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平御览 / 李昉

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

2025-09-21 15:14 太平御览
○河

  《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

  《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其白水出其东北陬。屈向东南流为中国河。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发源及中国,大率常然。东流潜行地下至规期山,北流分为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其河复合,东注蒲昌海。复潜行地下,南出积石山,西南流,又东回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与洮河合,过安定、北地郡,北流过朔方郡西,又南流过五原郡南,又东流过云中、西河郡东,又南流过上都河东郡西而出龙门,汾水从东于此入,河东即龙门所在。

  《吕氏春秋》曰:龙门未开,河出孟门东大溢,是谓洪水。禹凿龙门,始南流,至华阴潼关,与渭水合。又东回过砥柱,砥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今陕州东河北、陕县三县界,及洛阳孟津所在。至巩县与洛水合,至成皋与济水合。济水出河北,至王屋山而南截河渡,正对成皋。又东北流过武德与沁水合。至黎阳信都,信都今冀州,绛水所在,绛水亦曰溃水,一曰漳水。钜鹿之北,遂分为九河。钜鹿,今邢州大陆所在。大陆,泽名。九河:一曰徒骇,二曰太史,三曰马颊,四覆釜,五湖苏,六简,七絜,八钩盘,九鬲津。又合为一河而入海。齐桓公塞九河以广田居,故馆陶、贝丘、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以东城地,九河旧迹犹存。汉代河决金堤,南北多罹其害,议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穿之,未知其所。是以班固云:自兹距汉已亡其八枝也。河之故渎,自沙丘堰南分河出焉,故《尚书》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今绛州龙门县界,南至于华阴,北至于砥柱,东至于孟津,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为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洛汭今巩县,在河洛合流之所也。大伾山,今汜水县,即故成皋也。山再成曰伾。北过绛水至于大陆,其绛水,今冀州信都。大陆,泽名,今邢州钜鹿,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海是也。同合出九河,又合为一,名为逆河。逆,迎也,言海口有潮汐,潮以迎河水。

  《书》曰:九河既道。(孔安国注曰:河水分为九道。)

  《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又曰:新台有泚,河水瀰瀰。

  又曰: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又曰:谁谓河广?一苇航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又曰:不敢暴虎,不敢凭河。

  《大戴礼》曰:圣人有国,则河不满溢。

  《礼斗威仪》曰: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则河溓。(宋君注曰:河不灾溢也。)

  《传》曰:《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诗,逸诗也。言人寿促而河清迟,喻时之不可待也。)

  又曰:楚昭王有疾,卜河为祟,大夫请祭。王曰:"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河非所获罪。"

  《春秋考异邮》曰: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所以流化,故曰河润千里。

  《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

  《史记》曰:秦灭六国,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更名河为德水。

  《汉书》曰: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一名盐泽。

  又曰:长水校尉高并言,河决率常于平原、东郡左右,其地形下而土疏恶也。闻禹理河本空此地,以为水隈,近察秦汉河决曹卫之域不过百八十里,可空此地,勿以为官亭民室。

  张璠《汉纪》曰:郭伋为颍川太守,光武诏曰:贤能太守,去帝城不远,河润九里,冀京师并蒙其福。

  《魏志》曰:袁绍渡河,沮授临舟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

  《说苑》曰:甘茂使齐渡河,船人曰:"河水犹涧耳,君不能渡,何王之能说乎?"甘茂曰:"持楫随流,臣不若子;说万乘之君,子不如我。"

  桓谭《新论》曰: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决河溉田。今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则决,以其噎不泄也。可禁民勿复引河。

  《韩诗外传》曰: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於河,崔嘉闻而止之曰:"圣人,民之父母也,今为濡足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昔桀杀龙逢,纣杀比干,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泄冶而灭其国。非无圣知,不用故也。"遂负石而沉于河。

  《河图始开图》曰:黄帝问风后曰:"余欲知河之始开。"风后曰:"河凡有五,皆始开乎昆仑之墟。"

  《慎子》曰:西河下龙门,其流驶竹箭。

  《抱朴子》曰:撮壤不能填决河,升水不能冷原火。

  又曰:寸胶不能理黄河之浊,尺水不能却萧丘之火。

  《淮南子》曰:武王伐纣,至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暝,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瞋目而麾曰:"余在,天下谁敢害余意者。"於是风济波罢。

  又曰:河以委蛇,(委蛇音逶迤。)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道以优游,故能化。

  又曰:河水九折注海而流不绝者,有昆仑之输也。

  《风俗通》曰:河,播也,播为九州也。

  《物理论》曰:河色黄,众川之流盖浊之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山海经》曰:从极之渊,深三百仞,惟冰夷恒都焉。(冰夷,冯夷也。《淮南子》曰冯夷得道,以潜大川。)冯夷人面,乘两龙。(乘云车,驾二龙。)

  《水经注》曰:禹理洪水,观於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

  又曰: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阳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波休,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示无吝意。

  又曰:昆仑在北,去嵩山五万里,地之中也。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

  萧广济《孝子传》曰:三洲人者,各一洲人,皆孤单茕独,三人暗会树下息,因相访问。老者曰,宁可合为断金之业邪?二人曰:"诺。"即相约为父子。因命二人于大泽中作舍,且欲成,父曰:"此不如河边。"二人曰:"诺"。河边舍几成,父曰:"又不如河中。"二人复填河,二旬不立。有一书生过之,为缚两土豚投河中,会父往呼止之,曰:"尝见河可填耶?观汝行耳。"相将而去。明日俱至河边,望见河中土高丈馀。

  ○祥瑞(附)

  《礼记》曰:河出马图,言龙马负图也。

  《河图》曰:黄帝云:余梦见两龙授图,乃斋,往河洛而求,有鱼折溜而止,鱼泠得图,跪而受之。

  《运斗枢》曰:舜与诸侯观河洛,有黄龙负图出置帝前,蹛入水而前去。({带足},之游反。又音带。{带足},去也。)

  《拾遗记》曰:黄河千年一清,圣人之大瑞也。

  《易乾凿度》曰:帝王将起,河水先清,清变白,白变赤,赤变黑,黑变黄,各三日。

  《中候》曰:荣光出河,休气四塞,荣光即五色。

  《论语》曰: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沉祭(附)

  《穆天子传》曰:天子西狩猎,获白狐玄貉,以祭于河。

  《礼记》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后海,此所以务本,言海之本源自河也。

  《史记》曰: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于是天子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而取淇园之竹以为堰。天子既临决河,悼功之不成,乃作《瓠子之歌》。

  ○决塞(附)

  《穀梁传》曰: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晋君召伯尊,伯尊遇辇者问焉。辇者曰:"君亲素缟,帅群臣哭之,既而祠焉。"伯尊至,君问之,伯尊如其言,而河流矣。(《左传》曰伯宗。)

  《汉书》曰:成帝时,河决,溃金堤,凡灌四郡,河堤使者王延世塞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改元为河平。

  又曰: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三策。若徙其当水冲之人以避之,放河使北入海,泠滥期月自定,不劳人力,此功一立,河定人安,千载无患,谓之上策。若多穿漕渠,使人得以溉田,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之术也。今据坚地作石堤,东西水门但用木与土耳,旱则开东方水门以溉田,水则开西方高门以分河,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谓之中策。苟缮完故堤,增卑培厚,劳费无已,数逢此害,谓最下策也。

  又曰:武帝元光中,河水决顿丘,发卒十万救决河,起龙渊宫。(武庙也。自作之,故曰官。)

  《吕氏春秋》曰:故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名曰洪水。禹乃决江疏河,为彭蠡之鄣,所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

  《文子》曰:江河之大溢,不过三日。

  《水经注》曰:汉平帝之世,河汴决坏,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广,门闾故处,皆水中也。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议治汴渠,上乃引乐浪人王景问理水形便。景陈利害,应对敏捷,帝甚善之,乃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帛。发卒数十万,诏景与将作谒者王昊,治渠防筑堤防修堨,起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有馀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开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一门,水更相回注,无复溃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显名,王昊及诸从事者,皆增秩一等。顺帝阳嘉中,又自汴河口以东,缘河积石为堰,通淮,曰金堤。灵帝建宁中,又增修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辍流。

  ○淮

  《春秋说题辞》曰:淮出桐柏,淮者,均也,均其务。

  《释名》曰:淮,围也,围绕扬州北界,东至海。(《广雅》同。)

  《说文》曰: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

  《水经注》及《山海经》云:淮水出南阳平氏县桐柏山,其源初则涌出,复潜流三十里,然后长骛东北,经大复山,从义阳郡北东,过江夏平春县北,又东过新息县南期思县北,至原鹿县南,与汝水合。又东过庐江安丰县,与决水合。东北至九江寿春县东,与颍水合。寿春县北,与淝水合。又东至当涂县北,与涡水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与泗水合。东至广陵淮浦县而入海也。近海数百里通朝夕潮,《尚书》称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入于海是也。

  《书》曰:淮沂其乂。

  又曰:泗滨浮磬,淮夷蠙珠。

  《周礼》曰: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

  《诗》曰: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孟子》曰:禹排淮泗而注诸江。

  焦贡《易林》曰:江河淮海,天之奥府,众利所聚,可以饶有。

  刘向《说苑》曰:庄周贫,往贷于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奉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牛蹄中有鲋鱼焉,太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向南诣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即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晋阳秋》曰:秦始皇东游,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於是始皇改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今建康即秣陵,西北界所堑,即建康南淮也。(今谓之秦淮。)

  《淮南子》曰:夫醉者超江淮,以为寻常之沟也。

  ○济

  《释名》曰:济,济也,言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

  《水经注》及《山海经》云: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初名沇水。《风俗通》云:"济水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此又别是一水耳,应氏以为流入济者,非也。东出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孔安国注《尚书》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在温西北平地,又东南流当巩县之北,而南入河,与河并流,过成皋。成皋,今汜水县。

  《晋书地理志》曰: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大伾,成皋,古成皋兼包巩县之界,溢出为荥水,东流过阳武及封丘县,又东过冤朐县,南至定陶县南,又东北流与菏水会,东至乘氏县西,分而为二。其一东北流入钜野泽,过寿张西,与汶水合,又北过穀城县西,又东北过庐县北,经济郡东莱郡而入海也。《尚书》称导沇水,东流为济,河水所在也。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是也。

  《淮南子》曰:济水通和宜麦。

  《风俗通》曰: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庙在东郡林邑县。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

  戴延之《西征记》曰:济水自大节岯入河,与河水斗而东流。

  刘向《说苑》曰:四渎江河淮济,何以视诸侯?能荡涤垢浊焉,能通百川于海焉,能荡出云雨焉,为德甚美,故视诸侯。

  《周礼冬官》曰:鸲鹆不逾济,地气然也。

  《左传》曰:郑伯之车偾于济。

  《韩子》曰: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

  《太平御览》 宋·李昉

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宋代四大书之一。宋太宗时命李昉等14人编辑,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下诏开修,到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完成,共用了六年零九个多月时间。系据北齐《修文殿御览》、唐人辑《文思博要》等类书编纂。初名《太平总类》,因太宗阅览,改题今名,简称《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五千四百七十四类目。征引古书一千五百七十九种。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尤为珍贵,是古书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唯因许多资料钞自前人类书,有不够准确处。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系张元济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蜀本三百一十五卷,与日本宫内省等地藏南宋蜀本,及日本安政二年(1855)活字本配补影印,版本较善。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以影印。近人钱亚新有《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有《太平御览引得》。

猜你喜欢

  • 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

    ○魏烈祖明皇帝 《魏志》曰:明皇帝讳睿,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爱之,常今在左右。年十五,封武德侯,黄初二年为齐公,三年为平原王。以其母诛,故未建为嗣。七年夏五月,帝病笃,乃立为皇太子。丁巳,即皇..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

    ○魏太祖武皇帝 《魏志》曰: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字阿瞒也。)祖腾,汉桓帝时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

    ○后汉敬宗孝顺皇帝 《东观汉记》曰:孝顺皇帝讳保,孝安长子也。母早薨,追谥恭愍皇后。上幼有简厚之质,体有敦悫之姓,宽仁温惠。始入小学,诵《孝经》章句,和熹皇后甚嘉之,以为宜奉大统。年六岁,永宁元年,为..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

    ○后汉显宗孝明皇帝 《东观汉记》曰:孝明皇帝,讳阳,一名庄,世祖之中子也。母光烈皇后,初让尊位为贵人,故帝年十二以皇子立为东海公。三岁进爵为王,幼而聪明睿智,容貌壮丽,世祖异焉,数问以政议,应对敏达,..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

    ○后汉世祖光武皇帝 《东观汉记》曰:光武皇帝,汉高帝九世孙也。出长沙定王发之后。 袁宏《汉纪》曰:孝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中子买为舂陵节侯,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钜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皇帝,讳秀..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

    ○汉孝昭皇帝 《汉书·帝纪》曰:孝昭皇帝,(讳弗之,字曰不。)武帝少子也。母赵〈女妻〉〈女予〉,本以有奇异得幸,(服虔曰:姨妤有奇手,指不伸。案《外戚传》曰:望气者云,此有奇女天子气,故称奇异也。)及生帝..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

    ○汉孝文皇帝 《春秋演孔图》曰:戴玉英,(玉英,文帝之首表象玉英而秀出。)光中再,(光,日光也。再,再中也。《汉含孳》曰:衣夜景移,位复中,支庶起也。)仁雄出,日角用。(为仁人之雄杰,既戴玉英且日角也。谓用..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

    ○汉高祖皇帝 《河图》曰:帝刘季,日角戴胜,斗胸,龟背、龙眼、长七尺八寸,明圣而宽仁。 又曰:刘受纪昌,光出轸,五星聚井。 《龙鱼河图》曰:高皇摄正总万庭,四海归咏治武明。文得道治承天精,元祚兴隆协圣灵..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

    ○秦 《史记》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与禹平水土。已为辅。"帝..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

    ○周康王 《纪年》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馀年不用。 《帝王世纪》曰:康王元年,释丧冕,作诰申诸侯,命毕公作策,分民之居里于成周之郊。王在位二十六年,崩。子瑕代立,是谓昭王。 《述异记》曰:庐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

    ○周文王 武王 成王 周文王 《史记》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欣然悦之,遂践之而孕。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牛羊过者皆避不践;徙置林中,适会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

    ○殷帝成汤 《史记》曰:殷之祖,(契,音薛)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

    ○夏帝禹 《史记》曰:夏帝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咨。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治水无功,乃殛鲧於羽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

    ○帝舜有虞氏 《史记》曰:虞舜,名重华。冀州人也。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不可得;即求,在侧。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器皆不苦窳。尧乃..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八十 ◎皇王部五

    ○帝喾高辛氏 《史记》曰:帝喾高辛氏者,黄帝之曾孙也。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其色郁郁,其德嶷嶷,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帝喾..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

    ○黄帝轩辕氏 《史记》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诸侯有不顺者,从而征之,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山。南至江,登熊、湘。北极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无..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

    ○天皇 项峻《始学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二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 《洞冥记》曰:天皇十二头,一姓,十二人也。 徐整《三五历记》曰:溟涬始芽,濛鸿滋萌,岁起摄提,元气肇启,有神灵人十,二头..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

    ○叙皇王下 《吕氏春秋》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之天子。帝者,天下之所适也;王者,天下之所往也。 又曰:天地大矣,生而弗成,子而弗有。(高曰:天大地大,生育民人,己..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

    ○叙皇王上 《尚书纬》曰:帝者天号,王者人称。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称也。皇者,煌煌也。 《洛书》曰:皇道缺,故帝者兴。 《易坤灵图》曰:在政不私公位,称之曰帝。 《易纬》曰:帝者,天号..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

    ○沟 《释名》曰:田间之水曰沟,沟者,构也,从横相交构也。 《尔雅》曰:溪注谷曰沟。 《周礼》曰: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城,城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风俗通》又载也。) ..

    0 太平御览 2025-09-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