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平御览 / 李昉

卷一百八十三 ◎居处部十一

2025-09-22 18:39 太平御览
○门下

  《家语》曰:孔子谓子路曰:"见长者不能黜其色,见幼者不能尽其辞,虽有疾风雨,吾不入其门矣。"

  《白虎通》曰:门四出何?所以通四方。故《礼·三朝记》曰:"天子之宫四通。"

  《太公金匮门之书》曰:敬遇宾客,贵贱无二。

  蔡邕《明堂月令论》曰:《礼·古大明堂之礼》曰:"膳夫氏相,礼,日中出南闱,见九侯及门;日昃出西闱,亲五闱之事;日暗出北闱,视帝绩、帝猷。明堂之西北门称闱。

  《墨子》曰:夫城守之法,为悬门沉机也。

  《潜夫论》曰:贵戚愿为其宅吉而制令名,欲其门坚而造作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而门枢朽,常苦崇财货而骄僣耳。上不顺天心,下不育人物,而任其私智,窃弄君威,反戾天地,欺诬神明,居累卵之危而图泰山之安,为朝露之行而思传代之功,岂不惑哉?

  《吴地记》曰:阊阖者,吴王阖闾所作也,名为阊阖门,高楼阁道。后由此伐楚,改曰破楚门。

  《世说》曰:杨修为魏武主簿,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修见,即命坏之,曰:"门中活,阔字,王嫌门大也。"

  《鲁连子》曰:先生见孟尝君於杏唐之门。

  《说苑》韩昭侯造高门,屈宜咎曰:"昭侯不出此门。"曰:"何也?"曰:"不时。吾所谓不时者,非时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昭侯尝利矣,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明年大旱民饥。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反益以奢,此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高门成,昭侯卒,竟不出此门矣。

  常璩《华阳国志》曰: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作石犀五头以压水精,在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

  《吴越春秋》曰:吴王阖闾为太子聘齐女。齐女思之齐,日夜号泣,因而为疾。阖闾乃为起北门,名曰望齐门;作楼,令女往登,游其上。

  又曰:子胥为吴造大城。陆门八,象天造八风;水门八,法地之八听。立阊门者,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以象地户,亦名破楚门。亦名蛇门者,吴位辰,属龙,故小城南门作龙,以厌蛇气也。

  又曰:吴赦越王,使归国,送之蛇门外之,大纵酒,群臣祖道。

  《晏子春秋曰》:晏子使楚,晏子身短,楚人为小门於大门之侧延晏子。晏子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乃更通大门。

  《淮南子》曰:周文王作玉门,言以玉饰也。

  又曰:昆仑山旁有四百四十门。

  又曰:北极之山,曰寒门。《楚辞》曰:踔绝寒门。

  又曰:自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海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八门之风,是节寒暑焉。

  《神异经》曰:东北有鬼石室,三百里户共一门,石榜题曰鬼门。西南铜关,颊榜题曰人往门。向东北铜阙,夹门榜题曰人来门。

  张晏注《汉书》曰:龙楼门,门上有铜龙。

  《汉宫殿名》曰:长安有宣平门、覆盎门、万秋门、横门、东都门、(本名青门)、宣德门、礼成门、青绮门、章义门、仁寿门、寿成门。有辟门,慈石门。

  又曰:洛阳有太夏门、阊阖门、西华门、万春门、苍龙门、长秋门、景福门、永巷门、丙舍门、鸿都门、金牙门、不老门、章台门、濯龙门、定鼎门。

  蔡质《汉官仪》曰:宫北朱雀门至止车门,内崇贤门,内建礼门。

  《洛阳故宫名》曰:洛阳有飞兔门、含章门,又有建礼门、广怀门,有明礼门、泰夏门、司马门、阊阖门、南止车门、东西止车门、西华门、神虎门、云龙门、东掖门、西掖门、千秋门、南端门、笙镛门、神仙门、敬法门、却非门、含德门、上东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开阳门、中东门、司马门、北阙门、玄武门、南掖门、北掖门、南端门、金门、九龙门、白虎门、春兴门、青锁门、金商门、宜秋门。

  《古今地名》曰:河南定鼎门,九鼎新定。

  《晋宫阙名》洛阳有承明门。

  又许昌有崇礼门。

  晋宫门又有大夏门、长春门、朱明门、青阳门。

  《三辅黄图》曰:又有章城门、直城门、洛城门。

  《水经注》曰:神兽门东对云龙门,衡栿之上,皆刻云龙凤虎之状。

  又曰:穀水东流建春门石桥下,即上东门也。一曰上昇门,又曰阊阖门,汉之西上门。

  又曰:陶水东南经高门南,盖层阜堕缺,故有高门之称矣。又经司马子长墓北入于河,亦谓之龙门。《太史公自叙》云:"迁生於龙门"是也,在冯翊夏阳县。

  《郡国志》:贺州封阳有堤,陂内水深百寻,大鱼自掷,登此门化为龙,不过者曝鳃点额也。

  又曰:同州龙门城带龙门山,大鱼点额暴鳃半死,谓此也。

  司马彪注《庄子》云:吕梁,即龙门也。

  又曰:郢城南有三门,东曰龙门。《离骚》云:"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夏首即夏口也。

  又曰:洞庭山有宫五门,东通林屋,西达峨眉,南接罗浮,北连岱岳。东有石楼,楼下两石鼓,扣之即清越,所谓神钲也。

  又曰:兖州乘丘,《左传》"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自雩门突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大败宋师于乘丘。"即此也。

  又曰:长安县,汉高祖五年置。故城在京西北二里,汉惠帝筑。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入街九陌,东面有青绮门,东陵侯邵平,秦破为布衣,种瓜此门外。西北面有棘门,汉文屯兵之所。

  又曰:鲁城,伯禽邑也。西五门,东一曰鹿门,即臧孙纥斩鹿门关以出奔邾;第三曰稷门,即圉人荦能投盖於稷门之所。

  又曰:蜀望帝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

  又曰:鄜州仙宫门,即汉武帝所游相思川也。伏陆县有相思乡。

  又曰:洛阳南面最东曰开阳门,初未有名,夜有一柱飞在楼上,乃是琅琊开阳县南门一柱飞去,遂记其年月日,以为名。

  又曰:鸿门在新丰县西八里,沛公见项羽处。

  又曰:蓟城,慕容隽铸铜马於门侧,谓曰铜马门。今大厅前有石函,长二尺,高一尺,代不敢开,铭云:秦建元十年造铜虎马。

  又曰:汴州陈留郡,本春秋卫地,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亦称梁惠王焉。士多髦俊,儒艺,游侠每集夷门,即侯羸抱关之处。

  又曰:洪州西门、昌门。豫章生松阳门内,大二十五围,尝枯,永嘉中忽更荣茂,以为元帝中兴之瑞。故郭璞《南郊赋》云:"弊樟擢秀於祖邑。"以宣帝曾为此郡守故也。

  又曰:虬门,即吴大城门也。

  又曰:广州卢耽仕州为治中,有仙术。刺史步骘恶之,以状闻,后诛之。耽后题其门曰:"珠门,珠门,国虽存,无射年。欲知此书,卢耽还。"太守削之,随削,字更生。

  又曰:越州雷门,勾践所立,以吴有蛇门,得雷而发,表事吴之意。吴以越在辰巳之地,作虵门。

  石虎《邺中记》曰:邺宫南面三门,西凤阳门,高二十五丈,上六层,反宇向阳,下开二门;又安大铜凤於其镇,举头一丈六尺;门窗户,朱柱白壁。未到邺城七八里,遥望此门。

  《述征记》曰:青门外有魏车骑将军郭淮碑。小城最东一门名落索门,门里有司马京兆碑,郡民所立。

  《豫章记》曰:郡,灌婴所筑,有六门;其一曰松阳门,其所以郡为名。西二门,其一曰昌门,其一曰皋门。东及北一门,亦即以东北为名。晋太元中,太守顺阳范君更开门之北为东阳门,以对皋门,开北门以对松阳门。今八门相望,通路直指。

  《安城记》曰:郡大城旧有六门,今为八。

  《荆州图记》曰:临澧县南三百里有高峦特立,素崖千里,望之有似香炉。吴永安六年,自然洞开,直朗如门,古老相传名天门,门两角上各生一竹,垂下为之天帚云。

  《吴地记》曰:匠门,本名干将门,门外有干将墓。后语讹呼为匠门,其言剑匠,因之名。

  又《郡国志》云:申公巫臣家亦在西南面。

  刘澄之《宋初山川古今记》曰:魏武听政殿前有听政门。

  《丹阳记》曰:司马门之名起汉世。案《列女传》:"锺离春诣齐司马门。"《史记》又云:"司马欣请事咸阳,留司马门三日。"是则名起战国,非独汉也。今又曰公车门,而俗称谢章门也。

  《西京记》:秦阿房宫以磁石为门,怀刃入者辄止之。

  《西征赋》曰:门磁石而梁木兰,构阿房之屈奇。

  《芜城赋》曰:制磁石以御冲,糊赪坏以飞文。

  韦述《西京新记》曰:西京,俗曰长安城,亦曰京城。高一丈八尺。南面三门:中明德门,东启夏门,西安化门。东面三门:中春明门,北通化门,南延兴门。西面三门:中金光门,北开远门,南延平门。皇城西:芳林门、金光门、朱雀门、通化门,春明门有萧望之冢,启夏门、先农坛。皇城南面六门:正南承天门,门外两观、肺石、登闻鼓,东长乐、广运、重明、永春门,次西永安门。次北嘉猷,东西恭礼、安仁门。东西廊归仁、纳义门,次北太极门。西至殿北面三门:正北玄武,次东安礼门、玄德门。西面二门:南通明,北嘉猷门。太极殿旁东上西上阁门,东西廊左。右延明门。甘露殿门外东西永巷,日华、月华门,东西千步廊。东宫重明门,北左右永福门,内廊左右嘉善门,东西奉化门。

  又曰:西京大明宫南面五门:正南丹凤门,次东望仙、延政门,次西建福、兴安门。

  又曰:大明宫含元殿,东西通乾、观象门,殿北宣政门,门设外屏,东崇明门,南出含曜门、昭训门,西光顺门,东西廊日华、月华门。紫宸殿,前紫宸门,门设外屏,东崇明门,南出含曜门、昭训门;西光顺门,南出昭庆门、光范门。

  又曰:东京,俗曰洛阳城。城高一丈八尺。南面三门:正南曰定鼎门,东建春门,南永通门。北面二门:东安喜门,西徽安门。西面连苑。

  又曰:东京紫微宫,城南面六门:正南应天门,门外观相夹肺石、登闻鼓;次东兴教门,重光门,太和门;次西光政门,洛南门。东面一门:重光北门。西南二门:南洛城西门,北嘉豫门。北面二门:西玄武,东安宁门。应天次北乾元门,门东万春门,西千秋门,门外东西廊、左右延福门。又西会昌门,西北景运门。

  又曰:上阳宫东西二门:南曰提象门,北星躔门。内门曰观风门。

  又曰:东都苑东面四门曰垂豫、上阳、新门、望春门。南面三门曰兴善、兴安、灵光门。西面四门曰延秋、游义、笼烟、灵溪门。北面四门曰朝阳、灵圃、望冬、应福门。

  又曰:东都皇城南面三门:正南曰端门,东左掖门,西右掖门,东面一门宾曜门。西面二门:南曰丽景门,北曰宣耀门。

  又曰:东都城东面一门:宣仁门。南面一门:永福门。北面一门:含嘉门。

  又曰:万年县门,宇文恺所造。高宗末,太平公主出降,於县廨为婚第,以县门窄隘,欲毁之。高宗敕曰:"其宇文恺所作,不须坼。"於他所开门,遂存。

  《楚辞》曰:望长楸而太息,涕零零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

  又曰:君之门兮九重。

  又曰:魂兮下来入修门。王逸曰:修门,郢城门也。

  挚虞《门铭》云:禄无常家,福无定门。人谋鬼谋,道在则尊。

  李尤《平城门铭》曰:平门督司,午位处中。外临僚侍,内达帝宫。正阳南面,炎暑赫融。

  李尤《广城门铭》曰:广阳位孟,厥月在申。凉风时至,白露已纷。

  李尤《上东门铭》曰:上东少阳,厥位在寅。条风动物,月当孟春。

  李尤《中东门铭》曰:东处仲月,厥位在卯。仓庚有声,鹰隼匿爪。除去桎梏,狱讼勿考。

  李尤《旄城门铭》曰:旄门值季,位月在辰。顺阳布惠,贫乏是振。

  李尤《门铭》曰:门之设张,为宅表会,纳善闭恶,击邪防害。

  李尤《西上门铭》曰:上西在季,位月惟戌。菊黄豹祭,号令严悉。

  李尤《夏门铭》曰:夏门值孟,位月在亥。不周用事,玄冥幽晦。阴阳不通,螮蝀匿彩。迎冬北坛,顺阴所在。

  李尤《穀城门铭》曰:穀门北中,位当于丑。太阴主刑,杀伐为首。

  班固《西都赋》曰: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左思《吴都赋》曰:通门二八,水道陆衢,

  《西京赋》曰:重门袭故,阳曜阴藏。

  潘岳《怀县作诗》曰:绿槐夹门植。

  《魏文帝赋序》曰:王粲直贤门也,故篡之。

  古诗曰: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太平御览》 宋·李昉

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宋代四大书之一。宋太宗时命李昉等14人编辑,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下诏开修,到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完成,共用了六年零九个多月时间。系据北齐《修文殿御览》、唐人辑《文思博要》等类书编纂。初名《太平总类》,因太宗阅览,改题今名,简称《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五千四百七十四类目。征引古书一千五百七十九种。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尤为珍贵,是古书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料。唯因许多资料钞自前人类书,有不够准确处。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系张元济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蜀本三百一十五卷,与日本宫内省等地藏南宋蜀本,及日本安政二年(1855)活字本配补影印,版本较善。1960年中华书局又据以影印。近人钱亚新有《太平御览索引》,洪业等编有《太平御览引得》。

猜你喜欢

  • 卷一百八十二 ◎居处部十

    ○门上 《说文》曰:门,扪也;在外为人所扪摸也。从二户,象形也。阊阖,天门也。阖,门扉也。闬,门也。〈门乡〉,门向也。闤阓,市门也。阍,门竖也。阍,昏也;门常昏闭,故曰阍即守门隶人也。阎,里中之门也。 ..

    3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八十一 ◎居处部九

    ○第 《汉书》曰:高祖诏列侯食邑者,皆赐大第室。二千石,受小第室。注云:有甲乙次第,故曰第。又曰: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 《史记》驺奭者,齐诸邹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於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八十 ◎居处部八

    ○宅 《释名》曰: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 《说文》曰:宅,人所托也。 《周礼》曰:凡任地,国宅无征。郑注云:国宅城中,无征税也。 《礼记》曰:献田宅者操书契。 《左传》曰: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九 ◎居处部七

    ○阙 崔豹《古今注》曰:阙,观也;于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可远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其上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示四方。苍龙,白虎,玄武,朱雀,并画其形。 《释名》曰:观,..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八 ◎居处部六

    ○台下 王子年《拾遗记》曰:秦始皇起云明台,穷四方之珍木,搜天下之工。南得烟丘碧桂、丽水然沙、贲都朱泥、云冈素竹;东得葱峦锦柏、缥穟龙杉、云梓、寒河星柘;西得漏海浮金、狼渊羽壁、涤嶂霞素、寘阜乾漆、阴..

    1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七 ◎居处部五

    ○台上 《尔雅》曰:观四方而高曰台,(积土四方者。)有木曰榭。 《释名》曰:台,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 又曰:《尚书》曰:散鹿台之财。 《毛诗》曰: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谓文王之作灵台也。 又曰:《新台..

    3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六 ◎居处部四

    ○堂 《说文》:堂,殿也。 《释名》曰:堂,犹堂堂;高显貌也。 《礼记》曰:堂上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又曰:将上堂,声必扬。 又曰:礼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又曰:觐..

    3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五 ◎居处部三

    ○殿 《说文》曰:殿,堂之高大者也。 《释名》曰:殿,典也。 挚虞《决疑要注》曰:凡太极殿乃有陛,堂则有阶无陛也。右磩左平,平者以文砖相亚次,磩者为陛级也。九锡之礼,纳陛以登,谓受此陛以上殿。堂之正者为..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四 ◎居处部二

    ○室 《说文》曰:室,实也。 《释名》曰:室,实也;物满实其中也。 《毛诗》曰:《斯干》,宣王考室也。"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又曰: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郑《笺》云: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

    3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三 ◎居处部一

    ○宫 《世本》曰:尧使禹作宫。 《释名》:宫,穹也;屋见垣上穹隆也。 《尔雅》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史记》曰:《天官书》曰:"玄武,虚、危,主宫室。" 《大戴礼》曰:周时德泽和洽,蒿茂大,以为宫柱,名..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

    ○岭南道 广州 《十道志》曰:广州,南海郡。秦置南海郡。二汉因之,兼置交州。吴因之,分置广州。宋、齐皆因之。梁、陈并置都督府。隋平陈,又置潘州。炀帝初,复置南海郡。唐为广州。 又曰:南海县,本汉番禺县地..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

    ○江南道下 越州 《十道志》曰:越州,会稽郡。《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越国。 《春秋元命苞》曰: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 《史记》曰: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

    ○江南道上 昇州 《图经》曰:昇州,古扬州之地也。春秋时为吴地。战国时越灭吴,为越地;后楚灭越,其地又属楚,初置金陵邑。秦并天下,改金陵为秣陵,属鄣郡。汉元封二年,改鄣郡为丹阳郡。 《汉志》曰:故鄣,属..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

    ○淮南道 扬州 《元和郡县图志》曰:扬州,广陵郡。《禹贡》九州,扬州其一也。春秋时属吴。七国属楚。秦灭楚,为广陵;后并天下,属九江郡。汉为江都国。建武元年,复曰扬州。 《左氏·哀九年》曰:吴城邗沟,通江..

    3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

    ○山南道下 梁州 《图经》曰:梁州,汉中郡。春秋至战国时楚地。秦、汉为汉中郡。 《蜀志》曰:刘备初得汉中,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汉书》曰:项羽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沛公欲攻..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

    ○山南道上 荆州 《十道志》曰:荆州,江陵郡。汉旧县属南郡。 《禹贡》曰:荆及衡阳惟荆州,(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江、汉朝宗于海。(二水经此州而入海,有似于朝。)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 《春秋元命苞》曰..

    3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

    ○剑南道 剑州 《图经》曰:晋安郡,《禹贡》梁州之域。秦之蜀郡。汉属广汉郡之梓橦县。 《华阳国志》曰: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阁道以通蜀汉,即此郡。 《三国志》曰:邓艾伐蜀,自阴平县景谷步剑阁道,悬车束..

    4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

    ○陇右道 秦州 《十道志》曰:秦州,天水郡。《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秦始封之邑,秦为陇西郡。汉武置天水郡。 《史记·秦本纪》曰:周孝王时,非子好马及善畜养。孝王曰:"昔柏翳为舜主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

    ○关西道 雍州 《尚书·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田第一,赋第六,人功少。)厥贡惟球、琳、琅玕。(球、琳皆王名。琅玕,石而似珠。) 《文耀钩》曰:岐、华已北,龙门积石,..

    3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

    ○河北道下 蒲州 《十道志》曰:蒲州,河东郡,置在河东县。本汉蒲阪地,盖尧、舜所都。 《左传》曰:晋献公灭魏,以赐毕万。服虔注曰:在晋之蒲阪。 《史记》曰:季布为河东太守,文帝谓布曰:"河东,吾股肱郡也。"..

    2 太平御览 2025-09-2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