛇,孙吴喻兵势。

  《管子》曰:其山北临代,南俯赵,东接河海之间,早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四种五获焉。

  阳固《北都赋》曰:茂丘,茂山也。盖恒岳之别名,泒水从西来,甚大,至茂山之西,沉伏于地,过山而复出,其大如初。世言避恒岳之灵。

  ○衡山

  《周官》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

  徐灵期《南岳记》曰:衡山者,五岳之南岳也,其来尚矣。至於轩辕,乃以灊(音潜。)霍之山为副焉。故《尔雅》云:"霍山为南岳",盖因其副焉。(或云衡山亦名霍山。)至汉武南巡,又以衡山辽远,道隔江汉,於是乃徙南岳之祭于庐江灊山,亦承轩辕副义也。(干宝《搜神记》曰:汉武徙南岳之祭著卢江潜县之霍山,郭璞《尔雅注》云:霍山在卢江郡潜县,别名天柱山。汉武以衡山辽远,谶纬以霍山为岳,故祭之也。)

  《晋书》曰:刘麟之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返,见有一涧水,南有二石囷,一开一闭,水深广不得过,欲还失道,遇伐弓人问道,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灵方药,麟之欲更寻,终不复知其处。

  罗含《湘中记》曰:衡山、九嶷皆有舜庙,太守至,常遣户曹致祀,则如弦歌之声也。

  《吴越春秋》曰:禹伤父功不成,登衡山,血白马以祭之。忽然而卧,梦赤绣文衣男子,称玄夷苍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山书者,斋于黄帝之岳。"禹乃退,斋三日,登宛委发石,得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也。

  盛弘之《荆州记》曰:衡山有三峰:其一名紫盖,每见有双白鹤回翔其上;一峰名石菌,下有石室,寻山径,闻室中有讽诵声;一曰芙蓉,上有泉水飞流,如舒一幅白练。

  《山海经》曰:衡山一名岣嵝山,其上多青雘鸟,多鸲鹆。(岣音,矩,嵝音缕。)

  《湘中记》曰:衡山、九疑皆有舜庙,遥望衡山如阵云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乃不复见,有玉牒焉。(禹按其文,以治水也。)

  刘敬叔《异苑》曰:湘东姚祖,太元中为郡吏,经衡山,望岩下数少年并执笔作书。祖行旅休息,乃过之。未至百步,少年相与飞飏,遗一纸书,其字皆鸟迹。

  《郡国志》云:衡山,南岳也。《南岳记》云:当翼、轸,度机、衡谓之衡山。山有锦石,斐然成文。

  ○霍山

  《白虎通》曰:南方为霍山者何?太阳用事,护养万物,故为霍山。

  《尔雅》曰:大山宫,小山霍。(郭璞注曰:宫谓围绕也。《礼记》曰:君为庐宫是也。)

  《汉书》曰:武帝以衡山敻远,讠韱记皆以霍山为南岳,故祭其神於此。

  《宋书》曰:霍山数年来,常有钟声潜发重壤,山崩间六钟自出,制度合古式,声中律吕。

  《山海经》曰:霍山有兽焉,其状如狸,白尾方鬛,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忘忧。(音沛,谓畜之也。)

  《黄庭内景经》曰:霍山下有洞台,方二百里,司命君之府也。

  《白虎通》曰:小山绕大山为霍。

  《太平御览》 宋·李昉

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宋代四大书之一。宋太宗时命李昉等14人编辑,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下诏开修,到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完成,共用了六年零九个多月时间。系据北齐《修文殿御览》、唐人辑《文思博要》等类书编纂。初名《太平总类》,因太宗阅览,改题今名,简称《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五千四百七十四类目。征引古书一千五百七十九种。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尤为珍贵,是古书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唯因许多资料钞自前人类书,有不够准确处。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系张元济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蜀本三百一十五卷,与日本宫内省等地藏南宋蜀本,及日本安政二年(1855)活字本配补影印,版本较善。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以影印。近人钱亚新有《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有《太平御览引得》。

猜你喜欢

  • 卷八十 ◎皇王部五

    ○帝喾高辛氏 《史记》曰:帝喾高辛氏者,黄帝之曾孙也。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其色郁郁,其德嶷嶷,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帝喾..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

    ○黄帝轩辕氏 《史记》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诸侯有不顺者,从而征之,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山。南至江,登熊、湘。北极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无..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

    ○天皇 项峻《始学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二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 《洞冥记》曰:天皇十二头,一姓,十二人也。 徐整《三五历记》曰:溟涬始芽,濛鸿滋萌,岁起摄提,元气肇启,有神灵人十,二头..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

    ○叙皇王下 《吕氏春秋》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之天子。帝者,天下之所适也;王者,天下之所往也。 又曰:天地大矣,生而弗成,子而弗有。(高曰:天大地大,生育民人,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

    ○叙皇王上 《尚书纬》曰:帝者天号,王者人称。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称也。皇者,煌煌也。 《洛书》曰:皇道缺,故帝者兴。 《易坤灵图》曰:在政不私公位,称之曰帝。 《易纬》曰:帝者,天号..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

    ○沟 《释名》曰:田间之水曰沟,沟者,构也,从横相交构也。 《尔雅》曰:溪注谷曰沟。 《周礼》曰: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城,城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风俗通》又载也。) ..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

    ○塘 《录异传》曰:文翁者,庐江人,为儿童时,乃有神异,及长,当起历下陂以作田,文翁昼日斫伐薪以为陂塘,其夜忽有数百头野猪以鼻戴土著柴中,比晓成塘。 《吴地记》曰:坛塘一名陌城,夫差十二年,既杀子胥,后..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

    ○桥 《说文》曰:桥,水梁也。榷,(音角。)水上横木,所以渡者。亦曰约,(音灼。)今谓之略彴。东楚谓桥为圯。 《诗》曰:维鹈(音题。)在梁,不濡其翼。 又曰:造舟维梁。 又曰: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尔雅》曰:..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

    ○薮 《说文》曰:薮,大泽也。 《周礼》曰:扬州之泽薮曰具区,荆州之泽薮曰云梦,豫州之泽薮曰甫田,青州之泽薮曰孟诸,兖州之泽薮曰大野,雍州之泽薮曰弦蒲,幽州之泽曰医无闾,冀州之泽曰昭馀祁。(虞候、祈望,..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

    ○瀵水 《尔雅》曰:瀵水出尾下。(瀵,敷问切。汾阴有水口如车轮,名为瀵。尾犹底也。) 《列子》曰:禹之治水而失涂,谬之一国,其名终北,不知际畔,无风雨霜露鱼禽草木。国中有山名壶岭,顶有穴,状若圆环,名曰滋..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

    ○渊 《说文》曰:渊,回水也。 《尚书》逸篇曰:尧子丹朱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 《韩诗外传》曰:东海之上有士曰菑丘䜣,以勇游於天下,过神渊饮马,马果沉,菑丘䜣朝服拔剑而入,三日三夜,杀三蛟一龙而出,雷..

    1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

    ○涧 《释名》曰:涧者,言在两山间也。 《诗》曰:秩秩斯干。(秩秩,流行也。干,涧也。) 又曰:于以采苹,于涧之中。 又曰: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又曰:考盘在涧,硕人之宽。 《尔雅》曰:两山夹水曰涧。 《汉书..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

    ○冰 《说文》曰:冰,水坚也。澌,流冰也。 《易》曰:初六,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又曰:乾为寒,为冰。 《易通卦验》曰:大雪,鱼负冰。郑玄注曰:负冰,上近冰也。 《诗》曰:二之日,凿冰..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

    ○池溪壑 池 《广雅》曰:沼,池也。 《说文》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诗》曰: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又曰: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沼,池也。牣,满也。《笺》云:灵沼之水,鱼盈满其中,皆飞跃,言..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

    ○湖 《广雅》曰:湖,池也。 《说文》曰:湖,大陂也。 《史记》曰: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舜灭之,此在德不在险。 《晋书》曰:陈训少学天文,孙皓以为奉禁都尉,知皓必败。时钱塘湖开,或言天下当太平..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

    ○关中诸水 戏水 《水经注》曰:戏水,出骊山鸿谷,北历戏亭,即周幽王死处,《西征赋》所谓"兵败戏水之上,身死骊山之北"是也。 漆水 《山海经》曰:榆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水经注》曰:漆水,出扶风..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

    ○河北诸水 淇水 《说水》曰:淇水,出河内共北山,东入海。 《诗》曰: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又曰: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又曰: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又曰:籊々竹竿,以钓于淇。淇水悠悠,桧楫松舟。 《..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

    ○河南诸水 孝水 《山海经》曰:平逢山西十里廆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俞随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穀,世谓之孝水也。 潘岳《西征赋》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 橐水 《陕县图经》曰:橐水,即鲁水也。..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

    ○泾 《书禹贡》曰:泾属渭汭。(属,隶也。水北曰汭,言治水注入渭。) 《诗》曰: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传》曰: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以报栎之役,济泾而次,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以毒药投泾水之上流,晋师..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

    ○河 《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 《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其白水出其东北陬。屈向东南流为中国河。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