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平御览 / 李昉

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

2025-09-22 16:56 太平御览
○河北道下

  蒲州

  《十道志》曰:蒲州,河东郡,置在河东县。本汉蒲阪地,盖尧、舜所都。

  《左传》曰:晋献公灭魏,以赐毕万。服虔注曰:在晋之蒲阪。

  《史记》曰:季布为河东太守,文帝谓布曰:"河东,吾股肱郡也。"

  《博物志》曰:河东有山泽近盐。沃土之人不才,汉兴,少有名人。

  《魏志·杜畿传》曰:畿为河东太守,开置学官,亲执经教,郡中化之。自后河东多儒者,闾阎之间,习于程法。

  《春秋左氏传》曰: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音旬。)瑕氏之地,(郇瑕,古国名。河东解县西北,郇城。)沃饶而近盬,(盬,盐。猗氏县盐池是也。)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覯,易覯则民愁,民愁垫隘,於是乎有沉溺重膇(直伪切)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恶。夫山泽林盐,国之宝也。国饶则民骄佚,近宝则公室乃贫,近宝则民不务本。不可谓乐。"公说,从之。

  《郡国志》曰:猗氏县,猗顿所居之地。猗顿,鲁穷士也,问术於陶朱公,公教之蓄五牸,遂富。汉因之名县。

  《史记》曰:魏都安邑。惠王三十一年,秦用商君,东侵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我安邑近秦,於是徙居大梁。

  《汉志》曰:河东郡,秦置。王莽曰兆阳。领县二十四。

  又曰:蒲反,故曰蒲,秦更名。王莽曰蒲城。应劭曰:秦始皇东巡见长坂,故因加反。孟康云:晋文公以赂秦,后秦人还蒲,魏人喜曰:"蒲反矣。"遂名之。师古曰:应说是。

  绛州

  《元和郡县志》曰:绛州,绛郡。《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为魏地。秦三十六郡为河东郡。

  《后汉书》曰:章帝元和三年,行幸安邑,观盐池。

  《晋太康地志》曰:安邑有司盐都尉,别领兵五千。

  《图经》曰:晋穆侯迁都於绛。曾孙孝侯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后献公复为绛。绛在今曲沃故城二里,有绛邑故城。是故绛在翼城东南,有故翼城是也。

  《十道志》曰:正平县有九原,一名九原,即赵简子观处。

  《礼记》曰:赵文子与叔誉观於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叔誉曰:"其阳处父乎?"文子曰:"见利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我则随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

  《汉书》曰:元鼎六年,上幸缑氏,至此闻南越破,遂立为闻喜县。

  《图经》曰:闻喜县有董泽。《左传》曰:"董泽之蒲可胜既乎!"

  晋州

  《元和郡县志》曰:晋州,平阳郡。《禹贡》冀州之域,尧、舜所都。周为冀州地。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韩。秦为河东郡地。

  《十道志》曰:本汉平阳县地。

  《汉志》曰:平阳县,属河东郡。以其在平水之阳,故名之。

  《前赵录》曰:太史令言於元海曰:"蒲子崎岖,非可久安。平阳,唐尧所都。"於是徙居平阳也。

  《两河记》曰:洪洞县,以此地固重复,控据要险,故曰洪洞焉。

  《汉志》曰:襄陵,属河东郡。王莽曰幹昌。以晋襄公之陵以为名。

  《十道志》曰:霍邑,汉彘县也。

  《汉志》曰:彘,属河东郡。周厉王所奔也。王莽曰黄城。

  泽州

  《元和郡县志》曰:泽州,高平郡。《禹贡》冀州之城。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韩、魏,后属韩。秦兼天下,今州即上党郡高都县之地也。

  《史记》曰:秦使武安君白起攻赵,赵发兵拒秦,秦大破赵於长平。(长平在高平县,西北有长平故城。)

  《十道志》曰:泽州,以濩泽为名。

  《汉志》曰:濩,属河东郡。《禹贡》析城山在西南濩(音胡虢反。)

  《墨子》曰:舜渔於濩泽。

  《十道志》曰:晋城县,本汉高都县也。

  《汉志》曰:高都,属上党郡。有天井关。

  《元和郡县志》曰:高平县,本汉泫氏县也。(泫音胡玄反。)

  《汉志》曰:泫氏,属上党。泫水所出也。

  《竹书纪年》曰:梁惠王九年,晋取泫氏。

  《史记》曰:赵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于端氏也。

  潞州

  《元和郡县志》曰:潞州,上党郡。《禹贡》冀州之域。殷为黎国。春秋时属晋,又曰兼有潞子之国。秦为上党郡地。

  《左传·宣十五年》曰: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酆舒,潞相。)晋侯伐之,灭潞,酆舒奔卫,卫人归诸晋,晋人杀之。

  《战国策》曰:秦有安邑,则韩必无。上党以远韩近赵故,卒归赵。

  《隋图记》曰:上党、南阳,古以为县,实都也。

  《汉志》曰:上党郡,秦置。属并州。有上党关。

  又曰:壶关,属上党郡。黎侯国,今有黎亭。

  《释名》曰:上党,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

  《上党记》曰:高平赤壤,其地山阻,百姓不居,即此郡也。

  《图经》曰:后周建德七年,于襄垣县立潞州,以其浸汾、潞为名。

  《汉志》曰:长子县,属上党郡。周史辛甲所封。师古曰:长读长短之长。

  《竹书纪年》曰:梁惠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即长子之地也。

  《左传·襄十九年》曰:晋人执卫行人石买於长子,执孙蒯於屯留。(长子属上党。)

  又曰:郑伯如晋,晋人执诸铜鞮。

  《晋太康地记》曰:铜鞮,故晋大夫羊舌赤邑,时号赤为铜鞮伯华。汉以为县。

  辽州

  《图经》曰:辽州,乐平郡。《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秦、汉为上党郡。贞观中避讳,改为仪州,后又为箕州,复为辽。

  《十道志》曰:和顺县,本汉沾县地,即讳阏与邑。

  《史记》曰:秦昭襄三十八年,攻赵阏与。赵奢曰:"其道远险扼,譬如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乃使赵奢将,大破秦军,乃解阏与之围。

  《汉书·高帝纪》曰:韩信破代相夏说於阏与。

  《汉书》曰:沾县,属上党郡。有沾水出壶关。(沾音他兼反。)

  沁州

  《十道志》曰:沁州(千浸切,)阳城郡。本汉穀远县地。

  《元和郡县志》曰:《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韩。在秦为上党郡地。今州即汉上党之穀远属地。

  《汉志》曰:穀远,属上党郡。王莽曰穀近。

  《晋地记》曰:穀远,今名孤远,后代语讹耳。

  《十道志》曰:绵上县,亦穀远县之地。以县西有绵上地,因名之。旧属介休县,隋分置绵上焉。盖晋介子推之地。

  隰州

  《图经》曰:隰州,大宁郡。夏殷已前,其地与箕沁同。在周为晋之北鄙。

  《元和郡县志》曰:《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为晋地。七国时属魏。秦为河东郡地。汉为蒲子县,属河东郡。

  《国语》曰:骊姬谓晋献公曰:"蒲与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若子主蒲与屈,乃可以威民而惧戎。"(太子,申生也;二子,重耳、夷吾也。蒲:阳平,蒲子县。)

  《郡国志》曰:以州前二里有泉,下湿,故取下湿之义为名。

  《十道志》曰:永和县,本汉狐讘县也。(讘音之涉反。)

  《汉志》曰:狐讘,属河东郡。

  慈州

  《元和郡县志》曰:慈州,文成郡。《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晋之屈邑,献公子夷吾所居也。秦并天下,即河东郡之北屈县。

  《汉志》曰:北屈,王莽曰朕北。应劭曰:有南屈,故称北。瓒曰:《汲郡古文》"翟章救郑,次于南屈。"

  《左传·僖二年》曰: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与虞以伐虢。(屈地生良马。)

  《元和郡县图》曰:吉昌县有姚襄城,西临黄河,控带龙门、孟门之险,周、齐交争之地。齐后主武平二年,遣斛律明月破周兵於此城下。

  《郡国县道记》曰:吕香,本汉之北屈,有骐县。

  《汉志》曰:骐,属河东郡。侯国。

  汾州

  《十道志》曰:汾州,西河郡。《禹贡》冀州之域。其在虞、夏及周,属并州。春秋时晋地。七国时属赵。秦并天下,属太原郡。

  《左传·昭元年》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汾,洮,二水。)以处太原。(太原,晋阳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

  又曰:昔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次曰实沈,居於旷林,不相能也。后帝不臧,迁阏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迁实沈於大夏,(大夏,今晋阳县。)主参。唐人是因。其季世曰唐叔虞。及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叔虞封唐,是为晋侯。)

  又《昭二年》曰:齐陈无宇送女,晋侯谓之少齐。谓陈无宇非卿,执诸中都。(中都、晋邑,在河西介休县。)

  又《僖二十四年》曰: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元和郡县志》曰:子夏居西河,吴起守西河,皆为此也。

  《礼记·檀弓》曰: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子夏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汝何无罪也?吾与汝事夫子於洙、泗之间,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汝於夫子,尔罪一也。"

  《唐书》曰:高祖初起兵,师次霍邑,隋将宋金刚拒,不得进,屯军贾胡堡。会霖神语曰:"若向霍邑,当东南傍山取路。八日雨止,我当助破之。"(贾胡堡,在灵石县。)

  并州

  《元和郡县图志》曰:并州,太原府。《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为晋。战国时为赵地。秦并天下,置太原郡。

  《尚书·禹贡》曰:既修太原,至於岳阳。

  《春秋元命苞》曰:并之为言,精合交并。

  《释名》曰:并者,兼并也。言或并或设。

  《元和郡县志》曰: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大卤、太原、大夏、夏墟、晋阳六名,其实一也。

  《左传》曰:晋荀吴败狄於大卤。(《释名》曰:地不生物曰卤。)

  《太康地记》曰:并州不以卫水为号,不以恒山为称,而云并者,盖以在两谷之间乎。

  《帝王世纪》曰:帝尧始封於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阳,即太原也。

  又曰: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为晋侯。

  《史记》曰: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曰:"以是封汝。"周公请封於唐,王曰:"吾戏耳。"周公曰:"天子无戏言。"遂以封之。

  《魏志》曰:高祖围袁尚於邺,时袁绍外甥高幹为并州刺史,牵招说幹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宜速迎尚,并力观变。"幹不从,故败。

  《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於晋阳,引汾水灌其城,不没者三板。

  《春秋后语》曰:张孟谈谓赵襄子曰:"董安于之在晋阳,公宫之垣皆荻蒿。"

  《隋图经》曰:并州,其气勇抗诚信。韩、赵、魏谓之三晋,剽悍盗贼,常为他郡剧。

  《汉志》曰:太原郡,秦置。有盐官,在晋阳。属并州。领县二十一。

  又曰:榆次,属太原郡。王莽曰太原亭。

  《史记·秦本纪》曰:庄襄王使蒙敖攻赵榆次。

  《汉志》曰:阳曲,属太原。应劭曰:黄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

  石州

  《元和郡县志》曰:石州,昌化郡。《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春秋时属赵,亦为白狄之地。在秦为西河郡之离石地。

  《史记》曰:秦伐赵,取离石。

  《前赵录》曰:今离石,左国单于所徙庭是也。

  《十六国春秋》曰:晋惠帝以刘元海为离石将兵都尉。

  岚州

  《元和郡县志》曰:岚州,楼烦郡。《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为晋国,后属赵,本楼烦故地。秦为太原郡。汉为太原郡之汾阳地。

  《史记》曰:赵惠文王主父行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於西河,而破其兵,取其地为县。

  《汉书·项羽传》曰:汉有善射者曰楼烦,楚挑战,楼烦辄射杀之。使射羽,羽大怒,瞋目叱之,楼烦目不能视,手不能发。(楼烦县属雁门北,县人善骑射。)

  《庄子》曰: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

  代州

  《元和郡县图》曰:代州,雁门郡。古并州之域。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赵。秦置三十六郡,雁门是其一焉。汉因之。

  《河东记》曰:代句注,在州西北雁门界西陉山是也。

  《史记》曰:赵襄子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则赵有句注之地。

  《尔雅》曰:北陵,西逾雁门是也。(郭璞注曰:西逾雁门山也。)

  《地理志》曰:自代傍阴山至高阙,代王以为塞。

  《汉志》曰:雁门郡,秦置。句注山在阴馆。王莽曰填狄。属并州。领县十四。

  《山海经》曰:雁门出其间,在高柳代中。

  《史记》曰:赵襄子与代王会於夏屋,以铜斗击杀代王,而取其地。

  《十道志》曰:五台县,本汉虑虒县。

  《汉志》曰:虑虒,属太原郡。(师古曰:虑虒音卢夷。)

  又曰:崞县,属雁门。王莽曰崞张。

  又曰:繁畤,属雁门。王莽曰当要。

  忻州

  《元和郡县志》曰:忻州,定襄郡。古并州之域。春秋时为晋国。战国时为赵地。秦、汉为太原郡地,今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也。

  《十道志》曰:忻州,置在秀容县。本汉阳曲县,后汉末,於此置九原县。

  《十三州志》曰: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已西尽云中、雁门之间遂空。建安中,丞相曹公集荒郡之户以为县,聚之九原界,以立新兴郡,领九原等县,属并州。

  《元和郡县志》曰:秀容城,刘元海新筑。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为名。

  蔚州

  《元和郡县志》曰:蔚州,安边郡。《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春秋时,地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汉为代郡。

  《汉志》曰:灵丘,属代郡。瓒曰:灵丘之号,在赵武灵王之前也。

  《汉书》曰:郦食其说汉王曰:"杜白马之津,距飞狐之口。"

  《晋书》曰: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於安次。

  朔州

  《元和郡县志》曰:朔州,马邑郡。属《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为并州地。春秋时为北狄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雁门郡。汉为雁门郡之马邑也。

  《汉志》曰:马邑,属雁门郡。王莽曰章昭。

  《晋太康地记》曰:秦时建此城,辄崩不成,有马周旋驰走反复,父老异之,因依以筑城,遂为马邑。

  《后魏书》曰:道武天兴元年,迁都平城。孝文迁都之后,於此置朔州。

  《冀州图》云:赵武灵王胡服而征,遂有獫狁之地。汉高帝以韩王信壮武,乃以太原郡为韩国,徙信以备胡。信以晋阳去塞远,请理马邑。上乃许之。后匈奴围信,信数求救,上赐书责信。信惧,以马邑降胡。

  云州

  《元和郡县图》曰:云州,云中郡。《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为并州之地。春秋时为北狄地。战国时,其地属赵,其后属秦雁门郡地。汉雁门郡之平城县也。

  《汉志》曰:平城,东郡都尉治。王莽曰平顺。

  《郡国志》曰:云中、五原,唾出口成冰,言苦寒也。

  《汉书》曰:七年,上自将击韩王信于铜鞮。(县名。)信亡走匈奴,与匈奴共距汉。上从晋阳连战,乘胜逐北。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

  《元和郡县图》曰:后魏道武於此建都,东至上谷,西至河,南至中山,北至五原,地方五千里,以为甸服。孝文改为司州牧,置代尹。

  《太平御览》 宋·李昉

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宋代四大书之一。宋太宗时命李昉等14人编辑,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下诏开修,到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完成,共用了六年零九个多月时间。系据北齐《修文殿御览》、唐人辑《文思博要》等类书编纂。初名《太平总类》,因太宗阅览,改题今名,简称《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五千四百七十四类目。征引古书一千五百七十九种。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尤为珍贵,是古书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唯因许多资料钞自前人类书,有不够准确处。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系张元济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蜀本三百一十五卷,与日本宫内省等地藏南宋蜀本,及日本安政二年(1855)活字本配补影印,版本较善。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以影印。近人钱亚新有《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有《太平御览引得》。

猜你喜欢

  • 卷一百八十三 ◎居处部十一

    ○门下 《家语》曰:孔子谓子路曰:"见长者不能黜其色,见幼者不能尽其辞,虽有疾风雨,吾不入其门矣。" 《白虎通》曰:门四出何?所以通四方。故《礼·三朝记》曰:"天子之宫四通。" 《太公金匮门之书》曰:敬遇宾..

    1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八十二 ◎居处部十

    ○门上 《说文》曰:门,扪也;在外为人所扪摸也。从二户,象形也。阊阖,天门也。阖,门扉也。闬,门也。〈门乡〉,门向也。闤阓,市门也。阍,门竖也。阍,昏也;门常昏闭,故曰阍即守门隶人也。阎,里中之门也。 ..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八十一 ◎居处部九

    ○第 《汉书》曰:高祖诏列侯食邑者,皆赐大第室。二千石,受小第室。注云:有甲乙次第,故曰第。又曰: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 《史记》驺奭者,齐诸邹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於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八十 ◎居处部八

    ○宅 《释名》曰: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 《说文》曰:宅,人所托也。 《周礼》曰:凡任地,国宅无征。郑注云:国宅城中,无征税也。 《礼记》曰:献田宅者操书契。 《左传》曰: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九 ◎居处部七

    ○阙 崔豹《古今注》曰:阙,观也;于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可远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其上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示四方。苍龙,白虎,玄武,朱雀,并画其形。 《释名》曰:观,..

    1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八 ◎居处部六

    ○台下 王子年《拾遗记》曰:秦始皇起云明台,穷四方之珍木,搜天下之工。南得烟丘碧桂、丽水然沙、贲都朱泥、云冈素竹;东得葱峦锦柏、缥穟龙杉、云梓、寒河星柘;西得漏海浮金、狼渊羽壁、涤嶂霞素、寘阜乾漆、阴..

    1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七 ◎居处部五

    ○台上 《尔雅》曰:观四方而高曰台,(积土四方者。)有木曰榭。 《释名》曰:台,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 又曰:《尚书》曰:散鹿台之财。 《毛诗》曰: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谓文王之作灵台也。 又曰:《新台..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六 ◎居处部四

    ○堂 《说文》:堂,殿也。 《释名》曰:堂,犹堂堂;高显貌也。 《礼记》曰:堂上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又曰:将上堂,声必扬。 又曰:礼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又曰:觐..

    3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五 ◎居处部三

    ○殿 《说文》曰:殿,堂之高大者也。 《释名》曰:殿,典也。 挚虞《决疑要注》曰:凡太极殿乃有陛,堂则有阶无陛也。右磩左平,平者以文砖相亚次,磩者为陛级也。九锡之礼,纳陛以登,谓受此陛以上殿。堂之正者为..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四 ◎居处部二

    ○室 《说文》曰:室,实也。 《释名》曰:室,实也;物满实其中也。 《毛诗》曰:《斯干》,宣王考室也。"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又曰: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郑《笺》云: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

    3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三 ◎居处部一

    ○宫 《世本》曰:尧使禹作宫。 《释名》:宫,穹也;屋见垣上穹隆也。 《尔雅》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史记》曰:《天官书》曰:"玄武,虚、危,主宫室。" 《大戴礼》曰:周时德泽和洽,蒿茂大,以为宫柱,名..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

    ○岭南道 广州 《十道志》曰:广州,南海郡。秦置南海郡。二汉因之,兼置交州。吴因之,分置广州。宋、齐皆因之。梁、陈并置都督府。隋平陈,又置潘州。炀帝初,复置南海郡。唐为广州。 又曰:南海县,本汉番禺县地..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

    ○江南道下 越州 《十道志》曰:越州,会稽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越国。 《春秋元命苞》曰: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 《史记》曰: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

    ○江南道上 昇州 《图经》曰:昇州,古扬州之地也。春秋时为吴地。战国时越灭吴,为越地;后楚灭越,其地又属楚,初置金陵邑。秦并天下,改金陵为秣陵,属鄣郡。汉元封二年,改鄣郡为丹阳郡。 《汉志》曰:故鄣,属..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

    ○淮南道 扬州 《元和郡县图志》曰:扬州,广陵郡。《禹贡》九州,扬州其一也。春秋时属吴。七国属楚。秦灭楚,为广陵;后并天下,属九江郡。汉为江都国。建武元年,复曰扬州。 《左氏·哀九年》曰:吴城邗沟,通江..

    3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

    ○山南道下 梁州 《图经》曰:梁州,汉中郡。春秋至战国时楚地。秦、汉为汉中郡。 《蜀志》曰:刘备初得汉中,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汉书》曰:项羽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沛公欲攻..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

    ○山南道上 荆州 《十道志》曰:荆州,江陵郡。汉旧县属南郡。 《禹贡》曰:荆及衡阳惟荆州,(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江、汉朝宗于海。(二水经此州而入海,有似于朝。)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 《春秋元命苞》曰..

    3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

    ○剑南道 剑州 《图经》曰:晋安郡,《禹贡》梁州之域。秦之蜀郡。汉属广汉郡之梓橦县。 《华阳国志》曰: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阁道以通蜀汉,即此郡。 《三国志》曰:邓艾伐蜀,自阴平县景谷步剑阁道,悬车束..

    4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

    ○陇右道 秦州 《十道志》曰:秦州,天水郡。《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秦始封之邑,秦为陇西郡。汉武置天水郡。 《史记·秦本纪》曰:周孝王时,非子好马及善畜养。孝王曰:"昔柏翳为舜主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

    ○关西道 雍州 《尚书·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田第一,赋第六,人功少。)厥贡惟球、琳、琅玕。(球、琳皆王名。琅玕,石而似珠。) 《文耀钩》曰:岐、华已北,龙门积石,..

    3 太平御览 2025-09-2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