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平御览 / 李昉

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

2025-09-21 13:59 太平御览
○江东诸山

  敬亭山

  《郡国志》及《宋永初山川记》曰:宛陵北有敬亭山,山有神祠,即谢朓赛雨赋诗之所。其神云梓华府君,颇有灵验。

  盖山

  纪义《宣城记》曰:登盖山一百许步,有泉。俗传云:昔有舒氏女未适人,其父析薪於此,女忽坐泉处,牵挽不动,父遽告家,比来,惟见清泉湛然。其女性好音乐,乃作弦歌,即泉涌浪回,复有赤鲤一双跃出。今作乐嬉游,泉犹故沸涌。

  九华山

  《九华山录》曰:此山奇秀,高于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焉。李白因游江汉,睹其秀异,遂更号曰九华山。

  又曰:山之上有池塘数亩,水田千石。其池有鱼,长者半寻,颁首赪尾、朱鳍丹腹。人欲观之,叩木鱼即跃,以可食之物散於池中,食讫而藏焉。其水流泄为龙池,溢为瀑泉,入龙潭溪,有白墡窟,其土如面不墋,歉岁人多食之。

  顾野王《舆地记》曰:九华山,高一千丈。

  刘禹锡序曰:余尝爱终南、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女几、荆门,以为此外无秀;及见九华,始悼前言之容易也。

  帻山

  《宣城图经》曰:帻山,北面迤逦连九华山,其山层峰嵯峨,遐睇状如冠帻,因号为帻山。

  牛渚山

  《宣城图经》曰:牛渚山,突出江中,谓为牛渚圻,古津渡处也。

  《江表传》云:司马徽《论运命历数》云:"黄旗紫盖见於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

  又寿春童谣言:天子当西上。孙皓大喜,即载妻子及后宫数千,从牛渚陆道西上,云青盖入洛阳。适还大雪,寒冻殆死。

  《舆地志》云:牛渚山首有人潜行,云此处连洞庭,傍达无底,见有金牛状异,乃惊怪而出。牛渚山北,谓之采石。按今对采石渡口,上有谢将军祠。又按《江源记》云:"商侣於此取石,至都输造石渚,因名采石,吴初以周瑜屯牛渚,镇西将军谢尚亦镇此城。"

  慈母山

  《宣城图经》曰:慈母山,在当涂县北临江。《丹阳记》云:"山生箫管竹,王褒《洞箫赋》云:原夫箫管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即此处也。其竹圆致,异於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已后,惟此簳见珍,历代常给乐府,而俗呼为鼓吹山,山有慈母祠也。"

  芜湖山

  《宣城图经》曰:芜湖山,在县西南,山因湖以名之。汉末於湖侧置芜湖县,以其地卑畜水非深而生芜藻,故因以名县焉。晋为重镇,谢尚、王敦皆镇於此。陈平县废,以其地入当涂县。

  望夫山

  《宣城图经》曰:望夫山,昔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遂化为石。其山临江,周回五十里,高一百丈。

  博望山

  《宣城图经》曰:博望山,有二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天门。按《郡国志》云:"天门山,亦曰峨嵋山,楚获吴艅艎於此。"按其山相对,时人呼为东梁西梁山,据县图为天门山。

  《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

  宋孝武诏曰:梁山,天表象魏,以旌国形,仍以二山为立阙,故曰天门。

  陵阳山

  《宣城图经》曰:阳陵山,在泾县西南一百三十里。

  《列仙传》曰:陵阳子明钓得白龙,放之。后五年,龙来迎子明上丹阳陵阳山,一百余年乃得仙。山高一千余丈。又有子安,仙人也,来就子明,二十年,一旦忽死,因葬山下。常有黄鹄栖其处树上鸣,云子安子安也。

  白纻山

  《宣城图经》曰:宣州白纻山,在县东五里,本名楚山,桓温领妓游此山,奏乐好为白纻歌,因改为白纻山。

  中山

  《宣城图经》曰:宣州中山,又名独山,在溧水县东南一十里,不与群山连接。古老相传云,中山有白兔,世称为笔最精。山前有水源,号为独水。按《舆地记》云:"宣州溧水县有独山,下有独水,流演不息。"即此山也。

  三鹤山

  《宣城图经》曰:三鹤山,在溧水县东南六十里。昔有潘氏兄弟三人,於此山求仙,后道成,化为三白鹤,於此冲天。

  黟山(黟音伊)

  《歙县图经》曰:北黟山,在县西北一百六十八里,高一千一百七十丈,丰乐水出焉。旧名黄山,天宝六年敕改焉。案江南诸山之大者,有天台、天目,而天目近连浙江,天台俯瞰沧海。江海者,实以地下为百川所归,然歙州则江之上游,而海之滥觞也。今计歙川之平地,已合与二山齐矣,况其山又有摩天戛日之高,此则浙江东西,宣、歙、池、饶、江等州山,并是此山之支脉明矣。其诸峰悉是积石,有如削成,烟岚无际,雷雨在下。其霞城洞室,符窦瀑泉,则无峰不有;若林涧之下,岩峦之上,奇踪异状,不可摸写,信灵仙之窟宅也。山中峰有浮丘公仙坛,彩霞灵禽,栖止其上,是浮丘公与容成子游之处所。昔有人到坛所,忽见楼台焕然,楼前有莲池,左右有盐积米积,遂归引村人上取,了不知其处所。山下人,往往闻峰上有仙乐之声。

  灵山

  《郡国志》曰:歙县有灵山,天欲雨,先闻鼓角声。此山上有圆石如车盖,县以鼓鸣为候,一鸣令迁,不鸣令不去。山一名三姑山,三年一野火,烧数未满,人烧之即雨。

  《新安记》曰:灵村有山生香草,名曰灵香,又有黄精。山上有灵坛,道士祈请,不烧香自然芳馥。村人常射猎经践此土,犯山神,终无所获。

  又《舆地志》云:灵山高峻,有圆石高数丈,上有石盖也。

  岩山

  山谦之《丹阳记》曰:秣陵县南三十里有岩山,山西有石室,山东大道左有方石,长一丈,刻勒铭题,赞吴功德,孙皓所建也。

  三山

  山谦之《丹阳记》曰:江宁县北十二里,滨江有三山相接,即名三山,旧时津济道也。

  横山

  山谦之《丹阳记》曰:丹阳县东十八里有横山,连亘数十里。或云楚子重至于横山是也。

  铁砚山

  山谦之《丹阳记》曰:《永世记》云:"县南百余里铁岘山,广轮二百许里,山出铁,扬州今鼓铸之。"

  九井山

  《姑熟记》曰:县南十里有九井山,即殷仲文九日从桓公游九井赋诗处也。

  石城山

  《江乘地记》曰:石城山,岭鄣千里,相似若一,游历者以为吴之石城,犹楚之九疑也。多生箭竹,又有桑树。(山上有城,因以名焉。)

  摄山

  《江乘地记》曰:扈村有摄山,山多药草,可以摄生,因名之。方四面各起重岭,游者名伞散山,形似伞也,山顶旧有周江乘庙。

  黄鹤山

  《京口记》曰:有黄鹤山,在县界。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西北名芙蓉楼,至今存焉。

  又《舆地志》云:俗传此楼飞向江外,以铁锁縻之方已。

  覆船山

  《梁武舆驾东行记》曰:有覆船山,酒罂山,南次高骊山。传云:昔高骊国女来,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河,故曲阿酒美也。

  北固山

  《南徐州记》曰:城西北有别岭入江,三面临水,号云北固。刘桢《京口记》云:回岭入江,悬水峻壁。旧北固作固字,梁高祖云:"作镇作固,诚有其语,然北望海口,实为壮观,以理而推,宜改为顾望之顾。"

  《舆地志》云:天景清明登之,望见广陵城,如在青霄中。

  虎丘山

  顾恺之《虎丘山序》曰:吴城西北,有虎丘山。

  《越绝书》曰:阖闾蒙名虎丘,铜椁三重。

  女山

  山谦之《南徐州记》曰:丹徒县西九里,临江有女山。山东许贡客刺孙策所也。

  秦履山

  山谦之《南徐州记》曰:暨阳县西南可三十五里,有秦履山。传云秦始皇登之,以望江海。

  马鞍山

  山谦之《南徐州记》曰:暨阳县北九里马鞍山,东有黄山,郭璞葬所。

  中州山

  山谦之《南徐州记》曰:南沙县北百里,有中州山,昔在海中,去岸七十里,义熙以来沙涨,遂与岸连。

  三白山

  山谦之《南徐州记》曰:剡县有三白山,出铁,常供戎器。山东头南面有石穴,高丈余,容十数人,恒津液流润。天将雨,辄有云群行从南来映山,山亦出云应之与同,比就虞山,即大雨矣。

  马蹄山

  刘祯《京口记》曰:石岘东连马蹄山,山上石有马蹄迹,因以为名。

  蒜山

  刘桢《京口记》曰:蒜山无峰,岭临江,魏文帝南望致叹。

  会骸山

  《吴郡缘海四县记》曰:带海有会骸山。

  传云:山有金牛,昔有兄弟三人,共凿求之,坎崩同死,因以为名。

  石姥山

  刘道真《钱塘记》曰:石姥山,有一石甑,厥状殊似,居绝岭之巅,大数十围,下有三石足支之。

  大辟山

  《郡国志》曰:余杭大辟山,本名余杭山,一名由拳,高峻为最。旁有由拳村,出藤纸。

  《晋书》曰:郭文,字文举,隐於余杭大辟山。山中曾有猛兽杀一麈于庵侧,文举因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以奉。文举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不须故也。"

  花山

  陆道瞻《吴郡记》曰:吴县有花山,太康中,生千叶莲花於上,故曰花山。

  虞山

  陆道瞻《吴郡记》曰:海虞县西六里有虞山,上有仲雍冢。

  阳城山

  董监《吴地记》曰:富春有阳城山,县氏所葬,汉末上有光,云气天属。

  姑苏山

  董监《吴地记》曰:姑苏山,一名姑胥,连横山之北。

  《越绝书》云:吴地胥门外有九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望湖中,窥百姑。《淮南子》亦谓之姑余。

  砚石山

  董监《吴地记》曰:砚石山,在县西门外,亦名石鼓山,又有琴台在其上。

  《越绝书》云:"吴人於砚石置馆娃宫"。

  刘逵注《吴都赋》引扬雄《方言》云:"吴有馆娃宫,吴人呼美女为娃。"故《三都赋》云:"幸乎馆娃之宫,张女乐而娱群臣。"今吴县有馆娃乡。

  香山

  董监《吴地记》曰:香山,吴王遣美人采香於山,因以为名,故有采香径。

  华山

  《华山精舍记》曰:《老子枕中记》云:"吴西界有华山,可以度难。"父老云:山顶北有池,上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名华山。长林森大,荒楚蔽日。

  《舆地志》云:山上有石鼓,晋隆安中鸣,乃有孙恩之乱,山在县西六十三里。

  包山

  《吴地记》曰:包山,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远世莫能测。吴王使灵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尽。因得玉叶,上刻灵宝经二卷,使示孔子,云禹之书也。

  又《郡国志》云:洞庭山有宫,五门,东通林屋,西达峨嵋,南接罗浮,北达岱岳。

  又按《玄中记》云:吴国西有具区,泽中包山,有洞庭宝室,入地下潜行,通琅琊东武。

  《淮南子》云:断修蛇於洞庭。

  《左传》云:哀公元年,夫差败越於夫椒。今太湖中别有夫椒山,下有大洞天宫,潜通五岳。包山上旧无三班,谓蛇、虎、雉。侯景乱后,乃有虎蛇为人之害。

  石鼓山

  《郡国志》曰:吴王离宫在石鼓山,越王献西施於此山。山有石马,望之如人骑。南有石鼓,鼓鸣即兵起。

  粟山

  《吴地记》曰:粟山,一名新石头山。上有城,下有飞泉石杵,有吴先王刻题处。石杵西有舍,古老言,古於此采金。

  刘道真记云:县西有姥山,绝岭之上有石甑,一人摇辄动,与千人不异。

  定山

  《吴地记》曰:定山,突出浙江中,波涛所冲,行侣为阻。

  谢灵运诗曰:朝发渔浦南,暮宿富春郭。定山杳云雾,赤亭无淹泊。此山是也。

  封山

  《吴兴记》曰:风渚在武康县东十八里,古防风国,有风公庙。水即风渚,山即封山也。

  岞山

  《吴兴记》曰:於潜县西二里,有岞崿山,有绝壁高三十许丈,谢安尝登之,临壁垂足曰:伯昏无人,何以过是?当时称以为难。一云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於此。

  孺子山

  《吴兴记》曰:东迁县有孺子山。徐孺子入吴哭友人,尝登之,因以为名。

  响山

  《吴兴记》曰:晚山北十八里,有响山。人於山下语,无大小,响则随声曲折应之。

  晚山

  《吴兴记》曰:於潜县西六十里有晚山。悉是松木,真墨所出也。

  百丈流襄二山

  《吴兴记》曰:山墟村有山,名曰百丈、流襄二山。尧遭洪水,此山不没,但余百丈,因以名山,水流襄山岭,因名流襄。

  印渚山

  《吴兴记》曰:印渚山,上承浮溪,水从渚以上至县,悉石濑恶道,不可行船,以下水道无险,故行旅集焉。晋王胡之为吴兴太守,至印渚中叹曰:"非惟使人心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传云,渚次石文似印,因以为名。

  天目山

  《郡国志》曰:天目山,上有数百年树,名曰翔凤树。

  《舆地志》云:上有两湖,谓左右目,故名天目也。山极高峻,上多美石泉水名茶。

  《杂道书》曰:天目山,左高於地七千五百丈,右高于地七千丈,从广三千里,上有渊,中有鱼可食,无毒虫。

  《水经注》曰:吴兴郡於潜县北有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竦叠,西临后涧,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面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名曰蛟龙池。水南流经县西,为县之西溪。

  卞山

  《郡国志》曰:卞山,卞和采玉处。山东足有一篑,高数尺。晋太康中,人开之,风雨晦暝,遂止。历代莫知所封。

  又《宋书》云:萧惠明为吴兴太守,郡界有卞山,山下有项羽神庙,相承云羽多居郡厅事,前后七人太守,不敢上厅。惠明谓纲纪曰:"孔季恭曾为此郡,未闻有灾。"遂盛设筵榻,接宾数日,未几,惠明忽见一人,长丈余,张弓挟矢向之,既而不见,因发背,旬日而殒。

  《太平御览》 宋·李昉

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宋代四大书之一。宋太宗时命李昉等14人编辑,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下诏开修,到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完成,共用了六年零九个多月时间。系据北齐《修文殿御览》、唐人辑《文思博要》等类书编纂。初名《太平总类》,因太宗阅览,改题今名,简称《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五千四百七十四类目。征引古书一千五百七十九种。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尤为珍贵,是古书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唯因许多资料钞自前人类书,有不够准确处。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系张元济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蜀本三百一十五卷,与日本宫内省等地藏南宋蜀本,及日本安政二年(1855)活字本配补影印,版本较善。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以影印。近人钱亚新有《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有《太平御览引得》。

猜你喜欢

  • 卷八十 ◎皇王部五

    ○帝喾高辛氏 《史记》曰:帝喾高辛氏者,黄帝之曾孙也。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其色郁郁,其德嶷嶷,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帝喾..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

    ○黄帝轩辕氏 《史记》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诸侯有不顺者,从而征之,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山。南至江,登熊、湘。北极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无..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

    ○天皇 项峻《始学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二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 《洞冥记》曰:天皇十二头,一姓,十二人也。 徐整《三五历记》曰:溟涬始芽,濛鸿滋萌,岁起摄提,元气肇启,有神灵人十,二头..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

    ○叙皇王下 《吕氏春秋》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之天子。帝者,天下之所适也;王者,天下之所往也。 又曰:天地大矣,生而弗成,子而弗有。(高曰:天大地大,生育民人,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

    ○叙皇王上 《尚书纬》曰:帝者天号,王者人称。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称也。皇者,煌煌也。 《洛书》曰:皇道缺,故帝者兴。 《易坤灵图》曰:在政不私公位,称之曰帝。 《易纬》曰:帝者,天号..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

    ○沟 《释名》曰:田间之水曰沟,沟者,构也,从横相交构也。 《尔雅》曰:溪注谷曰沟。 《周礼》曰: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城,城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风俗通》又载也。) ..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

    ○塘 《录异传》曰:文翁者,庐江人,为儿童时,乃有神异,及长,当起历下陂以作田,文翁昼日斫伐薪以为陂塘,其夜忽有数百头野猪以鼻戴土著柴中,比晓成塘。 《吴地记》曰:坛塘一名陌城,夫差十二年,既杀子胥,后..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

    ○桥 《说文》曰:桥,水梁也。榷,(音角。)水上横木,所以渡者。亦曰约,(音灼。)今谓之略彴。东楚谓桥为圯。 《诗》曰:维鹈(音题。)在梁,不濡其翼。 又曰:造舟维梁。 又曰: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尔雅》曰:..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

    ○薮 《说文》曰:薮,大泽也。 《周礼》曰:扬州之泽薮曰具区,荆州之泽薮曰云梦,豫州之泽薮曰甫田,青州之泽薮曰孟诸,兖州之泽薮曰大野,雍州之泽薮曰弦蒲,幽州之泽曰医无闾,冀州之泽曰昭馀祁。(虞候、祈望,..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

    ○瀵水 《尔雅》曰:瀵水出尾下。(瀵,敷问切。汾阴有水口如车轮,名为瀵。尾犹底也。) 《列子》曰:禹之治水而失涂,谬之一国,其名终北,不知际畔,无风雨霜露鱼禽草木。国中有山名壶岭,顶有穴,状若圆环,名曰滋..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

    ○渊 《说文》曰:渊,回水也。 《尚书》逸篇曰:尧子丹朱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 《韩诗外传》曰:东海之上有士曰菑丘䜣,以勇游於天下,过神渊饮马,马果沉,菑丘䜣朝服拔剑而入,三日三夜,杀三蛟一龙而出,雷..

    1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

    ○涧 《释名》曰:涧者,言在两山间也。 《诗》曰:秩秩斯干。(秩秩,流行也。干,涧也。) 又曰:于以采苹,于涧之中。 又曰: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又曰:考盘在涧,硕人之宽。 《尔雅》曰:两山夹水曰涧。 《汉书..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

    ○冰 《说文》曰:冰,水坚也。澌,流冰也。 《易》曰:初六,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又曰:乾为寒,为冰。 《易通卦验》曰:大雪,鱼负冰。郑玄注曰:负冰,上近冰也。 《诗》曰:二之日,凿冰..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

    ○池溪壑 池 《广雅》曰:沼,池也。 《说文》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诗》曰: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又曰: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沼,池也。牣,满也。《笺》云:灵沼之水,鱼盈满其中,皆飞跃,言..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

    ○湖 《广雅》曰:湖,池也。 《说文》曰:湖,大陂也。 《史记》曰: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舜灭之,此在德不在险。 《晋书》曰:陈训少学天文,孙皓以为奉禁都尉,知皓必败。时钱塘湖开,或言天下当太平..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

    ○关中诸水 戏水 《水经注》曰:戏水,出骊山鸿谷,北历戏亭,即周幽王死处,《西征赋》所谓"兵败戏水之上,身死骊山之北"是也。 漆水 《山海经》曰:榆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水经注》曰:漆水,出扶风..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

    ○河北诸水 淇水 《说水》曰:淇水,出河内共北山,东入海。 《诗》曰: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又曰: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又曰: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又曰:籊々竹竿,以钓于淇。淇水悠悠,桧楫松舟。 《..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

    ○河南诸水 孝水 《山海经》曰:平逢山西十里廆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俞随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穀,世谓之孝水也。 潘岳《西征赋》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 橐水 《陕县图经》曰:橐水,即鲁水也。..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

    ○泾 《书禹贡》曰:泾属渭汭。(属,隶也。水北曰汭,言治水注入渭。) 《诗》曰: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传》曰: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以报栎之役,济泾而次,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以毒药投泾水之上流,晋师..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

    ○河 《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 《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其白水出其东北陬。屈向东南流为中国河。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